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天天测糖(糖尿病用不用天天测血糖)

张浩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异常,为什么要一天测那么多次?

糖尿病患者或者想要检查血糖的人群应该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医院测血糖的时候旺旺会检查多次,有时候一天要测六七次,为什么要测那么多次?是医院为了增加收费么?当然不是了,这是因为血糖和血糖之间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先说说测量血糖,大致可分为两类: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不同时间测量的血糖标准是不一样,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者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就属于糖尿病的范畴。如果再细分的话还有餐后2h,餐后4h,糖耐量试验血糖等。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需要检测血糖制定用药方案的

一般需要检测一天之内的八次血糖,分别是三餐前后共六次以及睡前和凌晨三点各一次。

1、早餐前测血糖:时间上距离上次吃饭已经过了至少8h了,所以实际上是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可以最大程度的反应自身对于血糖的控制情况,也尽量减少了运动等其他因素对于血糖的影响。对于长期服药的人来说,空腹血糖也能反应药物度血糖的控制情况。

2、午餐、晚餐前以及睡前血糖的监测:实际上是用来反应日常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可以根据此来调整进食,也可以合理的用药。另外对于睡前血糖,如果较低的话,也可以适量的加餐,或者调整药物用量。

3、三餐后血糖:一般是餐后2h的血糖,可以反映饮食摄入是否得当,用药期间也可以反映药物应用是否合理,方便以后制定合适的三餐搭配以及用药方案。

4、凌晨血糖:这个时间段的血糖可以帮助鉴别空腹血糖高的原因,也可以根据此来调整用药剂量。如凌晨血糖高于正常,而空腹血糖也高于正常,那代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药物的剂量不够;如果凌晨发生低血糖,而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则属于反跳性高血糖。

不同时间段的血糖都有着各自的意义

所以在发现高血糖初期要多次检测血糖的变化,以方便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所以才会出现有的人在使用胰岛素的时候早上的剂量和晚上的剂量不同,这都是根据自身一天的血糖变化来制定的,要严格按照这个剂量来使用。

如果用药不得当,导致血糖过高,会产生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并且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组织,如损伤眼底血管,易导致白内障;影响肾脏则会导致糖尿病肾病;还有导致下肢缺血坏死的坏疽等都是因为血糖控制不好而出现的糖尿病并发症。

如果药物使用过量,导致血糖过低,也是会危及生命的,血糖过低轻者出现乏力、出虚汗,严重的直接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直接死亡。所以很多“老糖人”都会在兜里揣一把糖,如果有头晕、眼花、乏力、出虚汗等低血糖的症状,就要立即吃块糖补充一下。

所以说之所以一天监测8次,甚至更多次的血糖,都是有原因的,后期的用药、三餐定量都是要在此基础上的。对于已经稳定控制血糖的人,也不能完全想吃就吃,也要定期再检测一下血糖以及糖化蛋白等指标,用数据来说明血糖控制情况,毕竟健康是自己的,一定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生命召集令超能团##南方健康超能团##健康科普排位赛#

糖尿病一天要测6次血糖?达到什么标准,才能摆脱天天扎手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细胞吐槽大会:血糖的“过山车”之旅

如果细胞有朋友圈,胰岛素大爷的吐槽一定能火上热搜:“你们这些糖分子,能不能别天天搞失控?吃完炸鸡、奶茶就像开了外挂似的,血糖飙到天花板,害得我一把年纪还得加班!”

胰岛素是人体内的“血糖调控官”,它的职责就是把吃进来的糖分,安排到细胞里去“干活儿”——比如给肌肉提供能量、帮肝脏存储备用。但如果糖分摄入过多,胰岛素的工作压力就会不断增加,渐渐地它就累坏了,效率下降,甚至“辞职”。这时候,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在血液中乱窜。

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恰恰是为了避免这种“血糖过山车”现象。血糖过高会伤害血管和神经,血糖过低会让人头晕甚至昏迷,所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患者每天需要多次测量血糖,记录数据,确保它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一天要测6次血糖?别慌,这不是“终身刑”

听到一天扎手指6次,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痛苦了”。但实际上,这种建议主要是针对刚确诊糖尿病或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

到底为什么要这么“频繁”?

  • 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这些时间测血糖,主要是为了了解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看看上一顿饭的影响是否消退。
  • 餐后两小时:这是血糖的一个“高峰期”,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胰岛素或药物是否发挥了作用。
  • 睡前:晚上是血糖波动的“盲区”,睡前测量有助于避免危险的低血糖情况。

不过,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长期这么频繁地测血糖。当血糖控制稳定后,医生可能会建议逐渐减少测量次数,比如改为每天测1~2次,或者每周测几次。

所以,这一天扎6次手指并不是“终身刑”,而是一种阶段性的策略。

到什么标准,才能不用天天扎手指?

如果你想摆脱“天天扎手指”的烦恼,以下几个标准是关键: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长期控制的“金标准”,它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目标是控制在7%以下(个别患者如老年人或低血糖风险高者,医生可能会设置更宽松的目标)。
  2.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稳定
  3. 空腹血糖:一般建议控制在4.4~7.0 mmol/L之间。
  1. 餐后两小时血糖:建议低于10.0 mmol/L
  2. 低血糖风险低
    如果你能通过饮食和药物控制,避免出现低血糖(通常指血糖低于3.9 mmol/L),医生也可能会建议减少测量频率。
  3. 生活方式稳定
    当你的饮食、运动和作息规律固定,血糖波动较小,测量频率也可以相应减少。

但要注意,减少测血糖次数必须经过医生评估,不能自己随意决定!

如何“驯服”血糖,让它乖乖听话?

“血糖调控”就像驯服一头暴躁的野马,需要科学的策略和耐心。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你更快地达标:

  1. 饮食:控制总量,学会搭配
  2. 主食选择:用全谷物(如糙米、燕麦)替代精白米面,减少升糖速度。
  3. 注意GI值:低GI(升糖指数)食物,比如绿叶蔬菜、豆类,对血糖更友好。
  4. 少吃高糖高油的零食:奶茶、蛋糕虽好,但血糖:“别碰我!”
  5. 运动:让细胞“开门迎客”
    运动是降血糖的“神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细胞更愿意“开门”接收糖分。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分散到每天进行。
  1. 规律作息:别熬夜,别偷懒
    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变“懒”,血糖控制变差。每天保持7~8小时的优质睡眠,对血糖健康至关重要。
  2. 定期复查,调整治疗
    糖尿病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血糖监测数据,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类型,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血糖。
冷知识:你的身体每天竟然干了这么多“活儿”!

说到血糖调控,不得不提一个惊人的事实:人体每天需要运输的葡萄糖总量相当于20个方糖!
这些糖分不仅是大脑的“燃料”,还是肌肉、肝脏等组织的能量来源。为了维持这个复杂的系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工头”每天都在默默努力。

再比如,红细胞的寿命只有120天,但它们每天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工作量,足够绕地球一圈!

血糖“侦探”日记的意义

扎手指测血糖的确不舒服,但它就像一个“侦探日记”,记录着你身体的变化,帮助医生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案。如果能通过努力让血糖达标,不仅可以减少测量次数,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所以,别把测血糖当成负担,它其实是你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而你的任务,就是和胰岛素大爷一起,驯服那匹暴躁的“血糖野马”,让它乖乖听话。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年)》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年糖尿病管理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相关科普资料

监测血糖不必过度,稳定患者每周测两回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糖尿病管理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包括教育、自我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其中,血糖自我监测是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很多患者认为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即可控制血糖,因而忽略血糖监测,导致血糖持续升高甚至出现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自我监测血糖?监测血糖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科普专家:北京市隆福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蔡松

采血部位要用75%酒精消毒

含碘剂消毒液,会与试纸上的氧化酶起反应,导致测试结果偏高。因此,采血时建议使用75%酒精消毒,而且要等酒精完全挥发后再测试,以免酒精与试纸上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而导致血糖值不准确,且在酒精完全挥发之前进针会增加疼痛感。

避免用力挤血

采血时,如果用力挤血会挤出较多组织液,导致测出来的值偏低。因此,应该避免用力挤血和过度按摩指端。自然流出才能较好保证血糖测量准确性。如果自然流出缓慢,可从掌根向指尖挤,不可挤压针扎处。

不必过度测量

血糖测量有5个时间点,即空腹、三顿饭的饭后两小时以及睡前。如果血糖波动过大、1型糖尿病、低血糖风险特别大的患者,建议再加2个时间点,即午饭前和晚饭前。如果夜里容易出现低血糖,则再加一个测量时间点,即夜里12点。不主张患者过度测量,对于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一般是每周测两回,包括空腹和晚餐后两小时,到医院来检查的前一天,测一次5个时间点血糖,医生便可了解近一个月的情况。

第二滴血测量更准确

如果患者血糖平时不太高,在10mmol/L以下,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测出来的值是基本一致的。如果患者血糖特别高,超过20mmol/L,第一滴血测出来的值就可能偏低,第二滴血测出来的值则比较准确。

使用血糖仪要保存好试纸

试纸是有保质期的,保存不好可能会氧化,影响测量结果。最好购买单独包装的试纸,减少可能氧化或时间长了造成的测量误差。另外,如果使用这张试纸没有测出结果,一定要换一张新的试纸,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滴血测量。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