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针(一型糖尿病针灸能治疗好吗)
糖尿病疫苗要来了?每月打一针就能降糖?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调整,糖尿病逐渐成为了中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疾病,很多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就是第一批大量发病,并被“三高”问题长期困扰的人群,有的已经服药十几年,长期用药控制身体的各项指标。
今年55岁的王女士在半年以前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她家中的公公婆婆也是糖尿病患者,她每天看到他们大量服药,还要定期注射胰岛素,对未来的治疗充满了抵触。
所以,在确诊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四处打听,有没有更加简易、甚至是一劳永逸的治疗手段。
后来,她听说科研机构新研制的糖尿病疫苗,可以每月一次注射,摆脱大量服药的困扰。她联系本地的三甲医院,希望可以接受疫苗治疗,并为自己的家人也进行预防性的注射。
王女士的公婆服药十几年,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具有“一次患病,终身服药”的特点,现有的治疗手段,都是用药物代替机体缺失的血糖调控功能,以稳定血液中各种物质的正常浓度,防止异常指标对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针对二型糖尿病,现阶段尚未研发出直接修复细胞结构,恢复人体自调控的治疗药物。
从病理特征上,糖尿病可以分为一型和二型。
人体调控血糖的物质是胰岛素,这是一种由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受神经调控而分泌的激素物质,可以在人体血糖浓度过高的情况下,刺激细胞快速吸收转化,使血糖降低到一个安全稳定的范围。在血糖被消耗到较低水平时,机体又会分泌胰高血糖素,将原本被转化的糖分释放出来,维持机体的能量供应。
可以说,这两种激素在身体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存取系统”,通过“多退少补”让血液循环维持正常,当其中一个发生问题,整个代谢系统就出现了“故障”。
一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群体,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机体错误地将胰岛B细胞当做攻击目标,使胰岛B细胞失活甚至死亡,临床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减少。如果治疗得当,修复胰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尚可以摆脱长期服药的困扰。
二型糖尿病占发病人群的95%,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进行性减少、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兼而有之。简单地说就是机体对胰岛素不再敏感,正常剂量的胰岛素已经无法满足患者机体“降血糖”的要求,必须体外补充注射,才能将血糖波动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这种代谢性的疾病尚未找到致病的靶点,现有的治疗思路只局限于“缓解症状”,而不能“彻底治愈”。
王女士所患的就是二型糖尿病,属于长期用药治疗的类型,她现有的血糖指标是通过药物维持的,如果擅自停药,血糖的波动很可能超过用药前的高点,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糖尿病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当高浓度血糖对肾脏、眼睛等部位造成了器质性的损害,才容易被患者察觉。除此之外,该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也有很大的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不仅会导致高血糖,也会导致低血糖。当血糖浓度过高,尤其是餐后时间,人体的血糖会达到一个峰值,如果得不到迅速的调整,就会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形成“糖尿”。本应吸收的糖分被排出,意味着营养的流失,长期累积之下,患者会变得越来越消瘦、多尿,所以,糖尿病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为“消渴”。
出现在新闻中的糖尿病疫苗,是我国的科研团队在2019年研制的治疗性DNA疫苗,根据现有的消息,用药的频率可以稳定在每月一次。
但是,这与王女士设想中的“神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现有的糖尿病疫苗针对的是一型糖尿病,对二型糖尿病的作用有限。
根据科研团队公布的数据,糖尿病疫苗是通过DNA层面的干扰和调控,抑制机体对胰岛素以及胰岛B细胞的异常免疫应答,以恢复胰岛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的。这针对的正是一型糖尿病的病理因素和临床症状。二型糖尿病本身并没有免疫系统的紊乱问题,注射疫苗无法收获预期的治疗效果。
第二:是治疗性疫苗,没有提前预防作用。
我们所熟悉的疫苗大多用于“病前预防”,如乙肝疫苗、HPV疫苗,和最近耳熟能详的新冠疫苗。这些疫苗的作用原理,是用已经灭活的病毒或者与之结构相似的物质事先侵入机体,让身体的免疫系统进行一场“患病演习”,当真正的病原体入侵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根据记忆快速应答,将病毒在大量入侵、繁殖之前彻底消灭。
但是,糖尿病疫苗的药理作用是对人体异常功能的“修复”,在没有患病的情况下,该疫苗不仅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还有可能引发正常功能的紊乱。
第三:糖尿病疫苗尚未大量上市,没有成熟的治疗体系。
现有的糖尿病疫苗于2019年完成了动物实验,并申请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到现在,仍然没有完成临床的数据收集,正式获得药品上市的准字号。所以,现在能接触到糖尿病疫苗的仅限于签约进行用药试验的患者群体。
在用药过程中,会有工作人员全程监控患者的各项指标,以确认药物是否起效,还有一部分患者会使用安慰剂进行对照。这种临床试验大部分会集中进行,并不能像王女士所设想的一样,可以通过医院直接开处方购进,给患者使用。
所以,现阶段王女士最佳的选择还是坚持用药治疗,不建议中断服药,寻求“疫苗”的神效。
三、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控糖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多方注意,维持最佳的控糖效果。
1. 摆平心态,积极学习。
糖尿病患者是一项需要“技术水平”的职业,患者需要自行注射胰岛素,并定期测量自身血糖,所以积极学习是维持身体状况的首要条件。
除了各种测量手段,患者还需要熟悉血糖过高过低时的各种症状,比如胰岛素注射过量时导致的低血糖,会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以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2. 定时服药,调控饮食。
除了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大多还需要服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增敏剂,服用的时间和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不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如果偶然忘记,或因其他原因中断,也切忌加倍服用,只需要及时补服,否则也会出现血糖过低的现象。
同时,糖尿病的患者都有严格的食谱控制,医生建议控制糖类和主食的摄入量,尽量用高纤的粗粮替代;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补充豆类和优质的肉类蛋白,以维持机体的健康代谢。同时注意少食多餐,以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3.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
作息规律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要求,也是现代人群普遍需要注意的生活状态,规律作息不仅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更能使身体形成稳定的调控节律,使人改善亚健康的状态。
同时,患者需要在身体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积极锻炼,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速度,使身体处于更加活跃的应答状态。中老年人群可以选择散步、速走、小幅度的健身舞蹈等方式,规避一部分糖尿病带来的不适症状。
结语:如果以新药研发和实验的周期推测,糖尿病疫苗确实离我们不远了,现阶段的患者应当坚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用药,以更好的身体状态迎接新的治疗手段。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省了八成费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雯
生活在广州的小敏今年12岁,去年年底,她持续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口渴饥饿、疲乏无力等症状。今年1月8日,小敏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诊断为“I型糖尿病”。从此,她的治疗便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而孩子自己也为此苦恼。
“I型糖尿病”患儿常常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 图/视觉中国
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成家常便饭
“I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介绍,该病多在儿童期开始发病,一经确诊,在现医疗水平下,需要终身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
据了解,目前“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每天多针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方式。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每天多次注射的治疗方式时常让她们难以坚持,首先学校一般无处存放药品,也无地方注射,有的孩子为了回避老师和同学,躲着藏着甚至在厕所不规律地悄悄注射胰岛素。而同学的过度关注也容易让患儿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或抑郁。
小敏的主治医生向记者表示,像小敏这样的患儿就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全天监测血糖情况。
患儿渴望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据介绍,除了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外,目前对于“I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给药治疗也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强化治疗方案,给药方便快捷,但胰岛素泵费用约需6-9万元,相关耗材费用约需3万元/年,许多患儿家庭因为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无法为患儿提供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刘丽介绍,现在“穗岁康”将“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的费用纳入保障范围,不设起付线,符合规定范围的费用按70%比例报销,胰岛素泵最高支付限额4.2万元,相关耗材最高支付限额1.3万元/年。据统计,“穗岁康”减轻I型糖尿病患儿家庭相关费用负担率高达80%,切实有效地缓解这些家庭高额医疗费用的负担。
今年1月13日,小敏的家属向“穗岁康”提交资料申请特殊医用耗材报销购买资格,当日审核便获通过。随后,家属在“穗岁康”指定的药店多次购买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共获得待遇支付34464.11元,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的胰岛素泵 图/受访者提供
使用穗岁康,I型糖尿病患儿成最大受益者
小敏在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后,病情已经稳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刘丽呼吁家长,平日不仅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业,更应抽多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健康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并购买保障范围广、理赔方便、患病也能保并续保的医疗保险,这样才能在遭遇疾病时家庭不至于陷入困境,并给予孩子及时、完善的治疗。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穗岁康上已有84名“I型糖尿病”患儿使用胰岛素泵及相关耗材获待遇支付,其中购买胰岛素泵待遇支付17人,待遇支付金额47.6万元;购买相关耗材待遇支付70人,待遇支付金额24.72万元,总体减轻个人负担率约80%。
一种新型的长效控糖方法将使1型糖尿病患者有望每日口服/注射一次
据统计,我国1型糖尿病(T1DM)全年龄段的发病率约为1/10万,其中0-14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为1.93/10万,3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最低约为0.69/10万。我国每年约有13000例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目前我国对于T1DM治疗的首选推荐方案为基础胰岛素治疗,其中多数基础胰岛素都需一天多次注射,而长效胰岛素只需一天注射一次。
最近,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降糖方法,不依靠胰岛素,而是依赖一种叫做“瘦素”(Leptin)的荷尔蒙来降低血糖值,虽然现在只是在小鼠体内证实该物质也可达到长效胰岛素的效果,但是一旦到人体中得到验证,那么该药也可通过每日一次的口服或者注射来抑制血糖。
Leptin之所以被称作“瘦素”,是因为该蛋白参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与人体食欲的控制以及体重的控制有关。因为胰岛素能够促进Leptin的分泌,而Leptin又能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影响胰岛素的功能。除此之外,Leptin还对糖蛋白代谢的多种相关的酶也具有代谢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PTP1B”的蛋白质缺损小鼠中,通过使用瘦蛋白,即使不给这些小鼠使用胰岛素,这些小鼠的血糖值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基于此,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联合抑制PTP1B作用的药物与瘦蛋白制剂在小鼠中的研究找到在最适合人体的药物剂量。
据悉,该研究得到了支援1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NPO法人“日本IDDM网络”的赞助。
#清风计划#汇聚海上名医,连接人与健康
#超能健康团#
商务合作及投稿:yang.zhang@gzenhan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