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古籍(糖尿病足病中医名称)

健康之初 科普 0
文章目录: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三类中药应用广泛,糖尿病足不可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截肢的首位病因。然而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早期诊断率低、病死率高,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良好的疗效,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足将成为糖尿病足主要的治疗趋势。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足这一词汇在我国中医古文献中未记载, “糖尿病足”是一个西医概念。但是我国传统医学文献、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却早有认知,虽然并无完全一致的称谓、中医病名亦未统一,但是一般根据其肢体末端发凉、麻木、疼痛、溃烂及坏疽等临床症状将其归入“消渴病”“脱疽”“痈疽”“脉痹”等相关疾病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病名病症、 病因病机、临床诊治、预后调理等均有着详尽的记载。总结来看,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有劳逸失度、情志内伤、先天禀赋不足、跌扑损伤、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主要病机有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下注、热毒壅盛等。

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

中医外治法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外治法在各类医学古籍中均有记载。

《徐灵胎医书》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理瀹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所异者法耳”,均明确了外治法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疡科纲要》记载“疮疡为病,发见于外,外治药尤为重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创疡外治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家在疮疡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将中医外治法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溃疡的治疗中。

中医学在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蚕食疗法、药捻引流法、敷贴法、湿敷疗法、箍围疗法、浸渍疗法等。 同时也创制出多种外用制剂,有膏、丹、丸、散等多种剂 型,如著名的白玉膏、九一丹、生肌散、清凉油等。治法独特,疗效显著。

糖尿病足外用方剂和药物

治疗糖尿病足的外用方剂众多,按照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应用较多。

糖尿病足溃疡其疮口的形成过程耗气伤血,常常伴有气血亏虚,从而导致生肌长肉过程缓慢,疮面迁延难愈,故中医治疗中,益气活血药物的使用尤为重要,方剂如溃疡油、脉络通颗粒等,药物主要包括黄芪、人参、当归、血竭等;糖尿病足溃疡早期多热毒炽盛,常常夹湿,故治疗过程中以清热解毒药为主,如黄柏、金银花、连翘等,同时配伍祛湿药和生肌药,这些药物在外用过程中,分为多种剂型,如洗剂、散剂、油膏剂等。

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治疗糖尿病足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统一的技术运用流程,没有确切的疗效指标,无法大规模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完善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辨证分型,制定统一的诊疗及评价标准,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合理的健康宣教,以 便更好地发挥传统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优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

燕京段氏外科(五)赵永昌脱疽方治疗糖尿病足临证经验

赵永昌脱疽方治疗糖尿病足临证经验

修丽梅,刘继前,仝小林,等

糖尿病足属中医消渴病之兼证“脱疽”。关于消渴病患者并发“脱疽”中医古籍有许多论述。唐·孙思邈《千金方》有“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生痈疽而卒,所以戒亡在大痈也”的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消渴病有八候,其中包括“痈疽”。唐·王焘《外台秘要》记载“消渴病……多发痈疽。”元·朱瑞章《卫生宝鉴》记载“消渴者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详细记载了糖尿病脱疽的临床症状:“脱疽生于足趾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支干,未发疽前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犹如煮熟红枣,黑气蔓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犹如汤泼火燃。”明·汪机《外科理例》记载了比较典型的消渴伴发脱疽者,如“一膏粱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脚焮痛……喜其饮食如故,动息自宁,为疮善症……次年忽发渴,服生津等药愈盛,用八味丸而愈。”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已成为疮形枯瘪,内黑皮焦,痛如刀割,毒传足趾者。”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有:“一男,因服药后做渴,左足大趾患疽,色紫不痛,若黑若紫即不治。”以上描述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糖尿病可以并发肢体坏疽,其对症状的描述及预后的判定与现代医学已非常相近。

赵永昌认为,消渴病之脱疽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盖因久病消渴、耗伤气阴,甚而阴损及阳,阳气不能输布温煦四末。阳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阴虚燥热,热灼津血,血黏成瘀。瘀血阻络,肌肤失养。复因外伤毒邪侵入,败坏经络,腐烂肌肤筋骨,导致肢端红肿溃烂,甚则变黑坏死。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下肢血供,并通过内治与外治两者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氏脱疽汤方药组成为黄芪、党参、当归、干姜、地龙、皂角刺、黄连、葛根、天花粉等,每日2次口服。方中以黄芪、党参、当归、干姜、天花粉等为主,黄芪托毒生肌,党参补中益气,当归等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地龙、皂角刺散瘀通络,黄连等药清热祛湿,天花粉、葛根等滋阴清热消肿以制约诸药之燥性,干姜温中以制约黄连的苦寒之性,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之效,兼以祛湿、滋阴清热,托毒生肌消肿。综观全方,以降低血糖、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为主,兼以抗炎和促进伤口愈合。

赵氏脱疽膏方药组成为地黄、当归、牡丹皮、紫草、轻粉等。用法:摊于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次。方中以地黄、丹皮、当归、紫草等药为主,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用于痈肿疮毒、跌扑伤痛;当归补血、止血、行血、养血、和血,生肌健骨;紫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用于烧伤、湿疹、丹毒、痈疡等,全方共奏活血止痛、凉血解毒、排脓消肿、敛疮生肌之功。

附:赵永昌,男,(1920-),北京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祖上世代行医,幼秉庭训,1940年从师京华外科名医段馥亭先生。1958年底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事科研及医疗工作至今。1990年卫生部、劳动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级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在学术思想上以《内经》阴阳、藏象学说为本,主张从阴阳消长、平衡的基础理论出发,着眼于自然大环境、人体小系统与特定局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态势。他强调外治之法是外科的专长,施治之理本同内治,若独施外治之法则悖矣。他据此精研古今疮疡之术,创立“补消”一法。他认为阴证痈疽自古沿用火灸法、阳和法和外用膏药等治疗方法,多是从疾病的病位出发,未免失之于整体。他潜心研究,参照段师治疗经验,师阳和之意而创立了治疗阴证痈疽的完整理论框架、施治原则及具体方略,显示了师古创新的治学思想。

中医治疗糖尿病:古籍推崇的黄芪汤,降糖又防并发症,沿用至今

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往往因为其相较于西药药效的“缓慢”而被忽视,更有甚者对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持怀疑态度。中医药在辅助降糖和防治糖尿病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这是无法掩盖和抹去的事实。在浩瀚的治疗名方中,有很多是有确切的疗效而至今沿用的,今天我们就从常见中药黄芪入手,一起来看看至今沿用的一个治疗消渴的经典名方:黄芪汤是如何经久不衰奉为经典的。

黄芪功效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经典中药,黄芪性平,缓,味甘,微温无毒,归肺、脾、肝、肾经。其气薄而味厚,可升可降,为阳中之阳。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等诸多功效,为补气之要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 “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将其归为上品。

《名医别录·卷第二》指出: “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本草备要·草部》言之: “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疡圣药”。说明黄芪功效众多,临床应用广泛。

黄芪治消渴

而黄芪应用到消渴病的治疗,还是源自源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主治:消渴气津两伤,倦怠无力,口渴多饮。《 伤寒杂病论 》含有黄芪的方剂共7个,其中常用于糖尿病临床治疗的为:黄芪桂枝五物汤 、 防己黄芪汤 、黄芪建中汤、乌头汤、桂枝加黄芪汤 。

有人总结研究中发现,将古代不同称谓的22种消渴及其相关病证所有涉及到的769首方剂的用药情况统一处理,黄芪应用115次,属于古代治疗消渴的高频用药之一,在消渴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黄芪汤治好了胡适的糖尿病?

在1924年张锡纯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曾记载黄芪汤治好了胡适的糖尿病。著名学者胡适因用功过度,得了“消渴症”。初诊认为是“糖尿病”,不可治愈。这时一位朋友建议他服中药试试,胡原以为:“中医无科学系统,殊难信用。”经友再劝说,胡勉强从之,于是求诊于北京名医陆仲安(陆曾为孙中山、张静江等治过病,20 年代初即扬名京城)。陆诊毕曰:“此易事也,可服黄芪汤。”据载:胡适在京中延西医诊治无效,经服此方后,“病竞霍然愈”。于是,在当时一些报刊就有文章称“黄芪汤治愈了胡适糖尿病”。

虽然这个例子不一定十分完美,因为胡适并不确定一定是糖尿病,但是症状却是确切的,而中医讲究辩证论治,因此我们可以黄芪汤治好了他的症状,却不能说中医能治愈糖尿病,因为时至今日,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无法治愈糖尿病的,这个例子的意义在于真切说明了黄芪汤对治疗糖尿病是有确切效果的。

黄芪治疗消渴病证的变化

在消渴及其相关病证的治疗中,黄芪的使用有所区别。

唐朝时期应用黄芪治疗消渴的方剂,主要以治疗主症消渴、消中、肾消小便数为主。这个时期的代表方书为《千金方》,代表方剂为白术散、黄芪汤。配伍以人参、麦冬益气养阴,桂心、生地温阳助气,芍药、当归活血化瘀。

宋朝时期黄芪在消渴的治疗中应用的更加广泛,不仅用于治疗消渴、渴利消中、消肾,更进一步提出了黄芪应用于消渴相关的并发症的治疗,如治疗消肾小便白浊、渴利后发疮、消渴后成痈疽等。治疗消肾更加重用黄芪, 《圣惠方》中记载用于治疗消肾的方剂如:干地黄丸、肾沥方等。治疗消肾小便白浊如黄耆丸、黄芪散。 《圣济总录》中亦有治疗消肾小便白浊的方剂如:肾沥散等。配伍多应用熟地黄、肉苁蓉等用以温阳助气。

另由宋代开始应用黄芪分别治疗消渴上、中、下三消,也是从宋代开始,各家医者根据黄芪治痈疽、活血化瘀的功效,将其应用在消渴并发症的治疗中。明代《普济方》中记载了消渴上中下三消的治疗以及消渴兼症,消渴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方中大量应用黄芪,应用其补气健脾、活血疗痈疽的功效。

总的看来,黄芪汤对于糖尿病极其并发症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以黄芪汤加减治消渴历经千年而不衰, 这就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消渴的优势, 对于积极发掘中医药古方, 寻求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