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尿黏脚(糖尿病患者尿液粘脚)
山东11岁男孩比成人还重!生殖器小尿液黏脚,竟是得了糖尿病
11岁男孩乐乐(化名)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却高达158斤,足足超标60%。不久前,乐乐突然感觉自己尿液有些黏脚,到医院一测空腹血糖最高达30.8mmol/l,被诊断为二型糖尿病。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桂梅说,近年来儿童糖尿病日益增多,出现低龄化趋势,要警惕孩子成为“小糖人”。
尿液黏脚才察觉异常
如果不是偶然发现孩子的生殖器偏小,乐乐家长还没意识到,孩子过胖已经带来了很大问题。“孩子特别爱吃肉,几乎顿顿都得吃,天天离不了饮料,也不愿多活动,从小就胖乎乎的,倒是不怎么爱生病。”乐乐妈妈说,都说孩子胖点抵抗力强,所以即使11岁的孩子体重将近80公斤,她也没觉得有啥不好。
其实,乐乐身体早已出现了异常,这一夏天,乐乐突然变得很爱喝水,常常抱着水杯不撒手。“刚开始就以为是天热,孩子老爱出汗,才总爱喝水的。”乐乐妈妈说,孩子有一次尿在马桶外面,她不小心踩了一脚,发现竟然被黏住了脚,她这次意识到不对劲,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检查。
一查才知道,乐乐的空腹血糖最高达30.8mmol/l,而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仅为3.9-6.1mmol/L,足足超标5-8倍,还还出现了尿糖 、尿酮 。
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赵红洋说,正常人尿糖应该阴性,当体内液体中所含糖分超出肾脏吸收范围时,才会导致尿糖出现,尿糖中的 号也就越多,说明身体状况越糟糕。而尿酮指标异常,往往意味着近期严重的代谢紊乱,可能会进展为酮症酸中毒。
“以前,也常有人说孩子太胖了,该减减肥了,每当听人这么说,我心里其实挺不高兴的。一直认为男孩子个子高,胖一点也没什么。”直到听到孩子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乐乐妈妈才后悔莫及。好在经过十余天的系统住院治疗,东东的血糖稳步回降至5.2mmol/l左右。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赵红洋说,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儿童增多,儿童糖尿病的发病形势越来越严峻,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儿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
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桂梅也曾接诊过一名11岁的小患者。小森(化名)家长发现,孩子长到11岁了却还会尿床,而且变得不爱吃饭,嘴里还有烂苹果味,突然有一天他昏迷不醒,去医院一查竟然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男孩是一型糖尿病,本身有易感基因,再加上感冒这种诱发因素,这才容易发病。”据了解,男孩曾经一个月接连感冒两次,李桂梅说,像是病毒感染等环境等因素诱发,确实比较容易发生一型糖尿病。
李桂梅在临床中也发现,糖尿病患儿在逐年增多。“现在大家都有就诊的意识了,再就是随着儿童肥胖的增多,儿童糖尿病确实也在日益增多,而且出现低龄化的趋势。”据她介绍,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有的小患者才几个月大。
出现三多一少症状要警惕
越来越常见的糖尿病小患者,也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李桂梅说,儿童糖尿病不但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眼部病变等并发症更是危害巨大。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过于肥胖,家长应该特别警惕,应及时查体,加以干预。
据赵红洋介绍,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需坚持综合体系化的管治方案,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及健康教育。“要按医嘱规律服药,包括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赵红洋说,另外还要注意合理调控饮食,限制高糖、高热卡食物摄入。同时,加强运动,增加热卡消耗,减轻体重。平时腰注意血糖的自行监测,并且定期回医院复查,便于调整用药。
“坚持规范治疗,效果会非常好。”李桂梅说,小森在经过5年的系统治疗后,身高已经涨到了1.81米,完全没有影响生长发育。
赵红洋提醒,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却体重下降,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抓紧到大医院儿童内分泌专科诊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吃“列净”类降糖药,感觉尿液粘脚?说明药物在降糖和保护心血管
有位糖尿病患者跟华子说,他吃了恩格列净之后,血糖是降下来了,但是排尿时会嗅到甜味,偶尔不小心漏在地上,还会粘脚。华子告诉他不用担心,因为“列净”类药物就是通过增加尿糖排泄而产生的降糖效果,而且除了降糖之外,还能减重、降压和保护心血管。不过他可能是水喝得太少,需要增加饮水量了。
“列净”类降糖药物,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目前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卡格列净,此类药物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通过对SGLT-2进行抑制而产生药理作用。
在初中生理课上我们就学过,肾小球滤出的原尿中含有葡萄糖,但最终生成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是因为人体的肾小管有重吸收功能,会把原尿中的葡萄糖100%重新吸收回血液。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就是通过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实现的,包括SGLT-1(约占重吸收量10%)和SGLT-2(约占重吸收量90%)。
也就是说,SGLT-2是一个勤劳的“搬运工”,主动把原尿中的葡萄糖搬运回血液。而且糖尿病患者体内SGLT-2表达上调,意味着“搬运工”会更加勤劳,重吸收的葡萄糖更多。“列净”类药物的作用,就是抑制“搬运工”的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尿糖增加,让身体中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所以在吃了“列净”类降糖药之后,在尿液中就会含有葡萄糖,这是药物的正常作用。在排尿时嗅到甜味,或是出现“粘脚”的现象时,可能意味着喝水过少,尿液里葡萄糖的浓度过高,就要多喝一些水,稀释尿液了。
1、降糖:通过对SGLT-2的抑制,使葡萄糖从尿液中排泄,产生降糖作用。
2、减轻体重:平均来说,“列净”类降糖药会使葡萄糖每天从尿液中排泄约80克,可以折算成约300大卡的热量,相当于少吃一碗大米饭,或是正常步行1小时消耗的热量,在持续用药时,体重会减轻。
“列净”类降糖药在与胰岛素,或是促胰岛素分泌药物联用时,可以减少后者所用的药量,并能降低胰岛素造成的体重增加。
3、降压:“列净”类药物抑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在抑制葡萄糖重吸收的同时,也会抑制钠离子的重吸收,使尿中钠离子排泄增多。会产生类似于利尿降压药的作用,降低身体的血容量,减少体内钠离子,促使血压降低。
4、保护心血管:通过控制血糖和促进钠离子排泄,“列净”类降糖药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脏负荷,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在临床试验中已被证实,“列净”类降糖药可使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及心衰住院率都显著下降。
5、保护肾脏:糖尿病患者的SGLT-2表达增加,肾小管对钠离子及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多,产生高滤过状态,被认为是造成肾损伤的早期因素之一。“列净”类降糖药物可以抑制SGLT-2,缓解糖尿病患者肾脏的高滤过状态,有助于保护肾脏,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6、降低尿酸:临床研究中发现,“列净”类降糖药还可以增加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水平下降。
7、对血脂的影响:“列净”类降糖药会抑制胆固醇代谢,使对心血管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对心血管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轻度升高。但LDL-C与HDL-C的轻度升高,并不影响“列净”类降糖药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列净”类降糖药会使尿液中含糖,会使尿路及生殖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尤其女性尿道较短,感染几率约是男性的3~4倍。所以在服用药品期间,要增加饮水量,以保证尿量充足,对尿路可以产生“清洗”作用,预防发生尿路感染。如果出现感染,要及时对症治疗。
“列净”类药物在肝功能不全者使用时无需调整剂量。但是肾功能不全者需注意,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不建议使用达格列净;肾小球滤过率低于45,不建议用卡格列净和恩格列净。低血压的人,或是血容量不足的人,在低血压和低血容量未纠正之前,不建议使用“列净”类药物。
总结一下,“列净”类降糖药物,通过尿液排出葡萄糖。除了降糖之外,还有降压、降尿酸、保护肾脏和心血管的作用。在用药期间要注意增加饮水量,多排尿,以预防尿路感染。“列净”类药物属于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您身边的药剂师。
糖尿病,大便黏粘马桶,多是由于湿热内蕴导致
今天咱们聊一个糖尿病患者挺普遍的现象——“马桶难题”,大便粘滞不爽,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的症状!
中医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湿热内蕴。湿热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的湿气和热气搅和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浊流”,这股浊流跑到肠道里,就把大便给粘住了。
想象一下,肠道就像一条湿漉漉的毛巾,您用它擦桌子,桌子上的水珠是不是就黏在了毛巾上?同理,肠道里的湿热,也让大便变得黏稠,不容易冲掉。
那么,咱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得用到中医的辨证理论了。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调理,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这就给您提供一个方子,这方子里的药材,都是咱们中国传统的宝贝。
方子是这样的:黄连,黄芩,栀子,茵陈,泽泻,白术,茯苓,甘草。
这方子里,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栀子、茵陈清热解毒,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
您可能会问,这方子怎么用?很简单,抓药后煎煮,每天一剂,分两次服用。不过,这药方子虽好,也得根据个人体质来调整。您最好找个中医大夫给您把把脉,看看是否适合您。
话说回来,这湿热内蕴,除了导致大便黏马桶,还会引起其他问题。比如,您可能会觉得口干舌燥,喝多少水都不解渴。这是因为湿热阻碍了身体的水液代谢,导致水分不能正常输送到全身。
还有,湿热还会导致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就像背着个大石头一样。这主要是因为湿热阻滞了经络,影响了气血的运行。
那么,咱们怎么预防湿热内蕴呢?首先,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其次,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
今天就聊到这里,这文章仅供参考,如果您有身体不适,还是得及时就医,别耽误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