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有糖尿病怕吗(糖尿病人是怕生存)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到底怕什么?记住这四件事,你的血糖控制越来越好!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哈喽,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甜蜜的烦恼”——糖尿病。别急着关掉页面,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觉得糖尿病离我很远?” 如果答案是“是的”,那我告诉你,中国有超1亿糖尿病患者,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1个,而且还有很多人血糖超标却没发现!所以,别觉得自己没问题,说不定潜在的血糖小怪兽已经在悄悄作乱。

所以,糖尿病到底怕什么?其实就四件事,掌握了这几点,不仅血糖能稳住,身体也会越来越好。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吧!

1. 糖尿病最怕“乱吃乱喝”——管住嘴是关键

咱们实话实说,很多血糖高的人,都是“吃”出来的。是不是听起来扎心?但别怪我直接,饮食是血糖管理的头号杀手

为什么乱吃乱喝会让血糖飙升?

简单来说,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条、糖果)进入身体后,会转化成葡萄糖,直接让血糖飙升。如果你还偏爱甜食、奶茶、油炸食品,那就相当于给胰岛素“加班”。可问题是,胰岛素也不是铁打的,时间一长就会“罢工”,血糖也就失控了。

那该怎么吃?

别担心,糖尿病患者不等于啥都不能吃,只需要掌握几个小技巧:

  • 少吃精制糖和高GI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包、蛋糕这些,血糖升得快又猛,尽量少碰。
  • 多吃低GI食物:比如全麦面包、燕麦、杂粮饭,升糖速度慢,胰岛素压力小。
  • 记住三分之一原则:每顿饭,碳水化合物占1/3,剩下的1/3给蔬菜,1/3给蛋白质(比如鸡蛋、鱼肉)。

举个例子:吃饭时,白米饭别堆成小山,换成半碗杂粮饭,加些绿叶菜,再来块清蒸鱼,就是血糖友好餐啦!

2. 糖尿病最怕“久坐不动”——动起来,血糖就乖了

来来来,摸着良心回答:你每天运动超过30分钟吗?是不是饭后就瘫沙发,周末就躺床上刷剧?如果是,那血糖小怪兽已经偷偷在拍手了:“谢谢你给我机会作乱!”

为什么久坐会让血糖更难控?

人体的肌肉就像“吃糖大户”,运动时,肌肉会消耗更多葡萄糖,血糖自然下降。反过来,久坐不动让葡萄糖在血液里“闲逛”,血糖就会越积越高。

每天应该运动多久?

别担心,我不是要你变成健身达人,只需要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车)。如果你觉得“每天30分钟太难了”,可以试试“饭后动一动”:

  • 饭后散步:餐后20-30分钟散步15-20分钟,能有效降低血糖。
  • 办公室小动作:久坐时,每小时站起来活动5分钟,哪怕只是倒杯水、伸个懒腰,都有帮助。

记住,糖尿病最怕你动起来,不需要多剧烈的小动作也能让血糖听话哦!

3. 糖尿病最怕“熬夜压力大”——好好睡觉,比啥都重要

是不是有时候觉得,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晚上熬夜加班或者刷手机,早上又顶着俩黑眼圈起床?别以为年轻能撑住,熬夜 压力大,是血糖失控的隐形推手

为什么熬夜和压力会影响血糖?

道理很简单:熬夜会让身体分泌更多的“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让血糖升高,还会让胰岛素变“迟钝”。更何况,熬夜饿了还容易忍不住吃宵夜,比如奶茶、炸鸡,这对血糖来说简直是双重打击!

如何缓解压力、睡个好觉?
  • 固定睡觉时间:每天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给身体一个固定的生物钟。
  • 睡前放松:可以试试泡脚、听舒缓音乐,或者关掉手机屏幕,不要再刷短视频了。
  • 别压抑情绪:心情不好就找朋友聊聊,别憋着。研究表明,心态好的人血糖更容易稳定

总之,熬夜一时爽,但血糖不答应,早点睡吧,身体会感谢你的。

4. 糖尿病最怕“随意忽视”——定期监测,心中有数

最后一个“怕”,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不重视血糖监测。很多人觉得,“量血糖麻烦”“我感觉挺健康的,不用查”,但问题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没症状,一旦发现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

为什么要定期监测血糖?

血糖就像个“调皮的孩子”,看着好像没事,但随时可能闹腾。只有定期监测,才能知道它到底听不听话,该调整饮食还是药物。

  • 空腹血糖:正常值在3.9-6.1mmol/L,超过这个范围就要注意了。
  •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在4.4-7.8mmol/L,超过的话说明血糖控制不好。
如何方便地监测血糖?
  • 家里备个血糖仪: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每天早晚测一次,有问题及时调整。
  • 定期体检:就算没有糖尿病,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也很重要。

记住,糖尿病最怕你“装没事”,早发现、早管理,血糖控制起来才不会手忙脚乱。

写在最后:血糖稳住,健康才有底气

好啦,今天咱们总结一下,糖尿病最怕哪四件事?

  1. 乱吃乱喝:管住嘴,血糖才听话。
  2. 久坐不动:动起来,血糖更稳定。
  3. 熬夜压力大:睡好觉,身心都轻松。
  4. 随意忽视:定期监测,心中有数。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管理好饮食、运动、睡眠和监测,咱们完全可以和血糖和平共处。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记住,健康是自己的责任,别让血糖小怪兽占了上风!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官网

说明:关于糖尿病饮食控制、运动建议和血糖监测的重要信息。

糖尿病并不是因为出现不适症状才要治疗,血糖高本身就是危险症状

51岁男性,突发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两天。头核磁:未发现明显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灶。

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现高血压病5年余,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

医生反复质问患者:是否还有其他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

患者坚决表示只有高血压病,没有其他疾病。

医生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发现,在2022年行血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8.3%!这已经能够诊断糖尿病。

当医生提醒患者时,他这才恍然大悟说:自己两年前曾经被告知有糖尿病,但自己并没有不适症状,因此并未在意!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早期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患者甚至没有任何感觉,但是等到糖尿病出现症状时,很多可能已经是晚期症状,例如出现晚期并发症:脑梗死、心肌梗死、肾脏疾病、血管病变等。

针对这个患者来说,并不是不想治疗,主要是明显的缺乏对于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因此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干预降糖,时间久了,导致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最终出现相关的脑卒中事件!

每个人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不一样,有的人过度担心,出现一点小的毛病就会心慌不安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倾状态;而有的人则过度轻视,对于一些小病从来不上心,一些坏的行为习惯也不去改正,甚至更不会去吃药治疗,久而久之就会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变成不治之症等。

这都是两个极端。这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人,身体疾病的原因、发病过程、机制及危害,对于出现某种症状时,不要过度的担心,也不要过度的害怕,更不要不当回事!

有些是我们现今阶段能治好的,那我们努力去治,有些是我们现在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积极努力的去面对!

糖尿病最怕4件事,医生强调别做,尿毒症只会离你越来越近

降糖最怕4件事,不想糖尿病恶化到尿毒症,糖友现在改正还不晚:

一、饮食控制不严格

临近年关,不少人都开始进行各种聚会如年会、朋友聚餐等,直到持续到过年后的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最是考验糖尿病患者。有些糖友没有把好“饮食关”,每天吃了很多油腻、甜腻的食物如肥肉、炸丸子、甜点等,有些男性糖友更是高兴多喝了几杯,无意中都会加重血糖的失衡,加速血糖对肾功能的损坏,加速尿毒症的到来。

二、作息不规律,过度劳累

年底的时候除了聚会多,工作也更忙,不少人都需要熬夜加班赶进度,作息极其不规律,常常疲惫感剧增。过度劳累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水平升高,除此之外还会升高肾上腺素,导致糖友免疫力下降、血糖出现波动,都不利于对肾脏的保护。

三、体重超标却不减重

体重超标是现在多数人都存在的,年纪轻轻就有“大肚腩”的人也不在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肥胖的症状,但有些糖友虽然肥胖却无不适症状,因此只重视血糖治疗,却忽视掉减重,最终导致降糖效果打折扣,甚至加重糖尿病。此外,过度肥胖也会直接损害肾脏形成肥胖性肾脏。

四、不及时防治其他并发症

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不仅会伤肾,还会伤心、伤脑、伤眼、伤足,几乎全身每个器官都会受到连累。如果只重视护肾,忽视了对心脑血管、眼睛等部位并发症的防治,也会加重糖尿病,发生肾衰竭的几率也很大。

要避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关键一点就是稳血糖。稳定血糖三方面缺一不可,糖尿病患者或已经患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都要注意:

一、药:认真服药,马虎不得

治疗2型糖尿病少不了降糖药。多数糖友基础用药为二甲双胍,可搭配选择磺脲类促泌剂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除此之外对于使用二甲双胍、磺酰脲类等联合药物控制血糖不充分的糖尿病患者也可选择新型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

要最大程度发挥药效,糖友还要远离一些可能升糖的药物,如糖尿病肾病患者为降蛋白、消炎症,往往会用到糖皮质激素,但此类药物有升糖的副作用,应当替换掉。

二、吃:低糖、低脂、低盐饮食

低糖饮食是糖尿病饮食的基本原则,对于已患有肾病,肾功能尚完好的糖友,还要坚持低脂、低盐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适当蛋白质饮食有助于减轻蛋白尿症状,有效延缓肾功能恶化致肾衰竭。

三、动:运动不是万能的,不运动是万万不能的

对于糖友来说适当运动很关键,一方面加强代谢、流通,一方面控制体重、降血糖。太剧烈运动和不运动都不好,以每天30分钟运动量为宜。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