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血糖检测表(糖尿病血糖检测标准)

旭说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在家自测血糖,该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二者相差有多大?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人这一辈子啊,绕不开的三件事——吃饭、睡觉、看医生。尤其是上了年纪,血压高了、血糖飙了,家里那台血糖仪就跟闹钟似的,一天三次,准时“滴滴”叫唤。可这测血糖啊,也是个讲究活儿,不是扎一针就完事了。

有的人说:“第一滴血不准,得擦掉,测第二滴!”可有人不信这个邪,觉得血是从一个地方流出来的,哪有先后之分?

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到底谁更靠谱?不讲道理,咱讲科学,保证让你听明白!


血糖检测,细节决定成败

测血糖这事儿,听着简单,实则门道深。你别看那小小的血糖仪,它可是个挑剔的“美食家”,对血样的要求可高了——血量要够,污染要少,温度要合适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滴血到底干净不干净?

第一滴血,可能掺了“杂质”。咱们的手指可不是无菌实验室,平时摸东摸西,汗水、油脂、灰尘都在上面待着呢。哪怕你洗了手,皮肤表面的组织液也可能混进血样里,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

第二滴血,相对更“纯粹”。擦掉第一滴血后,手指上的血液更多来自微循环系统,受外界污染的影响小,测出来的血糖值更接近真实水平。

所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都建议,在家自测血糖时,最好擦掉第一滴血,测第二滴,以减少误差


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数值差多少?

有人可能会问:“这误差能大到哪去?就一滴血的事儿,至于吗?”

还真至于。研究显示,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的血糖值,可能相差0.6~1.1毫摩尔/升(mmol/L),尤其是手指不干净、血流不足或者手太冷的时候,误差可能更大。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真实血糖值是6.5 mmol/L,但因为用了第一滴血,测出来可能只有5.5 mmol/L。

你以为血糖正常了,实际上已经偏低了。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因此少打了一针胰岛素,或者少吃了一片降糖药,长此以往,血糖控制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别小看这一滴血,它可是关乎健康的大事!


怎么测血糖,才能又准又稳?

既然第一滴血可能不靠谱,那咱们在家测血糖时,有哪些讲究呢?记住这几点,测得准,心里才踏实!

洗手,真的很重要!
别嫌麻烦,测血糖前一定要用温水洗手,别用酒精棉片擦(酒精挥发后可能影响血糖值)。

洗完手后,不要用毛巾擦干,最好自然晾干或者用纸巾轻轻按干,这样能减少皮肤上的残留物。

血流要顺畅,别硬挤
有些人手指头凉,扎完针后血不出来,就使劲挤。这一挤不要紧,可能把组织液也挤出来了,稀释了血液,导致血糖值偏低。

正确的做法是:测血糖前先搓搓手,让血液循环起来,扎针后轻轻挤压指腹,而不是用力按压。

第一滴血,擦掉!测第二滴!
这点咱前面说过了,不啰嗦,记住就行。

血量要够,别小气
有些人怕疼,扎得太浅,血珠小得可怜,勉强滴在试纸上。可这样测出来的血糖值可能不准。血糖仪需要足够的血样才能准确检测,血量不足可能导致误差

记录血糖,观察趋势
别光看一次的血糖值,要关注长期趋势!血糖每天都可能有波动,受饮食、运动、情绪等影响。如果发现血糖值总是忽高忽低,最好咨询医生,调整饮食和药物方案。


血糖测不准,可能带来的麻烦

有些人觉得,血糖高一点低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可长期测不准,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严重。

· 血糖偏高,长期未发现: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增加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长期忽视血糖,导致并发症找上门。

· 血糖偏低,误以为正常: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老年人,低血糖发作时可能摔倒,造成骨折,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测血糖,不仅是个数字的问题,更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总结:一句话,第二滴血更靠谱!

咱们把重点再捋一遍:

· 第一滴血可能受污染,影响血糖准确性。

· 第二滴血更纯粹,测得更准,误差更小。

· 在家测血糖,一定要洗手、搓热手指、扎针后擦掉第一滴血,测第二滴!

这都是实打实的科学依据,咱不迷信,不赌运气,血糖测得准,身体才安心!


参考资料

1.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糖尿病自我管理指南》

2.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血糖监测与糖尿病管理(2023)》

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自测血糖对糖尿病管理的影响研究

4. 《英国糖尿病护理杂志》:家庭血糖监测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健康这事儿,马虎不得。测血糖,测得准,才能吃得香,睡得稳,活得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一张表看清食物升糖指数,关乎血糖健康,必看!

在健康饮食的探索中,升糖指数(GI)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不同食物在进食后对血糖影响的程度差异。了解常见食物的升糖指数,能帮我们做出更有利于血糖稳定的饮食选择。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直观对比不同类别常见食物的升糖指数。

一、主食类

-高升糖指数(GI>70):糯米饭87、馒头88、烙饼86、油条80、大米饭83。

- 中升糖指数(GI55-70):荞麦面馒头67、小米粥66、面条81.2、红薯77、南瓜75。

- 低升糖指数(GI<55):黑米饭55、意大利面48、黑米粥42、燕麦饭42。

二、水果类

- 高升糖指数(GI>70):哈密瓜70、菠萝蜜75、西瓜72、桂圆72、荔枝70。

- 中升糖指数(GI55-70):菠萝66、石榴67、山竹67、芒果55。

- 低升糖指数(GI<55):蓝莓34、草莓40、樱桃29、苹果36、柚子26。

三、蔬菜类

- 高升糖指数(GI>70):胡萝卜71。

- 中升糖指数(GI55-70):甜菜64。

- 低升糖指数(GI<55):西兰花25、西红柿30、黄瓜15、白萝卜26、芹菜15。

从以上内容中可以看出,不同食物的升糖指数差异明显。像主食里的馒头、烙饼,水果中的菠萝蜜、西瓜,蔬菜中的胡萝卜,都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这些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消化快,葡萄糖会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而黑米饭、意大利面等主食,菠萝、山竹等水果,以及西兰花、西红柿等蔬菜,属于中低升糖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葡萄糖释放缓慢,使得血糖波动更为平缓。

对于追求健康饮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关注血糖健康的人群来说,合理选择食物至关重要。应尽量多摄入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它们能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避免血糖的大幅起伏,有助于维持身体代谢的稳定状态。同时,适当搭配中升糖指数的食物,丰富饮食种类。严格控制高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入量,减少其对血糖的冲击。

除了关注升糖指数,保持均衡饮食、控制食物分量、规律进餐时间以及结合适当运动,都是维持血糖稳定和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将这些要点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饮食,拥抱健康生活。

总结:高升糖指数的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能迅速进入血液,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释放葡萄糖缓慢,引起的血糖波动较小。在饮食选择上,应尽量多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合理搭配中升糖指数的食物,控制高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入,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测血糖必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随机血糖这个值才正常,请对照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正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在悄无声息中对人体的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在这一过程中,血糖监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糖尿病患者的“眼睛”,能够实时反映血糖水平,为医生提供宝贵的治疗依据,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往往导致病情的延误和恶化。今天讲一下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血糖管理,实现更有效的糖尿病控制。

一、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TYPHOON WARNING

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患者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的血糖水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这有助于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带来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血糖监测也是医生制定和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依据。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数据,判断当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二、血糖监测常见误区

TYPHOON WARNING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存在误解和忽视。有些人认为,只要空腹血糖保持在理想水平,即便餐后血糖略有升高也无大碍。另一些人则更关注餐后血糖,认为只要餐后血糖得到妥善管理,即使空腹血糖稍高也无妨。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衡量个体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们各自反映了不同时间段内的血糖状况,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测血糖的几个重要节点

TYPHOON WARNING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血糖水平,我们需要关注四个关键指标: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

01

1、空腹血糖的正确时间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至10小时后,在次日早餐前采集的血液标本所测得的血糖浓度。这一指标能够体现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通常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能力。正常的空腹血糖范围界定为3.9至6.1mmol/L。若空腹血糖水平达到或超过7mmol/L,则需考虑存在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若血糖值处于6.2至6.9mmol/L之间,则可能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因此,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时最常使用的检测参数之一。

02

2、餐后一小时血糖也重要

餐后1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测定一小时后的血糖浓度。这一指标有助于评估进食常规食物或水果后血糖可能达到的峰值,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挑选更适宜自己的食物。正常的餐后1小时血糖范围在6.7至11.1mmol/L之间。虽然餐后一小时的血糖水平并非用于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但若其值超过11.1mmol/L,则可能暗示糖尿病的风险,建议进行更全面的检查以确诊。

03

3、餐后两小时血糖的要从第一口饭算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所测得的血糖值。这一指标能够反映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进食量与降糖药用量是否匹配。同时,它也能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在进食刺激下,胰岛β细胞额外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正常的餐后2小时血糖要小于7.8mmol/L。若其值在7.8-11.1 mmol/L之间,则可诊断为糖耐量减退;若超过11.1 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是筛选和识别空腹血糖正常但患有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04

4、随机血糖也有意义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当中任意时间测得的血糖值。这一指标在怀疑有低血糖或明显高血糖时尤为重要。当患者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测量随机血糖以判断是否发生了低血糖现象。正常的随机血糖不超过11.1 mmol/L。若血糖水平在16.7至33.3 mmol/L之间,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均属于极度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避免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后果。

四、糖尿病友要根据病情制定血糖测试点

TYPHOON WARNING

除了了解血糖的正常范围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计划。不同年龄层和病情的患者对血糖控制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年轻且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可能需要更严格的血糖控制以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对于老年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来说,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并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在制定血糖控制计划时,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情况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降糖目标和治疗方案。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并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均衡的饮食则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还应定期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检查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血糖管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重视血糖监测并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并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