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特殊性(特殊性糖尿病症状)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老年糖尿病的六大特殊性,你都了解吗?

近日,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北京”--慢病管理专家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指出,老年群体的健康状态个体差异很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复杂的基础疾病。

肖新华教授介绍,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具有以下临床特殊性:

第一,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但感知低血糖的能力差;

第二,认知功能差,自我管理能力差;

第三,营养不良风险高,更易伴有衰弱(如肌少症等);

第四,并发症(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等)和伴发症多(高血压、高血脂等);

第五,普遍存在多重用药,影响降糖疗效,增加低血糖风险;

第六,老年患者餐后血糖升高多见。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肖新华教授给出五点建议:(1)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中肌肉含量较低,应适度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2)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而碳水化合物可以快速分解供能,也可降低药物治疗中的低血糖发生风险;(3)多摄入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增加饱腹感,减少血糖波动;(4)应避免过度限制能量摄入,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5)老年患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尽早且定期去医院评估自身的营养状态,尽早发现并干预。

此外,肖新华教授指出,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以改善体质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他给出以下建议:(1)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治疗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风险评价和运动能力评估;(2)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和运动时间的间隔,避免运动相关低血糖、低血压等事件发生;(3)加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血糖监测,警惕运动过程中低血糖发生,及时停止运动和处理;(4)选择可长期坚持的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等)。同时,运动过程中要小心跌倒。

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肖新华教授强调,这类人群应该尽早起始药物治疗。

在用药选择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基于自身特点,在医生指导下优选低血糖风险小、服药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同时也要关注自己肝肾及心脏功能的并发症和伴随疾病。

在治疗老年糖尿病方面,中医药具有从疾病整体观念出发、单药多靶点等优势。

肖新华教授介绍,研究显示,对于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92%、空腹血糖(FPG)1.3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3.0mmol/L,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0.36)及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口干、口渴、乏力等症状,降低腰围。为进一步探索津力达颗粒治疗的优势人群,研究者还对该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超过6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津力达颗粒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更为显著。

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且具有共病多、基础情况差、低血糖风险大等特征。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深,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单药多靶点的优势,为老年糖尿病防治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武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协同作用,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健康课堂|老年糖尿病的六大特殊性,你都了解吗

近日,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北京”--慢病管理专家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指出,老年群体的健康状态个体差异很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复杂的基础疾病。

肖新华教授介绍,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具有以下临床特殊性:

第一,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但感知低血糖的能力差;

第二,认知功能差,自我管理能力差;

第三,营养不良风险高,更易伴有衰弱(如肌少症等);

第四,并发症(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等)和伴发症多(高血压、高血脂等);

第五,普遍存在多重用药,影响降糖疗效,增加低血糖风险;

第六,老年患者餐后血糖升高多见。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肖新华教授给出五点建议:(1)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中肌肉含量较低,应适度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2)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而碳水化合物可以快速分解供能,也可降低药物治疗中的低血糖发生风险;(3)多摄入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增加饱腹感,减少血糖波动;(4)应避免过度限制能量摄入,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5)老年患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尽早且定期去医院评估自身的营养状态,尽早发现并干预。

此外,肖新华教授指出,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以改善体质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他给出以下建议:(1)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治疗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风险评价和运动能力评估;(2)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和运动时间的间隔,避免运动相关低血糖、低血压等事件发生;(3)加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血糖监测,警惕运动过程中低血糖发生,及时停止运动和处理;(4)选择可长期坚持的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等)。同时,运动过程中要小心跌倒。

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肖新华教授强调,这类人群应该尽早起始药物治疗。

在用药选择方面,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基于自身特点,在医生指导下优选低血糖风险小、服药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同时也要关注自己肝肾及心脏功能的并发症和伴随疾病。

在治疗老年糖尿病方面,中医药具有从疾病整体观念出发、单药多靶点等优势。

肖新华教授介绍,研究显示,对于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0.92%、空腹血糖(FPG)1.34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3.0mmol/L,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0.36)及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口干、口渴、乏力等症状,降低腰围。为进一步探索津力达颗粒治疗的优势人群,研究者还对该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超过6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津力达颗粒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更为显著。

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且具有共病多、基础情况差、低血糖风险大等特征。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深,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单药多靶点的优势,为老年糖尿病防治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武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协同作用,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我国首个《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发布,无针注射技术正式进入临床诊疗序列

来源:环球网

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受限于药物特殊性,目前只能注射给药,针头引起的身心不适让众多糖尿病患者抵触甚至放弃胰岛素治疗,这使得大部分患者错过黄金治疗期,加剧并发症到来,拉低生活质量,减少寿命。为改善应用胰岛素患者的生存现状,无针注射器顺势而生,经历众多国内外权威专家实验论证后,我国首个《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在京发布。

2020年8月5日,由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制订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正式发布,近百年历史沿袭胰岛素用针扎的老方法已经落伍。

由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教授牵头,发表于BMJ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1.298亿,成人患病率约占12.8%,而血糖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仅有25.9%,长期血糖不达标者,抵抗力明显下降,极易成为易感人群,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又成为高致死率人群。而胰岛素的适时和及时介入,能使糖尿病患者迅速平稳血糖,大大降低感染风险。但传统胰岛素注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患者的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较差,也是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有超过两千万的中国成人患者,每天必须承受胰岛素注射所带来的痛苦,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并不理想。证据表明,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51.3%的患者会因为恐惧、疼痛等原因抗拒治疗,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中途放弃,或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我国胰岛素应用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委会主委赵芳主任介绍,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可以减轻患者注射痛苦,并经大样本量的多项研究证实,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同等剂量胰岛素下,较更换为无针注射器前更平稳。

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告诉记者,无针注射器利用压力射流的原理来完成药液的皮下注射,进入皮下后较有针明显弥散,有助于吸收,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缓解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指引”的推出为医护人员提供科学的操作指导,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更优的胰岛素注射选择。

针对无针注射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十余家三甲医院共同开展的 “FREE研究”结果显示,无针注射胰岛素组较有针注射组,获得了更好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数值;注射疼痛感及不良反应更低;胰岛素注射剂量减少;无新发硬结产生,综合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有针胰岛素注射组。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一系列相关研究的无针注射器具,均采用我国一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相关无针产品斩获德国红点奖、日本Gmark奖、中国红星特别奖等诸多国际大奖;无针研发和科技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

此次《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的制订,依托民族医疗科技产品,汇聚国内顶尖的内分泌和护理领域专家,依靠殷实的中国证据,标志着无针注射胰岛素正式进入中国糖尿病临床诊疗序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大范围开展无针注射胰岛素临床应用的国家。期待中国的无针注射技术可以早日更广泛地应用在其它医疗领域,从而造福更多承受针头之痛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