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代谢很差吗(糖尿病代谢差热量会减少吗)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犹如“慢性癌症”。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位于世界第一。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患者的血管受损,出现血管硬化,从而诱发并发症,损害肾、心、眼、神经、皮肤等部位。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这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1、不爱运动
如今,“葛优躺”和“北京瘫”已经成为年轻人休息的首先姿势。
但是,医生提醒:“葛优躺”和“北京瘫”并不提倡,因为这种姿势容易使年轻人骨骼畸形。同时,容易罹患糖尿病。
大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引起的,而肥胖,就是不爱运动、久坐等原因导致的!
运动可以激发胰岛素的活性,但很多人经常不运动,其时每天运动35分钟或者每周运动4小时可能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2、不爱做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快餐,尤其是外卖!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已经快几个月没“开火”了!
然而,我们暂且不说快餐、外卖等食物是否卫生,这些商家经常为了经济、增加口感,用的都是便宜的食材,而在调味料上,多放油、盐等重口味食物!
这样的饭菜,属于不平衡膳食,盐分和油脂往往超标,绿叶蔬菜不足。长期饮食热量超标,可导致高血糖、高血脂。
3、不爱起床
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早上不爱起床,爱睡懒觉。这对血糖的影响不大,但是睡懒觉的人,饮食规律就会破坏,这对血糖的影响就大了!
睡懒觉的人,早餐吃不了,午餐吃的就多,而饱食之后,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容易升高血糖,长期会导致身体肥胖。
若吃了早餐,午餐吃会吃的少,也会对身体控制血糖产生影响。
4、不爱休息
很多人白天上学或者上班时没精神,一到晚上“小宇宙”就开始爆发了,精神抖擞,总觉得自己不玩点什么,对不起自己美好的漫漫长夜。
于是,很多人睡前都会玩很久的手机,甚至会关了灯玩,这对眼睛是非常不好的!
血糖升高时,最易损伤眼睛的血管,产生视网膜病变,加速病变的速度!
此外,有的人玩着玩着,就熬夜了,熬夜对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熬夜,会破坏生物钟,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还会使血红蛋白带二氧化碳个体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消耗血糖量减少。
一旦“皮肤”出现这4个表现,最好尽快去查一下血糖,糖尿病来了
1、皮肤潮红
照镜子的时候不妨自检一下,如果脸上的皮肤不是因为过敏等原因导致的,长时间的发生潮红,还能明显的看到有血丝,红色层片,就要小心是不是体内的血糖过高了,这类现象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是很常见的。
除了脸部之外,指甲边上,和小腿上也会出现皮肤发红的症状。自检一下看看,如果长期的潮红不退,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导致的了。
2、足部溃疡
长时间体内血糖过高,对人体的循环和神经都有一定的损害,那么一旦有了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
皮肤会经常出现干裂的现象,足部如果出现溃疡,可能就会造成足部的逐渐坏死,给愈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脚上长时间的伤口无法愈合,就要考虑是不是因糖尿病的信号了。
3、皮肤上起疱疹
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皮肤上会出现一些疱疹,看起来这种疱疹就像灼伤性的疱疹一样,但疱疹的周围有红晕,一般在手指、脚趾、手足的背面或者底部边缘有这样的疱疹。
单个或者多个的出现,几周类会自愈,但是反复出现,如果是这样的状况,就得赶紧就医检查了。
4、皮肤瘙痒
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常有剧烈痒感,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冬天皮肤比较干燥,如果每天洗澡的话可能会造成皮肤干燥。但是也不排除是因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导导致的,可能全身瘙痒,也可能局部瘙痒。
生活中,坚持“两个一”,帮助控血糖,防并发症
第一个:一份硒元素
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
其实无论你血糖高或低,都可以吃一些含硒的食物,如海产品,黑米等。
如果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可以选择一些我国富硒地区产的纯天然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安康的紫阳毛尖,一些富硒米等,富硒地区的紫阳毛尖等农产品,可以快速补硒,并且没有副作用。
第二个:一套“降糖操”
1、原地踮脚
两脚与肩同宽,以每分钟65-75次的频率,反复踮起后脚跟,提起的速度快一点,在最高点停留一下,反复做200次左右,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2、上肢拉伸
双手的十个手指,交叉向上,伸过头顶,上臂尽量夹住两个耳朵,保持十秒钟放下,休息两秒后,反复拉伸上肢,可以向上、向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拉伸,这个动作可以调动原本静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从而血液中含氧量大大增加。
3、举重
有哑铃的可以举哑铃,没有可以拿一本书或者一瓶水,举到左右耳之上的位置即可,每周锻炼两到三次,每次15到20分钟,这样可以增加肌肉的容量储存,降低血糖水平。
4、揉腹部
双手叠放在腹部,按照每分钟30次的频率,顺时针按揉腹部,手可以稍微用力,每次三分钟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血糖,还可以改善便秘。
通过以上几个小动作,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肌肉重量,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血糖自然就降了。
坚持做,效果更佳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发病年轻化 专家:营养过剩和久坐易致糖代谢异常
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活动在广州举行 李晓珊 摄
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活动在广州举行 李晓珊 摄
中新网广州11月5日电 (蔡敏婕 李晓珊)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旨在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全民普及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5日晚,202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活动在广州举行,该市地标建筑广州塔亮起蓝光。
联合国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2007年起,“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从此,每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世界各地标志性建筑将亮起蓝光,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据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薛耀明教授介绍,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1.6%。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延兵教授指出,我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糖尿病人数的62%。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营养过剩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糖代谢异常,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中,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5%、32.2%、49.2%,虽然较以往有所改善,但都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农村更明显,因此控制糖尿病,糖尿病健康管理,刻不容缓。”李延兵称,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人人都应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委严励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长期的管理非常重要,其中包括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糖尿病前期和肥胖患者的饮食管理,糖尿病饮食、运动管理,自我血糖监测,定期门诊随访复查和定期完善并发症筛查,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糖尿病综合管理等。实现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治疗糖尿病,血糖达标、综合达标至关重要,同时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2021年“蓝光行动”形式丰富多样,10月至11月广东省各个城市开展糖尿病筛查、糖尿病患者宣教等公益活动,除了地标亮起蓝光外,还会开展科普征文和摄影展等形式新颖的线上科普宣传活动。(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些误区你需要了解一下
原标题:【新华网独家连线】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些误区快来了解一下
近年来,糖逐渐成为了“甜蜜的烦恼”,因摄糖过多导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许多人担心甜食吃多了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更是“闻糖”色变,甜食吃多了会不会得糖尿病?控制血糖的密码到底是什么?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新华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带来权威解答。
年轻人很流行“抗糖” 到底抗的是什么“糖”?
郭晓蕙:对于市面上的“抗糖”产品是否有效,尚无科学依据,绝大部分“抗糖”产品并未经过系统化专业验证,所以不能过分地依赖这些东西,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
“零糖”产品关键看零蔗糖还是零卡路里,如果说吃起来还挺甜,用的是玉米淀粉、果糖等替代蔗糖,实际上热量也是很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地去看配料表。
一克糖产生4千卡的热量,而一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10克油约为一汤勺左右,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脂肪就过量了,建议尽可能地少吃油炸的食品。预防糖尿病要做到管好嘴、迈开腿,做到吃、动要平衡。
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郭晓蕙:不仅仅是糖,还应该考虑热量,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不吃糖但经常吃一些热量比较高、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也会让人越来越胖,还会因为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就会到来。想要预防糖尿病,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多样化,防止营养过剩。
为什么糖尿病趋于年轻化?
郭晓蕙:生活方式改变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爱运动的人更多了。以前孩子们的娱乐方式是跳绳、踢毽子、跳格子等,现在他们在计算机游戏的格子里面跳,只动动手指,身体消耗少了,特别早就开始发生肥胖。糖尿病和肥胖是分不开的,不爱运动的胖孩子很容易就成了糖尿病危险人群的后备军。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郭晓蕙: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身体为什么会糖代谢不好,那就是胰岛素抵抗,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很多人可能很早就开始胰岛素抵抗了,这时血糖还能维持正常,因为胰岛素分泌得多,仔细检查会发现餐后血糖高,这时已经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了。当我们的胰岛功能长期超负荷运转,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没有那么多了,这时候空腹血糖也升高,就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
怎样才能预防糖尿病?
郭晓蕙:父母我们不能挑选,年龄我们也不能改变,但是能改变的是生活方式,摄入热量增加相应的运动量也要增大。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爱动爱跑爱跳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运动形式,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并发症检查等,是有效控制疾病的重点。
有遗传史的人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郭晓蕙:遗传不是一定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只要从小爱运动,将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定期监测自己的血糖,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糖尿病不吃药可以逆转吗?
郭晓蕙:很多患者因为害怕终生服药而选择不吃药、不治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错误的做法,越早治疗越有可能脱离治疗,越往后拖,最后胰岛功能全坏了,到那个时候想治,想回到从前,是回不去的。
怎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郭晓蕙:对于并发症也是早发现早治疗,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可以选择进行药物有效干预,早治疗让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照护的管理模式,患者在医院里我们给他教育,指导和监测。回家以后患者可以上传血糖和饮食情况,在线上和管理师交流,慢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所以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大家努力。
记者:李由 袁晗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