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上厕所垢
痰液、尿液、大便,不同颜色反映不同疾病,生活中多留意!
据健康时报消息,如果痰液或排泄物颜色发生变化,可能与一些疾病相关,需要引起重视。
洗手间 曹子豪/摄
查痰色
专家: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丁惠珍
1、黄色痰液
一般情况下可能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的慢性炎症都有可能导致黄痰,有些黄痰中还带着轻微的绿色,一般颜色越深往往代表呼吸道炎症越重。
也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痰液积聚导致的,可能是鼻窦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慢性炎症。
2、灰色痰液
长时间在户外活动的人群容易出现,在灰尘较大的环境中生活时间长,肺部的痰液也会黏附大量灰尘,导致痰液的颜色发灰。
尤其是习惯用嘴巴呼吸的人,灰尘无法经过鼻腔黏液、鼻毛的阻挡,直接进入肺部,更容易导致痰液颜色发灰。
3、铁锈色痰液
这种痰液通常是因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大叶性肺炎。一般情况下,部分急性肺炎以及大叶性肺炎,更容易让患者出现此类颜色的痰液。
4、红色痰液
通常说明患者痰中带血,有部分是痰液中夹杂血丝,有部分则是红色痰液。肺结核、肺癌等疾病更容易出现痰中带血,严重的可能出现咳血。
如果患有长期肺炎,久治不愈,炎症损伤肺部毛细血管,也有可能导致痰中带血的情况。
专家提醒
痰液能够黏附和带走肺部的污垢,因此可以通过痰液的变化观察肺部健康。一般情况下健康人体产生的痰液大多数是透明或者淡白色。
痰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肺部,温暖气体减少对肺部的刺激,而经常咳痰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如果肺部健康通常情况下咳痰相对较少。
查便色
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 余湘南
1、黑色大便
食物可以导致黑便,例如猪血、鸭血等;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黑便,如胃药中的铋剂、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用的铁剂、炭粉、某些中(成)药等。
如果没有食物和药物的影响,一般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性胃炎和胃癌。
2、红色大便
鲜红色或暗红色大便多为中或下消化道出血。大便中混合着血,常见于肠息肉、结肠癌、炎症性肠病、肠套叠等。大便外层有血,则常见于痔疮和肛裂。
某些血管性疾病和血液病,如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白血病等,也可导致血便。另外,食用过量的咖啡、巧克力等也可使大便呈现暗红色。
3、白陶土样便
大便灰白色、较松散,像白陶土,因胆道内腔受阻或外壁受压,胆黄素不能通过胆道进入肠腔将粪便染黄所致。常由胆道结石、胆道内肿瘤、壶腹周围癌等疾病引起。
4、绿色大便
首先食用了大量含绿色素的食物,或肠内酸度过高时,大便可呈现绿色。排除这些原因后,绿色便可以由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菌痢引起。
此外,腹部大手术后或接受广泛抗生素治疗的病人,如果突然出现带腥臭味的绿色样大便,并有灰白色片状半透明蛋清样伪膜,提示可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专家提醒
如果发现了上述颜色的大便首先应该考虑是否是食物的影响,如果不是,尽早就医。
如果有头昏、心慌、乏力、出冷汗、心率加快等症状,这说明可能存在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一定要在家人或朋友的陪护下就医。
大便其实蕴含着疾病的信息,我们平时要养成观察自己大便的习惯,及时发现异常,尽早治疗疾病。
查尿色
专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大外科兼泌尿外科主任 粟宏伟
1、无色尿液
如果尿液像白开水一样无色透明,先想想是不是水喝多了,如果是,那还是健康的。如果饮水不多,就可能是尿崩症、糖尿病或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前兆,需到医院检查。
2、乳白尿液
可表现为三种现象:
脓尿,颜色好比淘米水,并常有絮状物悬浮,若同时伴有尿急、尿频、尿痛、排尿不畅等多种症状,可能是肾结核、肾积脓或因梗阻、异物引起的尿路感染;
乳糜尿,颜色比脓尿更浓郁,像牛奶一样,偶尔出现可能是劳累或吃高脂肪食物所致,若反复发生或者持续存在,则需进一步诊治;
结晶尿,像石灰水,偶有肾绞痛发生,此情况关键要多喝白开水。
3、深黄尿液
如果是喝水少了,尿液呈啤酒黄,算正常。但如果尿黄跟浓茶似的,且近几天没有吃胡萝卜、橙子这类黄色食物,就要考虑是不是肝脏或胆囊出了问题。
此外,如果尿液是黄色混浊的脓尿,就可能是泌尿系统严重感染的表现。
4、棕褐色尿液
尿液如同酱油一样的棕褐色,可见于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肾脏挤压伤、大面积烧伤、溶血性贫血等,甚至剧烈的运动后,尿液都可似酱油色。
另外,因饮食或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尿道炎症,尿液也会呈棕褐色。
5、红色尿液
首先看最近是否吃过甜菜、苋菜等颜色的食物,如果没有,那就是尿血了。比如泌尿系肿瘤,各类原发性、继发性及遗传性肾炎,膀胱、尿道结石等都是常见引起血尿的原因,甚至可能是铅或汞中毒的表现。
专家提醒
如果发现自己的尿液变了颜色,首先不要过于紧张,回想一下近期有没有服用过什么特殊药品或者吃过什么食物,停用后再观察一下是否恢复正常颜色;
再回想一下近期有无外伤(尤其是腰部的外伤)、做过较剧烈的运动、有与特殊物品和特殊环境的接触史。
如果找不到原因,且尿色未恢复正常,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最好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帮助医生判断。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张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抽烟,突然觉得眼前发黑。
他扶着树干站起来,裤腰带上挂着的钥匙串叮当响。
这钥匙能打开他家院门,可身体里那把"钥匙"早就生锈了——医生说他得了糖尿病,胰岛素这把钥匙打不开细胞的门,血糖全堵在血管里。
糖尿病就像个贼,专挑人最松懈的时候下手。
我见过太多人,年轻时扛着煤气罐上六楼不喘气,退休后栽在一碗白米饭上。
有个开长途货车的老王,方向盘旁边永远搁着瓶可乐,他说喝这个提神。后来他跟我说,尿尿时蚂蚁都往厕所爬,这才知道血糖高得能招虫子。
咱们身体里有个精密的糖分加工厂。
吃进去的馒头、米饭,在肠胃里拆成葡萄糖,顺着血液往细胞里送。胰岛素就是运输队的工头,它敲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进去烧火取暖。
可要是工头偷懒,或者大门生了锈,糖分就只能在血管里打转,把血管壁磨得坑坑洼洼。
有人问,糖尿病还分型号?就像拖拉机有手扶式和方向盘式,糖尿病也分1型和2型。
1型是工厂倒闭,压根不生产胰岛素了,多是年轻人遭殃。
2型是工头磨洋工,细胞大门锈住了,中老年人多见。
现在连十几岁的胖小子都得2型糖尿病,奶茶当水喝,炸鸡当饭吃,身体哪受得住。
要说症状,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体重往下掉。
有个大婶说她半夜要喝三暖壶水,尿泡尿能冲走马桶里的陈年老垢。
还有人总饿,刚放下饭碗又想吃,可人却瘦得像根竹竿——细胞饿得嗷嗷叫,血管里的糖却进不去。
糖尿病最可怕的是慢性毒药般的并发症。
我见过老糖友脚底像踩棉花,那是神经被糖水泡烂了;有人看东西像蒙着层雾,眼底血管让高血糖蛀成了筛子;最惨的是肾坏了,三天两头要透析,血里的糖把过滤网都堵死了。
有人说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这话对也不对。
遗传就像埋了颗地雷,生活习惯就是导火索。爹妈有糖尿病的,子女得病的概率翻着跟头涨。
但光有地雷不点导火索,八成炸不了。
现在人坐得多动得少,肚子上的游泳圈越套越多,内脏脂肪厚得能当棉袄——这些肥油会分泌捣乱的激素,专门给胰岛素使绊子。
吃得太精细也是祸根。
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这些精制碳水下肚,血糖蹿得比窜天猴还快。
胰腺得玩命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累瘫了。
要是换成糙米、全麦面,血糖爬坡就慢得多。
有个老爷子听劝,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血糖仪上的数字眼看着往下出溜。
熬夜比吃糖还伤身。
深更半夜不睡觉,身体以为遇上饥荒,赶紧多存点脂肪。
激素乱得像打翻的调料罐,胰岛素的工作节奏全乱了套。
有个程序员天天熬到两点,体检时空腹血糖6.8,离糖尿病就差临门一脚。
预防糖尿病得从生活缝里抠细节。
把烟掐了,酒瓶子收起来,这两样东西专门祸害胰腺。
每天晚饭后溜达半小时,不用跑不用跳,就当消化食儿。
有个大妈每天在广场上倒着走,说这样能看清每个垃圾桶的位置——她血糖五年没超标。
吃饭顺序有讲究。
先喝汤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这样血糖升得温柔,不像坐过山车。
我认识个厨师长,炒菜时总偷吃,后来改成饭前先啃根黄瓜,血糖愣是降回正常线。
定期测血糖不能少。
四十岁往上的人,每年体检别光查肝肾功能。
有个卖早点的老板,天天闻着油条香,自己从来不吃,结果血糖还是高了——他说是闻味儿闻出来的病,其实是年纪到了代谢跟不上了。
要说治疗,二甲双胍这药就像老黄牛,勤勤恳恳降血糖,还帮人减重。
胰岛素该打就得打,别信什么"打了就上瘾"的鬼话。
见过太多人硬扛着不打针,最后并发症找上门,后悔都来不及。
有个事儿特别有意思。
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和糖尿病扯得上关系,胖子的肠道里住着些贪吃的细菌,瘦子肠子里都是勤快的菌。
现在有种疗法叫"粪便移植",把健康人的肠道细菌搬过来——听着埋汰,可真有糖尿病人这么治好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比绝症折磨人。
它像影子似的跟着你,吃饭要算计,睡觉要盘算,活得像个会计。
可你要真把它当回事,它也就掀不起大风浪。
管住嘴不是当苦行僧,迈开腿不用学运动员,过日子稍微讲究点,身体这辆老爷车就能多跑几十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王卫庆,等.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糖尿病患者尿中有泡沫,是肾脏出了问题了吗?
现在糖尿病已经不再和从前那样鲜为人知了,现在我们周边很多亲朋好友中,或多或少都能听到关于糖尿病的话题,上次假期回家,就听到老一辈的在谈论谁家里老人因为糖尿病脚都烂掉了,可见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可大家往往是看到了最坏的结果后才明白这个疾病的可怕性。
现在很多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每日都挤满了前来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而来就诊的大部分患者朋友,往往糖尿病已经很严重了,临床上我们常见到的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大多数反映的是在排尿过程中经常出现泡沫尿。
那么,糖友的尿中有泡沫,是血糖飙升了,还是肾脏出了问题呢?
我们平常如何通过尿液来初步判断自己疾病的严重性呢?
正常尿液特点
一般我们正常尿液的颜色是清亮透明的,一般为淡黄色或是琥珀色,基本没有泡沫,尿液颜色的深浅根据喝水量及排尿情况变化。
而泡沫尿的发生主要跟尿液表面的张力有关系,倘若在尿液中含有很多黏液大分子及有机物质,那么表面张力发生了变化就容易产生泡沫尿。而这种大分子物质可能就是尿蛋白。
当然,尿液中出现泡沫的时候,也不能绝对地说一定有蛋白尿,因为泡沫尿还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导致,主要有以下这些:比如便池中存在消毒剂或去垢剂,产生化学反应及泡沫,这种泡沫,有时久久还不消退。还有在急速排尿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泡沫。
另外,由于出汗过多、喝水较少、药物影响、受到外界刺激等,都可能造成尿液比重升高,形成较多泡沫。
而我们说的要警惕的泡沫尿,主要说的是病理性泡沫尿。
病理性尿液特点
如果出现病理性的泡沫尿,说明尿液中含有很多大分子成分,混有蛋白质或者糖等物质,而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导致大分子物质进入到了尿液中。
比如糖尿病血糖较高,超过肾糖阈值时,葡萄糖溢出到尿液中形成肾性糖尿,糖尿病肾病时,肾的通透性增加,尿中蛋白也可溢出,形成病理性的泡沫尿。病理性的泡沫尿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详细的检查。
日常生活观察
如果在生活中出现泡沫尿,首先要先观察下,看看泡沫是否持续不消失,如果过了10分钟后还存在泡沫就要警惕了,平常也要观察发生泡沫尿的频次,适当调整运动及日常喝水量,看看情况是否有改善。
如果出现比较频繁,就要及时就医做尿检查,也可以备用一些家用尿蛋白测试纸进行初步检测。
糖友一旦出现蛋白尿的情况,可能是血糖控制不良引发的肾脏病变问题,一定要积极控稳血糖,通过积极治疗控制尿蛋白是必要的,以避免肾脏疾病恶化。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感冒和各种感染,不要熬夜,注意饮食中的低盐、低脂肪、优质低蛋白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