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研究背景(老年糖尿病研究的基本内容)
老年糖尿病的六大特殊性,你都了解吗?
近日,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北京”--慢病管理专家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指出,老年群体的健康状态个体差异很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复杂的基础疾病。
肖新华教授介绍,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具有以下临床特殊性:
第一,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但感知低血糖的能力差;
第二,认知功能差,自我管理能力差;
第三,营养不良风险高,更易伴有衰弱(如肌少症等);
第四,并发症(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等)和伴发症多(高血压、高血脂等);
第五,普遍存在多重用药,影响降糖疗效,增加低血糖风险;
第六,老年患者餐后血糖升高多见。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肖新华教授给出五点建议:(1)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中肌肉含量较低,应适度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2)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而碳水化合物可以快速分解供能,也可降低药物治疗中的低血糖发生风险;(3)多摄入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增加饱腹感,减少血糖波动;(4)应避免过度限制能量摄入,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5)老年患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尽早且定期去医院评估自身的营养状态,尽早发现并干预。
此外,肖新华教授指出,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以改善体质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他给出以下建议:(1)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治疗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风险评价和运动能力评估;(2)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和运动时间的间隔,避免运动相关低血糖、低血压等事件发生;(3)加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血糖监测,警惕运动过程中低血糖发生,及时停止运动和处理;(4)选择可长期坚持的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等)。同时,运动过程中要小心跌倒。
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肖新华教授强调,这类人群应该尽早起始药物治疗。
在用药选择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基于自身特点,在医生指导下优选低血糖风险小、服药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同时也要关注自己肝肾及心脏功能的并发症和伴随疾病。
在治疗老年糖尿病方面,中医药具有从疾病整体观念出发、单药多靶点等优势。
肖新华教授介绍,研究显示,对于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92%、空腹血糖(FPG)1.3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3.0mmol/L,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0.36)及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口干、口渴、乏力等症状,降低腰围。为进一步探索津力达颗粒治疗的优势人群,研究者还对该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超过6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津力达颗粒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更为显著。
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且具有共病多、基础情况差、低血糖风险大等特征。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深,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单药多靶点的优势,为老年糖尿病防治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武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协同作用,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老年慢性肾病患者逐年增加 糖尿病成为首位病因
本报讯 (记者 刘蓉)昨天是世界肾脏日。厦门市第五医院肾内科主任钟鸿斌博士提醒市民,慢性肾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继发性肾病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因此,全社会要注意对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肾脏病变的筛查,一般的尿常规及肾功能项目即可筛查。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患慢性肾病?钟鸿斌介绍,这与肾脏功能随着年龄增加生理性逐渐下降有关。此外,老年人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发生率也高,肾脏损伤的几率高。还有,老年人对可能伤害肾脏的因素,如毒素、感染等的易感性增加。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慢性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从慢性肾小球肾炎转化与人口老龄化、糖尿病、高血压相关。尤其是糖尿病,已成为新进入透析治疗患者的第一位病因。
“我国公众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仍较低。”钟鸿斌说,慢性肾病的患者常常就诊晚,主要是因为部分慢性肾病初期症状不易察觉,出现明显症状才去就诊,疾病常已进入中晚期。“因此,定期体检非常重要。”他表示,定期作简单的尿常规和肾脏功能的筛查,对百姓,特别是高危人群非常必要。
对于谈透析色变的患者,钟鸿斌建议他们不要觉得失去生活的希望,合理饮食、规范用药和规律透析都能让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日本,透析时间最长的患者已生存59年。在我国,依靠透析生存了二三十年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充分透析的患者不仅可以延长生命,还可以重返工作,获得好的生活质量。”他强调,慢性肾病患者要重视血压、血糖、血尿酸、血脂和蛋白尿等危险因素的控制,长期遵医嘱规律用药,不能擅自减药或停药,确保服药时间和服药方式的正确,避免药物滥用。
作者:刘蓉
来源: 厦门日报
老人生活方式不健康,更易患糖尿病!?中国近10万人研究
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估计为4.6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达1.164亿,约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2.8%。
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进一步加剧了与糖尿病的负担。
近日,柳叶刀老龄健康子刊发表了来自瑞金医院王卫庆团队的研究,代谢危险因素包括肥胖/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发病的最大危险因素。
其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PAR%:47.4%~56.6%)和高血压(16.8%~28.6%)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代谢危险因素导致的糖尿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略有下降。
40~55岁居民,73.8%的糖尿病归因于代谢风险因素,≥75岁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占65.5%。
相反,生活方式风险因素(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饮酒、吸烟和睡眠异常)导致的糖尿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
尤其是在≥75岁老年人中,29.7%糖尿病归因于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其中最明显的危险因素是睡眠异常(<6或>8小时/天),17.0%糖尿病归因于睡眠异常。
<75岁居民中,约10%的糖尿病归因于受教育程度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健康的睡眠与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而肥胖、糖尿病前期和血脂异常与<75岁居民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关性更强。
肥胖和血脂异常在≥75岁老年人中不会带来额外风险。
对于≥75岁老年人来说,糖尿病前期、高血压、睡眠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约90%的糖尿病。
研究分析了2011~2016年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研究的93 781名无糖尿病的居民。
中位随访3年,6171人发生糖尿病。总的来说,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55岁的居民有5.1%,55~65岁的居民有7.3%,65~75岁9.2%,以及≥75岁有10.0%发生了糖尿病。
研究跨四个年龄组(40~55岁,55~65岁,65~75岁,≥75岁),分析了12种风险因素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和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
研究者指出,年轻人的糖尿病风险因素不同于老年人群,根据年龄组优先干预目标风险因素对于有效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更重要。
在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病方面,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能比年轻人更有效。
来源:Age-related disparities in diabetes risk attributable to modifiable risk factor profiles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Published: September 07, 202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