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量筛查(糖尿病筛查血糖值范围)

湖南医聊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高血脂,看检验科如何帮你早发现、早预防!

#长沙头条##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和高血脂这两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幸运的是,通过科学的检验手段,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接下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邹国英将带大家深入探讨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早期检测手段,以及检验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如何通过检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

一、糖尿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害,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等。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1.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常见的症状包括频尿、口渴、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疲劳感增加、伤口愈合缓慢、皮肤感染频繁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可能性。

2. 检验科在糖尿病检测中的作用

检验科通过一系列血糖相关的检测项目,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风险。

空腹血糖测试:这是最常用的糖尿病筛查方法之一。在至少8小时内未进食后进行测试,正常范围为70-100mg/dL(或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糖尿病的存在。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4%-6%(或20-42mmol/mol),超出此范围可能意味着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这是一种更全面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受试者需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在2小时后再次测量血糖水平。如果2小时血糖水平≥200mg/dL(或≥11.1mmol/L),则可能诊断为糖尿病。

3.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

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及时了解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二、高血脂的早期检测与预防

高血脂,即血液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高血脂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血脂的常见症状

轻度高血脂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长期高血脂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当高血脂较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症状。因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测。

2. 检验科在高血脂检测中的作用

检验科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帮助我们评估血脂状况。

总胆固醇:正常成人总胆固醇水平应低于200mg/dL(或5.2mmol/L)。

甘油三酯:正常成人甘油三酯水平应低于150mg/dL(或1.7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理想水平应低于100mg/dL(或2.6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理想水平应高于40mg/dL(或1.0mmol/L,男性)或50mg/dL(或1.3mmol/L,女性)。

3. 高血脂的预防策略

高血脂的预防和治疗同样需要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水果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增加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害心血管健康,增加高血脂的风险。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降低胆固醇水平。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及时了解血脂变化,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方案。

三、检验科在早发现、早预防中的关键作用

检验科作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确的生化检测和数据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信息。

在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早期发现与预防中,检验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定期的血糖、血脂检测,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

糖尿病和高血脂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科学的检验手段,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检验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健康信息和科学的预防策略。让我们珍惜健康,从定期检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生命之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检验科 彭煜宇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糖友”看过来!省中医眼底筛查+尿蛋白检查全免费

2024年11月14日-29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眼科、肾内一科,面向广大“糖友”开展糖尿病防治筛查宣教活动,在西院区惠民楼五楼眼科门诊,提供为期两周的免费眼底筛查和尿蛋白检查,促进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活动中,患者在眼科挂普通号后,可以免费享受一次“超广角眼底照相”筛查。筛查后,有眼底问题的患者可至3楼18诊室或4楼16诊室免费测尿蛋白1次。与此同时,医院提供眼病及肾病专业指导宣教,有需要的公众可按照专家排班前往咨询。预约咨询可拨打“0531-68901484”。

检眼镜、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是目前DR诊断的主要检查技术。其中眼底照相是一种可重复、最常用来检测DR的技术。所谓“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眼底照相不仅能帮助我们清晰、客观的及早发现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眼底病变。还相当于给自己的眼部建立了健康档案,以后每次拍照都能进行对比,不错过任何一个及早发现眼底微小病灶和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专家排班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实习生 屈周 通讯员 张文静)

年终体检,@糖友们:别忘了这3项筛查

今年11月,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截至2022年,中国大约有1.48亿糖尿病患者。平均来说,10个人里就有1位确诊糖尿病。

那么,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该注意些什么呢?除了经常提到的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还要特别注意慢性并发症的筛查。

什么是糖尿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以理解为糖尿病带来的麻烦——因为糖尿病的存在、发展,导致身体出现更进一步的损伤。按照发生速度,可以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前者,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血糖代谢存在异常,进而干扰脂肪的利用,导致有毒物质在体内堆积。严重时,可以在几日之内出现昏迷。

糖尿病并发症(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后者,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根据受影响的组织,又可以将慢性并发症大致分为两种:血管性疾病,比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弥漫性神经病变、认知功能障碍。

为什么需要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觉得,既然这些疾病都是糖尿病引起的麻烦,把血糖控制住不就没事了吗。为什么还需要进行筛查呢?

好消息是,控制血糖确实可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英国展开过一项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对5000余名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指标之一)每下降1%,心肌梗死的风险就减少14%,视网膜病变可以减少37%。

不幸的是,也有一些坏消息。

首先,现实中,能控制住血糖的人不多。国内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只有30%~3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其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机理非常复杂。传统上,主要关注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比如,前面提到的HbA1c,由血液里的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来。理想情况下,应该控制在7%以内;如果超过7%,说明血糖长期过高,大量红细胞受到影响。红细胞相当于人体的快递员,一旦它们受到影响,血管、神经都可能出现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图片来源:Polymorphism of aldose reductase gene and susceptibility for develop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近年来,许多学者指出,高血糖不能解释所有的并发症。比如,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血脂代谢紊乱。血脂异常,也会伤害身体组织。再比如,个体差异。面对疾病,各个组织会想办法防御。而机体所能提供的保护性因素,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地方。于是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有的人可能出现并发症,有的人则安然无恙。

最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非常高、后果极其严重。

在发病率方面,国内的一项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7种并发症为目标,调查了6万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66.8%的患者存在某种慢性并发症;而每位患者,平均患有2种以上并发症。

在后果方面,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影响视力,也是工作年龄人群最常见的失明原因。认知功能障碍既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会对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至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周围神经病变,可以引起足部溃疡,严重时必须截肢。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之外,最好尽快、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

怎么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答案很简单:定期进行体检。

按照检查方式,可以将并发症筛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体检包含的,比如,心脑血管、肾脏检查;另一类是需要额外注意的。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的额外体检项目(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国内的专家建议,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尽快进行眼底检查,之后每年随诊一次,如果出现视网膜病变,便增加检查的频率。在确诊5年后,注意进行外周神经系统检查,此后至少每年接受一次筛查。对于65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上述检查外,还应每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筛查。

2型糖尿病的防治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改善生活方式,避免2型糖尿病的出现;二级预防,已经出现2型糖尿病了,积极控制血糖、及时筛查并发症;三级预防,并发症也有了,那就办法治疗和控制并发症。

这三个层次,就像糖尿病的三个救生圈。新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错过了第一个救生圈。不过,也不必沮丧:只要采用科学的办法,就有可能避免并发症,延缓、减少甚至消除疾病对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言昌 医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