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大豆油糖尿病(糖尿病吃大豆油好还是玉米油好)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宜补5种维生素

为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是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微量有机物,但糖尿病患者却是不少维生素的“贫困户”。《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提出,Ⅱ型糖尿病患者以B族维生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C、D、E缺乏较为常见。糖尿病消耗、饮食控制不合理、长期服用某些降糖药等,常是这些维生素缺乏的诱因。

缺B族维生素,冠心病发病率增加 作为关键酶的辅酶,B族维生素在糖代谢中也有重要作用,可减少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冠心病发病率。糖尿病患者可通过进食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进行补充,包括酵母、全谷类食物、牛奶以及蔬果等。

缺β胡萝卜素,核性白内障风险增加 β胡萝卜素有较好的抗氧自由基能力,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如果缺乏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合成也会减少,可引发Ⅰ型糖尿病和胰岛细胞凋亡,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核性白内障的风险。补充β胡萝卜素可适当多吃红薯、小米、黄玉米、柑橘以及芒果等。

缺维生素C,不利于糖尿病控制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水溶性抗氧化剂,可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一般推荐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100-500毫克维生素C,可多吃菠菜、芥菜等深绿色蔬菜以及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缺维生素D,胰岛素分泌减少 除了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维生素D也可抑制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胰岛素抵抗,缺乏时则易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建议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升至800国际单位。生活中,可多吃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瘦肉以及坚果等,尽量增加户外运动。

缺维生素E,加重糖代谢紊乱 维生素E是天然的脂溶性抗氧化剂,缺乏时糖代谢紊乱会加重,促使或加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100-200毫克维生素E,麦胚油、大豆油、花生油及芝麻油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维生素均可在食物中获得,但必要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剂。

来源: 甘肃日报

最新发现,大豆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和糖尿病有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自瘦龙健康,中国肥胖问题的死磕侠,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免责声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只做信息分享,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请随意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编辑字数3612,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很多中国人,天天都在吃植物油

超市货架上,植物油占了食用油区的绝大部分,因为它便宜又大桶,很受大家欢迎。

很多用植物油做的加工食品,吃起来酥酥脆脆,也很对人胃口。

但是,这些我们常吃的草本植物油,实际上有很多健康隐患。

最新研究发现,很多草本植物油里一种重要成分,可能会提高糖尿病风险。

研究:高ω-6脂肪酸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最近,糖尿病著名期刊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研究①发现,高浓度的红细胞γ-亚麻酸(GLA)与较高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关。

γ-亚麻酸(GLA),是一种典型的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它在很多草本植物油中含量很高。

比如,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

(警惕那些红线长的草本植物油)

为研究红细胞ω-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研究人员于2008-2013年间,在广州招募了2731名参与者(无2-型糖尿病),并对他们随访6.2年。

随访过程中,研究人员记录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并收集1591人的粪便样本,用于分析肠道菌群。

同时,他们对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标记物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

最终发现,参试者中有276人得了2-型糖尿病,数据发现,高水平GLA与高2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关。

研究人员还发现,肠道菌群可能在这种关联中起了重要的介导作用。

研究结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常吃富含ω-6脂肪酸的植物油,可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有人可能会满脸问号,植物油是一种油脂,又不是糖,它和糖尿病怎么会扯上关系?

为什么植物油引发糖尿病?

有关这一点,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些研究数据。

2015年,有研究发现,与椰子油和果糖相比,大豆油更容易让人发胖,导致糖尿病。②

还有研究发现,富含玉米油的高脂肪饮食,会诱发小鼠产生胰岛素抵抗

要理解植物油为什么会引起糖尿病,我们首先要理清这2个概念。

→植物油ω-6脂肪酸含量高,容易引起炎症

几乎所有的食用油,都同时含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3种,不同的油所含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同。

(不同食用油里,Omega-6脂肪酸含量)

大部分植物油中ω-6脂肪酸含量高,这种脂肪酸含多个双键,结构很不稳定。

不论是在高温制取过程中,还是高温烹饪过程中,都很容易氧化,产生有害物质,引起体内炎症。

中国人最喜欢的是炒菜,用这些植物油非常不健康,用猪油更健康。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

很多人一听炎症,就觉得是一种病,其实不然,它可能是百病之源。

炎症本身并不坏,它是身体出于自我保护,免疫系统对伤害、压力和创伤做出的自然反应。

当身体出问题时,免疫系统展开营救,就以炎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没有炎症出来及时止损,身体可能会继续遭受伤害

比如,你不小心把手指割伤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创伤,免疫系统会立刻被触发,出动所有的力量来治疗伤口。

这属于急性炎症,它通常只持续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是一种良性炎症

而如果身体里炎症过多,时间太久,免疫系统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就会对人的脏器、大脑造成严重损害,最终导致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常常表现得很隐晦,我们很难发现它,等到发现时,可能症状已经很严重了。

现在很多常见的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脏病、脂肪肝等,都可以称为慢性炎症。

早在1876年,一位名叫Ebstein的内科医生就发现④,沙雷酸钠(一种抗炎物质)可以使糖尿病症状完全消失

但由于这种药物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后来也就没有延用了。

植物油容易引发炎症,而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清楚了这两点后,你应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植物油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了。

糖尿病与炎症的关系

对于2-型糖尿病的病因,有人说是肥胖。

然而,虽然很多糖尿病人都比较胖,但肥胖并不是糖尿病产生的原因,事实上,高达35%的肥胖人没有任何代谢疾病

几十年前,科学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反应过度活跃,他们的体内充满了炎性物质

于是,很多科学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炎症与糖尿病的关系上。

→炎症是糖尿病的病因

上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脂肪组织中高水平的促炎免疫细胞,能抑制胰岛素的信号通路,使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引发胰岛素抵抗。

一个丹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糖尿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研究人员在糖尿病早期的肥胖小鼠体内,发现巨噬细胞侵入胰腺,并释放出大量促炎蛋白,从而破坏了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

也就是说,炎症引起的免疫反应,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而糖尿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恶化炎症。

→糖尿病,反过来会加重炎症

当发生胰岛素抵抗时,血液中大量的葡萄糖无法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就会出现高血糖

高血糖会进一步引起糖基化,糖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导致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

AGEs是炎症性疾病,它会与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结合,并破坏它们,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比如肾病。

所以,由糖尿病引起的很多并发症,其实就是由炎症导致的。

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之间,正是通过这种正反馈回路,相互促进,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里。

炎症与胰岛素抵抗也经常同时存在,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炎症性疾病)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至于这2者谁先谁后的问题,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更像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了。

如何缓解炎症?

要想避免慢性炎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运动

运动能帮助抵抗炎症,研究发现,一次20分钟的运动,就可以帮助减轻炎症。

不管是慢跑、还是力量训练,为了健康,动起来吧,但是我们也要控制运动的量,不要过度运动。

→学会放松,充分休息

压力也会导致炎症,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肾上腺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皮质醇,容易导致慢性炎症。

如果你是容易紧张的人,可以多花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阅读、听音乐、交际等,也可以通过一些呼吸练习使自己放松下来。

→尽量避免接触环境毒素

很多环境毒素也是引起炎症的重要原因,空气污染、农药、人造香精、塑料制品等等。

→少吃发炎食物,多吃抗炎食物

要想在饮食上尽量减少炎症的伤害,简单点说,就是要做到几个少吃

▽糖(含糖饮料和甜食);

所有精加工食品(包括加工肉、零食、植物油、精制米面等);

反式脂肪

乳制品;

麸质;

而应该多吃一些天然的、营养密集型的食物,比如,肉类、蛋类、十字花科蔬菜、坚果、好的脂肪,以及部分低糖的水果等。

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直接参考下面这个图来吃。

慢性炎症的治疗,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管是运动,还是调整饮食,都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

只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关键的瘦龙说

几十年来,动物油中的饱和脂肪被某些科学家诋毁,因为饱和脂肪酸会提高胆固醇水平。

而草本植物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降低胆固醇水平,然后很多人选择选择了植物油,放弃了动物油。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动物油比植物油更健康,因为它更天然,更稳定,不会导致炎症。

植物油在高温下,会产生致癌物、致炎物质,在外面吃炒菜,很多油还高温重复使用,真的很不利于健康。

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对身体造成持久的伤害,糖尿病也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

可以说,炎症既是糖尿病的原因,也是结果,消除炎症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治疗糖尿病。

但在临床上,很少有医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一般只会开一些降糖药,把血糖降下来

结果,只是控制症状,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治疗效果往往也很差。

现在工业化的时代,空气污染、食物毒素、生活压力等,很多因素都会引起炎症。

要想避免慢性炎症的发生,还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放松,偶尔运动,少吃糖和加工食品,尽量远离环境毒素

糖尿病患者最难做的就是忌口,因为胰岛素抵抗会让他们食欲旺盛,做到少吃很难。

所以,学会吃正确的食物,很重要。

健康科普作者,写过几百万字的瘦身、健康科普文章,支持低碳和轻断食。

私信食谱,获取更多的内容。

关注@瘦龙健康,教你如何健康吃瘦自己,健康饮食。

#减肥##减脂##低碳##轻断食##养生#

健康减脂,瘦身点击下方,直接关注我哦。

大豆油的危害大,吃多了会伤身体?家里有大豆油的人看看吧

世上最不健康的油是什么?绝大部分人会回答:地沟油、奶油、路边摊炸过很多次的油。

但最近,网上大量出现“大豆油也不健康”的观点,就连小九也在亲戚群里看到相关文章,吓得九妈赶紧把家里的豆油换成花生油。

图源网络搜索

看到这么多人为此惶恐,小九忍不住想:“大豆油最不健康”“大豆油危害最大”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真的很不健康吗?

一、大豆油比糖还可怕?

小九查阅资料后发现,“大豆油不健康”的说法源于去年刊登于内分泌学期刊《Endocrinology》上的一篇论文,论文指出:大豆油会增加肥胖、糖尿病的风险,还会影响神经系统疾病,诱发自闭症、老年痴呆、抑郁症等。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鼠喂食分别含有大豆油、亚油酸含量低的大豆油、椰子油三种高脂肪饮食,结果发现,喂食大豆油的小鼠体内产生了100多个无法运行的基因,包括产生催产素的基因,导致下丘脑的催产素水平明显下降。

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神经科学副教授玛格丽塔·库拉斯-科拉佐指出:下丘脑在机体新陈代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维持体温、调节体重等作用,对生物的生长、对压力的反应、脑部的正常功能也至关重要。

研究一出,各大媒体开始跟风报道,“大豆油危害最大”、“大豆油比糖更危险”等说法开始出现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

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这篇论文发表后,受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和反驳,称其在制造谣言,“大豆油不健康”根本站不住脚。小九整理了几点反驳证据,具体如下。

  • “美国著名医生”是一名骗子

这名声称“大豆油不健康”的美国著名医生,是靠“反疫苗”“反戴口罩”等反科学言论出名的。他自己有一个售卖保健品的网站,曾因虚假宣传被美国FDA和FTC警告和处罚过很多次,因此他的言论可信度不高。

  • 这是一项存疑的动物实验

这项研究具有局限性。首先,实验对象是小鼠而不是人类,不代表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其次,这项研究只使用雄性小鼠,未对雌性小鼠进行研究。另外,实验中的“喂养设计”也不合理,存在诱导实验导向、选择性呈现结果的嫌疑。

总的来说,这仅仅是一项存疑的动物实验。

  • 植物油的反式脂肪含量不高

任何植物油在精粹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少量的反式脂肪酸,而日常烹饪中,植物油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可以少到忽略不计,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食用大豆油根本不用担心会反式脂肪超标。

所以,还请大家提醒家里人,不要急着把大豆油扔掉。目前看来,大豆油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而真正要少食用的,其实是下面两种油

二、真正有害的2种油要远离

1、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即氢化植物油,其生产成本低、保质期长,在食品行业应用广泛,长期摄入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反式脂肪酸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酥油、人造黄油等。此外,蛋糕、饼干、薯条等使用氢化植物油油炸过的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鉴于反式脂肪酸的危害,WHO 呼吁各国消除工业反式脂肪酸,丹麦、加拿大等国家已采取行动,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食品包装袋的配料信息,如有“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成分,应减少食用。

2、过期食用油

很多人以为食用油不会过期,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长期放置的食用油容易油脂氧化、酸败,食用会引起中毒,轻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反应,重则出现皮肤青紫、呼吸衰竭等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食用油有没有过期呢?可以从颜色、味道和时间三个方面辨别。

  • 看颜色,正常食用油多数是淡黄色的,如果食用油的颜色加深太多,十有八九是酸败了,应避免食用;
  • 尝味道,取少量尝味道,如果带有一股异常的“哈喇味”,说明过期了,不要食用;
  • 看时间,一般食用油的保质期是18个月,是指未开封的。开封之后,食用油不断与空气接触,很容易变质,最好在2个月内食用完,因此最好根据使用速度购买。
三、哪种油才是健康的好油?

这种油不健康,那种油也不健康,有人就懵了:到底吃什么油才健康呢?目前,市面上的食用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高油酸型:橄榄油、茶籽油、菜籽油;

高亚油酸型: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

均衡型:花生油、稻米油、芝麻油;

高亚麻酸型: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核桃油;

饱和型:动物油、棕榈油、椰子油;

不同食用油的味道、优点和缺点不一样,没有最健康的油,具体使用哪种还要看烹饪方式。例如:

炖煮推荐用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含量少;

煎炸炒推荐用花生油、米糠油、菜籽油,其耐热性好,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脂肪酸平衡;

凉拌推荐用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油酸含量高,耐热性好,低温不容易凝固。

其实,无论是哪种油,我们最好能换着吃,才能保证不同脂肪酸均衡摄入。同时,每天食用油摄入量应在25-30g,不宜过多或过少,快看看你达标了吗?

参考资料:

[1]研究发现:我们每天都吃的大豆油,或对大脑产生多种负面影响 .国际科学 .2020-03-03

[2]每餐都离不开的食用油,到底应该怎么选 .人卫健康. 2020-12-3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