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酒精中毒糖尿病(酒精中毒糖尿病能活多久)

医者科普记录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吃二甲双胍,吃出一堆副作用,医生:吃药时要注意这3点

一位患者问我:“医生:我最近胃有点不舒服,还有点恶心、呕吐,您帮我看看这是什么原因导致?”。

我一听患者这症状,第一反应是不是患者最近饮食不洁?

可是病人告诉我他最近饮食规律,未饮食不干净食物,病人查体之后也没有细菌感染指征。那就很奇怪,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胃部不适呢?

接着与患者沟通得知:患者张某,男,49岁,体型中等偏胖,患有糖尿病3年,现服用药物二甲双胍500mg,每日3次,阿卡波糖,500mg,每日3次。无其他疾病。

考虑到二甲双胍片会引起胃肠道反应,我紧接着问患者他一般什么时候服用二甲双胍片,结果得知这位患者平时自己在家监测血糖,发现自己血糖高了之后就会加服一片二甲双胍,服用药物时间并不规律,经常是想起来的时候就吃一片,有的时候还会空腹服用。

这下我便明白其中缘由,空腹服用或者剂量过大,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了解疾病,了解药物也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糖尿病?

想必大家对糖尿病或多或少有一点了解,谈到糖尿病,大家是不是首先想到了“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的时候会用这个症状做一个经验性判断。

研究表明,糖尿病与体内胰岛素分泌水平有关。

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是由胰岛β细胞进行分泌的。

它还可以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9年提出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

1型糖尿病

现代研究认为,其与体内胰岛β细胞有关,如果体内胰岛β细胞被破坏,便会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较轻、体型消瘦。通常认为该种类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2型糖尿病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2型糖尿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这也是它与1型糖尿病的主要区别点。大多数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人体型较为肥胖。

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妊娠糖尿病不包括孕前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一般在妊娠中、末期出现,分娩后血糖一般可以恢复正常。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这一类型糖尿病病因较为明确。

比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二、降糖药物有哪些?

通过前面这些介绍,想必大家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大家是不是想了解如果患有糖尿病该怎么诊治,服用哪些药物?

目前我国以2型糖尿病为主,1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较为少见。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2型糖尿病的诊治。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法

根据给药途径不同,降糖药物可以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静脉注射降糖药物。而依据作用效果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又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

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和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前者主要包括磺脲类(代表药物: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奈类(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二肽激肽酶-4(DPP-4)抑制剂(代表药物:西格列汀、利格列汀),后者主要包括双胍类(代表药物:盐酸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TZD)(代表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α-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等。

三、二甲双胍疗效及不良反应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也作为基本药物联合其他降糖药来治疗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降低高血糖的机制为抑制肝糖生成,减少肝糖输出;

作用于外周组织,降低肌肉糖原合成,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还可以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等。

可以说,二甲双胍在糖尿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是药有三分毒”,二甲双胍也不例外。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主要有哪些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胃肠道反应

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消化不良等。这些不良反应多发生于早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症状可基本消失。

(2)引起维生素B12水平下降

已经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对体内维生素B12水平产生影响,其原因可能与二甲双胍抑制回肠末端钙吸收有关,最终导致维生素B12水平下降。

(3)乳酸性酸中毒

由于二甲双胍会促进小肠对葡萄糖的无氧酵解,而无氧酵解的代谢产物为乳酸,当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时,机体容易出现乳酸积蓄,从而导致乳酸中毒。

乳酸中毒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精神状态抑郁,体温过低,血压降低等症状。

四、服用二甲双胍注意事项

(1)关注二甲双胍用法用量

二甲双胍剂量使用原则为“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建议起始500mg,2次/天,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随后可逐步增至1000mg,2次/天。

可根据患者状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通常每日剂量1500-2000mg,分2-3次服用。

二甲双胍缓释剂型可能具有更好的胃肠道耐受性,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普通片,可试用缓释剂型。

另外还需注意,二甲双胍由于会导致胃肠道反应,因此应在进餐时服用或餐后立即服用二甲双胍。

(2)监测维生素B12水平:

由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导致维生素B12水平下降,因此建议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3)肾功能不全患者禁止服用:

二甲双胍进入体内通过肾脏排泄,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全,药物不能完全排泄出去,而且还会抑制体内乳酸代谢,容易出现乳酸中毒

另外,出现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透性昏迷等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禁用二甲双胍。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病例中,患者未规律服用二甲双胍片,有时空腹服用,考虑到这些之后,建议该患者改用二甲双胍500mg/次,每日2次,餐时或餐后服用。患者遵从医嘱后,胃肠道不适症状消失。

五、如何预防糖尿病?

(1)适当运动锻炼

规律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但是进行运动的时候应该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运动计划应该与自身年龄、喜好、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

运动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运动前后要注意监测血糖,注意调整饮食,以免发生低血糖

(2)戒烟:吸烟有害健康

吸烟不仅是癌症、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那是不是有人就会问了,我抽电子烟可不可以?

答案是不可以的。电子烟可能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

(3)合理饮食:

现在大时代“内卷”的情况下,食物也逃不了“内卷”的命运。美食越来越多,我们看到美食难免会禁不住诱惑。但是要注意不要因为贪吃反而给自己吃出一身病来。

平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物,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应注意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适当增加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摄入,减少精加工谷类的摄入。进餐时应定时定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严格控制蔗糖、果糖制品摄入。

(4)适量饮酒: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警惕酒精可能诱发低血糖。如果饮酒应该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15g,男性不要超过25g。每周饮酒不要超过2次。

结语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片时要依据“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原则。切忌空腹服用应随餐服用或餐后立即服用,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片患者要注意适时补充维生素B12。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二甲双胍片。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糖尿病患者平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合理饮食,戒掉不良饮食习惯,适当增加运动锻炼。

参考文献

[1] 向红丁.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分型及防治原则[J].继续医教育,2005,19(1):28-29.DOI:10.3969/j.issn.1004-6763.2005.01.011.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3] 王海又.降低二甲双胍副作用的应用方式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17):181,184.

[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9,27(3):161-173.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9.03.001.

糖尿病人经常喝大酒,什么药都不吃,危害已经出现,舌苔出问题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各位,我快撑不住了!”肝细胞们在“身体细胞年度峰会”上集体发声,声音里满是疲惫。红细胞耸了耸肩:“怪不得最近运输氧气的效率下降了,胆固醇堵得满路都是。”免疫细胞也忍不住插嘴:“最近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危险因子’太活跃了,我都快忙不过来了!还有那些喝酒招来的毒素,简直是对我们防线的侮辱!”

这场吐槽大会刚开始不久,舌头细胞也凑了过来:“别提了!糖尿病患者长期喝酒,什么药都不吃,现在连我们都出问题了,舌苔都快变成‘地图’了!”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并不是玩笑,而是现实生活中“糖尿病 酗酒”组合的真实危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些细胞的视角,来一场身体内部的健康探险,看看糖尿病人长期饮酒、忽略治疗,究竟会给身体带来哪些灾难。

第一站:舌头的“地图”警告

我们每天早上刷牙时,都会看到舌头上的舌苔。正常情况下,舌苔是一层薄薄的白色或淡黄色,但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酗酒、不控制血糖,舌苔就可能变得厚腻甚至出现“地图舌”,舌面变得像地图一样凹凸不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居高不下,免疫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口腔内的微生态环境失衡。再加上酒精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作用,容易引发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这就让舌苔变得又厚又乱,看起来像个“地图”。如果不加以控制,还可能进一步发展成口腔溃疡,甚至引发感染扩散。

科学依据: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口腔真菌感染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3倍,而酗酒会进一步削弱口腔免疫屏障,让病情雪上加霜。

第二站:肝脏的“代谢工厂”超负荷运转

如果肝脏会说话,它一定会大声抗议:“糖尿病已经让我够忙了,这家伙还天天喝酒,简直是想让我罢工!”
肝脏是我们身体的“代谢工厂”,负责处理各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还要分解酒精毒素。但糖尿病患者长期不控制血糖,肝脏已经过载了,再加上酒精的双重打击,肝细胞很容易受损,甚至会发展成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最后可能走向不可逆的肝硬化。

科学数据告诉我们:糖尿病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高达50%-75%,而酗酒会让这一风险成倍提升。

那么,酗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有多严重?

  1. 酒精直接干扰肝脏对糖的代谢功能,使血糖更加难以稳定。
  2. 酒精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波动更加剧烈。
  3. 长期饮酒还会增加患胰腺炎的风险,而胰腺是分泌胰岛素的重要器官,一旦损伤,糖尿病将变得更难控制。
第三站:血管的“堵车现场”

“我真的太难了!”红细胞在血管里抱怨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像‘糖浆’一样黏稠,喝酒还让我中毒,运输氧气的效率越来越低,血管都快堵死了!”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本就脆弱,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壁,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而酒精会进一步加重血液中的脂质堆积,让血管像“高速公路大堵车”一样,动脉硬化甚至血栓的风险大大增加。

现实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酗酒,早早就出现了心脑血管并发症,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甚至中风。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饮酒,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约2倍。

第四站:神经的“断线危机”

“喂喂喂,信号怎么这么差?!”神经细胞焦急地喊着。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会对神经造成慢性损伤,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酒精同样是神经的“天敌”,长期饮酒会导致神经脱髓鞘,加速神经的损伤过程。

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损伤具体表现为:

  • 手脚麻木、刺痛,甚至感觉丧失;
  • 病情加重时,可能出现“糖尿病足”,轻则溃疡,重则截肢。

所以,当糖尿病遇上酗酒,神经细胞的“断线危机”就变得不可避免。

第五站:免疫细胞的“无力吐槽”

“敌人太多,打不过来了!”负责保护身体的免疫细胞最近越来越无奈。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本就脆弱,酗酒会进一步削弱免疫细胞的活性,让它们无法有效抵御感染。

比如,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伤口愈合慢,就是因为高血糖环境影响了伤口的血液供应和免疫细胞的修复能力。长期饮酒还会导致维生素B和锌的缺乏,而这些营养物质是免疫功能的重要支持。

科学建议:给身体“减负”

既然这些危害已经摆在面前,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避免掉入“酗酒 不吃药”的健康陷阱呢?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1. 戒酒是第一步
    无论是少量还是大量饮酒,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戒酒可以显著降低肝脏、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风险。
  2. 严格控制血糖
    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状态对身体的持续伤害。
  3. 关注饮食平衡
    多摄入高纤维、低糖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摄入,避免进一步损伤血管和肝脏。
  4. 定期体检
    定期检查肝功能、神经系统和口腔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早期并发症。
  5. 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稳定血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病变的症状。
尾声:细胞们的希望

“我觉得情况在好转!”肝细胞在最新的“细胞会议”上欣慰地说,“主人终于戒了酒,还开始按时吃药了,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
红细胞也笑着点头:“血管里的‘堵车’情况缓解了不少,我每天运输氧气的效率提高了呢!”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努力工作,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减轻它们的负担。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视而不见、任由病情恶化。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身体的“细胞工厂”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环境吧!

参考资料: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管理指南》(2023版)

《酒精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发表于《医学与健康》(2021年)

《糖尿病患者口腔健康状况研究》,发表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年)

降糖药遇上酒精,酒桌上的糖尿病患者:如何安全应对社交饮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勾勒出中国酒桌文化的热闹与豪爽。无论是温馨的家庭聚会,还是严肃的商务应酬,酒似乎总是如影随形,成为不可或缺的 “主角”。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看似平常的一杯酒,却可能并非是增添欢乐的 “调味剂”,反而更像是一颗隐藏在暗处的 “定时炸弹”。尤其是当降糖药与酒精相遇,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实则在身体内部引发一系列复杂且危险的反应。

身为医生,我在门诊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满脸愧疚,嗫嚅着承认 “昨天实在没忍住,喝了点酒”,紧接着便满脸紧张地询问这会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每当听到这些,我的心情都颇为复杂。一方面,我能真切体会到他们在社交场合中面对劝酒时难以推脱的无奈;另一方面,我也深知,这种无奈背后所隐藏的健康风险,犹如一座冰山,看似只露出一角,实则庞大而危险。

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喝酒呢?要是实在推脱不掉,又该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对呢?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来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杯酒,扰乱血糖平衡的 “导火索”

咱们先来深入剖析一下糖尿病与酒精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医学专业角度来讲,酒精就如同一个爱捣乱的 “代谢干扰剂”。当它进入人体后,肝脏便会立刻 “忙碌” 起来,优先对其进行代谢。可这一过程,却常常与我们身体调节血糖的正常生理机制产生 “冲突”,争抢各种 “资源”。

简单来讲,肝脏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分解酒精,又要在血糖水平降低时,及时释放储备的葡萄糖,以此来维持血糖的稳定。然而,酒精的存在却会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这就好比给肝脏这个 “仓库管理员” 戴上了枷锁,使其无法正常履行职责。想象一下,如果糖尿病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喝酒,血糖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可能会突然急剧下降,甚至降至危险水平,进而引发低血糖昏迷。

更为糟糕的是,低血糖所表现出的症状,如头晕目眩、心跳陡然加速、额头直冒冷汗等,与醉酒状态极为相似。这就导致旁人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患者只是饮酒过量,从而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日常服用的降糖药,像磺脲类药物(比如格列本脲)或者胰岛素,本身就存在引发低血糖的风险。要是再加上酒精的 “推波助澜”,那么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被成倍放大。而另一类常见的降糖药 —— 二甲双胍,在酒精的作用下,还可能引发乳酸性酸中毒,这可是一种虽然少见,但却足以致命的严重并发症。

或许有人会心存侥幸地问:“要是我在饭后喝一点酒,血糖是不是就不会出问题了呢?” 很可惜,答案依旧不容乐观。酒精不仅会对血糖造成影响,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血脂、血压等产生不良作用。要知道,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比常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而酒精的介入,无疑是给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统 “雪上加霜”,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从 “劝酒文化” 到 “健康风险”:患者的两难境地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糖尿病患者,他们中很多人对戒酒都有着深深的抗拒心理。有患者满脸无奈地跟我说:“医生啊,我也知道喝酒不好,可家里亲戚一劝酒,我实在拉不下脸拒绝啊。” 还有患者苦笑着坦言:“工作上的应酬实在没办法,不喝一点感觉对不住人家。”

我完全能理解他们所面临的这种心理困境。毕竟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拒绝喝酒常常被视为不合群,甚至被认为是不给对方面子。然而,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来自家人的劝酒,还是职场上的应酬,健康始终都应该摆在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令人警醒的真实病例。几年前,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因低血糖昏迷被紧急送往急诊室。他是一名二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规律服用磺脲类降糖药。事发当晚,他参加了一场饭局,在众人的劝酒下,喝了两杯白酒。本以为并无大碍,可回到家后,他却突然晕倒在地。家人起初以为他只是喝醉了,并未太过在意,直到他渐渐失去意识,情况愈发危急,才匆忙将他送往医院。好在送医及时,经过全力抢救,患者最终脱离了危险。但倘若再晚一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酒精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威胁绝非危言耸听,它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潜在风险,而是切切实实存在的、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如同悬在患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酒精的 “隐秘陷阱”:看似无害,实则危机四伏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地说:“我平时只喝啤酒,酒精含量那么低,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但实际上,酒精对人体的危害,并非仅仅取决于酒精度数的高低,饮酒量才是关键因素。即便饮用的是低度酒,如果摄入量过多,同样会对血糖以及身体的整体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除此之外,许多人都忽略了酒精饮料中那些隐藏的 “隐形糖分”。就拿啤酒和甜酒来说,它们往往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转化为糖分,直接导致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血糖的大幅波动,无疑是在他们本就脆弱的健康状况上又重重地击了一拳。

更值得大家警惕的是,不少患者在喝酒时,喜欢搭配高油、高盐的下酒菜,比如香脆的花生米、美味的炸鸡、香气四溢的烧烤等。这些食物不仅会显著增加热量的摄入,还可能引发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糖尿病引发并发症的风险进一步攀升。

万不得已要饮酒,如何巧妙降低风险?

尽管我们一直反复强调,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饮酒,但现实生活往往充满了各种特殊情况。比如重要的家庭聚会,或是无法推脱的商务宴请。在这些情况下,实在避不开饮酒,那该怎么办呢?以下是我给出的几点建议:

严格把控饮酒量:糖尿病患者务必严格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量不应超过 1 份标准酒精量,大约相当于一小杯红酒或者一罐啤酒,而女性则应该更少。同时要特别注意,饮酒一定要在进食之后进行,千万不要空腹喝酒。想象一下,空腹时肠胃就像一片干涸的土地,酒精的刺激就如同一场凶猛的暴风雨,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优选低糖低酒精饮品:如果非得喝酒,那么可以优先选择低糖、低酒精的饮品,比如干红葡萄酒。不过,即便如此,也依旧要严格控制饮用量,切不可贪杯。

避免与高风险药物同服:正在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患者,在饮酒前一定要格外谨慎。建议提前与医生进行沟通,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确保饮酒过程中的安全。

随身携带急救物品:饮酒时,最好在身边随时携带糖果、葡萄糖片等,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能够立即补充糖分,及时缓解症状。

告知旁人自身病情:在社交场合不得不饮酒时,要提前将自己的糖尿病病史告知身边的人,并详细说明低血糖可能出现的相关症状。这样一来,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就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酒桌之外:重新审视社交与健康

其实,糖尿病患者所面临的社交困境,并不单单局限于 “能不能喝酒” 这个问题,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平衡健康与生活。或许,改变可以从自身开始。在聚会时,尝试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上,而不是仅仅关注酒杯的碰撞;试着以拒绝饮酒为契机,向家人和朋友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

我们也应当反思,为什么 “劝酒” 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什么拒绝喝酒反而需要费尽心思去寻找理由?健康,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独自奋斗的目标,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糖尿病患者所做出的每一个关乎健康的选择,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珍视与负责,同时也是对身边人的一种提醒。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