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专科护士题目(糖尿病专科护士年终总结)
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本文对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定位、培养与工作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为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专科护士队伍提供参考。
编者按
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人数居全球第一,患病总人数高达 1 亿以上。目前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到 2030 年基本实现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的战略目标。由于糖尿病患者人群基数大,需要接受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内容多、管理时间长,且糖尿病患者依从性不佳 ;糖尿病相关循证意见不断更新,从事糖尿病管理相关工作的护士糖尿病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等原因,需要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不断接受科学培训及考核管理,以对糖尿病患者用同质化、专业化的方法进行持续管理。本期特别策划对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现状及发展、胰岛素注射部位选择的临床实践、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多学科协作血糖管理模式、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的构建与运行及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报道,以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同时探索适合我国的糖尿病护理模式,为广大护理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居全球第一,约有 1.164 亿人,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为此《“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到 2030 年基本实现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的战略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在准入条件、专业能力、政策支持等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本文就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定位、培养与工作现状进行阐述,为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糖尿病护理领域多数学者将糖尿病专科护士定义为:在糖尿病领域经过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具备相应的糖尿病专科护理能力,能熟练掌握糖尿病专科护理知识,运动专业护理技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经考核合格获得糖尿病专科资格证书的注册护士。也有学者将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定位为糖尿病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
目前,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未细化、分层,造成了一些概念的混淆。此外,由于我国护理领域高学历人才不足,目前尚缺少糖尿病高级专科护士角色。应借鉴国外模式对糖尿病专科护士角色进行划分,并对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与职能范围进行界定,以促进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与国际对标、接轨。
2 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
(1)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期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培养现状调查显示,全国 23 个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设有 36 个糖尿病专科护士理论培训基地和 119 个实践培训基地,3 918 名受调查者中,来自一、二、三级医院的比例依次为 6.5%、26.6%、66.9%,74.0% 的受调查者来自内分泌科及合并科室,26.0% 来自非内分泌科,可见目前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养主体为三级医院内分泌科,同时,基层、非内分泌科对糖尿病护理专科人才的需求增加、重视度有所提高;受调查者中本科学历占 82.8%、硕士占1.6%,主管护师职称占 47.5%、副主任护师及以上占 9.0%。
可见,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学历、职称层次有所提高,但与国外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学历构成相比,硕士及以上的学历的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各基地教学师资参差不齐,学员准入标准、培训期限、课程安排不统一,不利于规模化、同质化的培养。综上可知,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期。
(2)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框架处于初步构建阶段
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委会于 2019 年组织专家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初级糖尿病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框架,包括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水平、沟通与健康教育能力、专业技能、临床判断力、专业发展能力 6 项核心能力。为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及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也为今后建立多层次的糖尿病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框架奠定了基础。
一项全国糖尿病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调研显示,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后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健康教育能力较强,但科研能力较差,这不利于自身专业发展及带动学科发展,今后须围绕核心能力框架进行课程设置,着重加强专业发展能力培养。
(3)亟待建立规范化的全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培养与认证体系
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培养体系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①培训体系不统一,糖尿病专科护士准入条件,培训期限、大纲、教材、教师资格、基地评审及考核方式均无统一标准,导致培养出来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人才能力参差不齐。
②资格认证及再认证制度不完善,许可范围存在地域差异,阻碍了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职业化发展;缺少定期考核与再认证,不利于保持专业能力的先进性。
③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无层级划分,还处于普及型通才培养阶段,高级糖尿病专科护理人才发展落后,未与国际接轨。
综上可知,我国亟待建立规范化的全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培养与认证体系。
3 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实践现状
(1)糖尿病专科护士工作模式与内容多元化,专业价值得以凸显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围绕如何充分发挥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多种糖尿病专科护理工作模式,开展多个工作项目,如开设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主导成立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组织全院糖尿病护理会诊等。
一些糖尿病护理专科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开始实施多种延续性护理模式,如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模式、互联网 居家护理模式等。
我国自 2019 年逐步推行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 的医保支付改革,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工作将不再局限于专科,工作模式将兼具独立性与多学科合作性,可见糖尿病专科护士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专业价值开始凸显。
(2)参与糖尿病专科护理科研与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糖尿病专科护士运用专业所长,推动科研转化与最佳实践,促进学科发展。通过开展多中心糖尿病专科护理相关研究,为推动糖尿病同质化护理发展提供有力证据。编写糖尿病专科护理工作指引及相关规范,为糖尿病专科实践提供指导。
担当健康科普主力军,开展标准化糖尿病科普活动,提高居民糖尿病防治意识。糖尿病专科护士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糖尿病专科护士岗位设置与岗位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发展受制约
调查显示,我国全职从事专科护理工作的专科护士仅占 21.5%,56.4% 为非全职,因岗位职责不明确,糖尿病专科护士承担了很多非专科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开展专科工作。
全国糖尿病专科护士工作情况调查显示,仅3.4% 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专职从事糖尿病教育门诊出诊工作,而 49% 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大部分时间从事糖尿病相关工作,多数护士培训后工作岗位未变化,说明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发展存在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价值。
此外,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晋升路径,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
4 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糖尿病管理的重心从三级医院下沉至社区,未来糖尿病专科护士将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上下转诊中起到衔接作用,通过与社区慢性病管理团队的紧密合作,建立以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糖尿病分级、延续性护理模式,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医院 - 社区 - 家庭全程管理,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随着 DRGs 付费制度的实施,糖尿病专科护士在全院血糖管理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通过糖尿病专科护士协调多学科团队协作,推动医护协议血糖监测处方的临床应用,促进内分泌科与非内分泌科高血糖患者的同质化护理,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平均住院日,节约医疗成本,为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双重获益。
此外,随着护士多点执业试点工作的开展,将为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独立执业提供支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将为糖尿病教育付费提供机会,真正体现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专业价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移动管理平台可对患者居家自我血糖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线上管理团队进行协同远程管理,未来糖尿病专科护士将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现附上全文照片,以飨读者:
为临床护士和护理管理者提供实用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始终是《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全体成员努力的方向。《中国护理管理》每期定价26元,订阅全年杂志仅312元!
识别下方小程序码,跳转至中国护理管理"微店"付款订购《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文章来源
《中国护理管理》2021年第8期特别策划: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
“护士与糖尿病”
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旨在强化护理工作者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干预糖尿病危险因素,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切实降低糖尿病危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糖尿病并发症多,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究其原因,与患者对糖尿病认识不全面、治疗不积极有很大关系。想要稳定血糖、控制病情,规范化的管理和患者教育尤为重要。州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徐艳红介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只有通过对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进行综合干预,才能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改善生活质量。然而,要想让这血糖管控的“五驾马车”并驾齐驱,除了医生治疗,护士参与指导也必不可少。
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科学认知糖尿病,促进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治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州医院成立了糖尿病护理小组施行从院内到院外全程参与的服务模式。同时,为了全面推广糖尿病宣教知识,为更多患者战胜糖尿病搭建平台,该护理小组还成立了公益性质的“糖友会”,开设专家和专科护士讲座,开展糖尿病宣教工作。
王瑞红从事糖尿病护理工作已经14年,具备较强的糖尿病护理技能和一定的教学能力。谈及护士参与糖尿病防治工作,王瑞红告诉记者,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疾病,需要持续的医疗照护,糖尿病专科护士是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糖尿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治疗除了药物之外,病人的自我管理、配合也是重要一环。医生给了治疗方案,如果病人的执行力度不够,那么也会影响病情发展。”王瑞红说,专科护理小组可以协助患者更好地执行治疗,通过个案跟踪管理、电话回访、健康教育和指导患者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低血糖知识、足部护理等自我管理,并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检查,对遵医行为差的患者进行督促,使其遵医嘱用药,提升治疗效果。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持血糖平稳、强化血糖控制是头等大事,这些离不开胰岛素治疗。目前,胰岛素治疗的普及,让众多患者从中受益,但由于胰岛素注射笔使用不规范而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王瑞红向记者介绍了胰岛素注射笔的正确使用方法。
王瑞红说,短效与速效胰岛素与进餐时间间隔不同,长效胰岛素注射时间大多在睡前,与进餐无关。注射胰岛素时,应该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这样就能避免误入肌肉层,保证皮下注射。身体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注射时应该优先选择腹部,这是胰岛素吸收最快的部位。臀部由于皮下层较厚,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在选择大腿注射时,应该避开大腿内侧,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笔用针头。最不适合注射的部位是手臂,由于皮下组织较薄,容易注射至肌肉层。同时,注射部位要进行左右轮换,可以是左边一周、右边一周,也可以是一次左边、一次右边,应从上次注射点移开至少1厘米的距离再注射,尽量避免1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王瑞红提醒,每次注射前都应该检查注射部位,判断并避开出现疼痛、皮肤凹陷、皮肤硬结、出血、感染等的部位。并用酒精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注意不用碘型的消毒剂,胰岛素中的氨基酸遇到碘后会发生变性,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剂量和效果。
关于胰岛素笔针头重复使用的危害,王瑞红说,重复使用针头,会使针尖出现肉眼不易发现的毛刺、弯曲和倒钩,导致注射部位流血、擦伤,增加患者注射的疼痛,并且大大增加了断针的几率。同时,使用过的针管内残留的胰岛素形成结晶,阻塞针管,影响下一次注射。(记者 刘刚林)
编辑:马婷 校对:胡妮娜
责编:马志涛 审核:范海东
延安医院内分泌科刘红丽喜获全国糖尿病护理“优护之星”
《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活动明确指出,糖尿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糖尿病专科护理提出严格要求。2022年5月至8月,由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糖尿病护理“优护之星”线上风采展演圆满结束。
活动持续了3个月,包括线上学习及线上答题实战,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万名选手参赛。线上答题实战内容涵盖护理伦理、糖尿病护理理论和糖尿病护理新技术等方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优护之星”的展演活动。
通过激烈的比拼,全国共产生620位“优护之星”,云南省共产生9位“优护之星”。其中,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内分泌科护士刘红丽喜获全国糖尿病“优护之星”,她将继续进入下一步“优护大使”环节。
优秀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护理同仁共促中国护理事业蓬勃发展的毅力,共践党的“十四五规划”——“健康中国专项行动”的决心,也体现了各级医疗机构对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视与支持!
来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
责编:毕群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