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身上长黑斑(糖尿病身上长黑点)
一位糖尿病患者说,在脚上发现了一块黑斑,以后会不会截肢?
看到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留言,他说在自己的脚上看到了一块紫黑色的斑块,但不痛也不痒。他上网查了与自己症状相似的资料,说他很可能是发生了糖尿病足。他问华子,听说糖尿病足很难治,发生之后就需要截肢才能够保命,这是不是真的?
华子回答说,他应该去医院找医生检查,而不要相信自行查询的网络资料。没有系统学习过医学知识的人,自行查阅专业的医学资料,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结论,不仅容易误诊,还会给自己徒添烦恼。
现在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能认识到高血糖的危害,可以通过饮食、运动与使用药物等多种方法,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所以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在糖尿病人群中不足10%,大多数的糖尿病人并不会出现糖尿病足。
不过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仍然有可能发生糖尿病足。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高血糖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肢端感觉迟钝。脚平时受到的压力较大,容易受到挤压导致出现溃疡,由于高血糖的原因,利于细菌繁殖,所以伤口难以愈合。另一个原因就是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动脉病变,造成下肢动脉狭窄,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足部出现感染时难以自愈。在糖尿病足患者中,大多数都是两种原因并存。
从致病原因来看,导致糖尿病足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长期控制不好的高血糖。其实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出现并发症。只要对糖尿病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就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有糖尿病的人,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血糖。每天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控制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坚持足够的运动量,保持规律用药,并且要勤加监测血糖。空腹血糖不超过6.1mmol/L,饭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餐后血糖峰值不超过11mmol/L。
吸烟是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比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概率要高15倍以上。糖尿病足常发生在视力下降、肾功能下降的糖尿病人群。因为糖尿病会损伤眼睛和肾脏,视力下降会增加足部受伤的概率,而肾排毒能力减弱会增加毒素对下肢血管的损伤。
当下肢循环变差的时候,在脚部或是足部有可能出现紫红色的瘀斑,皮肤会干燥、脱屑,脚趾甲会发黄变厚;在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时,会出现间隔性跛行,不能长时间行走;高糖对神经末梢刺激会引起下肢瘙痒,足部感觉消退,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皮肤含糖量增加,容易产生湿疹和脚气等感染性皮肤病。
糖尿病足如果出现了无法控制的严重感染,患者就会出现菌血症或是脓毒血症,导致全身多器官的严重炎症反应,威胁患者的生命。这个时候就需要截掉感染的肢体,才能保住生命。但截肢是糖尿病足最严重的阶段,不到万不得已,并不会进行这样的处理。
在糖尿病足不严重的时候,通过控制血糖、保护创面、应用改善神经功能和微循环的药物,可以阻止疾病的进展;或是采用支架、搭桥的方法恢复下肢的供血,也能避免截肢这样的结果。
总结一下,对糖尿病人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控制血糖。不仅要看空腹血糖,还要看餐后血糖。现在控制血糖的药物有很多,只要认真监测,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就不必担心发生“截肢保命”这样的事了。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识。#糖尿病足#
糖友眼前出现黑影,意味着什么?
眼前出现黑影
生活中,有很多糖友会突然发现眼前有或大或小的黑影飘动,有的像灰尘、有的像蚊子、有的像苍蝇,有的像线条;并且它们会随着眼睛的转动而转动,可谓指哪打哪。尤其在白色背景,或者天气越好越蓝越亮的情况下,就越明显,就像照相镜头脏了一般,但无论你如何揉眼都不会消失。
让很多糖友非常的苦恼,也很担心,不知道眼睛出了什么问题,严不严重等等?
飞蚊症
那糖友们遇到的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它就是我们临床上常说的飞蚊症,大名又叫玻璃体混浊,顾名思义就是眼睛的玻璃体透明度变差了。
我们的眼睛是由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玻璃体就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它的体积最大,是一种无色透明胶状,像果冻或玻璃一样的物质,主要由98%的水和2%的蛋白复合物组成。
它就像枕芯一样支撑着整个眼球,具有屈光和固定视网膜的作用。但当玻璃体因各种原因发生了混浊,看东西时,就会觉得眼前如有蚊虫在飞舞。
玻璃体为什么混浊?
一是与年龄有关,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化,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者近视度数的增加,玻璃体中的水分会慢慢与蛋白复合物分离,从而导致了玻璃体的液化,失去了水分的胶原纤维缩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半透明的物质。这种半透明的物质就会在水中飘来飘去,就是人们看到的线状、丝状、蜘蛛网样、雪花状等等影子。
这种的飞蚊症属于生理现象,一般不影响视力,危害有限。但是由于人们很难区别它是不是生理性的,所以,糖友一旦出现飞蚊症,为了防止漏诊、误诊和减轻不必要的顾虑,还是最好去医院眼科做一下相关检查。
二是与疾病有关,而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眼病
比如,玻璃体附近的视网膜、视神经、睫状体等构造发生病变而导致的玻璃体变化,常见的有出血性混浊、炎症性混浊等等。
玻璃体本身并无血管,当然也就不会发生出血。玻璃体之所以发生出血性混浊,多是因眼的外伤、眼内手术等引起。另外,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等也可引起视网膜的血管硬化、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内就会引起玻璃体的混浊。
而玻璃体炎症性混浊则主要是眼病引起的,如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脱落、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视网膜静脉栓塞等。
如何判断飞蚊症类型?
一看症状
如果是单纯的玻璃体液化引起的飞蚊症,往往都是从少到多,从轻到重,会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变多 。
而如果是疾病引起的眼前漂浮物,往往是突然增加 ,甚至突然减少。只要是突然的变化,就应该引起糖友们的重视,及时就诊。
二做检查
为了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的原因,就必须做眼底的检查以明确。
当然对糖友们来说,飞蚊症最可能的原因肯定是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除了是因为它发病率高外,比如糖龄超过20年的,发病率会超过90%;更因为视网膜病变最常见的病理变化就是眼底出血,严重者还会发生视网膜的脱落,而这些呢都是引起飞蚊症的重要原因。
因此,糖友们一旦眼前突然出现黑影,往往意味着发生了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而且病变还很可能已经到了4期以上,需要及时激光治疗了。如果眼前飞的东西明显增多或者减少,或者突然形成了黑斑挡住了视线、眼睛有剧烈的闪光感,甚至突然看不到了,那就更严重了,极可能发生了视网膜的剥脱,若治疗不及时,会短时间内失明。
提醒糖友
如果你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眼前有黑影,也即飞蚊症的时候,不管你自己觉得是哪种类型的飞蚊症,都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散瞳眼底检查,看看周边视网膜是否有病变。一旦发现问题,比如视网膜脱落,更应及时治疗,以防丧失治疗机会。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如果你对本节课程有什么疑问,请在下方留言,再见!
小腿上出现这种斑,预示糖尿病并发症已经出现,千万要提高警惕
“你这是糖尿病,去内分泌科吧。”
医生看了眼齐大爷小腿上的一团一团的褐色疤痕,冷声道。
齐大爷在前段时间发现自己的腿上出现了一团一团褐色的疤痕,早期他没有太当回事,只当是自己干农活的时候不小心划伤腿导致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齐大爷腿上的疤痕越来越多,成团成团的出现。
这引起了儿子的注意,赶紧拉着齐大爷去医院皮肤科检查。本以为是患上了牛皮癣这类的皮肤病,没想到医生直接让他们去看内分泌科。
去往内分泌科后,齐大爷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而他腿上的异常皮肤表现,其实是糖尿病并发症,而非皮肤病所致。
这个结果让齐大爷一家都傻了眼,一个小小的皮肤病竟然是糖尿病所致?
糖尿病引起的腿部异常表现在临床上被称之为——胫前色素斑,病理学组织会显示为表皮、真皮乳头水肿,同时存在毛细血管局部性增厚。由于红细胞外溢、真皮胶原改变,导致皮肤上出现异常的斑块。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胫前色素斑,主要和3个原因相关。
首先,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过高导致红细胞膜、血红蛋白被糖化,令其无法正常在体内发挥功能,出现变形、携氧能力下降的症状。最后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出现缺血缺氧,皮肤无法正常进行循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斑点;
其次,持续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压力增加,当毛细血管压力过大时,容易引起液体、蛋白液异常渗出,这样一来毛细血管会处于慢性缺血状态,也容易引起异常斑点出现。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比常人更少,体内的蛋白合成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引起低蛋白血症及负氮平衡发生。再加上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过高会导致周围神经功能出现紊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容易在皮肤上表现出异常的症状。
当发现皮肤上出现异常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切不可大意。
除了胫前色素斑以外,糖尿病还会引起一些其他的并发症出现,这三个十分常见。
1、糖尿病性心脏病
心跳过速是糖尿病患者身上非常常见的表现,部分患者每分钟的心率可达到90次以上。该症早期会损伤身体的副交感神经,让其处于持续兴奋的状态下,容易因此而出现功能性损伤。除了心脏病以外,糖尿病患者身上也容易出现心绞痛表现,在日常劳作、过于疲劳时发生的风险较高。
2、糖尿病足
长期血糖过高会导致患者的周围血管神经出现异常,肢体末端的足部是最容易出现病症的部位。在罹患糖尿病足后,患者在短距离的行走后就可能出现下肢疼痛、难以行走的症状,在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着病程的发展,症状会越来越严重,患者的足部甚至会发生溃烂、感染,到后期严重的还需要截肢。
3、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利会引起眼周的毛细血管出现异常病变,继而导致人的视网膜功能受影响,出现一系列的异常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因此而永久性失明。
对于一些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此时肯定觉得瑟瑟发抖,难道自己一定会患上这些并发症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王素梅表示,糖尿病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与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病程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一些血糖控制不好的人群,可能在患病后的五年内就出现了并发症。但一些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群,可能在患病后的10年,甚至是20年还没有出现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好血糖是预防并发症出现的重要途径。
1、“吃好”是硬道理
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血糖,需要配合上日常的饮食调理。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建议保持在总摄入的60%左右,同时注意多摄入高蛋白的食物,可帮助预防负氮平衡发生。另外,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果蔬,保证身体可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对于血糖控制有一定帮助。
2、检测血糖、血脂和视力
定期检测血糖对于控制血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需要<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10毫摩尔/升。当发现血糖值异常升高时,要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考虑调整用药等,避免让血糖持续升高。在监测血糖的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血脂、视力检查,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应控制在<4.5毫摩尔/升以下,视力则需要和之前的进行对比,当发现视力突然下降,要及时引起警惕。
糖尿病是临床上十分高发的一个疾病,目前的医疗条件还无法治愈糖尿病,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终生用药控制血糖,切不可盲目停药、减药。
参考资料:
[1] 阚卫军.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J].《人人健康》,2015:60-.
[2] 贺丽娜.糖尿病人如何预防并发症[J].现代养生,2014:133.
[3] 糖尿病患病多久会出现并发症[J].糖尿病天地·文摘(中旬),2010:3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