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新世界期刊(糖尿病新世界期刊封底有什么内容)
审稿快!5本医学糖尿病相关SCI期刊推荐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5本医学收稿范围涵盖糖尿病的sci期刊,审稿比较快,下面从期刊的收稿方向和期刊各项指标来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有论文方面的问题可以问哦!
需要期刊推荐 发表帮助可以找@Attain学术
为您提供预审评估缩短审稿周期,提升录用率
1、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期刊介绍:该期刊是JCRQ1,中科院医学2区混合OA期刊,可以选择是否付费出版,期刊在内分泌学与代谢领域排名第26,是比较高质量的期刊。收录率挺高的,每年收稿量大约1800篇。初审5天,从提交到接受73天
收稿方向:发表临床和实验药理学和治.疗学期刊,涵盖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的相互.关联领域。包括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在人类或动物和细胞系统中代谢和内分泌疾病的任何方面的影响。
影响因子:5.4
自引率:7.4%
2、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期刊介绍:JCRQ1,中科院医学3区混合OA期刊,在内分泌学与代谢期刊排名21。初审5天,从提交到接受大约74天。年发文量为365篇,国人作者排前三,对国人比较友好
收稿方向:发表糖尿病和相关领域的文章,重点包括转化科学、遗传学、免疫学、营养学、社会心理研究、流行病学、预防、社会经济研究、并发症、新疗法、技术和疗法。
影响因子:6.1
自引率:3.3%
3、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期刊介绍:JCRQ1,中科院医学2区TOP期刊。每月更新,混合OA期刊
收稿方向:发表用于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的理解、诊断和治.疗临床研究和前沿临床实践
影响因子:5
自引率:6%
4、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期刊介绍:JCRQ3,中科院医学4区混合OA期刊,初审9天,审稿周期2个月。年发文量比较少
收稿方向:发表与肥胖的流行病学、并发症和治.疗以及肥胖并发症相关的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影响因子:2.5
5、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期刊介绍:JCRQ3,中科院医学3区混合OA期刊,发文量不多,但期刊审稿很快,只要一个月
收稿方向:发表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包括神经病学、肾脏病学、眼科学和心血管病学等
影响因子:2.9
自引率:3.4%
关注Attain学术,为您提供更专业
更权威的介绍和指导,私信答疑解惑~
近6亿糖尿病患者的希望,无创血糖检测最新技术出自他手
编者按
在上海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统一战线成员活跃于各行各业,他们以专业与热忱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生动展现统一战线成员的时代风采,“浦江同舟”特别推出“岗位建功 奋斗有我 —— 上海统战成员风采录”专栏。我们将深入挖掘和讲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统战成员故事,让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城市发展的伟大实践。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市欧美同学会荷比卢分会副会长、无党派人士、近观科技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陈昌的世界,见证他在生物传感领域的逐梦之旅。
视频时长:1分37秒
传统测血糖,准备工作繁琐,血糖仪、采血笔一样不能少;采血时疼痛且有感染风险,检测后如果手动记录数据,既容易记错,回顾分析也不方便。如今:适用于不同年龄、肤色和肥胖人群的无创血糖检测来了!
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上海近观科技的陈昌研究员团队携手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代谢》在线发表研究成果,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无需扎手指或抽血的血糖检测新选择。
这项具有开创性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名为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mμSORS)光谱技术。陈昌介绍道:“利用这项技术,患者只需将手掌轻轻贴在检测设备上,就能精准测量出血糖数值。它无需个体校准,即来即检,在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把它做成‘手表式’的,让患者随时都能测血糖。”
“每一个不同身份,对我来说意味着背后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虽然很累,但做‘产学研’是我的人生追求。当不同身份汇聚在我身上时,我感到很享受。”
——陈昌
为何研究无创血糖?
因为被誉为生物传感领域“珠穆朗玛峰”
回顾血糖检测的发展历程,陈昌感慨万千:“血糖检测历经化学、电化学、光学等阶段,已经发展一百多年了。大家一直都希望能有一种既准确、又便捷,还能无创、实时连续的检测方式。
可现实是,无创与准确就像两条难以交汇的平行线,始终难以平衡。市面上已有的产品,往往是无创的就不太准确,准确的又必须得采血。”也正因如此,无创血糖检测技术面临着准确性和通用性的巨大挑战,在生物传感领域被视作“珠穆朗玛峰”。
2006年,陈昌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比利时留学,在鲁汶大学和世界顶级半导体研发圣地IMEC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
“我刚进入IMEC的时候,接触的是神经电极芯片领域。但随着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我自然而然就接触到了无创血糖检测这个热门领域。”陈昌说,“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将近6亿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也高达12%,这个庞大的数据让我深知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何选择与王卫庆团队合作?
对方也在考虑让监测变得轻松无痛
说起与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的合作,陈昌打开了话匣子:“无创血糖检测领域能取得这个重大突破,离不开医工交叉合作。王卫庆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无创的手段,让血糖监测变得更加轻松无痛,巧的是,我们团队当时也在积极探索生物智能与芯片智能的融合。大家目标一致,2022年一拍即合,携手推进无创血糖检测产品的研发。”
2025年春节后开工首日,双方的研究成果惊艳亮相。瑞金医院官方微信发布 “和扎手指说拜拜!瑞金医院重磅发布,无创血糖检测来了”的消息,瞬间引发广泛关注。陈昌兴奋地说:“相关话题短时间内就冲上同城搜索榜首、百度和微博热搜前十,这是对我们团队多年努力的最好认可。”
欧美同学会对你的研究有哪些帮助?
认识好多科研界大咖,思维活跃起来
在陈昌的科研之路上,市欧美同学会荷比卢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走进近观科技公司,“Make impossible possible”(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是陈昌的初心,也是他在生命大健康与集成电路芯片跨界融合领域的奋斗目标。陈昌身兼数职,履历丰富,而加入市欧美同学会荷比卢分会为他的科研事业带来了新机遇。
“加入欧美同学会荷比卢分会后,我结识了许多科研界大咖。与他们交流,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思维也更加活跃。”陈昌感慨道,分会中还有众多优秀海归博士,他们凭借丰富学识和海外经验,为陈昌团队提供了许多实用建议。
未来,陈昌计划充分借助这一平台,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合作交流,与志同道合者组建科研团队,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勇攀科研高峰。
项目未来有什么设想?
研究便携式、可穿戴的无创血糖仪
研究成果虽已取得阶段性成功,但陈昌和他的团队并未满足于此。陈昌表示:“在无创血糖检测的科学原理验证上,我们团队积累了10年的技术研究,同时也非常感谢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王教授团队3年临床研究的全力支持,这才让我们成功打通了迈向无创血糖检测的关键路径。不过,原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还有小型化和降本等难题需要攻克。”
他进一步解释道:“近观科技是一家将集成电路芯片技术与生物技术跨界融合的高科技企业,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就是研发基于硅光芯片技术的便携式、甚至可穿戴的无创血糖仪,为患者提供更经济、更微型的无创血糖管理方案。虽然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但我们有信心,也会继续努力!”
供稿:市同舟服务中心
编辑:吴薏祺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日研究揭示糖尿病发病初期的新分子机制
新华社东京11月15日电(记者钱铮)日本研究人员通过对糖尿病模型实验鼠的胰岛进行单一细胞层面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了一种糖尿病发病初期的新的分子机制——Anxa10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水平上升。该蛋白质有望成为糖尿病出现症状前的新生物标记物。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左右,患者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体重超重和身体活动不足的结果,其发病被认为主要与胰岛素抵抗、胰腺贝塔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下降以及胰腺贝塔细胞本身数量的减少等因素相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未得到解释。
日本筑波大学等高校科研人员对2型糖尿病模型实验鼠的胰岛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以探明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从健康状态发展到出现症状前状态以及糖尿病发病的过程中,胰岛的构成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研究团队发现,在糖尿病发病初期的模型实验鼠胰腺贝塔细胞中,伴随着血糖值的上升,一种名为Anxa10的基因表达水平上升,其编码的蛋白质增多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失衡,进而使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研究团队表示,这个基因与胰腺贝塔细胞以及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联此前没有报告过,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成为糖尿病出现症状前的新的生物标记物。这一新成果有望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探究2型糖尿病发病初期的分子机制以及开发新的预防、诊断治疗方案。
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糖尿病》杂志上。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