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吓吗(得了糖尿病会)

医者良言 0
文章目录:

如果身体有2处“发痒”,那可能在暗示您:血糖已经超标了

“我这皮肤为何这么痒呢?是不是过敏了?”

刘女士今年36岁了,她虽然身高只有162cm,但是体重却高达80公斤。虽然刘女士已经努力减肥了,但是效果并不怎么好。

前两天,刘女士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皮肤发痒。虽然刘女士涂抹了一些药物,但是效果并不怎么好。无奈之下,刘女士就去医院就诊了。到了医院后,刘女士就挂了皮肤科。

皮肤科医生查体发现,刘女士皮肤瘙痒的地方有点红,而且颈部也有一块黑了。皮肤科医生了解了情况后,就让刘女士去测量一下血糖。这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刘女士的血糖高达15.8mmol/L。很显然,刘女士已经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由于刘女士发现得比较早,所以才没有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其实,当血糖偏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皮肤瘙痒。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了皮肤瘙痒的症状,会选择隐忍,这样的话可能会耽误治疗。为了让大家对糖尿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医者良言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相关的知识。

1.血糖高于正常值,就是糖尿病吗?

不少朋友认为,血糖高于正常,就是糖尿病。其实,这种观点是不严谨的。

根据最新版的医学教材,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4.4 ~7.8mmol/L之间。然而,并不是说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餐后血糖超过7.8mmol/L就是糖尿病。

如果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餐后血糖超过7.8mmol/L,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高血糖。

要想诊断为糖尿病,主要有3大标准,即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11.1mmol/L。只要满足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要求,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这里说的随机血糖,主要就是指在任意时间测量得到的血糖水平。与此同时,确诊糖尿病也不能仅靠一次的测量数据,需要多次测量血糖。

因此,血糖偏高有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不是糖尿病。这是因为,正常人也可能会在某种情况下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比如一次性吃了太多的甜食、急性创伤、急性感染等。

2.身体2处发痒,可能是在暗示您,血糖已经“超标”了!

耳朵痒:

如果人体内的血糖比较高的话,那就可能会引起耳朵瘙痒。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主要的原因有3点。当血糖比较高的时候,它可能会随着汗液排出去,这会刺激皮肤而引起耳朵瘙痒。

另外,血糖偏高的话,可能会刺激耳朵的皮脂腺,进而产生很多油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的免疫力普遍低于正常人,所以容易发生耳部的感染。

因此,当出现耳部反复瘙痒,那就需要积极去医院明确原因,排查是否是血糖的问题。

皮肤发痒:

目前来说,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是,大量的调查显示,糖尿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是50岁以后。

对于50岁以后的人来说,他们的皮脂腺就容易出现萎缩的情况。皮脂腺萎缩以后,皮脂腺分泌脂肪的能力就会下降,这无疑会让皮肤变得更容易干燥,进而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

如果中老年人血糖偏高以后,那就更容易出现皮肤发痒的情况。这是因为当人出汗的时候,这些糖分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而这会刺激皮肤。皮肤表面的糖分增加,还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这无疑会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还有一点,有的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血糖控制得不好,所以就容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在早期的时候,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皮肤瘙痒。

这就好比,我本身就比较缺钱了,并且钱还被人抢走了一些,那缺钱的程度肯定也是加重的。


这里需要注意,不少人即便血糖比较高,可能也没上述的这两点症状,甚至有些人一点症状也没有。对于大多数血糖偏高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出现尿频、口渴、体重下降、食欲增加、乏力等症状。当然了,出现了上述的症状,也不一定就是血糖偏高。这里说到这两个症状,只是提醒一下大家不要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

3.要想控制血糖的稳定,需要注意以下5点:

控制饮食: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采取正确的饮食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注意均衡、清淡饮食,还应该注意少吃或者不吃升糖指数偏高的食物。当糖尿病患者吃了升糖指数偏高的食物以后,血糖会快速飙升,很显然这并不利于控制血糖。

市面上出售的米和面都是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它们的升糖指数偏高。为了降低它们的升糖指数,我们可以在里面加入点杂粮,也可以适当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健康科普大赛#

对于那些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我们应该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这类食物主要包括稀饭、白粥、糯米饭等。

每天摄入的食盐应该控制在6g以内,每天摄入的油脂控制在25~30g。尽量采取健康的烹饪方式,比如蒸、煮、炖等,尽量避免油炸或者油煎。

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可以增加能量的消耗,这对于控制血糖是比较有利的。

考虑到散步比较安全,而且还容易坚持,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把散步作为首选的运动方式。

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才行,每次散步的时间可以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的次数不低于5次。在运动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可以在口袋里放点糖果。

减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因为肥胖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如果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那就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情况,血糖也就更容易被控制。#真知新坐标#

按时服用降糖药 监测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按时服用降压药是比较重要的。偏方、食补啥的,都不能取代降糖药,它们最多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很多人觉得,只要吃降糖药就能控制好血糖,这个并不一定的。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吃降糖药的时候,不注意一些生活上的细节,所以血糖控制得并不一定理想。因此,定期测量血糖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了解血糖的情况,可以及时对降糖措施做出调整。血糖控制得不达标,可能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但是这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危害我们的健康。#健康2022#

糖尿病来临,口腔有提示?若是嘴巴有这4现象,血糖或已“超标”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突然觉得嘴巴里有点不对劲?比如嘴巴干干的、有异味,或者口腔溃疡老是反反复复。

是不是觉得这些都挺常见的,没啥大不了的?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小问题其实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可能有点问题了。

可不是吓你,糖尿病可不是只影响血糖那么简单,它在嘴巴里也会留下“蛛丝马迹”。

口腔干燥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常常遇到一些中老年患者,他们常常抱怨自己的口腔干燥,总感觉嘴巴里没有足够的唾液,吞咽时干涩不适。

许多患者起初并没有把这种症状与糖尿病联系起来,觉得这只是身体的一种自然衰老现象,却殊不知,口腔干燥,尤其是伴随着日渐加重的情况,往往是糖尿病的“前兆”。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那些血糖控制不好的,经常会感觉嘴巴干,这是因为高血糖会让身体里的水分流失,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功能也会受影响。

而且啊,唾液少了,嘴巴里就少了那份自然的“清洁工”和“润滑剂”,结果就是嘴巴变得更干了。

曾有一位患者,因长期口腔干燥未引起重视,最终在检查时发现其血糖水平已经严重超标,并且开始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

更让人担心的是,长期的口腔干燥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还导致了多次口腔感染,最终使他的糖尿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统计数据也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不少的的人会出现口腔干燥的症状,这一现象与体内水分流失和唾液分泌减少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干燥往往会加剧口腔内细菌的滋生,这为牙周病和口腔炎症的发生提供了温床。那些经常出现口腔干燥、口渴的朋友,应该警惕自己的血糖情况,及时到医院检查。

口臭

要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这时候,身体里的胰岛素不够用,没法把葡萄糖转化成能量,身体就只能去“拆”脂肪来获取能量,结果就会产生很多酮体。

酮体若是多了,就会跑进我们的血液里,然后通过呼吸和尿液排出去,所以嘴里会有一种特别的“烂苹果”味。

糖尿病酮症的症状包括口臭、恶心、乏力等,若忽视这些信号,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性昏迷的发生

我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平时身体健康,直到有一天,他开始频繁感觉到口腔异味,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口中有一种难闻的水果发酵味。

他以为是饮食原因,没太在意,直到偶尔的头晕和极度口渴才让他决定来医院检查。

结果发现,患者的血糖已经严重失控,并且进入了糖尿病酮症的阶段,但所幸及时治疗,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根据医学研究,高血糖状态下,体内酮体的浓度增高,是导致糖尿病口臭的直接原因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有“酸味”或“烂苹果味”的口臭,尤其是伴随口渴、尿频等症状时,务必要警惕,检查血糖水平,以免错过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口腔溃疡

很多人觉得口腔溃疡就是“上火”了,比如吃太多辣的、压力太大或者熬夜太久,口腔溃疡就容易冒出来。

然而,口腔溃疡如果反复发生,且愈合慢,可能并非简单的上火,而是糖尿病的信号。

我有一位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患者,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感到口腔溃疡反复,尤其是在换季时节,溃疡总是反复发作,且愈合缓慢

起初,他只是觉得自己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当或者上火,随便买些药膏就涂了,然而,溃疡反复发生且长时间不愈合,让他感到十分不安。

我跟他说了,让他去查个血糖,结果一出来,发现他的血糖已经有点不对劲了,已经到糖尿病前期了。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一般比较差,嘴巴里的细菌很容易“作妖”,引发炎症,导致溃疡,特别是血糖一直很高时,血液流动不畅,免疫系统也跟着“打折扣”,伤口和溃疡的愈合就会变得特别慢。

因此,如果你发现口腔溃疡反复发生,而且愈合速度缓慢,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检查血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牙龈出血

牙龈出血挺常见的,特别是刷牙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出血,但如果牙龈老是出血,止不住,那可能就不是小问题了,说不定是血糖高了。

高血糖的人,血液循环不畅,牙龈血管容易受伤,容易发炎、出血。

我之前遇到一个年纪大的患者,刷牙时牙龈总是出血,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月,她以为是牙齿的问题,还买了不少牙龈护理产品,但都没用。

后来牙龈越来越肿,发炎更厉害了,她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赶紧去医院检查,而结果一查,是糖尿病,而且因为血糖一直没控制好,牙龈炎症也更严重了。

高血糖会“祸害”血管,牙龈这种容易受伤的地方更是首当其冲,因为糖尿病患者牙龈很容易发炎,要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牙齿都可能松动甚至掉下来。

所以,我们的牙龈出血可不是简单的口腔卫生问题,它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并不总是通过传统的多尿、口渴、乏力等常见症状来显现,很多时候,它的征兆隐藏在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腔症状中。

口腔干燥、口臭、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这些看似简单的症状,可能正是高血糖带来的提醒。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类似的口腔问题,且持续时间较长,千万不要忽视它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来临,口腔有提示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七旬老人半夜仿佛“灵魂出窍”,这种情况,很多糖友都遇到过

糖尿病常与“高血糖”划等号,无论是服用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总的来说,患者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血糖过低也并非是好事,当患者处于低血糖水平时,部分人可能会没有症状而忽视其危险性,也有部分人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症状。

杭州一名70多岁的陆阿姨,就被自己的低血糖产生的症状“吓得不轻”。据悉,陆阿姨是一位空巢老人,但身体也算是“硬朗”,平时起居可由自己安排好。前几日凌晨,还在睡梦中的她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赶快起来寄快递,有急用!”晃过神来后,陆阿姨才发现四下无人也没有通话记录,着实吓了一跳。

原来,陆阿姨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本次出现的“灵异事件”可能就与糖尿病引发的低血糖有关。对此,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唐咸玉提醒糖友们,出现低血糖可大可小,轻则头晕、心慌,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建议要定期监测血糖,发现低血糖时及时纠正,且防范于未然,尤其是夜间低血糖。

糖尿病为何会出现低血糖?低于这个指标要注意

“低血糖”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时常有人在忘记吃早餐后出现了低血糖。事实上,诱发低血糖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唐主任介绍,首先,除降糖药外的其他药物也可引起低血糖,如水杨酸盐、奎宁等;其次,大量饮酒同时摄食不足会导致肝脏释放储存糖原受阻,造成低血糖;再者,重症疾病如肝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营养不良症等,胰岛素分泌过量,升糖激素缺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非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

糖尿病不是血糖高吗,怎么也会出现低血糖?对此,唐主任解释说,“低血糖是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严格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更大,临床上以药物性低血糖症多见。”

“具体包括:1)降糖药物使用不当:主要是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剂量不当引起;2)过度的饮食控制或吸收不良;3)运动量过大,葡萄糖消耗过多;4)合并特殊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垂体功能减退等。”

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当非糖尿病患者血浆葡萄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都可以诊断为低血糖,需要引起重视。低血糖症是糖尿病的急性合并症之一,带来的影响可大可小。

低血糖只是头晕眼花?这些危害莫忽视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低血糖就是头晕、站不稳,进食或休息一下就能好。其实,低血糖症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唐主任指出,糖尿病低血糖的危害往往比高血糖更大。“第一,低血糖导致血糖波动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第二,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明显影响,包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第三,对脑功能的影响,包括出现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可出现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

“当出现低血糖时,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和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有出汗、心悸、紧张、焦虑、饥饿、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冰凉等;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在初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也可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的精神症状。”

案例中陆阿姨出现的“灵异事件”,便是属于低血糖症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表现的一种。唐主任指出,“因为糖是脑组织的唯一能量来源,所以脑对低血糖最为敏感,低血糖时可迅速出现脑功能损伤,出现精神症状。”好在就医及时,陆阿姨的血糖已经得到纠正。

当然,并非所有的低血糖症都有迹可循,有些人出现低血糖也没有症状表现。“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无症状低血糖’,多发生在年龄较大、病程长、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对于这部分人群,唐咸玉建议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正确、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规律饮食;了解体育锻炼潜在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锻炼时间;规律及在必要的时候测量血糖,尤其是睡前血糖的监测;随身携带能够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发生低血糖后应及时就诊,调整降糖方案。

低血糖时吃糖就能好?专家教你正确防与治

低血糖的治疗远不是吃糖就能好如此简单。唐主任强调,出现低血糖时,首要目的是尽快纠正低血糖。“对于意识清醒的低血糖患者,建议立即口服15-20g糖类食品,如葡萄糖、果含糖汁、软饮料、牛奶、糖果等,15min后复测血糖,如仍有低血糖,继续口服或改静脉注射葡萄糖,直至低血糖纠正;对于意识不清,无法进食的患者,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或肌注胰高糖素,15min后复测,如仍未纠正,继续静脉给予葡萄糖,直至低血糖纠正;低血糖纠正后,如距离下一次进餐时间大于1h,建议继续补充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品。”

预防重于治疗。唐主任提醒,低血糖的预防可着眼于预防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和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

1)制定个体化的降糖目标:血糖控制应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也应个体化。尤其是老年糖尿病、反复低血糖或低血糖高风险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放宽。

2)合理用药:降糖药物特别是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宜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注意血糖监测。注意选择合理的降糖药物搭配,减少低血糖风险;严格按照药物性能选择给药时间,服药后及时进餐。

3)避免可能诱发低血糖的生活方式:建议规律饮食、适当运动、戒酒:饮食要定时定量,误餐或进食过少可能诱发低血糖,另建议外出时应随身携带食物,如饼干、糖果等。运动要规律,每周3~5次,持续20~30min为宜,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长和运动强度,避免空腹运动、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4)加强血糖监测:血糖监测被公认为预防低血糖的主要手段。

#家庭医生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健康科普挑战赛##健康科普大赛##长江健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