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渴(糖尿病消渴症吃什么中药)
“消渴”的原因及调理思路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一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
(接前文)但是古代的消渴又和现在糖尿病还有所区别,古代的消渴是以消为主,上消、中消、下消,它表现就是口渴欲饮,小便多,饮食特别多,饮食增加,身体消瘦,这就是消渴病。消的意思就是消耗了或者消化,把水也消化了,吃的特别多,水喝的特别多,饭也吃的特别多,吃特别多应该人胖,他还没胖,他给消化掉了,人还瘦,这就是什么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就是消耗,就是把粮食水谷全都给消耗了,但是身体还丝毫没有增加营养,反而还消瘦了,还没劲儿了,还疲劳,还肾虚,这种情况就是叫做消渴。
渴代表什么,渴代表口渴,消代表消耗,是用症状的病机来命名这样一个病。现在糖尿病,大家知道现在糖尿病很多人不是这个症状了,也没有三多一少,也不是吃的多,饮食多,小便多,没有这个情况。一少是指的体重减少,没有这些症状,只是血糖高,尿糖高,跟现在的糖尿病的定义还有所区别,但是自古以来,从古代到现在的大多数专业的医生都认为消渴就是对应到现在糖尿病,病机上也有对应关系,只不过现在的糖尿病患者有很多在症状上看不出来的,但是查血糖、尿糖的能查出来。
古人认为消渴之病的原因是什么?叫做“心液不足而火郁”,火郁是什么?火气在里边郁着,所以吃多少饭都能化的了,都被火给消耗了,他喝多少水也不解渴,说明什么?内在有火,古人的治疗方法,一方面要要清火,一方面要滋阴,同时还要补气,这就是治疗消渴病的三大法宝。
所以联系上下文,这个地方讲的是,“脉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也就是消渴病如果不加以治疗,因为心藏神,神机回转,这个病就能自已,“自已”就是自己好。《黄帝内经》认为有一部分脉象出现软而散的人,即使是心液不足,心火有点郁,但是心藏神,等他心情舒畅了之后,火邪消失了,这个郁就化掉了,郁化掉了之后,心液又足了,心液足了之后身体又好了,有可能会出现自愈这种情况。
但大家注意,这不是说的现在临床。现在临床有一部分人也可以自愈,我们知道有很多慢性病,其实是什么病,是生活方式疾病。也就是心情出现问题,心理的压力也大了,睡眠也不好,饮食也不好,于是他就出现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出现这些三高的情况。如果把饮食调整好,饮食清淡,每天都运动,增强代谢,同时睡的特别踏实,睡眠也好了,神经系统恢复了,代谢系统也好,通过运动血液循环也通畅,心情也恢复平静了,这样再检查就发现血糖也下来了,血压也下来了,血脂也下来,这就说明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把身体的疾病给调整好了,这就是自愈,自愈没有经过什么,没有经过药物的干预,它自己能好。
从这里我们就会看到《黄帝内经》这段话讲的“其当消环自已”非常省略,所以古人就认为可能是有脱文,就是把疾病说出来,同时又说了一个“自已”,有可能会自己好,这说明什么?心藏神,神机一旦回转,火也散掉了,郁也消失了,心液也补充了,于是消渴病就自动就好了。所以《黄帝内经》在那个时代也发现有一些这样的患者是通过自己调整状态,按照现在话讲,自己调整心态,自己改变生活方式,这个病也能自愈。这是心脉。
我们再往后看肺脉,“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这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把脉,寸关尺,浮中沉,候肝心脾肺肾。把到肺脉搏坚而长,“搏坚而长”代表邪气壅盛,肺气的邪气壅盛,肺主肃降,肺气邪气壅盛之后,你就发现气降不下来,气降不下来就变成火逆,火逆之病,火伤到肺就咳,一咳就伤及血络,伤及血络之后就会咳血,就会唾血,就是咳嗽当中就会出血。我们在临床就会遇到,有些人肺热伤阴之后痰中就带血或者咳血,这种情况就应该滋肺阴。
古典小说里边有一个人物就特别有代表性,林黛玉就是肺病,她还心胸狭窄,还容易着急上火,着急上火就咳嗽就加紧,咳嗽一加紧震动肺络,火气一逆,震动肺络就咳出血来。这说明作者曹雪芹是深通医道,他知道这种肺病的患者,再加上木火就更严重了,肝郁化火,然后木火刑金,金是肺,被木火一刑之后就会出现痰中带血,所以你看他小说当中的描述,这些细节当中就把握的非常的到位。临床中这种情况非常多,曹雪芹也非常懂医理。
所以《素问释义》里面讲∶“肺以下降谓之,故肺敛涩。今搏坚而长,是肺逆不降。血升而气不能敛,故病唾血。”也就是肺脉应该收敛,现在肺脉不收敛,变成搏坚而长,说明邪气壅盛而肺逆不降,血和气应该往下顺,反而升而逆,所以这种情况就会咳嗽,就会唾血。《素问吴注》里边注解∶“搏坚而长,肝脉也,见于肺部,为肝侮肺,肝藏血,故唾血。”这个解释也对,跟张景岳上一段解释是相通,张景岳也认为“搏坚而长”是肝脉,肺病见了肝脉说明什么?肝中之邪伤到肺,我刚才讲了,木火刑到金了。(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一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健康我来说|中国古代为什么称糖尿病为“消渴症”?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新华社特邀糖尿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科普糖尿病知识。本期节目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称糖尿病为“消渴症”?
记者:高菲菲 王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糖尿病是“消渴病”,中医有方法对付它,牢记3大原则,降低血糖
针对糖尿病,许多人都有好多不解,糖尿病是“消渴病”吗?要怎么降低血糖?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健康呢?
糖尿病是“消渴病”吗?
想了解糖尿病是否是消渴病先要将二者的症状进行区分。糖尿病:早期糖尿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可通过体检、血糖化验等查出,等到出现“三多一少”时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通常较为严重了,如果不加以克制,形成为并发症,则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现象。
消渴症:身体多出现伤津、口渴、火热炽盛、小便频数以及小便发甜等症状,中医诊断为消渴症。所以在中医理论上,消渴病就是糖尿病,但糖尿病不一定是消渴病,因为消渴病的症状与糖尿病症状中的口渴有相同现象,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降低血糖,中医有办法
原则一:中药消热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进行重要搭配。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热伤气阴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所以中医讲究3点: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讲究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药物进行治疗。中消就是用淸泻胃火的药物进行治疗,下消就是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补肾的药物治疗。
要查看糖尿病患者是胃部炽热、还是有痰火、针对性用清热药物:黄芪、黄柏、夏枯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不像西医,吃药就立马见效,中医的清热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加入中药的降糖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则二:中医茶饮
为了达到血糖降低的目的,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选用中医的茶饮来替代平常的饮料。如果口干咳嗽,潮热盗汗,不欲饮食可应用玉竹、枸杞、山楂等已达到健脾消食的作用。如果夜尿频多,下肢浮肿,可以采用菊花、枸杞、麦芽等已达到补肾养阴作用。如果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可借用白术、黄芪、党参等以补脾益胃。茶饮的品种很多,大家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状况,挑选适合自己的品种,以求达到相关效益。
原则二:中医推拿
中医推拿现在已经是大众所接受的一项养生项目,在选用中药、茶饮的前提下,配以中医的推拿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医推拿通过按摩身体各个穴位,达到疏通筋脉的作用,配合头部、足部等部位的按摩能够起到缓解糖尿病所带来的的病痛,从而降低糖尿病对自身身体的伤害。
自我约束是成功的基石
俗话说得好管住嘴、迈开腿,要想把血糖降低到自我的可控范围,最重要的是自我的约束,不仅要药物治疗。身体的自我锻炼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饮食规律,生活自律,才能从根本上对血糖进行管控,像中医提倡的八段锦就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锻炼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大家没事可以常锻炼,保健身体的同时,也对控制血糖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