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12会得糖尿病(血糖12会得糖尿病吗)
浙江阿姨12年几乎没吃过肉!只为降糖,结果血糖升高……
来源:杭州交通918
年过六十的蒋阿姨,在12年前被查出了糖尿病,自此以后,她便开始服用降糖药物,并以素食为主。凭着惊人的毅力,12年来,她几乎没吃过肉。不仅如此,由于体型消瘦,担心体重减轻,她也很少运动。
近日,蒋阿姨突然出现了体重骤降的情况,短时间内就轻了10斤,而且感到浑身乏力不适,这是过去十多年来没发生过的。因此,她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没想到测得空腹血糖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9mmol/L,糖化血红蛋白9.1mmol/L,均超出正常值不少!
长期吃素为什么血糖还会失控?
蒋阿姨的血糖为什么会走向“失控”?
医生在仔细询问后得知,蒋阿姨平日未监测血糖,喜食面食,且主食量占比过多,早餐以粥和馒头搭配咸菜为主,中晚餐吃面条为主,面条里搭配少量的蔬菜。而吃素容易饿,她平时习惯在两餐间吃些玉米、番薯、饼干充饥。由于规律使用降糖药物,这些年来她倒也没出现什么严重的糖尿病症状。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她的血糖逐渐难以控制。
考虑到蒋阿姨体型偏瘦及饮食结构不合理,医生为她调整了降糖药物,增加了长效胰岛素降糖治疗,并让她佩戴动态血糖仪进行持续血糖监测。
与此同时,糖尿病专科护士范学兰对蒋阿姨进行了糖尿病饮食指导,嘱其增加蔬菜、肉蛋奶类的摄入,减少每餐主食摄入量,把精制面粉制作的白面条替换成荞麦面,在感到饥饿时选择青瓜、小番茄等糖分低的食物加餐,并教会她运用动态血糖仪调整饮食的量和结构,还敦促她要适当运动。经过两周的调整,蒋阿姨的血糖逐渐控制平稳,乏力不适症状缓解,她也学会了合理的糖尿病饮食方法。
长期吃素为什么还会有糖尿病?范学兰表示,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患者对糖尿病饮食还存在误解。事实上,不合理地吃素,不仅不会降血糖,反而会升高血糖,原因如下:
首先,素食包括的不只是蔬菜水果,还有米饭、面条、米线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很多患者企图通过吃全素控制血糖,虽然没有摄入肉蛋类食物,但为了抵抗饥饿而吃很多的主食,从而造成总热量摄入过多,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其次,素菜本身味道清淡,口感或味道没有荤菜好,油和调味品可以改善素菜的口感,所以不少患者在烹饪素菜时,为了让口感更好,会将“素菜荤做”,经常使用过多的油和盐、糖、酱料等调味品,把原本健康的食材变成了高油高盐高糖的菜肴,导致油脂、盐分、糖分摄入超标,反而升高了血糖。
第三,很多患者会大量食用土豆、玉米、南瓜、芋艿、莲藕、毛豆等,实际上,这些食物淀粉含量很高,如果吃多了,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从而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盲目吃素,小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范学兰表示,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谨记影响血糖控制的食物除了肉类、鱼类,脂肪、蛋白质、油脂,还有坚果类和碳水化合物。
“吃素食也要控制总能量,如果以为只要不吃肉类,其他就可以放任自由,这对血糖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而且认为吃全素可以降血糖,从而长期不进食动物性食物,这个行为也不可取,因为动物性食物中也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范学兰提醒,在没有充分了解自身状态的情况下一味吃素,小心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前,她就曾遇到过一位这样的患者。
“那是一个29岁的小伙子,确诊糖尿病1年,平时口服药物治疗。前不久,他在体检时被查出空腹血糖有12.2mmol/L,严重超标。于是他马上开始通过吃素和运动降血糖,每日进食大量青瓜、蔬菜和少许米饭,每天晚上坚持户外跑步1小时,后来就出现了浑身乏力伴恶心不适的症状,到内分泌科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后来,这个小伙子被收治住院。医生予以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同时辅以大量补液治疗,加强糖尿病饮食教育,嘱其多饮水。5天后,他的尿酮体消失,无乏力、恶心等不适,血糖控制平稳,最终顺利出院。
为什么该患者通过吃素和运动降血糖,不仅血糖没有控制好还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据医生介绍,人体在较长时间能量摄入不足时,会自动分解脂肪提供能量,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而酮体是酸性产物,当它不断蓄积就发生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未及时诊治,病情可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单纯靠吃素节食及运动的方法降血糖并不可取。
应对糖尿病,这些误区要避免!
医生表示,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降低糖尿病危害的关键是进行合理的糖尿病管理。不过,目前很多患者仍对糖尿病管理缺乏了解,甚至经常会陷入一些认识误区,从而延误病情。
误区一、得了糖尿病不要紧
事实上,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中,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致死。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定期进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筛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改善生存质量。
误区二、糖尿病患者运动量越大越好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运动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非是运动量越大越好。过度、过量运动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还会导致其他运动伤害!成人糖尿病患者每周保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即达到了运动量。
误区三、胰岛素一定要等到口服药无效才能用
事实上,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使血糖早得到控制,从而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随着胰岛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注射胰岛素是必然的。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能去旅行
事实上,血糖稳定的患者可以旅行,建议在旅行前与医生共同制定旅行期间的疾病管理方案,结伴旅行,并随身携带药物及注射工具、血糖监测仪和糖尿病救治卡,注意保护足部,做好降糖药物的合理保存。
误区五、控制饮食摄入就是吃得越少越好
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每天要正常生活、工作,需要提供机体新陈代谢需要的热量,吃得太少保证不了机体正常的营养及能量需求,也有可能产生低血糖昏迷的风险。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体重、理想体重及工作强度制订相关饮食计划,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热量。
来源:宁波晚报
糖尿病患者检测维生素B12是过度医疗吗?专家提示警惕VB12的缺乏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李可心)
在科室的工作除了出门诊、病房查房还有一项就是为科里培养尽可能多的骨干,以我们的经验,越是喜欢问问题的医生,成长的速度也越快。这不,一个刚入科不久的年轻医生跑来问,说是他管的患者,出院时对费用有疑义。
“我是来调血糖的,为什么给我测维生素B12和叶酸呢?是不是趁机给我多开检查费了?”
小大夫一时答不上,就跑来问我。
可能许多因糖尿病住院的朋友也会疑问,为什么要查这些?今天就来聊一下为什么医生要查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
健康人很少缺乏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会导致的贫血、神经系统和皮肤黏膜受损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因此,B12对人体很重要。可能就是因为人体害怕缺乏B12而提前有了危机意识,人体内通常存贮着大量的维生素B12。要将积蓄体内的维生素B12全部消耗需要3年,而在体内积蓄的维生素B12全部耗的5年后,其缺乏症才会显现出来。
因此,健康人通常不会轻易缺乏维生素B12。所以,也难怪大部分人一看到检查项目里面有测维生素B12就怀疑是过度医疗。
维生素B12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
维生素B12有助于保护神经,糖尿病高血糖容易引起微血管循环障碍,导致外周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发麻、虫爬感、痛觉温觉下降等。维生素B12有维护神经髓鞘的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炎。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但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维生素B12的水平呈负相关,维生素B12可促进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加速其清除,补充维生素B12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血管病变。
因此,我们建议糖尿病朋友尤其是老年朋友,最好在日常就补充维生素B12。当然,检查一下维生素B12水平也可以做到心里有底。
糖尿病朋友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B12?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维B12。
1.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在多个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二甲双胍被指定为一线药物。但是二甲双胍有一个副作用就是降低体内维生素B12水平,所以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
2.老年糖尿病人容易发生维生素B12缺乏。糖尿病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随着年龄增长,各个脏器功能逐渐下降,所以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也随之下降,代谢减慢,进食量偏少,同时担心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不愿意吃动物内脏和蛋黄,瘦肉也吃得少,所以容易造成各方面营养缺乏,包括维生素B12.
3.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控制最基础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能量摄入,防止血糖过高,尤其是肉类的摄入,这样就可能会引起维生素B12的摄入不足,导致出现营养性缺乏,甚至会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那么我们知道了糖友会容易缺乏维生素B12,接下来就了解一下,我们是如何知道身体缺少它的。
缺乏维生素B12会引起哪些表现?
1.皮肤表现 患者可有广泛性对称性色素沉着,尤其是身体弯曲部位、手掌、足底、指甲及口腔等处。毛发变为灰白,指/趾甲可有色素沉着。
2.恶性贫血 由于维生素B12的缺乏而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贫血可导致疲劳、呼吸困难,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症状,白斑和斑秃。
3.消化道疾病症状 恶心、呕吐、胃灼热、腹胀和胀气、便秘或腹泻、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
4.心脏症状 维生素B9、B6、B12还能控制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会导致心脏病。
5.神经系统 症状出现较迟,可伴或不伴贫血,可有神经障碍、脊髓变性、脱髓鞘和严重神经症状,甚至痴呆、昏迷和死亡。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神经系统病变,表现面部神经疼,或其他部位神经疼,手脚麻木疼痛,刺痛感等。
6.视力下降 长期没有足够的维生素B12的情况下,就会加速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速度,引起眼周毛细血管受损。
在此提醒出现上述症状的朋友,无论是否有糖尿病,都需要去医院测一下B12含量了。
怎么补充维生素B12
有出有进,才是平衡,补充维B12主要有两方面。
1.主要是饮食补充,维生素B12的食物主要来源:动物肝肾脏、猪肉、羊肉、鸡肉、牛肉、蛤类、鸡蛋、鸭蛋、鹌鹑蛋、鱼类、牛奶、乳酪、乳制品、腐乳等。糖尿病朋友做到营养平衡,适当进食即可。
2.B12制剂辅助补充,如出现其他症状请找医生或营养师咨询。
小贴士:如果确诊为维生素B12缺乏症,可通过肌内注射或口服维生素B12治疗,配合饮食补充可改善症状。补充维生素B12同时应注意补钾,防止出现低钾血症。
以上就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2的建议。欢迎大家把关心的问题留言在下面,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下期再见。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