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证候分析(糖尿病患者辨证分型)
中医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消渴是以口渴引饮,多食而消瘦,小便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为特征。
消渴包含两种含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渴欲饮水的症状而言。《金要》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证的消渴病,亦即是本篇所要讨论的内容。
消渴之名,始于《内经》。首先谓:"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的道理。同时认为他的发病因素,是与体质的肥胖和过食甘肥有关;并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证候的不同,而有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
古代文献对于消渴往往病法痈疽的记载很多,如《诸病源候论》说:"其病多发痈疽。"《千金要方》说:消渴之人愈与末愈,常须虑有大痈。"这和我们今天在临证时遇到的消渴病人,往往出现多发性疮疖,是完全符合的,后世各家,又根据消渴的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证,区分为上,中,下三消。
以口渴多饮为上消,多食善饥饿的为中消,多尿如脂的为下消。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应以三多症状的轻重,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志。总之,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病候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肾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圣济总录》说:"原其本为一,推其标有三。"
本病由于阳明热盛蕴结化燥,消烁肺胃的津液,或肾燥精虚所致。在治疗上,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养阴,下消以滋阴补肾。为基本的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消渴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著;或以食多为主,其他两者为次;或多尿为重,其他二者较轻。
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古后后冠以上,中,下三消名称,作为辨证的标志。中医认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深得治消渴之大旨矣。
故根据三消的辨证与治法,叙述如下:
一、上消:
1.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3.方药:消渴方加味
二、中消
1.主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实有力。
2.治法:宜 清胃泻火,佐以养阴保津之品
3.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味
三、下消
(1)阴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红,脉象沉细而数。
2.治法:宜 滋阴固肾为主。
3.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2)阴阳两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或饮一便一,尿如脂膏,面色黎黑,阳事不举,耳输焦干,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2.治法:温阳滋肾。
3.方药:《金贵》肾气丸。补气血用《三因》鹿茸丸
本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使患者精神安静,要避免过度的紧张,防止情绪的波动,化火伤阴;更应节制欲念,以恢复肾之精气。控制饮食。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所有糖尿病患者看到
最后,我还想提醒各位朋友,健康人生拒绝糖尿病,每天锁定这里,关爱身体健康从阅读一篇有价值的中医知识开始。
中医是怎么定义糖尿病的?有什么治疗方法?
经大量古籍文献整理得出,“脾瘅”的症状表现,病机发展变化均与糖尿病前期相类似,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脾瘅”范畴。
现今,中医对本病的干预治疗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这与中医提倡的“治未 病”理论相符,及时干预治疗可以延缓脾瘅的进一步进展。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来自于肾精即来源于先天父母之精,而先天禀赋的充盈,也取决于后天 脾胃的濡养。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脾胃失养,运化水液失常,津液不能输布,聚湿成痰,痰湿内蕴发为脾瘅。
孙新宇教授认为脾瘅的发病主要与禀赋、饮食、情志、运动等相关,先天肾精亏虚是导致脾瘅发病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知,脾瘅的发生与先天 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治疗重在调整整体阴阳,改善先天体质,故以中医药防治 脾瘅,可以起到延缓脾瘅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2. 饮食不节
饮食作为脾瘅发生的最密切因素,饮食无度,脾胃受纳太过,运化无力,日久则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且与脾胃中高粱厚味聚湿生痰,郁而化热,痰热内蕴,伤阴耗气,消谷耗液,发为脾瘅。
此为脾瘅发生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李永华等指出,患者嗜食肥甘厚味,体内脂肪增多,发为肥胖,肥胖者气虚痰湿者居多。
因此,过食肥甘,脾运失常,痰、湿、膏、脂内蕴,最终导致肥胖型IGT发生。
田佳星通过整理分析得出,脾瘅的发病与过食肥甘有关,说明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不节是脾瘅发生的重要原因,控制饮食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3 .情志失调
情志因素是脾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失调最易影响肝、脾、心三脏功能; 情志失调,则肝疏泄调达功能失调,肝气郁结,从而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的舒布和运行,可导致气机郁滞,郁久生热,火热日久则易灼伤津液,阴津受损,燥热内生,发为脾瘅。
李敬林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是罹患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这表明脾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密不可分,只有调畅情志,使肝气条达,才能保证气血阴阳平衡,则脾瘅自愈。
4 .外感六淫
《黄帝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现代人往往生活作息时间紊乱,加之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久而久之,身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故易外感风、寒、暑 湿之邪,邪气入体,日久不化,则随经入脏,损伤脏腑,发而为病。
徐魁等在2型 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柯萨奇B组病毒及抗体,且高于非T2DM患者,提示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的损害。
由此可知,外感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抵抗力下降,故增强正气,使邪不可干,则会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5. 邪气伏藏
后世温病学家系统提出了“伏邪”的概念。
何泽教授认为“伏”的含义,一为 “潜伏”,即邪气隐而不发,潜伏于体内;二为“伏聚”,即邪气潜伏体内导致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产生相应的病理产物,化为邪气继续潜伏于体内,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提出脾瘅乃伏邪致病,病因当为邪气伏藏。
1. 脾虚
《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消渴一证,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中焦脾胃受损是消渴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消渴病的病位。脾瘅属于消渴病的前期阶段,因此脾瘅的发病也与脾胃密切相关。
王东等认为,脾瘅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脾虚,其标为痰湿内热,标实又可作为病理产物进一步加重脾虚。
王旭认为脾主甘,脾运失常、精微失布是脾瘅的根本病机,并且在该病的病机发展过程中,日久多兼夹痰湿、浊毒、瘀血等。
脾虚则运化水液失常,聚湿生痰,痰湿内蕴生热,热灼阴液而发为脾瘅。
2.肝郁
肝主调畅人体一身气血运行与情志,若五志过极,情志失常,肝失疏泄,郁滞气机,日久郁而化热,耗伤津液乃为脾瘅的过程。
李敬林认为糖尿病前期的首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而致的肝郁,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故其治疗该病时善于应用疏肝解郁药物。
徐翔等认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与津液疏布关系密切,故肝郁是导致发生消渴及脾瘅的关键因素。
3 .湿热
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最先伤及脾胃,日久则湿困脾胃,使脾胃运化无能,痰湿内生最后郁而化热,则生脾瘅。
高志生等认为脾瘅患者多口中甜腻,此多由于湿热内蕴所致。
宋郁珍等总结得出,脾瘅多是由于脾气郁遏所致,脾虚内热是其根本。杨丹等认为脾瘅的发生与湿热关系密切,其大多是由于脾虚湿滞,郁而化热,湿与热相 合而为病,由此可知,湿热是导致脾瘅发病的关键因素。
1 .从脾虚论治
罗源等认为,引起脾瘅的关键是脾运失常,故治疗该病应健脾运脾。
梁淑芬等 认为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由于脾虚失运,从而产生痰湿、浊瘀阻于内提出健脾益气、 运脾除湿、芳香化浊、化痰通络四法,并对其进行临床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评 价得出:这些方法可以早期逆转或防止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
郑腊萍等认为脾瘅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导致的,可以应用健脾助运的方法治疗,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运化,则脾瘅自愈,从而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由此可知,脾瘅的治疗应重视从脾 论治,健脾运脾应贯穿于脾瘅治疗的始终。
2 .从肝郁论治
吕仁和教授从肝论治脾瘅,认为其人多因平素压力过大,情志内伤,使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而化火,治疗以疏肝、清肝、养肝及清热化湿、化痰兼以化瘀为主,能够提高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延缓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李敬林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是罹患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糖尿病病机发展的全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故其治疗该病时善于应用疏肝解郁药物,疗效良好。
这表明肝郁气滞是脾瘅发病的重要原因,且肝郁日久必然会乘脾,故从肝入手治疗也是防患于未然,防止脾胃受其影响,因此重视疏肝也是脾瘅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3 .从湿热论治
李蔚然等人认为脾气亏虚、脾虚不能健运导致湿热,湿热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加速糖尿病的发展,导致患者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在治疗时主要以健脾为主,辅以清热利湿之药,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效果。
艾雪等专家认为 IGR 即是传统中医所说的脾瘅,其主要的病因为湿热,病机为脾虚脾不升清,湿热内生故以清热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以达到延缓以至于防止消渴病的发生的目的。从湿热论治脾瘅,然而其本亦为脾虚,脾虚生湿,久而化热,导致湿热内蕴,其标为湿热之邪, 故治疗时应注意辨明标本缓急,随证治疗。
4.从肝脾肾论治
李小可等人以肝脾肾同调为主要观点,加减化裁衍生出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参芪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治疗糖尿病前期;若肾阳不足者,拟加用淫羊藿、续断等药物阳中求阴。
这项研究显示:以金匮肾气丸类方化裁能够起到调节代谢、降低血糖的作用。由此可知,脾瘅发病初为脾虚,久之则肝脾肾同病,临床治疗时应该全面辨证,不能拘泥于一隅,应注重多脏同调,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5. 从邪伏散膏论治
何泽教授以伏邪理论为基础,提出邪伏散膏、络气不畅的病机采用透法、清法、导邪法等方法治疗该病,以轻清发散,透发伏邪之品,使邪有出路的同时,重视固护散膏、扶正祛邪。经过近10年的研究发现,该方法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胰岛 素抵抗,临床疗效显著。
1 .针灸疗法
刘航进行临床研究得出,以泻胃补脾针刺手法治疗糖尿病前期,能有效改善血糖水平及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孙晓娟等对86例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认为健康教育结合针刺干预对降低血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表明针灸疗法对该病的辅助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临床中可以酌情应用。
2. 穴位注射疗法
耿樱观察90例IGR患者,其中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生活干预措施;另外45 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生活干预方式配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水平。
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疗法成为现今一种特色疗法,能够有 效降低糖代谢、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疗效肯定。这表明,穴位注射亦可以对糖尿病前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是临床治疗该病方法的延伸与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3. 穴位埋线疗法
杜旭勤等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进行了Meta分析,结论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水平。
赵波涛等人应用太极六合穴埋线法进行临床研究,说明该方法能明显改善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谢,是一种有效的逆转糖尿病前期病变的治疗方法。由此可知,穴位埋线法可以改善患者不适症状,维持糖代谢、脂代谢稳定,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是临床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有效治疗手段。
4 .中药代茶饮
盛燕儿等将应用中药代茶饮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的50例IGR患者,与只应用穴位埋线治疗的50例患者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加用中药代茶饮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中药代茶饮可以辅助降低血糖水平,调节糖脂代谢,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且服用方便,价格便宜,较易于大多数患者接受。
这表明,中药代茶饮是中药汤剂的另外一种服用形式,其用法简单方便,并且能够起到治疗脾瘅、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可以辅助其他疗法应用于临床。
5.耳穴疗法
崔圣玮等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耳穴贴压配合十味玉泉胶囊能调节血糖、血脂代谢,降低血糖、血脂水平,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促进患者各项指标的恢复,与单纯的生活干预相比,耳穴疗法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和患病倾向居世界首位。
由于人们对糖尿病前期不甚了解,也不够重视,如不及时干预,将会进一步发展,最终罹患糖尿病,甚至产生各种并发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糖尿病患者请收藏
糖尿病即消渴,主要在于阴津亏虚,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肺燥为主者,多饮症状突出;以胃热为主者,多食症状突出;以肾虚症状为主者,多尿症状突出。
小编整理以下中成药供大家参考。
1.消渴丸
组成: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
功效:滋肾养阴,益气生津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2.玉泉丸
组成:葛根、天花粉、地黄、麦冬、五味子、甘草
功效: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
主治:用于因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物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之糖尿病(亦称消渴症),肺胃肾阴亏损,热病后期。
3.地骨降糖胶囊
组成:地骨皮、郁金、水蛭、冬虫夏草、紫苏子、龟甲(制)、地龙
功效:滋阴润燥,化瘀通络
主治:用于阴虚血瘀所引起的消渴,Ⅱ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4.参芪降糖胶囊
组成:人参茎叶皂苷、五味子、黄芪、山药、地黄、覆盆子、麦冬、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
功效:益气养阴、滋脾补肾
主治:气阴两虚引起的消渴症,用于Ⅱ型糖尿病。
5.降糖胶囊
组成:人参、知母、三颗针、干姜、五味子、人参茎叶皂苷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主治:用于消渴症,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及全身综合症。
6.珍芪降糖胶囊
组成:珍珠、黄芪、黄精、黄芩、生地黄、天花粉、麦冬、石斛、蝉蜕、鸡内金、山药、沙苑子、青皮、葛根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肺胃有热之消渴症。
7.通脉降糖胶囊
组成:太子参、丹参、黄连、黄芪、绞股蓝、山药、苍术、玄参、水蛭、冬葵果、葛根
功效:养阴清热、清热活血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所致的消渴病(糖尿病),证见:神疲乏力,肢麻疼痛,头晕耳鸣,自汗等。
8.芪药消渴胶囊
组成:西洋参、黄芪、山药、生地黄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主治: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气阴不足、脾肾两虚证)的辅助治疗。证见: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小便数多;或自汗、手足心热、头眩耳鸣、肌肉消瘦、舌红少苔或舌淡体胖等。
9.糖尿乐胶囊
组成:天花粉、红参、山药、黄芪、地黄、枸杞子、知母、山茱萸、葛根、五味子、天冬、茯苓、鸡内金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润肺,和胃生津,调节代谢机能
主治:用于消渴症引起的多食、多饮、多尿,四肢无力等症,降低血糖、尿糖。
10.十味降糖颗粒
组成:人参、黄芪、地骨皮、葛根、知母、山药、天花粉、五味子、鸡内金、格列本脲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气阴两虚证者,表现为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舌体胖大,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
11.七味消渴胶囊
组成:黄芪、蚕蛾、黄精(酒制)、枸杞子、葛根、天花粉、大黄(酒制)
功效:滋阴壮阳,益气活血
主治:用于消渴病(糖尿病II),阴阳两虚兼气虚血淤证。
提示: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用药参考。#山西省中医院超能团##糖尿病防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