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住院必备清单(糖尿病住院必备物品明细)
糖尿病入院检查那么多,都在查些啥?
我们知道,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理想的血糖控制,更是要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我们不仅仅会关注血糖的高低,也会进行相关的检查,来明确糖尿病的分型、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明确有无合并疾病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那么,糖尿病患者入院会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糖代谢指标1.血糖
血糖既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入院后查静脉血糖、监测指尖血糖可了解当下病情,更是为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能够反映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影响因素较少,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并贫血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的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也会下降,因此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糖情况,这时可选择检查糖化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估。
3.胰岛功能
胰岛功能的主要是通过测定空腹胰岛素和(或)C肽,或测定多个时间点的胰岛素和(或)C肽来评估。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评估胰岛功能,这既能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也能对后续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4.糖尿病自身抗体
主要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意义在于辅助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因为1型糖尿病往往抗体呈阳性,而2型糖尿病则是阴性。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我已经诊断了2型糖尿病,还有必要查这些抗体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特殊的1型糖尿病(如LADA),在早期可能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所以在随访评估中,抗体的检测仍是必要的。
二、合并疾病相关筛查1.其他代谢指标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肥胖等,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进展速度显著增加。因此,对糖尿病的管理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的控制——即其他代谢指标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包括血压、血脂、尿酸、BMI等。以下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的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2.肿瘤标志物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肿瘤关系十分密切,糖尿病人群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的常规筛查,可尽早发现异常。
3.心电图、心脏彩超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等。心脏彩超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异常。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尽早的发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4.肾功能、尿液检查
查尿常规,关注有无尿蛋白、管型尿、血尿等,有助于发现肾脏疾病。查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排查慢性肾脏病;同时能指导临床选药,因为有些口服降糖药在肾功能不全时需要减量或禁用。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检查##关注糖尿病#
哪些糖尿病人需要住院治疗?
张先生38岁,第一次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由于餐后血糖高达25,所以被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了,住院期间主要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两周后才出院。糖尿病人为什么要住院呢?以下几种情况是需要住院治疗的。
“两个第一”即第一诊断为糖尿病(特别是1型糖尿病)的病人,和第一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第一次诊断胰岛素的病人住院目的:全面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确定糖尿病的分型,了解是否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和其他病变,定制合理的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第一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住院目的是:决定使用胰岛素的最佳剂型和剂量。利用这个时间,病人要学会血糖监测,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就比如这位张先生,他在住院期间医生也是根据他的血糖情况采取“三短一长”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即每餐前用短效胰岛素,睡前用长效胰岛素。并且在住院期间为他制定了饮食方案,指导患者的主食选择以及营养搭配,并给予餐单参考。
1、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人,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严重低血糖昏迷者。
2、急性应激情况,如糖尿病合并有感染、手术、外伤、脑卒中、大出血、分娩、心肌梗死等特殊情况。张先生住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害同时合并有急性肝炎,所以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是当务之急。
3、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人,如合并有比较严重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出血、顽固性腹泻、足部坏疽、心血管病变等。住院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和了解病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
“高低不稳”长期血糖居高不下、反复低血糖或血糖高低波动很大,治疗效果又差的糖尿病人,糖毒性会很高,往往并发症特别容易提早出现。住院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及严密监测,医生病人共同努力,找出血糖异常原因,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就比如“黎明现象”、“黄昏现象”、“苏木杰现象”都会使血糖异常波动,而病人往往是难以察觉的,而“黎明现象”更是需要凌晨3点左右的血糖监测才能反映出问题来,所以住院能更好的全面检测血糖情况,帮助医生更好掌握病人的胰岛素分泌节律问题,让治疗方案更具个体化,为患者更好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或严重程度。
#糖尿病治疗##药事健康超能团#
如何健康吃粽子?省一院为住院糖尿病患者送上端午节特制早餐
掌上春城讯6月2日,记者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一院”)获悉,为了让正在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安全、健康、有仪式感地欢度端午节,该院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营养科、膳食科准备了特别定制的端午节早餐送给部分患者,并对他们进行饮食健康指导。6月3日,住院的另外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也将收到这份端午节特制早餐。
省一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技师杨帆表示,在特制的早餐中,准备了一份65克重的白水棕、100克的小黄瓜和小番茄,1个煮鸡蛋,均由膳食科当天制作。这样的配比既能达到早餐的能量需求,粽子、鸡蛋和蔬菜水果的搭配也做到营养均衡,特别是搭配了黄瓜和小番茄,增加了膳食纤维的摄取,还延缓了餐后血糖的升高。杨帆说:“同时糖友们需要注意,吃早餐的顺序依次是黄瓜、小番茄、鸡蛋、粽子,吃的时候细嚼慢咽,吃完早餐的30分钟后,应快走慢走交替30分钟,这样就不会因为吃粽子而导致餐后血糖飙升。”
收到端午节特制早餐后,患者很高兴,有患者表示,因为自己血糖不稳定,已经好几年不敢吃粽子了,“现在有医生专门为了自己送来搭配好的端午节早餐,终于能放心吃一次粽子了。”
杨帆表示,市面上出售的粽子一般都是糯米制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具有高糖、高油、高盐的特点,而且有些粽子中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蜜枣、豆沙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食用粽子时一定要谨慎。尽量不要选择豆沙粽、枣泥粽这类比较甜的粽子,也不推荐添加了五花肉、蛋黄的咸粽子,可选择不额外添加糖分的白棕或杂粮杂豆粽,比如红豆粽、黑米粽、八宝粽等。也可以选择添加香菇、笋干等蔬菜替代原本的蜜枣、猪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血糖上升的速度。
并且,糖尿病患者在吃粽子时一定要控制好量,可以在吃正餐时用粽子来代替米饭等主食,千万不能当成点心或者零食来吃。一般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50克至100克的粽子,吃的时候应该细嚼慢咽。并且,粽子最适合在早餐或者午餐时吃,晚上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的分泌减少,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进食。
糖尿病人吃粽子时进食顺序也有讲究,可以在吃粽子之前先吃点新鲜的蔬菜、奶类等食物,让糯米慢点进入小肠,消化速度减缓,延缓血糖的上升。吃完粽子后,要记得监测餐后血糖水平。
另外,省一院专家提醒市民,粽子是高淀粉类食物,可以配绿茶或者普洱茶来解腻消食,也利于血糖的控制。食用粽子时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进食后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能量消耗。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晓莉
责编:李冬雨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