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三倍(糖尿病3加1)

人民日报 0
文章目录:

用不起胰岛素,美国人开始当“药神”

作为糖尿病患者眼中的“救命药”,胰岛素在我国已被列入甲类医保。但在美国,这类药品价格近10年来飙升3倍之多,平均下来,用买3瓶10毫升胰岛素的钱,买一台iPhone最新款手机绰绰有余。

药价连年飞涨,美国人的医保也“靠不住”:再有医保的情况下,仍有约25%的患者买不起胰岛素;而美国去年丧失医保人数同比增加了320万,若“奥巴马医改”被取消,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千万级别。

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出现一个个类似“药神”的故事:有患者偷偷在社交网络共享、在“黑市”上贩卖胰岛素;有人则开始创办“山寨”药厂,自行研制药物……

病友分享多余药物

护士拿药上“黑市”低价贩卖

综合《华尔街日报》、CBS新闻网12月3日消息,美国糖尿病协会公共政策和战略联盟副主席迈耶(Krista Maier)介绍,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医疗开销高出2.3倍。如今每个美国糖尿病患者每月必须在胰岛素上花费500到600美元。

CBS:高额药价迫使糖尿病患者减少胰岛素剂量

即便是在有医保的情况下,4个美国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人无法获得足够的胰岛素药物。

这也与美国复杂的医保体系有关。

简单来说,美国医保体系呈现商业化趋势,对于自理费用以外的额度,大多数医保会有一个报销比例,超出部分还得自理——最后这部分费用叫做“自付金额(out-of-pocket)”。

而随着近年来胰岛素药价飙涨,各大保险公司对“有病史”客户的投保明细作出调整。《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美媒报道透露,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自理额度被上调,自付金额被扩大;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保险公司发通知,告知客户不再将胰岛素纳入投保范围的情况

到了今年9月,《商业内幕》指出,“自付金额”超过1000美元的美国人数首次超过总投保人数的50%,部分民众“自付金额”接近5位数。

《华尔街日报》在3日的视频报道中,就采访了一位居住在乔治亚州的糖尿病患者瓦夫德(Karyn Wofford),她每个月需交医保260美元,但需自付的费用高达6800美元。这名患者为了避免“睡着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帮助。

瓦夫德以及其医保单 图自华尔街日报

所幸,病友群中有一位糖尿病患者,每月会给她免费邮寄药物。由于胰岛素是处方药,这类操作系违法。面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这位不愿露面的“好心人”直言,这是因为医生给他开的药,“我不用经常用”。

这种“共享药物”的情况早就有媒体曝料。

ABC新闻网去年9月透露,目前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的“病友群”。除了瓦夫德的例子外,还有人是因为医生本来给他开了一种胰岛素,随后又转开另一种药物,导致前一种出现剩余,可以和其他人分享。

“病友群”聊天记录 图自ABC新闻网

“病友群”中并不是所有的药品物资都是免费,同时也有一个“黑市”在暗中运作,但售价大体要远远低于市面价格。

譬如,售价接近100美元的胰岛素注射器,在“病友群”中用30美元就能买到。

一位接受ABC新闻网采访的病友透露,一些在“病友群”贩卖药品物资的人,就是在医院工作的护士。

“我们要自制胰岛素,不准备注册专利”

另一方面,也有美国人开始自制糖尿病相关药物。加利福尼亚州的迪弗朗哥(Anthony Di Franco)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迪佛朗哥自2015年起创立“公开胰岛素计划(Open Insulin Project)”,开始自制胰岛素。

谈及“是否违法”的话题,“公开胰岛素计划”实验室的一位法裔研究人员表示,不会照抄礼来、诺和诺德等公司的产品成分、制药公式,而是“自己搞”。他强调,等产品研制出来,并不会注册专利,“我们并不是想争第一,而是想研制出一个大家都能使用的药物。”

截止目前,这个项目还没有研制出任何药品成品。迪弗朗哥本人就是该试验的“小白鼠”,任何试验用胰岛素都在他体内进行测试。他表示,“还有几周就能有最终研究成果”。届时,“公开胰岛素计划”生产的胰岛素,将售价20美元

3瓶胰岛素=1台新iPhone

12月3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刊出的一篇论文指出,如今1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而该国糖尿病监测、治疗、药物递送市场目前主要由3大公司垄断:诺和诺德(Novo Nordisk)、赛诺菲(Sanofi)、礼来(Eli Lilly)。

三者的胰岛素类药品在2007年至2017年间,药价平均翻了三倍。

例如,截止去年5月2日,一瓶10毫升的礼来Humalog售价已经飙升至274.7美元,同比上涨7.8个百分点;同等计量的诺和诺德售价达275.58美元,相比2016年的价格贵了7.9%。

药价逐年变化 图自商业内幕

同时,这两家药商的胰岛素在美销售价格,超出一些其他国家4倍还多。

加拿大、英国、韩国、美国甘精胰岛素(一种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药价对比 图自华尔街日报

目前苹果网站(美国)最新型号手机iPhone XR售价为749美元,在价格上比3瓶10毫升的胰岛素便宜。

而根据英国医学杂志《BMJ Global Health》在今年9月的研究,一小瓶人胰岛素的生产成本在2.28到3.42美元之间;胰岛素类似物的生产成本仅在3.69到6.16美元之间浮动。

为此,《商业内幕》曾报道,这三家药厂在去年被美国糖尿病患者协会告上法庭。前者做出妥协,承诺未来每年胰岛素药价涨幅不会超过10%。

美国内分泌医生特里格尔(David Tridgell)曾于去年6月22日在《华盛顿邮报》上刊登署名文章,称自己给一些患者开胰岛素处方,但由于药价过高,患者出现“少用”、“不用”等情况,加重了病情,甚至出现患者死亡。

他指出,胰岛素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是“三巨头”已经注册了该药物的专利,并不断地推动胰岛素的更迭换代,随意左右药价。“胰岛素是必需品,是时候让我们回到‘1美元专利时代’了,(应该)把人放在利润之前,这些利欲熏心、毫无公正的行为,应该适可而止了。”

“我为我的国家骄傲

但这种情况几乎让我想离开美国”

《人民日报》曾在今年1月发文指出,美国药贵是一种“顽疾”。

新的药物出来之后,医生能否及时接受,保险公司能否列入报销名录,都是患者选择便宜药物的障碍。弗吉尼亚医学中心医生罗查娜•伯特鲁说,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对药品价格并不熟悉,并且选择范围有限,对患者保险又了解不多,因此药品价格一般不是医生开处方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复杂,药品中间环节多。美国媒体报道,药价约1/3是保险公司、医药福利管理机构、药店等中间人的利润。

而在流通环节,美国CVS、沃尔格林、来德爱等药店,以及沃尔玛、塔吉特等超市药品专区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3家最大的药品福利管理机构控制了近80%的市场份额,他们代表制药商和保险公司的利益,再加上反垄断监管机构不作为,让价格像脱了缰的野马。

同月(1月16日),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发布调查结果说,2017年美国没有医保的人数增加了320万,去年第四季度美国有12.2%、约39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而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随着共和党政府废除《平价医疗法案》中强制购买医保的条款,可能导致1300万人失去医保。

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美国的“胰岛素危机”。ABC新闻网指出,一些医生甚至已经透露,部分患者因为国内的胰岛素价格太高,产生了“移民加拿大”的念头。

“胰岛素对于我们(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如同水、空气一样,” 瓦夫德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说道,“我为我的国家骄傲,但这种情况几乎让我想离开美国。”

(来源:观察者网微信公号)

我国约有1.3亿患者!如何预防糖尿病?来看专家支招→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患者人数约1.3亿。如何防范糖尿病?哪些人群更需注意?来看专家解读。

糖尿病与一些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年龄≥40岁,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 母义明:有明确遗传史的这种糖尿病的家族里面,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两到三倍。

“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

一部分人血糖较高,但是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这部分人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如果不给予良好的控制,每年大约会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发展为糖尿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李玉秀:像那些到餐前没到点,你就心慌出汗了,你就很饿,到下一餐前很容易低血糖这一种人群,反而可能是在糖尿病早期了。

无糖食品、饮料也会引发健康风险

医务人员提示,不仅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引起糖尿病,一些无糖食品、饮料也可能会引发健康风险。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 母义明:长期喝这个无糖饮料,如果它是甜的,它里边一般都加了甜味剂,最近的研究发现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现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加了甜味剂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可能比我们喝甜的含糖饮料危害会更大。

“小糖人”不断增多 青少年儿童也需防范

此外,医务人员提醒,糖尿病从来就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伴随着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以及长期过量食用含糖饮料,患上糖尿病的“小糖人”不断增多。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李玉秀:一般来说一旦出现了糖尿病,可能就会终生需要胰岛素的治疗。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险!二胎妈妈怀上三胞胎 遭遇糖尿病

“四斤一两!四斤二两!四斤四两!”近期,广医三院产科传来一阵阵充满欢喜的惊叹声,三胞胎妈妈阿霞(化名)终于成功“卸货”,33孕周出生的三个小公主体重合计达12.7斤。

三胞胎妊娠本属高危,阿霞还患上了妊娠糖尿病,好在有广医三院产科医护人员的指导,整个孕期科学控糖,最终母婴平安,而且3个宝宝的体重都较均衡,实在不多见。

三胞胎妈妈高危妊娠

遭遇糖尿病

“天啊,你中大奖了!怀三胞胎了!”33岁的二胎妈妈阿霞听到这句话时,内心悲喜交加。对于一直想要二宝的阿霞来说,怀上宝宝当然高兴,但意外的是胎儿竟是比较少见的单绒三羊(一个胎盘,三个羊膜囊,就如同一间房三张床)。

医生告诉她,这种三胞胎不太可能生下来。看着B超单上三个发育良好的宝宝,阿霞实在不忍心放弃。她来到广医三院产科咨询是否必须减胎,医生告诉她:“不一定,也有生下来的,但我还是建议你减胎,实在太危险了!”

虽然医生仍然建议减胎,但是这个“不一定”也让阿霞一家看到了希望,她不愿放弃。孕16周时,B超检查显示三个宝宝发育情况较好,她下定决心三个都要生下来。然而,到孕23周时,阿霞被诊断患上了妊娠糖尿病。

据广医三院产科主任李映桃介绍,母体葡萄糖是胎儿生长发育的主要能源,会持续通过胎盘送到胎儿体内,为了维持正常糖代谢状态,胰岛素分泌量需要随之逐渐增加,而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则无法维持生理性代偿变化,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发生妊娠糖尿病。对于怀着三胞胎的阿霞来说,相当于额外三倍的葡萄糖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她孕中后期的妊娠糖尿病。

但对阿霞来说,仅仅通过饮食控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控制血糖。一开始,阿霞连胰岛素日用和夜用的都分不清楚,使用单位数也常常搞错,听到她复诊时对用药情况的描述,医护人员都吓了一大跳。为了保阿霞母婴平安,李映桃帮她组织建起了一个“三胞胎妈妈助力群”,对她进行一对一辅导,让护士给她的药物贴上“日”“夜”的标签,并专门录制胰岛素注射方法视频给她看。为了维持血糖值的平稳,避免一次大量进食造成血糖的快速上升,阿霞每天分六餐进食,每一餐的搭配、重量、烹调方法,群里的医护人员始终不厌其烦地为她答疑解惑。

到孕32周时,阿霞肚子太大,行动不便,逐渐出现心律过快、睡觉不能平躺、呼吸困难、气促等情况,才住院进行监控。这段时间里,产科的医护人员对她的餐饮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即使她行动困难,也教她要用举矿泉水瓶、轻抬双腿等方式进行适量运动,保持机体活力。

严格的控糖,帮助阿霞平稳地度过了整个孕期,直到剖宫产母女四人平安,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妊娠期糖尿病

应早诊早治

妊娠期糖尿病可能会导致胎儿死亡率增高、生出巨大儿(体重≥4千克)、胎儿畸形、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对孕妇而言,容易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易感染,特别是无症状性菌尿及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此外,羊水过多、妊高症、妊娠子痫等各种分娩期的并发症概率也会增加。

李映桃提醒,“糖妈妈”备孕包括两类群体,一类是本身就有糖尿病、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的女性;另一类则是一孩怀孕期间患有妊娠糖尿病、产后恢复正常的女性。

对于本身就有糖尿病、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的女性,应采取措施,包括孕前控重,妊娠前和妊娠期间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同时要注意孕期高血糖和低血糖的预防。

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孕妇自身不易识别。如果存在以下这些高危因素,应警惕患病的可能,及时进行糖耐量筛查,以免延误治疗:

1.过胖。若怀孕前体重指数在24以上应当心。

2.年龄在30岁以上,尤其是35岁以上的孕妇。

3.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甲减、糖耐量异常病史。

4.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5.孕期的尿常规检查经常出现空腹尿糖阳性。

6.孕期反复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7.既往怀孕时出现过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胎儿宫内死亡、胎儿畸形等情况。

8.曾分娩体重大于4公斤的胎儿。

9.之前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

10.怀孕过程中发现胎儿比实际孕周偏大或出现羊水过多。

11.维生素D缺乏。

12.久坐、不良饮食亦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王慧、白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