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喝奶茶诱发糖尿病(喝奶茶患糖尿病)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常喝奶茶致暴发性糖尿病?医生:病因尚未明确,与饮食有一定关系

近日,广州的林女士总是频繁出现口干、腹痛、头晕等多种症状。去医院就诊,医生发现林女士的多个脏器已经出现了衰竭症状,被确诊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林女士因此被紧急送入ICU病房。据了解,林女士平日里比较喜欢喝奶茶,而且在入院前的几天内曾喝了十几支甜性饮料。

林女士发病与喝奶茶、大量饮用甜饮料有关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世东表示,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起病原因跟饮食有一定关系,但它发生的关键还是在于患者自身胰岛损伤,通俗地说与体质有关。“暴发性1型糖尿病划归1型糖尿病范畴,可能与HLA基因型、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而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常呈阴性,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说法。”

暴发性1型糖尿病典型表现为短时间出现显著口干、口渴、体重下降。与普通1型糖尿病相比,暴发性1型糖尿病还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高血糖和酸中毒,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往往都是正常或无明显升高。王世东解释,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严重高血糖,糖化还来不及升高,因此患者的糖化没有明显升高;由于患者短时间出现严重高血糖,或短时间出现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因此,该病发作的常见特征之一就是酮症酸中毒。

王世东强调,其他糖尿病患者的消瘦通常是脂肪、肌肉一起下降。由于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时间短、发展迅速,体重下降表现为以体液丢失为主。“因为它会有酮症酸中毒和多尿,渗透性利尿会使患者的容量降低,加上患者还会恶心、呕吐,胃肠道又会损失一部分体液。所以,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是以低水容量为特征的。”

暴发性1型糖尿病还会引起比较严重的代谢紊乱。王世东介绍,代谢紊乱可能涉及到肝、肾、心脏,甚至包括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比如会造成胰酶的变化,导致多脏器损害。同时,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胰岛损毁程度比较高,即使早发现早治疗,患者终生的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依赖都无法逆转。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识别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王世东解释,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快速进展、多器官损害、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如对患者进行补液、酸中毒纠正以及相关的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十分重要。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陈荻雁

13岁女孩每天一杯奶茶致糖尿病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靠奶茶续命”……这些都曾是火遍年轻人朋友圈的文案。近日,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接诊一名13岁女孩,小小年纪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和脂肪肝。医生追问病史时发现,她每天喝1-2杯奶茶或含糖碳酸饮料,出现症状已有半年之久。经过住院治疗后,如今女孩已康复出院,但在18岁之前可能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那么,奶茶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喝如今流行的代糖饮料是否能减少损害呢?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邀请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林森为大家解答。

近日,13岁女孩每天一杯奶茶致糖尿病的新闻登上热搜

13岁女孩每天一杯奶茶致糖尿病

据报道,13岁的女孩小齐(化名)突然腹泻腹痛,妈妈带她去附近医院看急诊,医生诊断为“胃肠炎”。当时测指尖随机血糖为21.9mmol/l(参考上限应<11.1),是一个很高的数字,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随后,小齐在社康中心查验发现血糖处于高水平,并在深圳大学总医院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以及脂肪肝。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为什么会出现在13岁小姑娘身上呢?医生一边治疗,一边努力寻找根源,在详细追问病史时,了解到小齐平时的饮食习惯:基本每天至少1-2杯奶茶或含糖碳酸饮料。

由于她长期摄入大量糖分和添加剂,平时又很少运动,身高156厘米的小齐,体重却有130斤,已然超重。这些大大增加了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的发生风险。

小齐住院后,医生予以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并严格指导她的饮食、运动,她的血糖也很快下降。经过10余天的治疗,小齐的各个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在制定出院降糖方案时,医生根据其年龄、在学校寄宿等情况,建议她使用胰岛素,且18岁之前可能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

长期摄入代糖,仍易造成糖尿病、脂肪肝

其实,这并不是奶茶导致糖尿病的消息首次引起网友关注。似乎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在热搜中看到有关奶茶的负面报道。那么,奶茶究竟有多可怕?奶茶里面的代糖,对人体是否有损伤呢?

对此,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林森介绍,奶茶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糖或者是代糖等碳水化合物。而小齐的情况本身就属于肥胖,导致她出现糖尿病、脂肪肝的根本原因其实是长期能量过剩,“如果不是喝奶茶,而换成长期吃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而又不运动消耗掉热量的话,结果也是一样的。”林医生介绍,如果把奶茶或饮料中的“葡萄糖”换成现在广告中常见的“零糖饮料”中代糖,也容易造成糖尿病、脂肪肝。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长期摄入工业产果糖代糖,也可能会导致脂肪肝的形成。”林医生说,代糖相较于葡萄糖的特点是吸收慢,也就是说,可喝下代糖后,血液中不会立刻发生反应,但达到一定时间还是会使血糖上升的。“肝脏是糖的主要代谢器官,糖代谢过程中产生脂质并堆积在肝脏中,因此过量的糖分摄入容易累积大量的中间产物,从而增加脂肪的重新合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脂肪肝。”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在外表看起来并不肥胖,但其体内的肌肉含量低、脂肪含量高,属于隐形肥胖。这类人群如果长期能量过剩仍可引起代谢综合征,也更容易引发脂肪肝。

每周最好有至少150分钟的中等程度活动量

在林森医生的门诊上,也见到了一些年轻的糖尿病、脂肪肝患者,“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约10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而且逐渐年轻化,大多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我见到的一些年轻的患者都是‘00后’,与他们爱喝饮料、爱吃高热量食物有直接关系。”他认为,人们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等。

“归根结底,还是总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差值。”林医生说,按照1克碳水化合物和1克脂肪分别产生4千卡、9千卡的热量计算,那么一个普通的成年人,每日热量的摄入应该控制在2500千卡~3000千卡。此外,林医生建议人们每周还是要进行一定的活动,“每周最好有至少150分钟的中等程度活动量,活动量应该能使自己的心率快起来。”他说,中等程度的活动量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每天慢走一万步”等活动,而是应该使自己的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其中,最大心率=220-年龄。比如一个30岁成年人的最大心率就应该是190次/分钟。

他说,可以选择水果等天然果糖,而不能用果汁替代水果。此外,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糖分摄入推荐标准,但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膳食指南均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一般的瓶装饮料,含糖量大约为8%~11%。一瓶500毫升的甜饮料大约有50克的添加糖(蔗糖或果葡糖浆)。”因此,应该尽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代替饮用水。

若总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长期能量过剩就可能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症等慢性疾病发生风险。短时间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长年累月的慢性损伤可能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肝肾损伤以及失明、截肢等糖尿病合并的并发症等严重后果。

来源: 大众日报

注意饮食!24岁小伙每天喝六杯奶茶患上糖尿病

在当下,奶茶和可乐等饮品,是不少年轻人闲暇时分的最爱,但过量饮用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今年5月,广西柳州一名24岁小伙因为喝奶茶进了重症监护室,查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近十种疾病。医生询问得知,小伙有“奶茶瘾”,两年多来每天喝6杯左右奶茶,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疾病的发生。此外,医生介绍,目前人们关于糖尿病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如喝“0糖”饮料就不容易患糖尿病。事实上,这样反而会增加对甜食的渴望从而摄入更多糖。

来源: 央视财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