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戒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禁吃药物)
三高人群需注意 戒烟戒酒多吃菜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到3.3亿人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的报告,我们知道现在每死亡两个人,就接近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不久前举行的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如是说。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到3.3亿人,比2019年发布的数字2.9亿多出4000万人。葛均波介绍,心血管疾病死亡最多的目前可能还是冠心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疾病,再者是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为何呈爆发式增长?葛均波解释说,我们没有控制好疾病的发病源头,即没有做好预防。如果把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些疾病的发生是过去这些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吸烟和高血压这四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导致的,其他的遗传因素或性别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树立“泛血管”概念,把人看作一个整体
葛均波介绍,医学实质上把一个人分成系统,比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再把系统分成器官,比如把呼吸系统分成支气管、气管、肺等,之后把器官再分成组织,再分成细胞,一点点往下分。
“一个人哪个地方不舒服,就到医生那儿找相关的疾病,所以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对此,葛均波强调,要把人作为整体来看待,心血管疾病其实是血管病,“我们在专业里强调‘泛血管’的概念,或者说泛血管疾病,它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导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器官,比如发生在大脑,产生脑中风,发生在心脏,产生心肌梗死,发生在周围血管,产生血管闭塞要截肢等这样的情况。”
葛均波说,有的患者同时患两个疾病,比如脑中风的同时还有冠心病。“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泛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葛均波介绍,一般而言,人们刚出生时,有正常的血管,正常的血管内膜、中层和外膜。随着人们接触外界的一些危险因素,比如有的人抽烟,包括吸二手烟,有的人不运动,血压升高,过多营养导致高血脂、高血糖等,血管会发生斑块,斑块形成以后会导致管腔内狭窄,导致所有器官的缺血,包括重要器官的缺血。而一旦斑块发生了破裂,就会导致这个地方的血栓形成,就形成了在临床上见到的脑梗塞、心肌梗塞等情况。
预防心血管疾病,做到“ABCDE”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机能运行的动力源。从出生到生命结束,按平均每分钟75次计算,心脏一天要跳十万八千次;人的一生如按80岁计算,心脏要跳动三十一亿三千六百万次。心脏功能对人体健康、工作及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
“心脏跳得过多或过少、过快过慢可能都会有问题。”葛均波介绍,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监测心脏活动的检查方式增多,临床上解决心肌缺血的手段不断进步,也有很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在心血管疾病预防的过程中,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这几个概念,我把它们总结成‘ABCDE’这几个字母。”葛均波解释,A代表抗血小板(Antiplatelet),代表性药物阿司匹林;B代表血压控制(Blood Pressure Control);C代表戒烟(Cigarette Quitting)和胆固醇控制(Cholesterol Control);D有两个,代表健康的饮食(Diet)和糖尿病的控制(Diabetes Control);E代表运动(Exercise)和健康素养教育(Education),让老百姓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手段。
“其实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疾病,70%—80%的机率可以预防。”葛均波说,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肥胖。第二,要少摄入钠盐,“钠盐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且很多高血压药物对它可能无效。”第三,要多吃蔬菜水果。第四,要戒烟戒酒,“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烟有任何的好处,它除了会引起肺癌等情况,还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提高。”第五,要注意适量运动,“散步、太极拳、游泳都可以促进健康,还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非常重要。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定期的体检尤为重要,了解你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情况,可以进行早期干预。”
“我们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过桥。没有任何危险因素,人可以幸福地走完一生。假如有高血压,人就相当于背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高血压同时再抽烟,这个包袱就大了,生活更沉重,假如是高血压又抽烟又有高血脂,这个桥就断掉了。”葛均波强调,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手段。(记者熊建 王美华)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好人生从“心”开始:三高人群需注意戒烟戒酒多吃菜
2020年11月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工作人员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的波士顿科学展台上,展示心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到3.3亿人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的报告,我们知道现在每死亡两个人,就接近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不久前举行的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如是说。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到3.3亿人,比2019年发布的数字2.9亿多出4000万人。葛均波介绍,心血管疾病死亡最多的目前可能还是冠心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疾病,再者是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为何呈爆发式增长?葛均波解释说,我们没有控制好疾病的发病源头,即没有做好预防。如果把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些疾病的发生是过去这些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吸烟和高血压这四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导致的,其他的遗传因素或性别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树立“泛血管”概念,把人看作一个整体
葛均波介绍,医学实质上把一个人分成系统,比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再把系统分成器官,比如把呼吸系统分成支气管、气管、肺等,之后把器官再分成组织,再分成细胞,一点点往下分。
“一个人哪个地方不舒服,就到医生那儿找相关的疾病,所以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对此,葛均波强调,要把人作为整体来看待,心血管疾病其实是血管病,“我们在专业里强调‘泛血管’的概念,或者说泛血管疾病,它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导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器官,比如发生在大脑,产生脑中风,发生在心脏,产生心肌梗死,发生在周围血管,产生血管闭塞要截肢等这样的情况。”
葛均波说,有的患者同时患两个疾病,比如脑中风的同时还有冠心病。“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泛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葛均波介绍,一般而言,人们刚出生时,有正常的血管,正常的血管内膜、中层和外膜。随着人们接触外界的一些危险因素,比如有的人抽烟,包括吸二手烟,有的人不运动,血压升高,过多营养导致高血脂、高血糖等,血管会发生斑块,斑块形成以后会导致管腔内狭窄,导致所有器官的缺血,包括重要器官的缺血。而一旦斑块发生了破裂,就会导致这个地方的血栓形成,就形成了在临床上见到的脑梗塞、心肌梗塞等情况。
预防心血管疾病,做到“ABCDE”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机能运行的动力源。从出生到生命结束,按平均每分钟75次计算,心脏一天要跳十万八千次;人的一生如按80岁计算,心脏要跳动三十一亿三千六百万次。心脏功能对人体健康、工作及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
“心脏跳得过多或过少、过快过慢可能都会有问题。”葛均波介绍,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监测心脏活动的检查方式增多,临床上解决心肌缺血的手段不断进步,也有很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在心血管疾病预防的过程中,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这几个概念,我把它们总结成‘ABCDE’这几个字母。”葛均波解释,A代表抗血小板(Antiplatelet),代表性药物阿司匹林;B代表血压控制(Blood Pressure Control);C代表戒烟(Cigarette Quitting)和胆固醇控制(Cholesterol Control);D有两个,代表健康的饮食(Diet)和糖尿病的控制(Diabetes Control);E代表运动(Exercise)和健康素养教育(Education),让老百姓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手段。
“其实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疾病,70%—80%的机率可以预防。”葛均波说,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肥胖。第二,要少摄入钠盐,“钠盐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且很多高血压药物对它可能无效。”第三,要多吃蔬菜水果。第四,要戒烟戒酒,“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烟有任何的好处,它除了会引起肺癌等情况,还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提高。”第五,要注意适量运动,“散步、太极拳、游泳都可以促进健康,还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非常重要。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定期的体检尤为重要,了解你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情况,可以进行早期干预。”
“我们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过桥。没有任何危险因素,人可以幸福地走完一生。假如有高血压,人就相当于背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高血压同时再抽烟,这个包袱就大了,生活更沉重,假如是高血压又抽烟又有高血脂,这个桥就断掉了。”葛均波强调,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手段。
原标题:三高人群需注意 戒烟戒酒多吃菜
美好人生,从“心”开始(健康直通车(第47站))
本报记者 熊 建 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9 版)
来源: 海外网
“三高”指标异常怎么办
“三高”通常指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哪些因素会导致“三高”?生活中该如何防治?本期,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健康医学科主任朱世殊,为战友们介绍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相关知识。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分为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正常高压在90-140mmHg之间,低压在60-90mmHg之间。通常情况下,对高血压的诊断不能只看1次的测量值,建议在非同日的同一时间进行测量,选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参考依据。高血压早期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如果官兵出现头痛、颈项疼痛、头晕眼花、耳鸣、眼胀痛、手脚发麻、疲倦乏力、心悸胸闷、面色潮红、下肢浮肿等症状,要及时检测血压,明确是否由血压升高造成。一旦确诊为高血压,要及时就诊,进行调压治疗。导致高血压的外因主要有高钠低钾膳食、体重超重、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等。因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防治高血压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50%,也有助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血脂异常一般指血清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范围,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下。除遗传因素外,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方式等都会引发血脂异常。过度摄入肉、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可能导致胆固醇升高;进食糖比例过高、饮酒、缺乏运动、习惯久坐,可能导致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此外,患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痛风等也可引起血脂异常。血脂异常较严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甚至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1次血脂,及时了解身体的血脂情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高血脂的重要措施。战友们平时要坚持清淡饮食、控制体重、加强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保证充足的睡眠。
血糖是指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称为高血糖,典型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易患糖尿病基因、肥胖、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导致血糖异常,严重的还会引发糖尿病。糖尿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较难察觉。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手足麻木、感觉迟钝等症状。如果体检报告中显示血糖异常,应遵医嘱及时到医院复查。同时,加强自我管理,通过科学膳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监测血糖、药物治疗等方法控制好血糖指标。建议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如检查结果正常,每隔3年再查1次。
作者:孙兴维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