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脾胃虚弱和糖尿病(脾胃虚弱和糖尿病的区别)

心脑血管专家李立志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多与脾胃虚弱有关,怎么调理,中医分享一方

古人也会得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把两个字拆开,消——消谷善饥,总感觉吃不饱,容易饿,渴——饮不解渴,喝水多,都属于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现代医学讲糖尿病是代谢出现问题,与中医里脾胃的运化功能异曲同工。

中医临床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脾胃问题,比如时常表现出多饮多食,但是吃喝完了之后,又出现腹胀乏力,大便不成形等症状,这种情况就属于“脾胃虚弱”,脾和胃虚弱到一起去了。

很多朋友误以为中医上的脾就等于胃,实际上不是的,脾主要的功能是运化,包括运化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并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及运化水湿,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古人讲“脾为中洲之土,灌溉四旁”,说的是全身脏腑组织都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供养。

胃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可以储存吃下去的食物,并对它们进行磨碎处理,这是初步消化,接下来的交给脾来运化。

脾和胃是一对儿,“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脾和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以及津液的输布,所以脾胃也被称之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和胃,连虚弱也经常是一起虚的,除了先天性体质不好导致的脾胃虚弱,后天饮食习惯不好,常吃肥甘厚腻之物(油腻、甜腻、口味重的食物),不常运动,长期情绪不佳,都会导致脾胃的虚弱。

脾胃虚弱的人,运化功能变差,身体各脏腑没有受到应有的营养和水分,吃了还想吃,喝了不解渴;水液运化功能变差,出现水肿;气血运化功能变差,总是这痛那痛,血液不通畅,“不通则痛”。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影响,脾胃虚弱可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消渴病,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喝水多)属,中消善饥(容易饿)属,下消多尿属。临床上三消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也就是说,肺,胃,肾都需要调理。

玉液汤: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中医认为,消渴(2型糖尿病)的病因本虚标实,阴虚是本虚,燥热是标实。人饮食不节、情绪不佳、长期劳累、熬夜等原因都会导致阴虚,阴虚会导致燥热,两者互为因果。

没过张锡纯开的“玉液汤”拿准消渴(糖尿病)病机,益气生津,润燥止渴,从肺,胃,肾三脏腑入手。

玉液汤组方:黄芪、山药、五味子、知母、葛根、天花粉、鸡内金。

黄芪,是此方主药,补气的名药,归脾经、肺经,主要补脾气,脾气升起来,水湿津液上升。

其次是山药,常见的药食同源食物,主要作用有三个:补脾、固肾、润肺,三脏腑都照顾到了,上润肺,肺生水可帮助止渴,下固肾,可帮助小便次数多的问题。黄芪补阳,山药偏于补阴,阴阳平衡。

五味子,酸味有收缩的性质,可协助山药补肾固精。

鸡内金,鸡没有牙齿,吃进去的东西主要靠鸡内金来消化,所以鸡内金健胃消食的能力比较强大。

方中其他药物,作用多是生津止渴,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润燥止渴;葛根,生津液。

玉液汤临床对消渴症发挥良好疗效,但糖尿病病因多样,一方不能完胜。糖尿病人在日常控制血糖、缓解症状、以及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疑问,可以评论留言。

糖尿病,多是因为“脾虚”,中医名方:健脾益气,巧妙降糖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了正常人体水谷精微的代谢过程,突出了脾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刚好展现了中医对于脾的认识。

在中医看来,脾的主要作用在于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人体吃下去的饮食水谷经过口、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将食物变成糜烂的状态,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糜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物质,进一步化生成气血,并且脾胃主管将精微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胃功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损害,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不能正常地运作。糖尿病人就会出现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而堆积在血管脉道之中,这时,就会出现全体各个脏器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那么,中医常说的消渴症的“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症状就会出现。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医案:

患者姓张,女,今年59岁。见诊的时候见患者身体消瘦,患者自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纳食多常,眠可,大便正常,无明显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通过视频看到她舌苔,舌红少津,苔燥。检查了血糖,血糖值为11.9mmol/L。

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给他开出一方:

黄芪、黄精、葛根、天花粉、白术、茯苓、玄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黄连、山药。

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半个月之后,患者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活动时仍然感到疲劳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血糖降到了8.9mmol/L。

效果好转之后,给患者在原方之中加减了几味用药,继续服用了半个月。患者乏力、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消失了,血糖降到了7.5mmol/L,又将上方改成丸剂,长期服用。1年后复访,病情没有再复发,血糖恢复正常。

从患者的症状上看来,主要是脾出现了问题,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脾受到损害时,脾就不能生化气血,导致气血不足,那么人就容易出现乏力,犯困。由于脾受到了损伤,人体喝下去的水无法转变成具有营养的津液,出现口渴多饮,水不能运化只能下行,这就是造成多尿的症状。当脾的运化能力越来越差,人体所得的营养越来越少,自然而然就消瘦了。

清楚了病情的原由,我们来看一下方子: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主,又能生津止渴,黄芪补气升阳,以助脾之升清;山药、黄精味甘淡性平,能滋养脾阴;葛根味甘入脾,能升阳健脾,止渴生津;天花粉、麦冬润肺生津,养阴益胃;生地黄、枸杞子益肾补肝、生津养阴;黄连、玄参清热滋阴;丹参活血化瘀,与党参、黄芪相合,有益气活血之功。诸药配伍,健脾益气为主,意在治本;兼顾生津清热、化瘀活血,意在治标。标本兼治,才能血糖稳定,症状改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脾失健运,机体得不到滋养,导致津亏气虚,化燥生热,以致于产生各种并发症。气虚血行无力,则致血瘀,瘀血内阻会加重糖尿病,最终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大家有相关的症状,需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切勿随意用药。

糖尿病,多因“脾虚”,巧用3个中成药,健脾益气,稳降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问题,主要是因为胰岛素不够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好,导致血糖过高。中医认为,糖尿病往往和“脾虚”有关。

脾虚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能让身体里的湿气变重,这样血糖就更容易升高。所以,如果能够通过中药来健脾益气,就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的情况。下面我会介绍三种中医常用的中成药,它们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首先,我们来看看脾虚和糖尿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脾虚在中医里是指脾胃功能不好,常见的症状有不想吃饭、感觉累、肚子胀、便秘等。脾虚的人可能会觉得头晕、脸色发黄、舌头颜色淡、舌苔白。因为这些原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调理脾胃、改善脾虚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忙稳定血糖。

接下来,我们看看三种有助于健脾益气的药。

01、参麦丸

参麦丸里主要有人参和麦冬,能够补脾健胃、增加气和津液。人参可以大补元气,麦冬能够滋润身体。

这两种成分配合起来,可以改善脾胃的功能,帮助稳定血糖。参麦丸适合那些脾胃虚弱、不想吃饭的糖尿病患者。

02、脾胃丸

脾胃丸里面的成分有黄芪、白术和茯苓,能够补脾胃。黄芪可以补气,白术能够健脾去湿,茯苓有利尿去湿的作用。

脾胃丸可以增强消化能力,对糖尿病患者改善肚子胀、便秘等症状有帮助。

03、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里面有人参、黄芪、白术等,能够补气和血、健脾。它适合那些感觉虚弱、不想吃饭的糖尿病患者。补中益气丸能够提高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有助于稳定血糖。

除了吃药,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食疗来健脾益气。

比如:

【山药粥】

材料:山药、大米

做法:大米煮成粥后,把山药打成糊加进去一起吃。山药粥对于脾肾气虚的糖尿病患者有帮助,可以减轻腰酸、大便稀等症状。

【猪胰淡菜汤】

材料:猪胰、淡菜

做法:猪胰切片,淡菜泡发。先炒淡菜,再加水煮汤,汤开后加猪胰。煮熟后加盐调味。这个汤可以健脾、帮助消化,对糖尿病患者有好处。

最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治疗要因人而异,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2. 定期检查血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要控制好。

3. 用药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不要自己随便停药或者改变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