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可以吃天麻(糖尿病可以吃蚕蛹吗 百科)

悦读中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高血压,有一个基础方

小编导读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两种病,现多见于临床。若单独而论,这两种病也时常让人觉得棘手,治疗起来有一定难度。若两种病合并起来,那岂不是难上加难?虽说有难度,但不要怕,总会有解决办法。我们就来看看于世家教授是怎么对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吧。

01 病因病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阴虚为主,兼有气虚、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热邪等交互为患。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干多饮、多食、消瘦、眩晕、头痛、心烦易怒、耳鸣、失眠多梦等。

02 辨治经验

在临证治疗中,于世家教授多以平肝潜阳为主,配合补益肝肾、清热泻火之法。方选天麻钩藤饮为主方加减。方中天麻平肝阳,息肝风,善治眩晕;钩藤清肝热,息风止痉;二药相伍以平肝息风。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牛膝引血下行,以利肝阳的平降。益母草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利水,入心、肝二经,与牛膝配伍既可引血下行,又可使火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而且在《本草汇言》中特别提到益母草能治“血贯瞳仁及头风眼痛”。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二药配伍牛膝可以加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以解失眠多梦之症。诸药配伍,共奏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清热泻火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之高血压患者。

于世家教授注重辨病、辨证、辨人施治,治疗时注意个体差异,依据不同患者的自身情况在组方上灵活变通、随症加减。本病以肝阳上亢证为主,兼有其他证时,可随症加减。

如兼有阴虚证,可表现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口燥咽干者,可加养阴生津之沙参、麦冬、玉竹;失眠多梦者,可加黄精、珍珠母、酸枣仁、远志等。黄精补气养阴、健脾、益肾,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精不但具有降压作用,还有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降低血糖的作用;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珍珠母亦有降压的作用;酸枣仁有养心益肝、安神之功效;远志有安神益智的作用。潮热盗汗者,可加滋阴潜阳、退热除蒸之鳖甲,凉血除蒸之地骨皮,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生地黄。

如兼有瘀血阻络证,可表现为四肢麻、凉、痛甚,可加入丹参、赤芍、川芎。丹参有活血通经之功,与原方中的牛膝配合应用,有活血通经、养血安神、引血下行之功,遵从了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赤芍有活血通络之用;川芎行气活血,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意。

如兼有阴阳两虚证,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后背畏寒、四肢欠温、夜尿频数等。因阴阳互根,相互依存,所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治疗不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两虚。于世家教授善用巴戟天、菟丝子等温和之品,而不选肉桂、附子等峻补之品,治疗阴阳两虚证时选用枸杞子、山茱萸以滋阴助阳,以期“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而选用巴戟天、菟丝子补阳,则体现了“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如兼痰湿证,加用泽泻、猪苓、车前子等以利尿祛湿,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存在很多肥胖的患者,而“肥人多痰湿”。

综上,以天麻钩藤饮为基础方随症加减,以平肝潜阳、清热泻火、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宁心安神等,从而使诸症消失、血压下降。同时,于世家教授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只重视血压是否达标是不够的,更要注重降压过程中血压是否平稳,从而减少脑卒中等终末事件的发生率。

验案举隅

孙某,男,58岁。因“头晕、头痛1年余”就诊。

患者素体虚弱,3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曾口服消渴丸及二甲双胍(具体用量不详)治疗,后自行停药,亦未监测血糖。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遂来就诊。

入院时症见:口渴多饮,乏力,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查体:血压148/95mmHg,双足背动脉搏动尚可,舌红,苔黄,脉弦细。

理化检查:随机血糖12.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血常规正常;尿糖阴性;便常规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肝、胆、脾彩超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消渴;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

治法:平肝潜阳,宁心安神。

处方:天麻30g,钩藤30g,石决明20g,杜仲25g,桑寄生25g,牛膝25g,菊花25g,白芍15g,丹皮15g,珍珠母50g,茯神15g,夜交藤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西药治疗予拜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甘舒霖30R注射液,早10U、晚8U,饭前30分钟,皮下注射。

治疗3天后,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诸症,监测血压、血糖均在正常范围。故原方去珍珠母、茯神、丹皮,加熟地黄15g,黄精40g,枸杞子25g。

继服6剂好转,遂停服中药。

出院后,随访2个月,症状无加重。

按语:本案患者久病体虚,消渴日久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从而导致面红目赤、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弦细诸症。治疗时于世家教授采用平肝潜阳、宁心安神的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服药3天后,头晕头痛明显缓解,而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之阴虚证明显,故加入黄精、枸杞子、熟地黄补益肝肾,养阴填精。

好书推荐

梁国卿、陈晶、于世家,辽沈糖尿病三位大家治疗糖尿病经验总结——

《益气活血治消渴:辽沈糖尿病三杰经验集》

本书总结了辽沈地区治疗消渴病著名的三位名老中医梁国卿、陈晶、于世家教授的学术经验。梁国卿教授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重视气和脾肾在人体活动中的作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以补脾益气为本,慢性疾病除重视培补脾肾外,还重视益气活血等。基于梁老独特的学术思想,现代医家陈晶教授、于世家教授传承这一理论并加以发挥,在治疗消渴病方面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本书将三位享誉辽沈地区的名家治疗消渴及杂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典型病例加以挖掘整理、传播,对现在及今后的临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益气活血治消渴——辽沈糖尿病三杰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郑曙琴 高天舒 王丽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降血糖先得分清体质,来对号入座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日益提高。患者得了糖尿病以后,具体症状及发生哪些并发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国人对糖尿病普遍比较易感,糖尿病发生发展存在体质学基础,所以治疗糖尿病须以分清体质为基础。阳明胃热体质、少阴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厥阴阴虚肝旺体质、太阴脾虚体质之人均可发病,其中尤以阳明胃热和少阴阴虚体质最容易发病。

阳明体质

最常见于

阳明胃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身体壮实,体形丰满或肥胖,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属于能吃、能睡、能干的那一类人,多见于成功人士,实权派或财富人物。这类人胃热比较盛,工作努力,或过嗜醇酒厚味、高热量饮食,就可以形成胃肠结热、脾胃湿热等,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引发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口渴引饮,消谷善饥,烦热,大便干结,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滑数有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便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

治疗

当清泄结热或清化湿热,方剂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加减。大便不畅者,可以配合腹部按摩。

少阴体质

少阴阴虚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一般体形瘦长,体力尚好,精力比较充沛,食欲比较好,思维敏捷,多知识分子,睡眠比较少,或有失眠倾向,多见于瘦人2型糖尿病。因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或加以经营谋略,用脑过度,内生心火,火热伤阴耗气,则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眼花,咽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偏干,腰膝酸软,或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衰弱、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

治疗

重在滋阴补肾,兼以清热,中药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加减。日久阴阳俱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肾气丸等。

厥阴体质

常见于

厥阴肝旺、阴虚肝旺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格壮实,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好,如张飞之类的人物,控制情绪能力很差,性格多暴躁易怒,容易急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一经不良情绪影响,就内生肝火,或气郁化热,伤阴耗气,或引动肝阳上亢,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一步发展容易并发脑血管疾病、眼底出血等。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面赤,烦热口渴,性急易怒,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大有力。这类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治疗

重在平肝清热,可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少阳体质

少阳气郁、郁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体力较差,精力也比较差,食欲一般或比较差,消化功能不太好,有时爱腹胀、拉肚子,平素爱生闷气,女性多见,心眼小,看问题比较悲观敏感,遇事爱钻牛角尖,有抑郁倾向,被称为林黛玉型,可见于少部分糖尿病病患者。加之糖尿病病程缠绵,根治不容易,患者普遍存在悲观情绪,所以得病以后表现为气郁或肝郁脾虚证者很多。

临床常表现为

胸胁胀痛,咽干口燥,烦躁易怒,神疲食少,大便不调,神疲抑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舌边有红点,舌苔起沫,脉弦细或兼数,进一步发展常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抑郁、糖尿病胃肠病变、月经不调等。

治疗

应当疏肝清热,可用加味逍遥散、小柴胡汤。痰热内郁,心胸烦闷,失眠者,可用黄连温胆汤;肝胃郁热,头晕目赤,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

太阴体质

太阴脾虚或脾虚湿滞体质者。

这类人平素体格虚弱,或体形虚胖,面色黄,一般体力差,食欲比较差,素体脾气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大便容易稀,有腹泻倾向,平素相对比较怕冷,容易发生胃肠疾病,被称为刘备型。因为脾气偏虚,正常运化水谷,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差,如果再加以饮食失节,醇酒肥甘,就会变生痰湿,或变生湿热、痰火,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上表现为

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有呕吐恶心,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虚胖,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这类糖尿病常伴血脂异常,如果失治误治,可导致糖尿病腹泻、糖尿病胃肠病变等。

治疗

应当益气健脾、渗湿调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四妙丸、连理汤等。

所以,只有分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才有可能使糖尿病者不出现或晚出现并发症,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病情不发展,从而使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赵进喜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高血压来了 别忘了还有中医

如今,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规范服用西药控制血压的同时,很多医生建议患者吃点儿中药调理一下。

喝点中药减轻副作用

根据体质选中药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通常从患者的整体病证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中药复方调整机体内环境,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使心、脑、肾及血管得到保护。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与遗传、体质、情志、饮食等诸多因素有关,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肾,但可波及五脏,总因机体阳阳失衡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阴阳气血平衡。

1.患者若脾气暴躁,易生气、爱着急,常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天麻、夜交藤、生石决明(先煎)各30克,钩藤(后下)、杜仲、牛膝、桑寄生各15克,白蒺藜、黄芩各12克,远志10克,珍珠母30克,龙齿30克。肝火之症明显时,可加丹皮15克、赤芍20克、川楝子9克。

2.若患者体态较胖,胸闷多痰,常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半夏9克,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12克,炙甘草3克、蔓荆子3克。胸闷明显者,加瓜蒌皮15克、 郁金12克、降香10克、枳实15克。

3.若患者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常以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熟地30克,山萸肉18克,怀山药18克,丹皮12克,泽泻9克,茯苓12克,枸杞子18克,菊花18克,杜仲30克,生地12克,五味子6克。

为何推荐用中药

高血压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或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可能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时候药物的相互作用就成为影响降压疗效和安全性、用药依从性和连贯性的重要因素。心衰患者常用的地高辛,糖尿病患者服用的阿卡波糖,以及临床常用的西咪替丁、抗真菌药物等,易与许多降压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或影响药物的代谢。此时,若中西药合理联用,可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钙离子拮抗剂可造成浮肿,可同时给予健脾利湿的中药白术30克、茯苓12克、泽泻30克、车前子15克等,可使其浮肿消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导致咳嗽,选用中药前胡30克、天浆壳30克、地肤子30克、防风30克、 蜈蚣2条、竹沥15克、半夏15克等可疏风宣肺止咳;针对患者出现的咽痛等症状,可加用马勃9克、赤芍30克、丹皮30克、川朴15克、苏梗15克、竹沥15克、半夏15克等清热利咽。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郑小伟

滋水涵木血压更平稳

祖国医学中没有高血压病的病名,临床医生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风眩”、“风厥”等疾病范畴。老年高血压的中医病机及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综合历代医学家的研究及论述,高血压病辨证的主导模式主要是肝阳上亢,肝阳使肝阴受损,进而发展到阴虚阳亢,阴阳受损,加上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到阴阳两虚的境地。

肝肾同居下焦,相火寄焉,肝阴与肾阴相互滋养,肝藏血,肾藏精,肝肾相济,精血互生,肝脏之阴阳受损必定会损肾脏之阴阳。高血压病患者后期多年迈体虚,或久病不愈,以致气血不足,久则及肾,致肝肾亏或阴阳两虚。临床上常见以头晕、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为主的典型阴虚证型。

对于以肝、脾、肾三脏虚衰为主的老年高血压病,即本虚标实之证,笔者常采用滋补肝肾、滋肾平肝、育阴熄风、滋水涵木、滋阴清肝等法进行治疗。临床常以地黄汤为基础方,根据兼证不同而加用清泻肝火、平肝潜阳或育阴潜阳等中药,以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平稳降压的目的,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其中杞菊地黄丸具有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属“滋水涵木”之法,用于肾阴不足之头晕耳鸣、眼花或枯涩疼痛者,药用枸杞15、菊花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5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5g、牡丹皮12g,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壮水之主,熟地、山茱萸、山药三阴并补,以滋肾养肝、益脾,又配茯苓、丹皮、泽泻清泻肝肾之火;再配枸杞、菊花滋阴清肝明目。肾虚严重者,加巴戟天、杜仲;肺胃热盛者,酌加黄芩、知母;肝气郁滞者,加香附、郁金、夏枯草;脾虚明显者,加生黄芪、党参;阴虚甚者,加玉竹、玄参;血瘀明显者,加当归、丹参等。(李灿章整理)

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脑病二科 陈 伟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