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眼睛病变中医(糖尿病眼睛病变怎么治疗)

医师报中医药频道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日久影响了眼睛,中医有治疗办法

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

导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名家经验。


1

余杨桂先生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论治

余杨桂先生认为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局部及全身辨证,早期以中药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发展,改善患者的视功能,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后期以视网膜激光光凝配合中药内服,能有效促进视网膜病理产物的吸收。

同时认为,阴虚燥热,脾虚气弱,阴损及阳,目失所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基本病机;脾虚气弱,因虚致瘀,目窍闭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则为其证候特点。

滋肾健脾化瘀方(药物组成:山茱萸、黄芪、蕤仁、三七、大黄、葛根、生地黄、乳香、山楂),是余杨桂多年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经验所得。

方中山茱萸、蕤仁、生地黄补肝肾、滋阴;黄芪、葛根益气健脾升阳;三七、乳香、大黄、山楂活血止血,化瘀通络。诸药相伍,共奏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之功,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对气阴两虚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能改善糖、脂代谢及血液高黏状态,改善微循环,加速视网膜光凝术后患者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的吸收。

2

孔嗣伯先生

辨证论治糖尿病眼病经验

孔嗣伯先生认为目为清窍,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目窍功能正常说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调和。

相对而言,目窍的任何病变,都是因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对眼病的辨证论治必须立足整体,不可只局限于眼科局部。

病案举例

某女,61岁。初诊:2006年7月4日。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2年余。

病史:近两年视力下降明显,视物模糊,如有物遮挡,晨起明显,秋季加重,双目干涩,有肿胀感,伴头晕目眩。

于外院检查双眼有轻度白内障,吸墨试验左眼:5mm,右眼:5mm,诊断为干眼症。予人工泪液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日益加重。

现纳少,乏力,入睡困难,二便尚可。舌绛,苔薄白,脉弦。

检查:右眼矫正视力:0.6,左眼矫正视力:0.8。右眼前节晶状体皮质周边轻度混浊,余无异常。双眼底:视盘边清色可,C/D≈0.3,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

既往:1994年发现糖尿病,现服用格列喹酮,血糖控制稳定,余(-)。诊断:右眼轻度白内障、双眼干眼症。

治法:平肝益肾,和血明目。

处方:生石膏30g(先下),石决明30g(先下),磁石15g(先下),蚕砂10g,白蒺藜15g,谷精草10g,木贼草10g,炒杜仲10g,焦山栀6g,首乌藤30g,荷叶10g,丹参10g,川芎5g,炒黄柏10g,密蒙花10g,琥珀3g(包先下),羚羊角粉1.2g(冲)。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6年7月25日复诊。服药后诸症好转,视物模糊改善,头晕目眩发作时间变短,头沉重感,汗出后好转,仍感乏力,纳可,大便可,舌绛苔薄白,脉弦。

处方:石决明30g(先下),磁石15g(先下),琥珀3g(包先下),瓜蒌皮15g,川郁金10g,淮小麦30g,焦栀子6g,白蒺藜15g,合欢花10g,首乌藤30g,玫瑰花10g,旋覆花10g(包),生赭石10g,小青皮6g,焦神曲10g,桑寄生30g,生滑石15g,炒黄柏10g,生石膏30g(先下),羚羊角粉1.2g(冲)。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6年8月22日三诊。服药后病情平稳,偶有视物模糊、头晕目眩,略有口干渴,无多饮,纳可,汗多,大便调,舌绛苔薄白,脉弦。

查眼:右眼矫正视力:0.8,左眼矫正视力:0.8。眼底同前。

处方:石决明30g(先下),磁石10g(先下),生石膏15g(先下),川郁金10g,白蒺藜15g,焦栀子6g,炒黄芩6g,炒川柏10g,合欢花15g,丹参10g,莲子心6g,川牛膝10g,熟地黄10g,焦神曲6g,泽泻10g,焦枣仁15g,杭菊花10g,荷叶10g,琥珀3g(包,先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后在此方基础上调整用药,2个月后患者主诉眼部症状基本缓解,复查泪液试验双眼提高到8mm,根据病人体质,守方有所进退,酌加补肾之品方获全功。

3

施今墨的治疗经验

施今墨治疗糖尿病白内障、高血压的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某男,68岁,糖尿病史40多年。多年来求治各地,遍访名医,均诊断为糖尿病,时好时重,迄未根除。近年来血压增高,又患白内障。视物不清,大便干燥。脉象弦沉,舌质黯苔白。

辨证施治:糖尿病日久,多有血压增高,属阴亏阳亢,肝肾阴亏,久则伤目,脉象弦沉,本元虚损已显,病久年高,拟宣明黄芪汤加味:

紫河车60g,谷精草30g,台党参60g,绵黄芪30g,淡苁蓉60g,何首乌、白蒺藜各60g,生地黄60g,晚蚕砂60g,川牛膝30g,火麻仁60g,炒枳壳30g,杭菊花60g,郁李仁30g,寸麦冬、天冬各30g,杭白芍60g,磁朱丸30g,干石斛60g,东白薇30g,五味子30g,野白术30g。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滑石为衣,梧桐子大。早、晚各服9g,白开水送服。

二诊:前药连服3个月,屡检尿糖,均阴性。血压也趋正常,唯视物常觉模糊。

再用下方治之:鹿胎膏30g、甘枸杞60g、紫河车60g、谷精草60g、生黄芪30g、淡苁蓉60g、白蒺藜60g、决明子60g、大生地60g、杭菊花30g、葳蕤仁60g、寸麦冬30g、杭白芍60g、磁朱丸30g、干石斛60g、全当归30g。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滑石为衣,梧桐子大。早、晚各服10g,白开水送服。

按语:本例糖尿病病史极长,下元虚损至极,故血压高、便秘、糖尿病白内障视物模糊诸症均现,施氏以丸药滋肾养肝,调潜浮阳,服药3个月,不但尿糖全消,大便通畅,血压也平,再进丸药3个月,尽收全功。


内容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编著:李昌祁、霍立光、张永昌

糖尿病引发眼病,中医可以提供治疗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糖尿病引发眼病,中医可以提供治疗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中老年人群中主要导致失明的眼部疾病之一。

中医常将这种疾病称为“消渴目病”或“消渴内障”。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绪不稳、气血不足。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体内气阴不足,长期影响到肝肾功能,最终导致阴阳失衡,瘀血、郁结和痰湿是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辨证治疗

治疗气阴两虚可采用补益气阴、活血明目的方法,有助于改善血液状态,促进积血的吸收;而对于肝肾亏虚,可以采用补益肝肾、明目通络的治疗方法,以活血明目,控制病情的发展。采用阴阳平衡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温补阳气、化瘀通络的方式来改善视力,使眼睛更加明亮。

二、针灸和药物结合治疗

在非增值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可以采用针刺联合药物的方法。针灸的穴位包括风池、太阳、睛明、攒竹、三阴交和合谷。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帮助改善疾病症状并促进康复。有助于减轻症状并减少眼底出血,增强视力。

三、应用中药贴敷穴位

选择穴位可以帮助提升身体的阳气,增强阳光下的活力,使眼睛更加明亮。

四、利用耳穴按压豆状物进行治疗

在进行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耳穴压豆治疗。选择耳穴上的肝、脾、内分泌、耳迷走神经反射点、眼、屏间前以及屏间后进行治疗。

五、食疗调理

对于气阴两虚的人,可以选择喝山药猪胰炖汤来增强气血、滋养阴阳;而对于阴阳两虚的人,则可以饮用知母人参茶,以促进阳气生长、阴气滋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病程较长的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血糖、血脂和血压等全身情况。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调理肝气,平抑情绪,根据症情适当加减药物以舒肝解忧、清肝泻火、健脾和胃,最终达到控制病情发展,保持患者视力的目的。#日常医学科普##眼科##眼科医生##中医#

研制首个糖网病中成药,600万患者受益!川籍“国医大师”廖品正工作室落户银海眼科医院

6月29日

在北京召开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表彰大会上

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的

廖品正教授荣获第三届

国医大师

称号

这是继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已故)、第二届国医大师刘敏如之后,四川诞生的第三位国医大师,也是川内眼科界的首位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 廖品正

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教授

全国首位中医眼科博士生导师

1964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指导老师。

擅长:眼内、外各种难治性疾病,尤长于治疗玻璃体混浊、葡萄膜炎、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眼底出血等眼底病以及糖尿病性眼病。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如今廖品正教授仍然在坚持坐诊,济世救人。

在疑难病众多的眼科领域,她运用中医药为无数病人留住光明;

在历经20多年的科研攻关后,她主持研发的全国首个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成药“芪明颗粒”(原名“优糖明”)上市,可谓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至今已惠及600余万名糖网病患者。

今日(7月16日),“廖品正国医大师工作室”正式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启动,将对廖品正的学术思想和眼科临床经验进行传承和研究,以造福更多的眼病患者。

英雄与时势 互相成就

预见糖尿病发病走高

她领衔研制成功全国首个糖网病中成药

1938年10月,廖品正出生在成都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廖志鸿是一位知名老中医。受祖父的熏陶,她立志传承家学、治病救人。1964年,廖品正以优异的成绩从成都中医学院(今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并留校,师从建国后第一代中医眼科泰斗陈达夫教授,从事中医眼科工作。

廖品正介绍——

在中医眼科中,眼底(即眼球内后部的组织)疾病一直属于疑难杂症,也是历代名医力求攻克的难关。

以眼底出血为例,就可能由外伤、炎症、血管病变、高度近视、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病因引起,需要不同的诊疗思路去应对。但在检验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中医仅靠肉眼观察,很难明确诊断并对症下药。

而现代诊断设备和技术的进步,让眼底病的“分而治之”成为可能。上世纪90年代初,廖品正在接诊中注意到,由糖尿病引起的眼病患者比例在快速增加,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糖网病”)。

她发现,这类患者单用传统的“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情常出现反复,许多人甚至失明。这让她萌生了专门针对糖尿病眼底病变开展中医药研究的想法。

廖品正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多,糖网病患者肯定也会迅速增加。研究数据表明,在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50%以上都有眼底病变,而当时西医尚无针对糖网病人的理想药物。她敏锐地意识到,中医药治疗糖网病未来或许大有可为。

她和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了一个“益气生津、滋养肝肾、通络明目”的独门处方“优糖明”,不但对糖网病有明显疗效,还有助于稳定患者的血糖。

这个药方的成功,让作为一名中医的廖品正声名远扬,大量患者闻名而至。但她并不满足,“只有我自己的患者受益还不够,能不能让更多人用它治疗?

在她的主持、学生和同事段俊国教授的合作下,“优糖明”的研究和成果转化被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课题”。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医药就是自说自话。”

不信任中医药的人认为,西药都是经过严谨的临床实验、充分证明疗效和副作用后才给病人使用的,而中药只是前人的个别经验,没有经过大样本验证。“当时我们课题组都憋了一口气,一定要严格按科学的标准做最严谨的实验,向世人充分证明这个药的有效性,”廖品正说。

在除本单位外的全国10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由第三方单位统计……在她的主持下,这项中药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荣获四川省科技一等奖,她本人也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其后续的相关研究又于2013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9年,经过20多年精心研究的“优糖明”以“芪明颗粒”为商品名上市,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生产上市的治疗糖网病的中成药,名列国家二类中药保护品种。

在廖品正开始研究中药治疗糖网病的90年代初,全国糖尿病患者只有1000多万;

而今年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仅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就达10.9%,1亿多中国人直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威胁。

如今,79岁的廖品正和团队仍在致力于第二代“优糖明”的研究,力求使药方更精炼、剂型更先进。“当初我选择了对的方向,以后还会继续走下去。”

她也想对年轻人说:“一生做事情不用贪多,要做一件有用的、能实实在在为病人服务的事。”

医者父母心

千方百计帮患者留住光明

就是最大的快乐

已接近耄耋之年,却还坚持坐诊、搞科研教学,身为“国医大师”的廖品正为何还要这么“拼”?

廖品正教授说——

一方面,我还想利用自己在眼科的知识和经验,为患者多服务一点,让后来的学者多传承一点;

另一方面,其实能帮患者留住光明,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她介绍,对某些内眼病,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出确切病因,故西医治疗上常难以获得满意效果。中医则换了一种思路,不是针对单一症状,而是通过辨证施治、调理患者全身情况,从而求得减缓局部症状的效果。

几年前,有一位来自外地的中年女患者,患视网膜色素性变多年,因视神经萎缩,导致视野严重缩小、视物模糊,视力已经退化到0.1以下。这是一种遗传病,目前没有什么好方法治疗。

我和患者都清楚,她最终难逃失明的命运。但她告诉我,女儿刚考上成都一所大学,要供养女儿读书。

她问我,能不能通过治疗,至少再拖几年?

于是,廖品正坚持用中医药为她调理,控制她的病情,几年下来基本维持未恶化。而这位坚强的母亲就用自己仅剩的0.1视力,每天在成都街头蹬着三轮车卖水果,顽强地撑起了生活。

4年后,患者最后一次来复诊时告诉廖品正:女儿顺利毕业工作,自己心愿已了,要回老家去了,今后不再继续治疗。

“我一直都记得,当时她的神情平静而满足,对我说了许多声‘谢谢’,感谢帮助她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心愿。”

因糖网病而逐渐失明的中年人,治疗后生活能自理了;脑肿瘤手术后濒临失明的少年,终于看清她满头的银发了……

廖品正对自己治疗过的患者如数家珍,“对这种帮助病人的快乐,我实在割舍不下,所以还想继续发挥余热。”

今天(7月16日)

廖品正国医大师工作室

正式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启动

今后,祝愿有更多患者

受益于国医大师的医术和仁心!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记者:王欢

图片来源:银海眼科医院

本文编辑: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