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专家(糖尿病排名第一的医院)

红网 0
文章目录:

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专家教你科学控糖

“为什么我的餐后血糖升得这么高?”“自从得了糖尿病后我就特别注重运动,但上次打羽毛球却出现了低血糖的情况……” 不少糖尿病患者知晓要“少吃多动”,但如何吃、怎样运动才适合自己,才能帮自己科学控糖,却说不出所以然。

今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1日至11月15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病程管理中心联合内分泌科专家推出“全病程管理·科学控糖”公益门诊,内分泌科与营养科专家现场教患者如何用生活方式医学科学控糖。

最年轻的“糖友”年仅15岁 糖尿病为什么逐渐年轻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对社会经济和医疗系统产生巨大负担。

李同学今年15岁,是这次义诊中年龄最小的“糖友”。他从小是个“小胖子”,家人比较宠溺,经常带他吃快餐,平时爱喝饮料,不爱运动。2020年3月初,他经常感到口渴,排尿增多,由于家中长辈也患有糖尿病,家长不放心地将他带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通过检测检验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内分泌科副主任陈慧玲教授对其一直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在此次义诊中,他特意找到陈慧玲教授复诊,经过前期治疗,复诊各项指标均正常。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属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常见于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但随着青少年肥胖发生率的增加,年轻人中2型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见。

近期研究表明,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30~39岁之间是6.3%。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也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20至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明显升高。陈慧玲教授介绍,熬夜玩手机电脑、不规律饮食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激素的正常规律分泌。另外,日常缺少运动、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糖尿病。此外,近些年肥胖人口越来越多,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都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涉及遗传、肥胖和生活方式因素。对于成人,有因素之一的要提高警惕:年龄40岁及以上、超重与肥胖、高血压、患黑棘皮病、久坐人群、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有妊娠糖尿病史、出生体重≥4Kg的巨大儿生育史、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有类固醇激素使用史、患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如果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且合并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妈妈怀孕时有糖尿病;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即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陈慧玲教授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应当广泛开展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广大人群对于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糖尿病目前虽然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对于糖尿病前期以及病程比较短、胰岛功能比较好、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可以达到糖尿病缓解状态,即不用药物,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至少3个月及以上。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零糖”饮料真的是零糖吗?科学防治糖尿病需要“五驾马车”

中南⼤学湘雅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侯茜介绍,糖尿病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正确的管理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控制血糖,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的管理和自我控制。

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控糖的道路上可能会不小心走入一些误区,比如‌饮食控制不当、‌运动不当、‌自行增减药物剂量、‌忽视血糖监测、‌过度依赖药物、忽略生活方式调整、‌不重视足部护理、‌忽视复查、‌不重视低血糖、‌误解“无糖食品”……这些错误不仅影响血糖的控制,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以市面上的零糖饮料为例。”侯茜副主任医师介绍,饮料里的“糖”一般指的是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能够明显升高血糖的简单糖类,而“‌零糖”饮料通常指的是每100毫升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的饮料,可以在成分表中标注为“0糖”。这些饮料通常使用代糖(如木糖醇、阿斯巴甜、甜蜜素等)来提供甜味,甜度高但热量低或无热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甜味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热量的摄入。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影响人体代谢调节机制,长期摄入代糖可能会干扰大脑对甜味的正常反应,导致食欲调节失衡,增加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渴望,从而间接导致体重增加‌。此外,某些代糖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引发头痛、恶心、腹泻等不适症状。另外,过度依赖无糖饮品来满足对甜味的喜好,可能会让人们忽略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减少对天然水果等富含营养的甜食的选择。因此,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摄入各种营养素,并控制总的热量摄入,才是维持健康的根本。

“治疗糖尿病有五驾马车,即‘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其中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正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方式医学。”侯茜表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至关重要。通过遵循医嘱、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控制体重、保持积极心态、学习糖尿病知识和建立支持系统等方法,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享受健康生活。

小贴士:糖尿病患者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和自我控制。自我健康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遵循医嘱,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应该制定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表,确保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保持科学的生活节律。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因此工作和休息应该合理安排,避免过度劳累。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包括定期监测血糖、合理用药、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同时,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饮食是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患者应该控制每日的饮食摄入量,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避免暴饮暴食,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此外,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等,有助于保护血管健康。合理控制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并保持身体健康。

适量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适量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的减轻体重,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恢复。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竞赛和过度运动。长期坚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并保持身体健康。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低血糖。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充足睡眠:良好的作息时间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的工作时间和日常活动量应该保持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环境。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控制体重,减少肥胖风险:体重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过度肥胖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保持积极心态,减轻心理压力: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疾病,患者需要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对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可通过倾诉、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

学习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应主动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通讯员 曹璇绚)

专家揭开糖尿病的“真实面目”

【来源:新华网】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了,还谈什么幸福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只要保持均衡合理的膳食习惯,适量控制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监测好自己的血糖,糖尿病患者也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美食,拥有充满幸福感的生活。

图据网络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糖尿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杀手。不仅如此,糖尿病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困扰,许多人因糖尿病而经历痛苦与焦虑。伴随病情的恶化,许多患者面临着失去工作能力、家庭负担加重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挑战。

误区一: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实际上吃糖多少和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患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或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组织器官出了问题,没有办法“消化”血液中的葡萄糖。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饮食、身体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指望靠控糖预防糖尿病是不现实的,应从多方面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误区二: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了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能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适量摄入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或者少量摄入甜食都是安全的。对于喜欢吃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选择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的食物,可以保留甜味口感,同时不增加能量摄入。但要注意,一些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食品本身依然含有淀粉,会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因此不能过量摄入。

误区三:糖尿病患者只需控糖,无需控油盐

高油高盐饮食都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其危害不亚于高糖饮食。欧洲糖尿病协会2017年的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天摄入盐分的量超出正常范围后,每增加2.5g(相当于小半勺盐),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65%。而高油饮食会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糖的摄入外,还要注意口味清淡,控制油和盐的摄入量,每日烹调盐用量不宜超过5g,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

误区四:将血糖水平控制得越低越好

对于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把血糖控制到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程度就可以,即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血糖过高和过低都不好。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不惜采取断碳水戒碳水的饮食方式,或者过多使用药物,造成血糖太低,甚至导致低血糖症,而长期低血糖会对神经系统、血管和内脏造成危害。低血糖可以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严重低血糖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平时出门时可随身携带一些含糖的食物或饮料,当出现轻微低血糖症状时吃一点,可以有效缓解低血糖,改善整体身体情况。 (据新华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联合国糖尿病日:专家支招科学防治 提升幸福感

新华社长沙11月13日电(记者 姚羽)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医生提醒,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患者要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足部护理等方式,做好疾病管理,提升生活质量。

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弛介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疾病本身的进展性发展及对身体各个器官带来的伤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管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和多样性。”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病区马玲医生提醒,建议平均每天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除了米面等主食外,杂豆、芋头、老南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天要保证摄入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同时要注意清淡饮食,每日烹调油使用量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克以内。

“除了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对控制血糖也很重要。”张弛表示,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要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选择快走、慢跑、骑车等运动方式;建议在饭后1至2小时开始运动,每次持续30至60分钟,这样才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马玲医生特别强调了足部护理的重要性,患者要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检查内容包括肤色、温度、外形等有无异常;每天用温水洗脚,不要泡脚,注意保护趾缝间的皮肤;同时要选择合适的鞋袜,穿着透气防滑的鞋子,避免足部损伤。

“做好居家管理也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张弛主任建议,患者要遵医嘱用药,规律监测血糖,定期复查;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抗疾病,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