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大腿起疙瘩(糖尿病患者的腿上起红包是怎么回事)

九派健康 0
文章目录:

老糖友们注意!血糖飙升,可能是皮下 “疙瘩”惹的祸!

【来源:长沙晚报】

郭先生是位“老糖友”,一直靠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平时血糖控制良好。近期血糖却突然飙升,即使自行增加了胰岛素用量,还是居高不下。心急如焚的他,匆匆赶到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芙蓉院区的DPCC糖尿病专病门诊寻诊。接诊的杨金颖主任医师一番细问、查体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患者腹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疙瘩”,摸起来像“橡皮样”。原来他总爱固定在肚脐两侧3至5厘米处注射胰岛素,而且针头一周才换一次。

杨颖一语道破天机:不规范的注射方式导致了皮下脂肪增生,胰岛素吸收受阻,引起了血糖飙升。在杨金颖和糖尿病专科护士的指导和帮助下,郭先生恍然大悟,调整了注射策略。杨颖还为他定制了降糖方案回家控糖。回家后,郭先生的血糖终于乖乖听话。他开心地反馈:“血糖控制住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增生是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时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使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减少,降糖作用减弱,从而每天应用胰岛素的剂量随之增加,而且还可能出现难以解释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这样一来,患者就不得不频繁地测量血糖和上医院就诊,医疗支出就大幅度地提高了。老糖友们要如何“早发现、早治疗”呢?还得搞清楚这几个问题!

Q1: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的症状和常发部位?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常发生在腹部和大腿外侧,表现为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皮肤增厚、由软变韧、橡皮样肿胀,偶见暗褐色色素沉着;压之不痛,增生部位缺乏正常组织的柔软性,肿胀部位可活动但不能挤压到一处;较大范围的皮下脂肪增生可出现“V”形凹陷征。根据视诊和触诊的大小及是否凸起,可将皮下脂肪增生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突出型,皮下脂肪增生导致皮肤凸起,能够明显看到和触摸到。第二类,中间型,皮肤未凸起,不易看到或触摸到。第三类,扁平型,皮肤未凸起,无法看到或触摸到,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

Q2: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不规范轮换或未更改注射部位:这是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针头的重复使用与针头长度:针头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发生脂肪增生的概率越高。针头越长,可能使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也越高。3.同一部位注射范围及每日注射频次:在较为局限的范围内反复注射胰岛素更容易诱发脂肪增生。4.胰岛素种类及使用时间:在同等注射频次下,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风险较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高3.2倍。长期胰岛素治疗是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Q3:怎样预防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呢?

1.正确、规律性轮换注射部位预防皮下脂肪增生重要的方法是正确、规律性地轮换注射部位。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小轮换)。大轮换:不同注射部位之间的轮换,可从腹部、上臂、大腿、臀部依次轮换,每日多次注射时,遵守“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每天不同时间,注射不同部位”,或左右轮换。小轮换:将每个区域轮换的注射部位分成4个象限(腹部)或2个象限(大腿、臀部和手臂),1个象限使用1周,然后在下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式移动到另一个象限;或者是1次1个象限,每次都替换;每次注射时,在距离上次注射至少1厘米(约成人一指宽)的位置进行注射,以避免重复组织创伤。

2.避免重复使用针头。患者不要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尽量做到一次一换。初始注射治疗应采用较短针头。注意快速进针、缓慢注射、注射后需要停留10秒以上,确保胰岛素完全吸收。对于针头注射依从性差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无针注射器。

3.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主动请医护人员帮助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皮下脂肪增生,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已出现脂肪增生的患者应多次检查。检查出脂肪增生后应标记出所在脂肪增生边界,避免在标记处注射胰岛素。需要注意的是,从脂肪增生处转到正常组织处注射胰岛素时,需要减少剂量,避免低血糖发生,降量因人而异,密切监测血糖指导调整。如怀疑自己有皮下脂肪增生,切勿自行处理,请务必及时寻求医生和专科护士的指导和帮助。

(通讯员 闫琳琳 王晶)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肚皮“疙瘩”竟导致血糖飙升,老“糖友”要注意了

胰岛素剂量一加再加,血糖却常常居高不下,有时还会出现低血糖……这像过山车一样的血糖波动,就发生在张先生(化姓)的身上。近日,张先生来到南京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寻找原因,检查后,发现居然是自己肚皮上的“疙瘩”惹的祸。

长期注射胰岛素,血糖突然飘忽不定

“生活饮食上,我对自己都是严格管理,怎么就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张先生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近期被“不听话”的血糖困扰。内分泌科陆源源主任了解情况后,对张先生进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体格检查。

张先生平时主要在自己的肚皮上进行胰岛素注射,在评估胰岛素注射部位后,陆源源发现张先生肚皮有多个隆起的“疙瘩”,经过视诊和触诊初步判断这些小“疙瘩”为胰岛素注射不规范导致的并发症——皮下脂肪增生。

随后陆源源使用专业武器“掌上超声”对上述判断作出进一步确认,通过超声检查明确了藏在肚皮上的一个个“雷区”——皮下脂肪增生。至此,导致过山车式血糖的真相浮出水面,正是因为平时张先生不慎将胰岛素注射在了这些“雷区”上,所以才会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现象。

皮下脂肪增生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

什么是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这是一种与胰岛素注射有关的局部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该区域的皮下脂肪组织增生、增厚、由软变硬或出现质地较韧的肿胀。是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会导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减少,胰岛素日剂量增加,血糖波动变大,低血糖风险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加重整体医疗成本负担。

诊断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视诊,配备可用光源,理想情况是使用可调节的光源;如果光源不可调节,医护人员可以佩戴头灯或使用手电,调整光源角度以看清皮肤表面的细微隆起或凹陷。皮下脂肪增生表现为皮肤凸起或丘状,无皮肤颜色改变及毛发分布变化,可见一块有光泽或色素过度沉着区域或脱毛区域。用笔在皮下脂肪增生的中心做标记,以便触诊。

也可以进行触诊,检查者温暖双手后指尖触诊,以轻柔按摩的方式(向前或画圈)向待检查区域推进,皮下脂肪增生表现为正常柔软有弹性的皮下组织变成质韧、橡皮状或缺乏弹性的组织,该异常区域的边缘清晰并且很容易感受到组织的分界,是周围软组织中突然出现的“抬高处”。

条件允许时,应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尤其同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时:(1)患者有皮下脂肪增生的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应用胰岛素、重复使用针头、未进行注射部位正确轮换、难以解释的血糖波动等。(2)临床视诊、触诊未发现皮下脂肪增生时。

多项研究证实了超声检查在诊断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中的重要价值。超声检查比临床视诊、触诊能发现数量更多、范围更大的皮下脂肪增生,为临床皮下脂肪增生的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图像特征,为临床提供标准的筛查诊断方法,临床筛查意识增强,降低明显肿块外观的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

勤换“打针位置”可预防这种病

如何预防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陆源源建议,一方面,要勤换“打针位置”,把肚子、大腿、上臂、臀部想象成四个“注射区”,每周固定一个区域(比如这周只打肚子),每天在同一区域内换不同点位。每次注射要和上次的位置间隔至少一根手指的宽度(约1厘米),避免反复扎同一个点。

也要学会“轻轻捏”。注射前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皮肤(特别是瘦人),针头垂直扎入捏起的皮肤层,避免打到深层肌肉;每次换新针头,重复使用会变钝,容易刺激皮肤。针头最长别超过4—6毫米,太长容易扎深;打完别揉搓,注射后轻轻拔针,不要按摩或揉搓注射部位,避免胰岛素扩散过快刺激组织。

此外,洗澡时要注意检查皮肤,每天洗澡时摸摸常用注射区域,如果发现硬块、鼓包或颜色变浅,立刻停用这个区域至少1个月,同时咨询医生调整注射方案;控制体重和血糖也很重要,保持健康体重(太瘦容易扎到肌肉),同时平稳控糖,高血糖本身也会影响皮肤修复。

通讯员 张明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梅书华

糖友起疹子,不都是过敏!真菌感染、脂质代谢异常、神经病变等都会导致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淑霞

春季是皮肤病高发时段,糖友出现的各类皮肤异常,常会被简单地认为是过敏。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杨淑霞说,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有些就可能表现在皮肤上,如果仅当过敏就会贻误病情。

皮肤瘙痒。糖友皮肤发痒,可以是全身泛发或是局限于身体某些部位。其可能原因主要有三:神经病变、皮肤干燥或是糖尿病导致肾损害后引起的瘙痒。糖尿病合并的瘙痒一般较为顽固,可以没有任何皮疹,普通的止痒治疗对其效果不好。需提醒的是,北方春天风较大,再加上目前处于抗击新冠肺炎阶段,洗澡、洗手次数增多,可能会使干燥加剧,从而加重瘙痒症状,甚至引发乏脂性湿疹;糖友干燥问题严重导致手脚干裂,尤其是脚后跟,若护理不及时就易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皮肤温度升高,严重者可能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甚至导致溃疡。

发疹性黄瘤。这种情况多是糖尿病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引起的,是一种全身散发的黄红色小疙瘩(即结节或丘疹),因此常被人误以为是过敏起的皮疹。实际上两者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过敏导致的皮疹通常为红色,质地一般不硬,有瘙痒;发疹性黄瘤摸起来略硬,且表面有光泽,一般无瘙痒。

皮肤潮红。这一般是由于皮肤毛细血管弹性比较差和异常扩张,导致皮肤出现持续性潮红斑,好发于面、颈和上肢。过敏性红斑会伴发瘙痒,远离过敏原后,红斑会消失;糖友的这类潮红不痒,在血糖控制后可缓解。

真菌感染。天气转暖,糖友某些部位出汗较多,再加上糖友机体抵抗力差,容易引发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性间擦疹,好发于大腿根、乳房下、腋下,局部皮肤出现红斑、小丘疹或小脓包;手癣、甲癣、脚癣也容易在此时加重,还可传染到大腿根、臀部、脸部等处。糖友如果把以上情况当成过敏涂抹激素药膏,会使皮损扩大,并使原本的表现变得不典型。因此,当糖友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请医生鉴别。

细菌感染。在天气潮热、皮肤清洁卫生不够时更易继发细菌感染,大大增高毛囊炎、疖肿等的发生几率。

病毒感染。春季也是一些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如带状疱疹等。它可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表现为群集的红色丘疹、丘疱疹和水泡。大多数患者在皮疹出现前几天甚至几周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麻木、刺痛、灼痛、跳痛以及瘙痒等症状。

为了防止糖友出现皮肤问题,引发严重并发症,杨淑霞给出了以下建议:1.严格控制血糖;2.饮食搭配要合理;3.注意身体养护,糖友皮肤易干燥,在洗澡、洗手、洗脚后要及时涂抹润肤产品;皮肤某些容易潮湿浸渍的褶皱部位,应保持清洁和舒爽,可适当用些爽肤粉,穿纯棉衣物。4.及时处理。发现皮肤问题应及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