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检查不出(糖尿病检查不出来)
很多糖尿病人没去治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中心主任 李光伟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孟 化
本报记者 钟财芬
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日益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超半数患者“躺平”不治。国际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合作组织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新研究称,我国1.48亿糖尿病患者中有7800万没有接受治疗。糖尿病防控正面临一场“硬仗”。
患而未知,知而不治
39岁的陈慧(化名)是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接诊过的一位患者。她早在17年前就被诊断出糖尿病,但并未放在心上,觉得糖尿病不痛不痒,对生活似乎没有影响。因此,陈慧只在初期用了一段时间胰岛素,之后便将患病的事抛之脑后。然而,糖尿病逐渐侵蚀着她的健康:确诊4年后,陈慧患上糖尿病肾病,出现肾功能不全;又过了5年,发展为尿毒症;患病13年时,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得不通过手术保全视力。像陈慧这样确诊糖尿病几年后就发展出严重肾病的患者虽然少见,但在孟化的门诊中并非个例。孟化说:“每个人对高血糖的耐受性不同,出现并发症的时间和程度也有差异。如果陈慧一经确诊就规范治疗,或许不至于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还有些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发现糖尿病,完全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国际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合作组织对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1.4亿名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模型预估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治疗情况,结果显示,1990~2022年,全球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翻了一番,从约7%升至14%,2022年患者总数超8亿,是1990年的4倍多;近4.5亿(59%)30岁及以上患者没有接受治疗,是1990年的3.5倍;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印度最多,接近1.33亿人,我国位列第二,有7800万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中心主任李光伟认为,上述数据揭示了糖尿病患病率高速增长和治疗被忽视的严峻现状。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病,而非单纯的个人健康问题,我国情况正诠释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相对贫困的历史时期,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李光伟参与的大庆糖尿病研究筛查了11万余人,才找出60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速,我国经济条件飞速发展,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名患者。
李光伟认为,这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从农业生产到日常家务,机械化取代了体力劳动,种地、洗衣服甚至扫地都实现了自动化,交通工具从自行车转向汽车,久坐办公成为常态,饮食也由家庭烹饪主导转向外卖快餐居多,种种因素共同推高糖尿病患病风险。
李光伟认为,高比例患者未治疗的原因在于两方面没跟上:一是医疗服务没跟上,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尚未做好从贫穷向富裕过渡的准备,糖尿病防治科普不到位,医疗资源有限,许多患者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资讯和服务;二是大众意识没跟上,普通百姓对糖尿病的危害缺乏了解,很多人认为没有明显症状,无需格外关注和治疗,加上治疗需要在药物、检查等方面长期投入,患者对降血糖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
血糖失控百病生
李光伟表示,总体来看,我国糖尿病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紧迫态势。一方面,患病率增长快。从20世纪80年代的1%,到2009年的10%,再到2019年后保持在12.4%以上,糖尿病患病率一直未得到有效遏制。从地区来看,东部多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另一方面,患病人群扩大化。糖尿病不再是传统认知里的“老年病”,35~55岁这一核心生产力人群患病率增长尤为迅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更不容忽视的是,儿童青少年发病率也在攀升,从1995~2000年的每10万人4.5例,增加到2017~2019年的每1000人1.77例。
孟化表示,很多人以为得了糖尿病就是血糖高一点,但实际上,血糖升高并不是糖尿病的终点,而是多种疾病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长期未控制的高血糖会慢慢破坏内分泌和代谢环境,让人体重要器官出现病变。就像温水煮青蛙,刚开始没有感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突然崩盘,继而伤及全身。
伤神经。患糖尿病时间越长,神经病变几率越高。最常见的是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肢端疼痛和麻木。其引起的感觉丧失,会使人很难注意到小伤口,比如患者若没有注意到手上有水泡,感染可能迅速发展并恶化,引发溃疡和组织坏死,甚至需要截肢。
伤视力。短期内,高血糖可导致患者视力模糊,长期并发症包括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伤心脑。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并发症,继而引发心梗、脑卒中、心衰等心脑血管疾病。
伤肾脏。肾小球微血管损伤,会影响肾脏从血液中过滤废物,引发糖尿病肾病,随着时间推移可导致肾功能衰竭,最终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伤双足。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容易出现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有时伴有溃烂、感染,可能导致组织坏死、截肢。
李光伟表示,糖尿病还会引起急性并发症,其中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是极为危险的两种。患者可能出现脱水、昏迷,严重时危及生命。这两种危及生命的高血糖在大城市、大医院已经减少,但在县市级医院仍较常见。
拧紧四个“控糖阀”
李光伟提醒,除了患病人数多以外,更糟糕的是,不少人正站在糖尿病预备队伍中。我国有1.48亿糖尿病患者,糖前期者达2.4亿~3.6亿,且正在以约10%的速度发展为糖尿病。两位专家建议:
高发人群多筛查。糖尿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要想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孟化建议,肥胖者、脂肪肝和高血压患者、生产过巨大儿的女性,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且体重超标的人,应在45岁时进行首次糖尿病筛查,50岁后每5年筛查一次。
出现异常要警惕。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其出现可能伴随多种问题,比如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颈部、腋下等区域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加重。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食欲难以控制,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检测首选糖耐量。体检时通常只查空腹血糖,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有46.6%空腹血糖正常,仅餐后血糖升高。也就是说,如果只测空腹血糖,有近一半概率会漏诊。相比之下,糖耐量试验才是确诊糖尿病的“金标准”,即口服葡萄糖溶液后分别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后检测血糖水平,可加测胰岛素和C肽水平,有助精准评估血糖和胰岛功能。对于已确诊者,可每3~6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生活干预最紧要。李光伟通过历时30年的大庆研究证实,中等强度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率降低30%~50%。空腹血糖达到6.1~7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为7.8~11毫摩尔/升,即达到糖尿病前期范围,需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最基础的是控制好体重,确保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保持在24以下;饮食方面要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少吃高升糖指数食物,如精米白面、饼干等,不喝甜饮料;运动方面推荐一周锻炼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2/3,大体重者初期可从游泳等“关节友好”运动做起。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真相:背后有三个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刘大妈今年59岁,退休后开始注意养生,每天吃得清淡,也不怎么吃甜食,可最近身体总觉得没劲儿,眼睛模糊,脚上有个小伤口也迟迟不好。家里人担心她,陪她去了医院,检查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血糖高的吓人,确诊糖尿病。
坐在医生办公室,刘大妈皱着眉头问:“我也不爱吃糖,怎么会得糖尿病呢,这病是不是跟我最近吃饭多了点有关系?”医生听了,耐心地笑了笑:“糖尿病确实不是单靠一顿饭或几口糖就能说清楚的,它更像是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慢慢积累的结果。”
刘大妈愣住了,没想到医生问的这些,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糖尿病到底有哪些隐藏的诱因?
一、背后有三个原因1.遗传的“无声威胁”
糖尿病的发生并不是一种完全由外部因素导致的疾病,它的背后还有一种“无声的威胁”——基因。许多人对糖尿病的了解停留在高血糖、胰岛素分泌不足这样的生理层面,但其实基因在糖尿病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你可以把基因看作是一种“身体密码”,它在默默地影响你的代谢方式和身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
2型糖尿病与基因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么这个人的患病风险会明显高于没有家族病史的人。
科学家甚至已经确定了与糖尿病相关的多个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而是通过让你的身体对外部环境更加敏感,增加你患病的可能性。
基因的“默默操控”体现在许多方面。有些基因会让你的身体在摄入糖分时更容易血糖升高,也有些基因会让你的胰岛功能比普通人更容易退化。对于这类人群,即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饮食,也可能因为基因的影响而比别人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
当然基因并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因素,而更像是身体中的潜在风险,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身体好比一座有缺陷的水坝,平时看起来无碍,但遇到洪水时更容易崩塌。简单来说,有遗传倾向的人群更需要注重生活方式的干预,才能有效降低风险,饮食结构合理、控制体重、适当运动都能起到延缓或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作用。
2.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每天的饮食和活动方式,其实决定了血糖的“命运”,看似普通的习惯,可能正在一步步拖垮我们的健康。为什么现代人糖尿病高发?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经意间“选错了路”。
先说饮食,快餐、甜点、饮料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标配,连下馆子都变得平常,结果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越吃越多。看似一顿火锅、一杯奶茶没什么,但时间一长,胰岛功能就扛不住了,吃得多、消耗得少,血糖自然就“蹭蹭”往上飙。
还有一个让人忽视的饮食问题,就是精细化的饮食结构。很多人习惯吃白米饭、白面包这些精细碳水化合物,却懒得碰全麦面包、糙米等粗粮。精细碳水消化吸收快,血糖升得特别快,胰岛素要“疯狂”工作才能把血糖压下来,久而久之,胰岛功能逐渐疲劳,等到血糖再也压不住的时候,就离糖尿病不远了。
饮食之外,久坐也是现代人的“标配问题”。不管是上班族整天盯着电脑,还是学生一天坐十多个小时,运动时间少得可怜。身体长期处于“静止模式”,代谢功能会变差,肌肉消耗血糖的能力大打折扣,肌肉不消耗,血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
不仅如此,快节奏生活还让人习惯熬夜,熬夜对身体的影响可能超乎想象,它会扰乱体内激素平衡,尤其是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效率。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胰岛功能可能会比正常人衰退得更快。而熬夜时,人还容易感到饥饿,半夜一顿宵夜,既伤肠胃又让血糖难以平稳。
尽管问题看起来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调整。关键在于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至于熬夜,虽然现代生活难以避免一些加班和压力,但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绝对是身体最需要的修复机会。
健康的路,其实不难找。只要稍微调整选择,多吃对的东西,多动一动,给身体足够的休息,血糖就不会轻易失控。
3.心理因素如何引发代谢危机?
情绪和压力就像看不见的“慢性毒药”,悄悄改变着身体的运转节奏。虽然表面上看不出它们和糖尿病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事实上,情绪和压力能对人体内的代谢系统造成深远影响,让血糖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压力一旦出现,身体会立刻启动一种叫做“应激反应”的机制,这个机制原本是为了帮助人类应对危险,比如面对野兽袭击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的激素,让血糖迅速升高,给肌肉提供能量。
这在紧急情况下是必要的,但现代社会的压力多是持续性且隐形的,比如工作压力、经济问题或者人际矛盾。这种长期的压力让身体的“应急模式”经常性被触发,导致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
情绪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分泌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压力激素。皮质醇的作用之一是提升血糖水平,帮助身体应对所谓的“威胁”。
可如果皮质醇一直居高不下,不仅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身体中的血糖调控系统就像一台机器,皮质醇过多会让这台机器“卡壳”,逐渐失去高效工作的能力。
心理问题还可能对自主神经系统造成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正常情况下它们会保持平衡,但长期的压力会让交感神经处于持续兴奋状态。这个过程不仅消耗体力,还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步下降,血糖水平更加难以控制。
缓解情绪和压力对血糖的影响,需要从根源入手,调整心理状态,培养乐观心态,降低对代谢系统的负担。同时,通过适当的运动、规律作息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对身体的侵蚀。
情绪和压力看似只是心理层面的挑战,但它们在身体层面带来的破坏力却真实存在。把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不仅能保护好血糖水平,也能让整个人更加轻松、有活力。
糖尿病听起来很可怕,但它并不是无法防控的命运,大多数糖尿病病例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很多风险是可以被扼杀在摇篮里的。
现代人经常因为工作忙碌,随便应付一顿饭,要么吃得太油太咸,要么干脆用高热量零食代替正餐。其实,均衡饮食才是保护血糖稳定的关键,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减少胰岛素的负担。
运动是另一个有效的预防手段,很多人误以为运动要很剧烈才有效,但其实并不是这样。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血液中的糖分更容易积累,肌肉对血糖的“消耗力”会大大下降。
所以哪怕是上班族,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每天多走几步楼梯,或者中午散步10分钟,都能对预防糖尿病起到积极作用。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隐形武器,规律的作息可以让身体的代谢系统更高效地运转,尤其是睡眠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经常熬夜或者睡眠不足,身体的激素平衡会被打破,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定期体检是守护血糖健康的重要一环,通过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可以在糖尿病前期就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甚至在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结语糖尿病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它更像一个隐藏的敌人,在我们的基因、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中悄悄潜伏。
当我们忽视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过度承受压力时,这个敌人就会逐步浮现,对我们的血糖调控系统造成破坏。它并不只关乎甜食和肥胖,而是与遗传、长期不良习惯以及情绪压力息息相关。
遗传因素虽然不可改变,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宿命,科学研究表明,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遗传带来的风险,再配合定期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我们就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干预。
糖尿病的预防并非遥不可及,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改变从今天开始,不仅能远离糖尿病,也能让生命更加健康、从容。
参考信息: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真相:背后有三个原因!
2024-11-29 普外科樊医师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2024-02-23 临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不会无缘无故患糖尿病?医生:患糖尿病的人,或是因为这4原因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日常的某些习惯,可能正在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伏笔?
明明不是大鱼大肉,也没整天甜品不离手,为什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呢?
在医院工作的那些年,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糖尿病的原因,来寻求帮助。
得明白,糖尿病可不是平白无故就有的,它的发病根源,往往隐匿着好些我们没有留意到的因素。
那么,人们日里的哪些习惯,会跟糖尿病的发病存在关联呢?
一提到糖尿病,大多数人的关注点立马就放到饮食方面去了,反倒把活动量对它的影响抛到了九霄云外。
对现代人而言,长期伏案而坐、极少活动,堪称生活方式中危害极大的一个健康圈套。
我曾经遇到一位常年从事文职工作的患者,他整天从早到晚守着办公桌,午休时段懒得动,连拿水杯喝水都指望别人顺手帮忙。
他跟我描述过自己的日常:不爱运动,时间都耗在椅子上,有时候加班到深夜,索性直接趴桌上小憩。
这种日常习惯对身体健康的损害程度,远远超乎他的预估。
要是长时间缺乏运动,肌肉就会像进入 “休眠” 状态一般,对胰岛素不再敏感,胰岛素的降糖功能大打折扣,最终引发血糖调节紊乱。
并且,相关研究表明,每多坐一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蹿升 22%,这听起来或许像在夸大其词,但它的确是基于临床数据得出的事实。
你可能一直觉得,平常工作太忙碌,根本挤不出时间锻炼,殊不知哪怕只是暂时起身伸个懒腰,绕办公室走上两圈,就能让血糖代谢有显著提升。
像那位患者,我建议他每天在工位旁边做几分钟简单的拉伸,后来他坚持了几个月,体重下降了不少,血糖也稳定了。
大概这些改变看上去不值一提,可实际上,恰恰是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动作,很可能判定了你将来是否会与糖尿病 “结缘”。
别小看睡眠,它对血糖的影响远比你想象得大。
我还记得一位夜班司机,他常年昼夜颠倒,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
来医院时,他满脸疲惫地告诉我,自己不仅容易饿,还总觉得吃得越多越想吃,体重蹭蹭往上涨,后来体检发现血糖超标。
他疑惑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平时吃得也不算太离谱,怎么就成了糖尿病高危人群?
实际上,当睡眠不足的情况出现,身体就如同拉响警报,进入应激模式,皮质醇含量急剧攀升。
而此激素具有抑制胰岛素工作的 “本事”,如此一来,血糖自然而然就升高了。
除此之外,睡眠不足还会让人对高糖高脂食物产生更强的渴望,因为身体试图通过“额外能量”来补偿缺乏的休息时间。
长期下来,血糖和体重的双重危机就会找上门。
对于那些需要倒班或者工作节奏不规律的人,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尽量固定每天的睡眠时长,哪怕是在白天补觉,也要确保有一段深度休息的时间。
这告诉我们,稳定睡眠的意义不止于让人精神焕发,更是血糖管控不可或缺的部分。
压力,这个现代人的通病,居然也是糖尿病的一大诱因。
我还记得一位年轻的IT工程师,为了赶项目没日没夜地长期加班,结果血糖飙升到了惊人的程度。
起初,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跟糖尿病有牵扯,毕竟他岁数不大,家族里没人得过这病,平常生活习惯也挑不出啥毛病。
人承受较大压力时,身体会源源不断地分泌像肾上腺素、皮质醇这样的应激激素,使得血糖瞬间拉高,从而保障身体在 “战斗或逃跑” 时的能量供应。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压力不是一瞬间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
要是高血糖状态长时间持续,变成日常情形,胰岛素的工作效能必然大打折扣,日子一长,糖尿病便容易找上门来。
那位工程师后来开始注重减压,比如每天下班后去健身房跑步,用运动来释放负面情绪。
当压力渐渐舒缓,他的血糖渐渐稳定下来,这充分表明,糖尿病并非仅仅关乎生理机能,有些时候,心理状态对它的影响不容小觑,二者息息相关。
这一点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有人因为长期待在室内,缺乏阳光暴露,而成为了糖尿病的潜在目标。
我接诊过一个退休老师,平时喜欢宅在家里,很少出门,她的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检查后发现维生素D水平严重偏低。
维生素 D 一方面对骨骼健康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助力胰岛素正常施展功能。
研究指出,那些缺乏维生素 D 的人群,相较于常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幅攀升。
长期缺乏日晒,不仅让人免疫力下降,还会让胰岛功能“减速”,血糖调节自然会出问题。
所以,那位老师后来按照我的建议,每日清晨外出漫步 20 分钟,途中顺带晒晒太阳,没过多长时间,血糖管控状况便有了显著起色。
你看,这样简单的小习惯改变,就能给健康带来多大的提升。
糖尿病从不搞 “突然袭击”,它悄然来袭的背后,通常是我们在生活里未曾留意、被轻易放过的点点滴滴。
久坐不动让肌肉“偷懒”,降低了胰岛素的作用;睡眠不足让身体处于长期应激状态,打乱了血糖调节。
压力过大会让激素失衡,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长期缺乏日晒则会使维生素D水平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习惯,其实正在默默左右着你的健康,健康是点滴积累出来的,改变从来都不嫌晚,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导致糖尿病的因素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