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高中(一型糖尿病高中生物)
专家:《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首增“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章节
中新网上海2月9日电(记者 陈静)“赋能基层医路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简称:新版指南)全国巡讲项目”9日正式启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共同主任朱大龙当日对记者表示:“新版指南突破性地涵盖‘全病种、全人群’,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首次增加‘1型糖尿病’及‘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章节。”
据介绍,新版指南强调重视个体化治疗,血糖管理仍是基本策略,并特别指出“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A)”。(A)指A级推荐,即强推荐。
“赋能基层医路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简称:新版指南)全国巡讲项目”9日正式启动。(全国巡讲项目组供图)
“身体的代谢循环是有记忆的,让血糖长期处于合理值域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心梗、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最终实现高质量生活的慢病管理目标。”对于新版指南,朱大龙教授解读,“新确诊患者应尽早实现血糖达标,即:糖化血红蛋白
他认为,早期达标的内涵,除了血糖外,还包括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等全方位的达标。早期联合的手段有很多,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或联合不同的药物,这是非常重要的。
据了解,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三个月血糖不达标的患者,2020版指南推荐了“基础胰岛素等三类药物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新版指南首次将固定比例复方制剂纳入起始治疗推荐。朱大龙教授指出:“在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者,即:糖化血红蛋白≥7%,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部分患者对于‘打针’有所顾虑。胰岛素是人体的生理激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处于‘不够用’‘不好用’的状态,外源补充可以帮助实现早期血糖的达标。”
朱大龙教授坦言:“对中国患者而言,空腹与餐后血糖‘双高’是常见的:一方面,患者胰岛功能受损,空腹血糖高;同时,中国大部分患者的饮食控制不佳,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导致餐后血糖居高不下。固定比例复方制剂是一种简化治疗方案,可以双管齐下,从机制和便利性上帮助血糖达标。”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版指南将“在高危人群(一级亲属等)中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筛查亚临床期1型糖尿病,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病风险”作为A级推荐。
朱大龙教授表示:“中国1型糖尿病高发于10至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过去20年间1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增长了近4倍,通过对高危人群的早筛早诊,为早期干预赢得了‘黄金窗口期’,对促进1型糖尿病防治关口前移有重要意义。”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在朱大龙教授看来:“新版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参考,帮助基层医生用好、用活‘工具书’。”据悉,随着全国巡讲项目向基层推进,将促进中国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水平的均质化,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完)
儿童糖尿病 Ⅰ型是主体
说起糖尿病,好多家长会认为应该只有大人才会得,其实儿童也会得糖尿病。我国儿童糖尿病发病率虽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糖尿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下降,从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接下来顺义妇儿医院儿科马宏医生带您一起认识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分型
儿童糖尿病不同于成人糖尿病,成人糖尿病多以Ⅱ型糖尿病为主,而儿童糖尿病主体为Ⅰ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T1DM)为胰岛β细胞破坏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所引起,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快速增长,在学龄前儿童中增长速度更快。随着近年来肥胖儿童的增多,Ⅱ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中也呈流行趋势。Ⅱ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相对缺乏。儿童糖尿病除Ⅰ型及Ⅱ型外,还有混合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儿童糖尿病多为Ⅰ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夜尿增多甚至有些患儿出现遗尿、易疲劳及视物模糊。低龄儿童多饮多尿不易发现,有些患儿可能以呕吐、腹痛、乏力、食欲及精神欠佳等起病,常有深大呼吸,伴有烂苹果味,往往提示可能出现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由于儿童糖尿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有些孩子常常以酮症酸中毒起病并就诊。
Ⅱ型糖尿病多发生于肥胖儿童,尤其是大龄儿童,具有较高的Ⅱ型糖尿病家族史。其临床表现更不明显,多数患儿常爱吃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饮食,缺乏体力运动,常常伴随肥胖、黑棘皮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部分患儿以酮症及酮症酸中毒起病。
儿童糖尿病的预防
已经确诊糖尿病的儿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而大多数健康儿童如何预防呢?
注重饮食: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三餐规律,增加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粗细搭配,平衡膳食。增加蔬菜水果,提高膳食质量。蔬菜水果需挑选应季新鲜的。最好选取富含β-胡萝卜素的深色蔬果为宜,因此可多选择深绿色、红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果,如菠菜、空心菜、油菜、西兰花、西红柿、胡萝卜、柚子,彩椒、紫甘蓝等。培养清淡饮食的习惯,少吃高盐及油炸等垃圾食品。
加强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对胰岛素分泌的敏感性,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体质,避免感染,减少肥胖的发生。学龄前儿童每天保证3小时身体活动,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学龄儿童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看电视及手机,家长可以通过进行舞蹈、球类运动、骑自行车、游泳、慢跑、快走等多种运动形式培养儿童兴趣,将运动变为一种生活习惯。
避免感染:反复的感染对于人体免疫系统是一种刺激,可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在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性疾病高发季节,需注意戴好口罩、勤洗手。
保证睡眠:儿童需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优质睡眠,在学习、生活中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保持身心愉悦,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希望每位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文/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中心儿科:马宏
《一型糖尿病》百科详解
一、前言
一型糖尿病(T1DM),不敢相信会和它有交集,没有医学基础的很多人在此之前的社会认知这不是一种老年病吗,好像是需要打针,胰岛素这辈子都不能离开的,可能会很快死亡吧,会遗传吗,在承受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我们要冷静,向前走,前面有光,虽步履艰难,要迈向希望,甜蜜一生。
迄今为止,T1DM还不能根治,但T1DM是可以控制的疾病。生命脆弱,疾病无情,痛楚无言,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脏病、血液病、神经性系统疾病、癌症…)只要把血糖控制好,T1DM就不会发生慢性并发症,就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工作、成家和为社会作贡献。
医生的专业解答、身边人的安慰、社会面的谣言与歧视,未曾见面的病友或家属们,原你们坚强,糖仁团队以专业知识科普和控糖设备技术为您赋能自信面对生活!我们深信,我们的T1DM和家属们会因此获益。糖尿病不可怕,一定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也深信将来糖尿病一定能治愈,美好的明天会到来。
糖仁健康团队将不定期推出《一型糖尿病》连载的专业科普,以期让大家科学合理认识1型糖尿病,主要涵盖:
我们旨在通过这些内容,为广大患者及公众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来源,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一型糖尿病,掌握最新的治疗方法,并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带来的负担。
二、确诊T1DM的心理
对于任何家庭,不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被诊断出1型糖尿病(T1DM),都意味着他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全家人共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调整和应对。
危机的阶段:1.惊恐期、2.反应期、3.修复期、4.重整期
惊恐期
处于惊恐期的人通常很难进行清晰的思考。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念头,一切似乎都显得不真实。
或许一切只是一场梦而已。在这个阶段,很多人感觉自己如同行走在迷雾中,看不清未来的路径。面对医生和护士的诊断,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你找寻希望、慰藉以及相信未来,却把疾病的所有细节都关在门外,不理会疾病可能的进展和治疗,也不去管理疾病。
反应期
进入反应期,人们可能会通过哭泣、失眠、易怒和不甘心来表达内心的悲痛,这需要时间来处理。他们寻求的安慰需要真诚,而非敷衍。
简单的“别难过了”可能听起来毫无意义。“会有好办法”的安慰反而可能加剧痛苦。每个人都有权感到悲伤、不甘和失望,这是最自然的反应。
你可能会为失去健康的自己而哀悼,感到生活的不公。尽管愤怒和不公是自然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会逐渐消散。这不是你的错,疾病不是你造成的。我们必须要有倾听和面对现实的力量,并且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悲伤和害怕。
修复期
修复期阶段,你可能会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疾病的信息。
你会开始探询如何管理低血糖,如何自我注射等问题。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你才能开始放松,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最坏的部分已经过去了,你可以学习更多关于胰岛素测试、饮食和低血糖的知识。每一次吸收一些知识,有系统地获取新知,你就可以开始重建一个新的生活。
重整期
重整期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阶段,你将建立一个不同但可接受的新生活方式,糖尿病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再是生活的全部。
的确,面对疾病带来的生活改变和治疗挑战,感到恐惧和与众不同是正常的。但生活中依旧可以充满欢笑、歌唱、跳舞、美食和朋友的美好时光。
有些人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悲伤中,无法前进,这些人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持续的否认不仅会阻碍知识的获取,也会妨碍生活的调整。
无论是亲人的去世、离婚、糖尿病诊断还是其他生活事件所引发的危机,都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痕迹。但当我们穿越危机并接受它时,就如同伤口完全愈合,尽管疤痕依旧可见,我们不再感受到痛楚。
糖仁说
本期主要分享了确诊1型糖尿病的心理阶段,下期我们将了解有关1型糖尿病的各项基本信息,带你重新认识T1DM,学会照顾自己的糖尿病,成为自己的专家。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一型糖尿病群体分享糖尿病技术和资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糖尿病技术和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