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糖尿病足(老人糖尿病足图片)
老年人糖尿病足如何护理?谨记4个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部分也会悄悄发生变化,俗话说“人老先老腿”,到了老年,拖动我们身体游走四方的脚又有哪些变化呢?如果恰巧老年人又患有糖尿病,足部又该如何护理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呢?
老年人的足部特点
1.老年人的脚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足弓部分甚至没有皮脂腺分布,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起皮。
2.趾甲通常又脆又硬,易患灰指甲,甲沟炎等病。
3.易拇趾外翻,大脚趾向小趾方向倾斜。
4.部分长期卧床者,维持足弓的韧带逐渐松弛,致使无力维持足弓的形状,使足部的跖骨下陷,肌肉萎缩,脚趾变形,出现爪形趾。
中医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说法,气比血先行三份,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人到老年身体逐渐衰弱,逐渐气血不足,机体“优先使用”的保护机制会把气血优先供给维持我们生命的重要器官和组织,比如五脏六腑和脑部;多数老年人血管里有斑块、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活动减少所致血管变细,更是增加了血液运行的困难,缺少血运提供营养,足部的皮肤越来越干燥,逐渐形成了我们俗称的“人老先老腿”。
糖尿病足的危害
糖尿病足的概念是由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1972年 Catterall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WHO的定义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据统计15%~25%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高达22%,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并发糖尿病足的老年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呢,才能降低它的危害?
1.鞋子:外出时选取透气性好、舒适的运动鞋或休闲鞋,不宜穿皮鞋或露脚趾的鞋子,如凉鞋、拖鞋等,买鞋子时选择比脚码大一码的鞋子(避免长时间走路造成脚部发胀引起脚趾之间或脚与鞋子摩擦而引起损伤)。
2.袜子:选择浅颜色透气吸汗的棉袜,不宜选择丝袜或尼龙袜或深颜色的其他材质的袜子,因如果脚部损伤而出血或组织液渗出可能因袜子颜色深不易被发现,丝袜或尼龙袜不吸汗易造成脚部汗渍而引起脚部环境潮湿,从而滋生细菌。
3.脚部皮肤护理:
1)清洗:每日清洗脚部皮肤,水温低于45℃,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根据自身情况,可酌情选择养生类药材,如生姜粉、艾叶粉等。
2)检查皮肤:清洗后用柔软棉毛巾擦拭,包括每个趾缝,擦干后仔细检查脚部皮肤有无异常,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如有破溃请不要自行处理,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如因年龄或疾病问题不能自我检查脚底者,可以让家人协助或者检查时脚前方放一面镜子,通过镜子查看。
3)修剪和按摩:脚指甲定期修剪,修剪时脚指甲与趾尖端平齐为宜,不要过深(容易使指甲在生长时嵌入肉中,引起疼痛或甲沟炎),修剪后脚部涂抹皮肤乳液(防止或改善皮肤干裂),按摩脚部皮肤,疏通各经络。
4)脚部运动:端坐在椅子上(高度为腿正好呈九十度为宜)A:脚跟着地,脚尖上抬至最大范围后停滞5~10秒缓慢放下,脚尖着地, 脚跟上抬至最大范围后停滞5~10秒缓慢放下;B:脚抬起与地平行,脚尖下压至最大范围停滞5~10秒后还原,再脚跟向前至最大范围停滞5~10秒后还原;C:脚部抬离地面并分开少许,双脚顺时针旋转一圈后逆时针旋转一圈。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学敏进行科学行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来源:科普中国
配图来源于网络
老人糖尿病足我是不是很棘手
在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中,糖尿病足无疑是让无数家庭揪心的难题,尤其是对于老人来说,糖尿病足的出现更是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那么,老人糖尿病足真的很棘手吗?
一、糖尿病足的危害不容小觑
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下肢神经和血管病变,进而引起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对于老人而言,糖尿病足的危害更加严重。
首先,疼痛难忍。老人的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弱,糖尿病足带来的疼痛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吃不好、睡不好。
其次,伤口难以愈合。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血液循环不畅,细胞再生能力减弱,使得糖尿病足的伤口愈合变得极为缓慢。长期不愈合的伤口容易引发感染,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截肢。
再者,行动受限。糖尿病足会影响老人的行走能力,使他们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家人的照顾,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老人糖尿病足为何棘手
- 多种疾病并存
很多老人除了患有糖尿病外,还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使得治疗糖尿病足变得更加复杂。例如,某些治疗糖尿病足的药物可能会对心脏或肾脏造成负担,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加谨慎。 - 感觉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感觉神经会逐渐退化,对疼痛、温度等感觉变得不敏感。这就使得他们在足部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及时察觉,等到发现时病情已经比较严重。 - 免疫力低下
老人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一旦糖尿病足发生感染,很难控制,容易扩散,加重病情。 - 治疗依从性差
部分老人可能因为记忆力减退、对疾病认识不足等原因,不能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如按时服药、控制饮食、定期检查等。这也会影响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
三、应对老人糖尿病足的策略
虽然老人糖尿病足确实比较棘手,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策略,还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 严格控制血糖
这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老人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 加强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查看足部是否有伤口、水泡、红肿等异常情况。如有问题,应及时就医。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洗脚,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脚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间。选择合适的鞋袜:穿着宽松、舒适、透气的鞋袜,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等。袜子应选择棉质的,避免穿尼龙袜。修剪指甲:定期修剪指甲,但不要剪得太短,以免损伤皮肤。如果视力不好或手脚不灵活,可以请家人帮忙修剪。
- 改善血液循环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按摩、热敷等方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足部受伤。 - 提高治疗依从性
家人要多关心老人,帮助他们了解糖尿病足的危害和治疗方法,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同时,要提醒老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 及时就医
如果老人出现糖尿病足的症状,如足部疼痛、麻木、溃疡等,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不要自行处理伤口,以免延误病情。
老人糖尿病足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让老人远离糖尿病足的困扰,安享晚年生活。
老年人糖尿病足如何护理?谨记4个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部分也会悄悄发生变化,俗话说“人老先老腿”,到了老年,拖动我们身体游走四方的脚又有哪些变化呢?如果恰巧老年人又患有糖尿病,足部又该如何护理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呢?
老年人的足部特点
1.老年人的脚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足弓部分甚至没有皮脂腺分布,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起皮。
2.趾甲通常又脆又硬,易患灰指甲,甲沟炎等病。
3.易拇趾外翻,大脚趾向小趾方向倾斜。
4.部分长期卧床者,维持足弓的韧带逐渐松弛,致使无力维持足弓的形状,使足部的跖骨下陷,肌肉萎缩,脚趾变形,出现爪形趾。
中医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说法,气比血先行三份,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人到老年身体逐渐衰弱,逐渐气血不足,机体“优先使用”的保护机制会把气血优先供给维持我们生命的重要器官和组织,比如五脏六腑和脑部;多数老年人血管里有斑块、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活动减少所致血管变细,更是增加了血液运行的困难,缺少血运提供营养,足部的皮肤越来越干燥,逐渐形成了我们俗称的“人老先老腿”。
糖尿病足的危害
糖尿病足的概念是由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1972年 Catterall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WHO的定义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据统计15%~25%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高达22%,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并发糖尿病足的老年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呢,才能降低它的危害?
1.鞋子:外出时选取透气性好、舒适的运动鞋或休闲鞋,不宜穿皮鞋或露脚趾的鞋子,如凉鞋、拖鞋等,买鞋子时选择比脚码大一码的鞋子(避免长时间走路造成脚部发胀引起脚趾之间或脚与鞋子摩擦而引起损伤)。
2.袜子:选择浅颜色透气吸汗的棉袜,不宜选择丝袜或尼龙袜或深颜色的其他材质的袜子,因如果脚部损伤而出血或组织液渗出可能因袜子颜色深不易被发现,丝袜或尼龙袜不吸汗易造成脚部汗渍而引起脚部环境潮湿,从而滋生细菌。
3.脚部皮肤护理:
1)清洗:每日清洗脚部皮肤,水温低于45℃,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根据自身情况,可酌情选择养生类药材,如生姜粉、艾叶粉等。
2)检查皮肤:清洗后用柔软棉毛巾擦拭,包括每个趾缝,擦干后仔细检查脚部皮肤有无异常,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如有破溃请不要自行处理,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如因年龄或疾病问题不能自我检查脚底者,可以让家人协助或者检查时脚前方放一面镜子,通过镜子查看。
3)修剪和按摩:脚指甲定期修剪,修剪时脚指甲与趾尖端平齐为宜,不要过深(容易使指甲在生长时嵌入肉中,引起疼痛或甲沟炎),修剪后脚部涂抹皮肤乳液(防止或改善皮肤干裂),按摩脚部皮肤,疏通各经络。
4)脚部运动:端坐在椅子上(高度为腿正好呈九十度为宜)A:脚跟着地,脚尖上抬至最大范围后停滞5~10秒缓慢放下,脚尖着地, 脚跟上抬至最大范围后停滞5~10秒缓慢放下;B:脚抬起与地平行,脚尖下压至最大范围停滞5~10秒后还原,再脚跟向前至最大范围停滞5~10秒后还原;C:脚部抬离地面并分开少许,双脚顺时针旋转一圈后逆时针旋转一圈。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学敏进行科学行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