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糖尿病(抗凝药影响血糖吗)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西药治疗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概念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眼底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是中医的优势病种。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亦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
治疗原则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叫正、疽、白、干,多半的病人都会表现出冷、酸、胀、麻的,皮肤肢体的异样感觉,比方感觉到像蚂蚁一样的爬,像火烧火燎的疼痛或者是凉,甚至到了严重的阶段,肢体的感觉就会异常,会很难得感觉一些细小的刺激或对温度的变化,甚至感到皮肤出现溃破、溃烂等情况。一般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相互支配、相互影响,常同时并发,故应综合治疗,其具体治疗如下:
1.首先控制血糖,有助于减少或延缓并发症;2、外周血管循环差,需扩血管、抗凝(改善循环);3、发生动脉硬化时,应使用降脂药;4、神经支配血管较差时,需应用营养神经药物。5、要适当地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
西药:临床上常见的口服扩血管药物:
(1)酚妥拉明,它能够直接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主要用于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血栓性脉管炎等。
(2)苯丙酚氨,它对骨骼肌的血管扩张作用较好,皮肤血管的扩张作用最强,因此在治疗末梢动脉硬化、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3)前列腺素类药物,临床上最常用的就是前列腺素类药物,代表药物是西洛他唑、贝前列素钠等,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是临床和医疗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外周动脉、静脉疾病的口服扩血管药物。在扩张血管药物作用之外,同时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这类药物的应用比较广泛。
中成药:临床上常见的口服活血化瘀药物
(1)木丹颗粒:主要是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床上着是四肢末梢以及屈干部麻木、疼痛、感觉异常。
(2)血府逐瘀胶囊:主要用于治疗,由于身体淤血内阻,气滞等因素导致的胸闷、头痛、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冠心病、心绞痛血管疾病以及外伤等因素导致的头部疼痛等症状。另外,对于身体出现的气滞血瘀,心肌供血不良以及皮下血液循环不良,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筋骨痛消丸:用于血瘀寒凝、膝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的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
另外,三七片、丹参片也有效。
房颤抗凝治疗 赶早不赶晚
有关房颤,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说的其实不少了,但是,接受抗凝治疗的人确实太少了,所以,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五科的卢凤民主任今天为大家谈的仍是房颤患者要重视抗凝,而且抗凝要赶早。
卢主任有个朋友的妈妈65岁了,发现高血压快二十年了,近期发现房颤,想找卢主任给调整一下药物。当时卢主任在外地出差,就约定下一个周三请患者去医院看看。周一,卢主任接到消息,朋友的妈妈脑梗塞住进了环湖医院。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绝不能掉以轻心,发现房颤后要尽早进行评估,有需要要尽早服用抗凝药物,避免栓塞发生。
数据显示,房颤患者在迅猛增加,虽然有些房颤患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并不意味着脑中风的风险不存在,只有坚持抗凝治疗才能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房颤引起的血栓会致命
由房颤引起的中风比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危害更大。房颤发生时,心房中血液淤滞形成血栓,这种来自心房的血栓往往体积较大,一旦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的主要血管,会造成大面积的脑组织坏死,导致偏瘫、死亡等严重后果。血栓进入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也会引起严重后果,比如栓在肠动脉会引起肠坏死。
因此房颤患者需要接受抗凝血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防止中风的发生。
三大误区妨碍房颤患者抗凝治疗
误区一 没有不适感觉就停止服药
许多房颤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没有任何症状还需要每日服用抗凝药物,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因此房颤患者应该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风危险因素评分;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持续还是永久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预防中风的发生。
误区二 抗凝药有出血风险,不敢用
服用抗凝药预防中风的获益要远远大于出血的风险。与中风相比,即使有很少的人服用抗凝药有可能导致的出血,绝大部分也是可以救治的。目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出血风险,特别是出血中最严重的颅内出血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
即使有出血风险,抗凝药物也不能停用。
误区三 用阿司匹林抗凝
很多人都爱用,甚至医生都会建议使用阿司匹林作为预防房颤引发脑中风的抗凝药物,这是不对的。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房颤引起的血栓没有抗凝作用,反而会增加出血风险。
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查
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几率会罹患房颤,并且一旦发生过房颤,会反复再发。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吸烟、饮酒等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这些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接受相关治疗。这部分高危人群如果发生心悸、气短、头晕等相关症状,要到医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排除房颤的可能。但是多数患者发生房颤时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和症状,接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在发生中风后才被诊断为房颤的,因此房颤患者要重视抗凝治疗,并坚持用药。
房颤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一旦发现房颤,除抗凝治疗外,应酌情考虑针对病因的治疗,如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甚至左心耳切除。(邱琳荃 张平 许正旭)
糖尿病损伤血管危害大,用好这3个药,帮助糖友远离心血管并发症
63岁的王女士,大约在半个月前,出现左下水肿症状,且在皮肤表面有明显的红肿现象。活动后,双下肢还伴有疼痛感加重的情形,疼痛性质为刺痛感较为强烈。其中,右下肢较左下肢的症状略轻。并发伴有视物模糊,阵发性左手抽搐等症状。
症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家人非常担心,便陪同患者王女士前来我院检查就诊。
患者情况据了解,王女士在10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血糖偏高,当时测量的空腹血糖为9.1mmol/L。但还并未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以及视物模糊等相关症状。
自发现糖尿病以来,患者王女士多年间一直坚持规律的服用降糖药物,也曾多次复诊检查调整过降糖方案。
综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推测患者近期出现的症状,还是与其糖尿病的整体病史,存在有很大的联系。
简单查体结果提示:患者身高160cm,体重82.5kg,BMI 32.2kg/㎡,心率91次/分,血压130/83mmHg,双下肢水肿,且多处有色素沉着,其中左下肢皮肤红肿,且皮肤表面体温较高。其他无异常。
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提示:随机血糖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
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动脉有细小硬化斑块形成,且双小腿穿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皮下组织淋巴水肿。
根据收集到的患者资料,以及结合各项检查结果来看,可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
糖尿病对血管的危害性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具体有多高,它本身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对血管造成的危害性,进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像患者王女士出现的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它主要就是由于长期血糖较高,对血管内壁造成一定的损伤,或者甚至是已经形成了粥样硬化的斑块,致使血管发生的病变情况。这类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是一类非常常见的并发症。
所以,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地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还应当考虑降压、调脂、抗凝等多种治疗方式,进而预防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达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和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证实。
目前已经有三类降糖药,在可以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为便于患者对糖尿病的深入了解,更为科学地选择降糖药物,我们针对这三类药做出了详细的科普说明。
第一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
常见的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沙格列汀、阿格列汀、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等。
我们首先要说到的就是,口服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这是一类针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这类药可以抑制二肽肌肽酶-4的活性。
而二肽基肽酶-4(DPP-4)是灭活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重要酶,所以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通过对二肽肌肽酶-4的抑制,来达到提升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
从而,使内源性GLP-1和GIP进一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还能抑制胰岛α细胞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最终,发挥其降低血糖的作用。
并且这类药物还不容易诱发低血糖风险,也不会增加体重。
同时,在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上,也有显著的作用。
第二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
常见的主要包括:恩格列净,依格列净和达格列净,坎格列净等。
提到降糖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这类药的降糖方式非常独特。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它是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来发挥其阻止葡萄糖被肾脏重吸收的作用。
使多余的葡萄糖直接随尿液排出体外,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因为这类药物控制血糖可以不依赖于胰岛素的作用,不但能减轻胰岛的负担,还能够达到保护心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目的。
同时还有减少体重,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第三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常见的这类药物,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以及阿必鲁肽等。
另外,除了上述两类降糖药以外,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降糖药,那就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这类药在本质上,是一种在肠道内分泌的肽类激素,属于肠促胰素。
它主要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同时还可以良性刺激胰岛b细胞的增殖生长,对胰岛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另外他还有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的作用,能够增强饱腹感,可更好地帮助患者减少食欲控制体重,更有利于平稳的降糖。
并且还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上,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所以说,用好这三类药,不仅能够控制血糖,而且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远离心血管并发症。
患者除了可以选择单一药物来达到控制血糖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双重作用外,还可以考虑通过联合使用我们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几种或多种药物的治疗方式,来达到多重的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时,可从降糖、调脂、降压和抗凝等多个方面考虑,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达到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控制血糖值只是其一,而预防心血管疾病才是不容小觑的重中之重。
建议患者朋友们,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可优先选用对降低血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双重作用的药物。除此之外,还可考虑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来达到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