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吃得多(糖尿病吃多了会胖吗)
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有些糖尿病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这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尤其是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1. 主食吃太精细
2. 红肉摄入过多
研究发现,血红素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大致呈线性关联,每天每增加1毫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8%。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羊肉),血红素铁占红肉相关2型糖尿病风险的65.6%。
3. 食盐摄入过多
研究显示,每天食盐>8克的糖尿病患者,与每天食盐≤6克与6~8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更高。
4. 总是暴饮暴食
5. 早餐吃得太晚
研究显示,与习惯在上午8点吃早餐的人相比,上午9点以后吃早餐的人增加59%的2型糖尿病风险。
6. 吃超加工食品
7. 把饮料当水喝
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时间长了,会出现胰岛功能下降,极易患二型糖尿病。
8. 长期饮酒习惯
这些吃法能帮助平稳血糖
1. 调整饮食顺序
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想要控制血糖,要调整吃饭顺序。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没那么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扛饿”的优质蛋白质,如肉蛋等,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
2. 多吃硬少吃软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比如多吃“有嚼头”的窝头,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少吃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
3. 不要切得太碎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阮园2022年指出,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碎。蔬菜加工越细致,膳食纤维破坏就越多。建议切菜时切成长段、大块,不要切丁切末。膳食纤维是天然屏障,可以降低消化率,从而使血糖生成指数降低。
4. 急火炒少加水
食物中的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膨胀、破裂并分解。就像煮粥,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
5. 吃饭速度放慢
进食速度直接影响食物的升糖指数,如果吃得快,肠胃消化吸收就快,血糖浓度就会在短期内迅速升高。
控制血糖,还要做好这几点
1. 运动是降糖药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每周进行3~7天的有氧运动,两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天,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规律有氧运动举例: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6000步的步行,每分钟60~90步,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步。
2. 睡好觉控血糖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7~9小时为佳。
3. 控腰围能降糖
日常一定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减轻体重,缩减腰围,有助于实现空腹血糖达标。建议男性糖尿病患者腰围85厘米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厘米以下。
4. 一定要戒烟
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尤其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5. 定期监测血糖
沈阳航天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在赵茉莉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有些糖尿病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这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尤其是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1. 主食吃太精细
2. 红肉摄入过多
研究发现,血红素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大致呈线性关联,每天每增加1毫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8%。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羊肉),血红素铁占红肉相关2型糖尿病风险的65.6%。
3. 食盐摄入过多
研究显示,每天食盐>8克的糖尿病患者,与每天食盐≤6克与6~8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更高。
4. 总是暴饮暴食
5. 早餐吃得太晚
研究显示,与习惯在上午8点吃早餐的人相比,上午9点以后吃早餐的人增加59%的2型糖尿病风险。
6. 吃超加工食品
7. 把饮料当水喝
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时间长了,会出现胰岛功能下降,极易患二型糖尿病。
8. 长期饮酒习惯
这些吃法能帮助平稳血糖
1. 调整饮食顺序
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想要控制血糖,要调整吃饭顺序。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没那么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扛饿”的优质蛋白质,如肉蛋等,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
2. 多吃硬少吃软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比如多吃“有嚼头”的窝头,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少吃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
3. 不要切得太碎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阮园2022年指出,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碎。蔬菜加工越细致,膳食纤维破坏就越多。建议切菜时切成长段、大块,不要切丁切末。膳食纤维是天然屏障,可以降低消化率,从而使血糖生成指数降低。
4. 急火炒少加水
食物中的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膨胀、破裂并分解。就像煮粥,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
5. 吃饭速度放慢
进食速度直接影响食物的升糖指数,如果吃得快,肠胃消化吸收就快,血糖浓度就会在短期内迅速升高。
控制血糖,还要做好这几点
1. 运动是降糖药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每周进行3~7天的有氧运动,两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天,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规律有氧运动举例: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6000步的步行,每分钟60~90步,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步。
2. 睡好觉控血糖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7~9小时为佳。
3. 控腰围能降糖
日常一定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减轻体重,缩减腰围,有助于实现空腹血糖达标。建议男性糖尿病患者腰围85厘米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厘米以下。
4. 一定要戒烟
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尤其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5. 定期监测血糖
沈阳航天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在赵茉莉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
2025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监制/志飞
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医生:糖尿病不是吃糖多,而是吃饱了撑的
很多人都认为,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导致的,平时少吃糖,就可以避免糖尿病。医生表示,单纯的吃糖多,可能造成糖尿,但并不会直接造成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吃糖多,而是吃饱了撑的!
糖尿病患者尿中含糖,不是吃糖多的原因,是因为摄入的糖身体无法利用了。正常人在吃糖之后,身体是可以把糖分储存起来的,而血糖浓度也是可以降到正常范围之内。而糖尿病患者吃糖之后,身体无法把糖利用起来,也无法存储,只能让糖分随血液流到肾脏,这样血液中的糖含量就会比正常人高,超过肾糖阈,造成糖尿。
糖尿病具有遗传性,而除了家族遗传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肥胖,吃饱了撑的!吃太多,体重持续增加,就会肥胖,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即使没有糖尿病的基因,单纯的肥胖也足以让你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积极控制很重要
想要预防糖尿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方面要做到低糖低脂,少吃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可用粗粮杂粮代替细粮,而且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科学饮食。
另外生活中,要戒烟戒酒,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适当运动,对于肥胖患者来说,需要积极控制体重,脂肪过度堆积会造成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引起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很难控制血糖达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