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银耳羹糖尿病(红枣枸杞银耳汤糖尿病能吃吗)
- 1、49岁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银耳,3个月后去复诊,血糖水平如何
- 2、49岁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银耳,3个月后去复诊,血糖水平如何
- 3、49岁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银耳,3个月后去复诊,血糖水平如何?
49岁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银耳,3个月后去复诊,血糖水平如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49岁的李阿姨,体检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让她大吃一惊。为了降血糖,她听从朋友建议,每天坚持吃银耳,甚至一日三餐都少不了。
三个月后,她信心满满地去医院复查,结果却让她目瞪口呆……她的血糖究竟是降了,还是升了?银耳真的能“治”糖尿病吗?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团。
糖尿病,这个“沉默的杀手”到底有多可怕?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确诊那一刻,而在于长年累月对人体的慢性损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位居世界首位(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甚至已经出现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李阿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平时不太关注饮食,喜欢吃甜食和精制碳水化合物,运动也少。直到一次体检,空腹血糖高达9.8mmol/L(正常范围为3.9~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到7.5%,医生明确告诉她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
这才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银耳真的能降血糖?误区还是科学?
确诊糖尿病后,李阿姨没有第一时间遵医嘱服药,而是选择了“食疗”。
听说银耳富含膳食纤维,可以降血糖,她便每天吃银耳羹,甚至三餐都少不了。然而,三个月后复查,结果让她大跌眼镜——她的空腹血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升到了1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增至8.1%。
医生告诉她:“银耳虽好,但不能代替科学控糖。”
那么,银耳到底能不能降血糖呢?答案是:银耳确实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葡萄糖吸收,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单靠银耳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糖尿病。此外,很多人煮银耳羹时喜欢加红枣、冰糖、莲子等高糖食材,这反而会让血糖飙升。
李阿姨的银耳羹里加了不少红枣和冰糖,导致血糖不降反升。
科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管理需要综合调控,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单靠某一种食物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来源:《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管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科学管理。想要稳定血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科学饮食,避免“甜蜜陷阱”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核心是低GI(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即选择能缓慢升高血糖的食物,如:
· 优选粗粮:燕麦、糙米、藜麦、全麦面包等,避免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条。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芹菜、苦瓜,减少土豆、红薯等高淀粉类食物。
· 减少糖分摄入:远离含糖饮料、蛋糕、甜点,水果要适量,尤其是葡萄、荔枝等高糖水果。
特别提醒:即使是“天然食品”,也可能隐藏着高糖陷阱,例如蜂蜜、红枣、枸杞等,糖尿病患者需要谨慎食用!
2. 迈开腿,运动是天然的“降糖药”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细胞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中国糖尿病学会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太极拳等。
对于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配合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李阿姨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每天快走30分钟,并结合简单的力量训练。
一个月后,她的血糖明显下降,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很多。
3. 规范用药,遵医嘱别擅自停药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刚确诊的患者,害怕吃药会上瘾,或者担心副作用,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
事实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长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或GLP-1受体激动剂等。
遵医嘱服药,才能防止并发症发生。
4. 定期监测血糖,做到“心中有数”血糖监测就像“体检”,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方案。建议糖尿病患者:
· 空腹血糖(每天早晨测一次)
· 餐后2小时血糖(每天测一次)
· 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测一次)
李阿姨过去从不测血糖,觉得“感觉没啥问题就行”,但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使没有症状,血糖异常仍会损害身体。
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避免意外发生。
医生的忠告:糖尿病管理,贵在坚持
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控制血糖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很多患者一开始积极控糖,但一旦血糖有所好转,就开始松懈,导致病情反复。
糖尿病管理,就像“养花”,需要长期呵护,才能开出健康之花。
李阿姨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了饮食结构,坚持运动,按时服药,并定期监测血糖。
三个月后复查,她的空腹血糖降到了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回到了6.8%,医生对她的努力表示肯定。她终于意识到:控糖没有捷径,科学管理才是正道!
结语:健康是一种责任,别让糖尿病偷走你的生活!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科学管理,积极行动,糖尿病患者依然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像李阿姨一样,正视疾病,科学控糖,迎接更健康的自己!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4.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公开讲座:《糖尿病的科学管理》
这篇文章不仅传递了科学的医学知识,还通过生动案例增强了感染力,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得健康启示。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愿每一位患者都能科学控糖,健康生活!
49岁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银耳,3个月后去复诊,血糖水平如何
阳光正好的周末,49 岁的李阿姨从医院走出来,手里紧紧攥着刚拿到的体检报告,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震惊与担忧。报告上,那醒目的 2 型糖尿病诊断结果,像一道晴天霹雳,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李阿姨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算不错,除了平时爱吃点甜的,也没觉得有啥不舒服。可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悄无声息的糖尿病,就这么毫无征兆地缠上了她。回到家后,李阿姨茶不思饭不想,脑海里一直回荡着医生严肃的话语。
就在李阿姨为病情发愁时,偶然间和老友聊起,老友一拍大腿说:“银耳啊,听说吃银耳能降血糖,你多吃点,说不定能把血糖降下来。” 李阿姨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从此,银耳成了她餐桌上的 “常客”,一日三餐都少不了。她每天精心熬煮银耳羹,有时候还会加些红枣、冰糖,想着这样既能降血糖,又能让口感更好。
三个月后,李阿姨满怀期待地去医院复查,心里想着这三个月的银耳肯定没白吃,血糖肯定降下来了。可当医生把复查结果递给她时,她的笑容瞬间僵住了。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空腹血糖不仅没降,还从原来的 9.8mmol/L 升到了 1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增至 8.1%。
糖尿病:隐匿的健康 “杀手”
糖尿病,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正悄悄地威胁着无数人的健康。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 1.4 亿人,这个庞大的数字位居世界首位。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对人体的慢性损害。很多人在确诊糖尿病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甚至已经出现了各种并发症。像糖尿病足,患者的脚部会出现溃疡、感染,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肾病,会逐渐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李阿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平时饮食不怎么注意,特别爱吃甜食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像蛋糕、白米饭、白面条,都是她的心头好。而且她也不怎么爱运动,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窝在家里看电视。这次体检,空腹血糖高达 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达到 7.5%,医生确诊她为 2 型糖尿病,这才让她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银耳降糖:美好愿望还是现实误区?
李阿姨一心想着通过吃银耳来降血糖,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银耳到底能不能降血糖呢?
银耳确实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富含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就像一个个 “小卫士”,可以在肠道里发挥作用,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单靠银耳,想要从根本上控制糖尿病,那可远远不够。
李阿姨的银耳羹里加了不少红枣和冰糖,这恰恰是她血糖不降反升的关键原因。红枣本身含糖量就不低,而冰糖更是高糖食品。当这些高糖食材和银耳一起进入身体,就像给血糖 “火上浇油”,血糖自然就飙升了。
科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从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多个方面入手。单靠某一种食物,根本无法解决糖尿病这个复杂的问题。《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需要综合调控,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科学管理糖尿病的正确方式
糖尿病虽然是个难缠的疾病,但只要科学管理,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饮食控制:避开 “甜蜜陷阱”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关键在于选择低 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这些食物能缓慢升高血糖,让血糖保持相对稳定。
多吃粗粮:燕麦、糙米、藜麦、全麦面包等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能避免血糖的快速上升。比如早上吃一碗燕麦粥,既能提供饱腹感,又能让血糖平稳上升。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菠菜、芹菜、苦瓜等深色蔬菜,这些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对血糖控制非常有帮助。而土豆、红薯等高淀粉类食物,吃多了容易使血糖升高,要适当减少食用量。
减少糖分摄入:含糖饮料、蛋糕、甜点这些高糖食物,是糖尿病患者的 “大敌”,一定要远离。水果也要适量吃,像葡萄、荔枝等高糖水果,更要少吃。
这里要特别提醒,即使是一些看似健康的 “天然食品”,也可能隐藏着高糖陷阱。比如蜂蜜,虽然是天然的甜味剂,但含糖量很高;红枣、枸杞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糖分,糖尿病患者食用时一定要谨慎。
坚持运动:让身体动起来
运动就像是天然的 “降糖药”,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细胞更好地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中国糖尿病学会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快走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每天饭后半小时,出去快走 30 分钟,既能促进消化,又能降低血糖。游泳、骑行、太极拳等运动也很不错,能让身体得到锻炼,又不会过于剧烈。
对于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配合力量训练,效果会更好。像简单的哑铃训练、平板支撑等,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更好地控制血糖。李阿姨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每天快走 30 分钟,并结合简单的力量训练。一个月后,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血糖明显下降了,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
规范用药:遵医嘱很重要
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刚确诊的患者,对药物治疗存在顾虑。有的害怕吃药会上瘾,有的担心药物副作用,于是就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长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会用到口服降糖药,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胰岛素;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还有 GLP - 1 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也能有效控制血糖。
只有遵医嘱按时服药,才能有效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监测血糖:时刻掌握血糖动态
血糖监测就像是给身体做 “体检”,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通过监测血糖,患者能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方案。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早晨测一次空腹血糖,了解夜间血糖控制情况;每天测一次餐后 2 小时血糖,看看进食后血糖的变化。每 3 个月还要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
李阿姨以前从不测血糖,觉得自己没什么不舒服,就不用测。但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即使没有症状,血糖异常也会慢慢损害身体。定期监测血糖,能让患者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意外发生。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49岁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银耳,3个月后去复诊,血糖水平如何?
在城市的喧嚣中,49 岁的李阿姨过着平淡而普通的生活。她是一家小超市的收银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收银台前,为顾客扫码结账。工作之余,李阿姨的生活节奏比较悠闲,平日里她不太注重饮食的搭配,甜食总是能轻易地勾起她的食欲,一块香甜的蛋糕,或是一杯沁人心脾的奶茶,都能让她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片刻的欢愉。对于精制碳水化合物,她也是情有独钟,白米饭、白面条常常占据她的餐桌。运动这件事,在李阿姨的生活里更是难得一见,她觉得每天工作已经够累了,下班后就只想窝在沙发里,看看电视,放松一下。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打破了李阿姨原本平静的生活。那天,李阿姨和往常一样,来到体检中心。体检的人很多,大厅里熙熙攘攘。李阿姨在各个检查科室之间穿梭,心里想着这不过是一次例行检查,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当她拿到体检报告,看到上面的血糖数值时,她的笑容瞬间凝固了。报告上显示,她的空腹血糖竟然高达 9.8mmol/L,而正常范围仅仅在 3.9~6.1mmol/L 之间。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达到了 7.5%。带着这份忐忑不安的报告,李阿姨赶忙来到医院,找到了内分泌科的医生。医生仔细查看了她的报告,表情严肃地告诉她,她已经确诊为 2 型糖尿病。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李阿姨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她怎么也没想到,糖尿病这个可怕的疾病,竟然会悄无声息地降临到自己身上。
确诊后的李阿姨,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她四处打听降糖的方法,渴望能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让自己的血糖恢复正常。这时,一位热心的朋友告诉她,银耳是个好东西,富含膳食纤维,据说可以降血糖。病急乱投医的李阿姨,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从那以后,李阿姨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厨房,李阿姨就开始忙碌起来。她精心挑选出银耳,放入温水中浸泡,看着银耳在水中慢慢膨胀,变得柔软。接着,她将泡发好的银耳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炖煮。在炖煮的过程中,李阿姨还会加入一些红枣和冰糖,她觉得这样煮出来的银耳羹会更加美味。就这样,李阿姨每天都喝着自己精心熬制的银耳羹,一日三餐几乎都少不了它。她满心期待着,通过吃银耳,自己的血糖能够逐渐降低。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李阿姨觉得自己的降糖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她信心满满地来到医院复查。医院里依旧人来人往,充满了各种嘈杂的声音。李阿姨在排队等待检查的过程中,心里还在暗自想着,这次复查,血糖肯定降下来了。然而,当她拿到复查结果的那一刻,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空腹血糖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升高到了 1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增至 8.1%。这个结果让李阿姨犹如坠入冰窖,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每天坚持吃银耳,血糖却不降反升呢?
其实,糖尿病,这个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 的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我国蔓延。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 1.4 亿人,在世界范围内位居首位。它的可怕之处,并非体现在确诊的那一刻,而是在于长期对人体各个器官的慢性损害。许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甚至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像糖尿病足,患者的脚部会出现溃疡、感染,严重的甚至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糖尿病肾病,会逐渐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肾衰竭;视网膜病变,会影响患者的视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明。李阿姨的情况,就是众多糖尿病患者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那么,银耳究竟能不能降血糖呢?事实上,银耳确实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种膳食纤维就像是肠道中的 “清道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对血糖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单靠吃银耳,是根本无法从源头上控制糖尿病的。而且,像李阿姨这样,在煮银耳羹时加入大量的红枣和冰糖,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红枣本身就含有较高的糖分,而冰糖更是纯糖,这些高糖食材的加入,会让原本对血糖有一定益处的银耳羹,变成了血糖飙升的 “助推器”。科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以及血糖监测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控,仅仅依靠某一种食物,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这在《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有明确的阐述。
既然如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到底该如何正确管理自己的病情,稳定血糖呢?
首先,在饮食方面,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关键在于遵循低 GI(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原则,也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够缓慢升高血糖的食物。比如说,在主食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多吃一些粗粮,像燕麦,它含有丰富的 β- 葡聚糖,这种物质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平稳血糖。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燕麦粥,再搭配一些坚果和水果,既营养又健康。糙米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相较于白米饭,其升糖速度要慢得多。
还有藜麦,这种被誉为 “超级谷物” 的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用它来煮饭或者煮粥,口感独特,对血糖的影响也较小。全麦面包也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主食之一,但要注意选择没有添加过多糖分和油脂的产品。相反,像白米饭、白面条这类精制碳水化合物,它们在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被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快速上升,所以要尽量避免过多食用。
在蔬菜的选择上,我们要多吃深色蔬菜,比如菠菜,它富含铁元素和维生素,清炒菠菜或者用菠菜做汤,都是美味又健康的吃法。芹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芹菜素,具有一定的降压降糖作用,可以凉拌或者炒着吃。苦瓜更是被称为 “天然的降糖药”,它含有苦瓜皂苷等成分,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可以将苦瓜切成薄片,用盐水浸泡后凉拌,虽然味道有些苦,但为了健康,不妨尝试一下。不过,像土豆、红薯等高淀粉类食物,虽然它们也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但由于其淀粉含量较高,在体内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所以要适量食用。
对于糖分的摄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含糖饮料,如可乐、雪碧等,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糖,喝下去后会让血糖瞬间飙升,所以要坚决远离。蛋糕、甜点等甜食,更是糖尿病患者的 “禁区”,它们不仅糖分高,还含有大量的油脂,对血糖和体重的控制都极为不利。在水果的选择上,虽然水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但也要注意适量,尤其是像葡萄、荔枝等高糖水果,更要谨慎食用。
可以选择一些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等,它们的升糖指数相对较低,适量食用不会对血糖造成太大影响。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使是一些看似 “天然健康” 的食品,也可能隐藏着高糖陷阱,比如蜂蜜,虽然它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含糖量也很高,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食用。红枣、枸杞等,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滋补佳品,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它们的含糖量也不容忽视,食用时需要严格控制量。
其次,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如同是一味天然的 “降糖药”。运动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身体内的细胞更好地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中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要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在清晨或者傍晚,穿上舒适的运动鞋,到公园或者河边的步道上快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周围的风景,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一般来说,快走的速度可以保持在每分钟 100-120 步左右,每次快走 30 分钟左右,每周坚持 5 次。游泳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对关节的压力较小,而且能够锻炼全身的肌肉。在泳池里畅游,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有效地降低血糖。骑行也是不错的选择,骑上自行车,沿着郊外的公路或者河边骑行,感受着风的吹拂,不仅能锻炼腿部肌肉,还能提高心肺功能。
此外,太极拳这种传统的运动项目,动作缓慢、柔和,能够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也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对于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配合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练习,或者进行深蹲、平板支撑等训练,可以更好地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帮助控制血糖。就像李阿姨,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开始每天坚持快走 30 分钟,并结合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她走一会儿就会觉得气喘吁吁,手臂举哑铃也很吃力。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的体力逐渐增强,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更让她惊喜的是,一个月后去复查,她的血糖有了明显的下降。
再者,规范用药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刚确诊的患者,对药物存在一些误解和恐惧。他们害怕吃药会上瘾,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于是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往往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血糖水平、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个方案可能包括口服降糖药,像二甲双胍,它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从而降低血糖;还有磺脲类药物,能够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达到降糖的目的。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是一种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激素,它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控制血糖。近年来,GLP-1 受体激动剂也在糖尿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重,保护心血管。患者只有严格遵医嘱服药,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定期监测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如同是给自己的身体做 “实时监控”。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从而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方案。一般来说,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早晨测量空腹血糖,这能够反映患者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每天还要测量一次餐后 2 小时血糖,这可以了解进食后血糖的升高情况。此外,每 3 个月要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够反映患者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李阿姨在刚开始的时候,从不测量血糖,她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什么特别不舒服的感觉,就认为血糖应该没问题。但她不知道,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血糖异常也在悄悄地损害着她的身体。后来,在医生的耐心指导下,她开始认真地监测血糖。每天早上,她会用血糖仪仔细地测量空腹血糖,记录下数值。餐后 2 小时,她也会准时测量血糖,并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运动。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李阿姨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地避免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在医生的悉心指导下,李阿姨逐渐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她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减少了甜食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了粗粮和蔬菜的比例。每天,她都会坚持运动,快走和力量训练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也不再抗拒药物治疗,而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同时,她还养成了定期监测血糖的好习惯,每天都会认真记录自己的血糖数值。就这样,三个月后,当李阿姨再次来到医院复查时,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次复查结果显示,她的空腹血糖降到了 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回到了 6.8%。医生对她的努力和坚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阿姨终于明白,控制血糖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从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多个方面入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重新找回健康的生活。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