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穴位(糖尿病足位置)

养生堂 0
文章目录:

脚上这3个调理糖尿病的穴位,每次按5分钟,帮助延缓并发症!

在糖尿病的中医调理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程凯教授有家传绝学——程氏家族独创的药穴同源法!

他告诉我们,在脚上藏着三个“降糖穴”,经常揉一揉,刺激穴位,可以辅助改善糖尿病症状、控制病情。

一起看看这三个穴位在哪里?

01

糖前期:脾虚生湿

健脾祛湿

有一类人群血糖指标超过正常范围,但是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血糖异常阶段叫做糖前期。

此时如果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或可避免步入糖尿病,实现病情逆转。

糖前期,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脾气虚所致。

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从而引发湿邪。湿邪重浊,容易表现出食欲不振、下肢沉重、乏力,以及身体倦怠困顿,难以缓解

这个阶段的治疗重点是健脾祛湿

提到祛湿,很多人都会想到薏米,今天程教授带来一种祛湿效果更强的红豆薏米水,还有一个健脾穴位。

1、祛湿更强的红豆薏米水

组成:赤小豆、炒过的薏米

用法:两者混合煮水喝

方解:赤小豆外形上看起来比红豆更小,但健脾祛湿的效果比红豆更强。

湿邪为阴邪,阳才能化湿,生薏米性凉,炒过的薏米性温,有助于增加脾阳,利湿效果更好。如果觉得炒薏米麻烦,想用生薏米,记得再加点生姜丝中和一下。

2、健脾穴位

带脉穴:属足少阳胆经,有健脾的效果。

位置:位于第十一肋骨端下方垂线和肚脐水平线相交处,约为肚脐旁开5寸处,左右两边各一个。

揉按方法:站立做叉腰动作,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左右带脉穴上,四指捏住腰部,对腰部提捏,左右交替进行。

注意:饭后1小时内,不要提捏

02

糖尿病初期:湿聚成痰

祛湿化痰

糖前期如果没有及时调理脾胃,体内湿邪聚集,湿可转化为痰。

此时血糖指标已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已经正式步入糖尿病初期,需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程教授表示此阶段治疗重点是健脾祛湿、化痰,为此他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化痰方子,以及两个祛湿化痰穴。

1、二陈汤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用法:四味药材一起煎煮,可再加入几片生姜,最后加入一点乌梅。

方解:陈皮、半夏都能祛湿化痰,茯苓也是健脾祛湿的常见药物,炙甘草起到调和的作用。半夏有毒性,加入生姜可解毒,最后加入乌梅有收敛肺气的作用。

注意: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方

2、祛湿化痰的穴位

阴陵泉穴:

属足太阴脾经,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位置:拇指沿着小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在膝关节下时,胫骨拐弯的凹陷处就是阴陵泉。

丰隆穴:

属足阳明胃经,是“化痰第一穴”。

体内痰湿是无形之痰,咳出来的痰是有形之痰,丰隆穴都可化解。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和外踝两点连线的中点处。

注意事项:每个穴位每次揉按应不少于5分钟,感受到微微酸痛的力度较适宜。

03

糖尿病后期:由痰转瘀

化痰化瘀

随着糖尿病的发展,体内的痰湿也会逐步发展,体内痰湿聚集,阻碍气血运行,可导致瘀滞。

瘀滞的表现多为下肢会出现明显的青紫色浮洛。中医经络学认为“新病入经,久病入络”,出现明显的浮洛说明瘀滞影响到了经脉。

此时已处于糖尿病后期,并发症会越来越多,及时、积极治疗可降低并发症风险。程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古籍上记载的可以调理糖尿病的穴位

然谷穴

属足少阴肾经,有消渴的作用,可缓解糖尿病所引起的口干舌燥等症状,对并发症的防治也有一定功效。

位置:脚内踝前下方斜45度角,可摸到一个骨性凸起,沿着凸起往下的凹陷处就是然谷穴。

揉按方法:每次点揉然谷穴3-5分钟,一天重复5-8次即可。

药物和穴位共同配合效果会更好,建议各位糖友朋友坚持服用药物的同时,加以揉按穴位,最大程度来控制病情,改善身体状况。

糖尿病的中医穴位疗法:10个常用穴位助你控糖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外,中医穴位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帮助控制血糖。以下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10个穴位及其作用。

1. 足三里(ST36)

位置: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作用:足三里是“强壮穴”,能够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

2. 三阴交(SP6)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会穴,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分泌,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有益。

---

3. 太溪(KI3)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能够补肾益气,增强肾脏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疲劳、腰膝酸软等症状。

---

4. 胰俞(BL20)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胰俞是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穴位,能够调节胰岛素分泌,帮助控制血糖。

---

5. 脾俞(BL21)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脾俞能够健脾益气,改善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帮助调节血糖。

---

6. 肾俞(BL23)

位置: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肾俞能够补肾固本,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多尿、乏力等症状。

---

7. 中脘(CV12)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作用: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和代谢,有助于控制血糖。

---

8. 关元(CV4)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作用:关元是补肾益气的重要穴位,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疲劳和免疫力低下。

---

9. 曲池(LI11)

位置:肘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尽处。

作用:曲池能够清热、调节血糖,尤其适合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炎症的患者。

---

10. 内庭(ST44)

位置: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内庭能够清热、调节血糖,尤其适合糖尿病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的患者。

---

如何使用这些穴位?

1. 按摩:每天早晚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2. 艾灸:对于寒性体质或疲劳明显的患者,可以用艾条温和灸这些穴位,每次10-15分钟。

3. 针灸: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

注意事项

- 穴位疗法是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药物和饮食控制。

-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 如果穴位刺激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中医穴位疗法,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控糖的同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有用的帮助!

按揉脚部这几个穴位,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防治糖尿病成为不可逃避的问题。今天教给大家几个足部穴位,通过按摩,提高人体器官细胞活化功能吸收能力,分别对脑垂体、胰脏、肝脏、上下颌、性腺在足部的反射区进行按摩,对糖尿病起到非常好的防治功效。

1、脑垂体反射区

对脑垂体反射区进行按摩,位于大脚趾趾肚中心。

2、胰脏反射区

对胰脏反射区按摩,位于脚掌内侧位置。

3、上下颌反射区

对上下颌反射区进行按摩,位于大脚趾关节上部位置。

4、肝脏放射区

对肝脏反射区进行按摩,位于前脚掌外侧。

5、性腺反射区

对性腺反射区进行按摩,位于脚跟中心位置。

6、胸椎反射区

对胸椎反射区进行按摩,位于脚掌内侧外缘,如图示画线部位。

  • 微信公众号搜索“小白全攻略”或“xiaobai_bk”,关注我们

  • 投稿和商务合作联系方式:xiaobai@pez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