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尿气重(糖尿病人的尿气味特大怎么回事)
糖尿病其实就是“气不通”!一个方子,清热利湿畅气机,糖自降
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中医朋友李清波
提到血糖升高,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降血糖。但有其实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降低血糖并不是唯一目的。
比如有一类特殊的糖尿病患者,他们身上系着无形的腰带,如果能帮助患者把腰带解开,不用降糖,血糖就能稳定。这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什么?
中医把糖尿病分为四大常见证型:阴虚津亏、脾气亏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但除了这四个证型,还有一个证型——湿热中阻,在近年来越来越常见,而且常常被忽视。
湿热中阻会导致脾胃枢机不利,气机不通,进一步影响到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最终导致糖尿病。
我门诊上来的30%-50%的患者都是湿热中阻型糖尿病,它属于糖尿病中期。相对于其它证型,湿热中阻型糖尿病大多伴有血脂高、尿酸高,或者有胰岛素抵抗,西药降糖效果不理想。
医案分享
任女士,她本人以及老公、儿子都有糖尿病,儿子三十出头而已,餐后血糖竟达到23毫摩尔每升,任女士自己空腹血糖是8毫摩尔每升。
我一问不得了,他们全家都爱吃煎炸烧烤类食物,任女士儿子还经常熬夜、经常有应酬需要喝酒。
体型偏胖,脸色偏黄小便黄浊、大便黏腻,还有口干口苦的情况。
这就是典型的湿热中阻型糖尿病。
开方:马齿苋、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鼓、焦栀、芦根、砂仁、甘草等。并嘱咐患者注意饮食和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任女士儿子的餐后血糖降到7摩尔每升,任女士血糖也正常了,空腹血糖降到6毫摩尔每升。诸症竭消
停药后我根据他们的情况,给了他们一个控糖清热的小茶方,出现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就可以泡来喝一喝,控糖清热不伤正,适合中药调理结束之后用来巩固。
马齿苋、土茯苓、黄连、黄柏、知母、苍术
煎汤代茶饮,不用天天喝,可以隔两三天喝一次。有乏力气虚重的人,可以加黄芪或者太子参;如果口渴等阴虚重的人,可以加生地或玉竹;如果是舌苔发暗有瘀斑瘀点的血瘀人群,可以加点三七或藏红花。
有爱吃煎炸烧烤类食物的朋友要注意,长期吃煎炸烧烤类食物会助长胃热,影响中焦水湿的运化,久而久之湿热掺杂,就形成了湿热中阻之症。
湿热中阻型糖尿病特点:形体偏胖、身体困倦、乏力懒言、脘痞腹胀、皮肤瘙痒、渴不欲饮、小便黄浊、大便黏腻、汗出或无汗、口干、口苦、口臭等。
朋友们可以自查一下,要知道除了药物控制以外,保持健康饮食习惯也很重要。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请在中医指导下使用,切勿盲目试药!)
糖尿病患者经常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可能与这4种疾病有关,这里有应对方法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等胃肠道问题,因为这属于常见病,但当糖尿病遇上顽固的胃肠道疾病时,胃肠道疾病就变得不简单了。
最近有一位患糖尿病10年的患者,从去年8月份开始,进食少量食物后即感腹胀,常有恶心、打嗝、腹痛症状,空腹血糖平均在8-12mmol/L左右,餐后血糖未检测,体重近半年减轻了5千克。一开始患者及家属都不太在意,认为是简单的肠胃不适,过了很久也不见好转,而且听说了患胃癌的患者也有上述症状,便战战兢兢地来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于糖尿病引起的胃肠道常见问题。经过西医、中医联合治疗,目前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症状也明显改善。
糖尿病还会引起哪些胃肠道问题?糖尿病患者应如何处理呢?
1.糖尿病性胃轻瘫
上文提到的糖尿病性胃轻瘫,很多糖友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消化道其实就是一条流水线,肌肉在神经的控制下协调运动,实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食物沿着口-食管-胃-肠运动,最终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
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协奏曲,那么神经就是指挥家,而肌肉就是乐手,不论指挥还是乐手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效果,而高血糖就是最大的威胁。
“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大多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支配胃肠运动的自主神经受损所致。许多糖尿病病人进餐后出现上腹饱胀、嗝逆、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没消化的宿食,出现这些情况,就要警惕“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可能。
胃轻瘫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改变饮食(减少纤维摄入、少量多餐)、药物(胃动力药或止吐药、营养神经类药物),还可以给胃装上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以刺激胃的运动。此外,中医疗法也有辅助作用。
2. 糖尿病性肠病
“糖尿病性肠病”临床也不少见,其主要临床特点是:
- 常表现为顽固性便秘、慢性腹泻或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也有的人表现为大便失禁;
- 腹泻可发生于任何时间,但以夜间及清晨居多,每日少则3~5次,多则数十次;
- 多为黄色水样便,一般不伴有腹痛及里急后重;
- 抗生素治疗无效;
- 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其他症状,如汗多或汗少、或无汗、尿失禁及尿潴留等。
在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史、肠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大便常规、结肠镜、腹部CT等辅助检查,排除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肠炎、肠道结核等疾病做出诊断。
糖尿病性肠病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肠道菌群、必要时加用止泻或通便药物,中医疗法也有辅助作用。
3.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早期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当病情逐渐进展到肾功能衰竭时,由于体内多种毒素及代谢产物潴留,血肌酐及尿素氮明显升高,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尤其是伴有尿多、颜面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双下肢浮肿、贫血时,一定要注意排除糖尿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
治疗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的措施:首先要控制糖尿病肾病,使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如培哚普利、厄贝沙坦)减轻蛋白尿的排泄、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贫血等,必要时做透析治疗,依据病情加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等。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消化道症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很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常因为感染或突然中断治疗而诱发,很多糖友已经熟知。早期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症状加重,随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还会出现嗜睡、意识模糊、呼吸深大、呼气带有烂苹果味、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脱水症状。化验血糖显著升高(多为16.7-33.3mmol/L),尿酮体呈强阳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导致胃肠道反应的机制,一般认为与酮症酸中毒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等)、脱水导致肠道缺血、胃肠道平滑肌舒缩障碍等有关。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的措施:先要去除诱发因素(如感染等),大量补液、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严重者应适当补充碱性药物等。
出现胃肠道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想到上述疾病的可能,没有上述情况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忽视你的胃肠病,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出现胃肠病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别再让糖尿病相关性胃肠病打扰你的生活。
作者:沐欣欣
糖尿病,出现泡沫尿,多为脾肾两虚(含治法)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蛋白尿和泡沫尿,这通常不是正常现象,可能表明糖尿病肾病已经发展。这种情况意味着病情可能进入了复杂阶段。在中医的视角下,糖尿病引起的蛋白尿被称为“漏肾精”,其主要特征是尿液味道异常、发黄,并带有经久不散的细小泡沫。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进展至此,患者常表现为脾肾两虚。主要症状包括消瘦、便溏、耳鸣、眩晕、乏力、呼吸急促以及严重的尿频和尿蛋白。这种脾肾两虚的状态反映了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发现后应及时进行治疗。
我之前有一位患者,他患有糖尿病已超过10年,但这段时间并没有规律地服用降糖药物。半年前开始出现腰痛和乏力的症状,休息后有所缓解。一个月前出现尿量减少、全身浮肿、食欲不振、腹胀和全身乏力等症状,尽管当地治疗效果不佳,他依然前来求医。
初次看诊时,患者面色苍白,四肢轻度浮肿,胃脘部有胀闷感,食欲不佳且口中有明显异味。询问得知,患者大便不畅,每3至4天才排便一次,且有便秘情况。同时,他还感到腰膝酸软,夜间尿频,脉搏沉细。尿检显示尿蛋白呈现轻度至中度阳性。综合症状与体检结果,诊断为虚劳型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脾肾两虚、湿浊瘀血互结。
治疗方案侧重于补益脾肾、清化湿浊、活血化瘀、解毒为主要治疗方向。处方包括红参、生山药、淫羊藿、桃仁、红花、赤芍、甘草、白术、丹参、菟丝子、黄连、草果仁、半夏、大黄等药物。患者连续服用方剂40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尿蛋白水平降至轻度阳性。
这位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已超过10年,期间治疗效果不佳,逐渐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并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失代偿期,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为尿毒症。患者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四肢轻度浮肿,脉沉细。这些症状反映出肾阳不足,导致身体无力气化通利水湿,从而引起浮肿。腰膝酸软和脉沉细也是肾阳不足的表现。
当肾气无法有效气化水湿时,水湿邪气泛滥全身,影响到脾阳的正常运作,使得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水湿之邪弥漫中焦,阻碍气机的正常运行,因而导致胃脘部胀闷、食欲不振和口中异味等症状。
红参、白术、生山药、半夏、草果仁有益气健脾、芳香化湿的作用;淫羊藿和菟丝子可补益肝肾,温肾化气,帮助肾气化解水湿,从而利水消肿。丹参、桃仁、红花和赤芍能够活血祛瘀,因为糖尿病病程长,常伴有气虚血瘀、水瘀互结的症状,所以在益气理气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调畅气血。黄连清热解毒,泻火;大黄清泻中下焦的瘀毒,帮助肾脏排泄毒素,减轻肾脏负担。
这些药物通过泻下、活血化瘀和排毒的作用,去除体内秽浊之气,增强了整体治疗效果,帮助患者缓解病情,改善肾功能。
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临床病症复杂,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