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记录(一型糖尿病病历书写范文)
我国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饮食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
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
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他还记得,小时候打胰岛素要用蓝芯针管,为此经常去买针头,每周都要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如今,杨琨注射胰岛素已经非常容易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的血糖基本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而且,他取得了两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文凭,还从事着糖尿病的公益事业,成立糖友互助会,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Ⅰ型糖尿病人提供就业机会。
日前,在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上,杨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防控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还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肥胖和超重有一定相关性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郭立新表示,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郭立新说,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郭立新提醒,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纪立农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纪立农表示,内分泌医生要加强对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另外,要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
患者对糖尿病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说:“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糖尿病需要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有详细的日记记录,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90%的患者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只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临床中,赵芳就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赵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型糖尿病患者的六一:从9岁开始,人生中那些难忘的片段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距我9岁那年确诊1型糖尿病已经过去32年,目前我还没有出现任何因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您觉得神奇吗?今天就跟朋友们分享一下过往经历中一些难忘的片段。
第一次住院
1985年6月的一天,我被送进天津儿童医院5楼2病房,从此开始了每天注射三针胰岛素、测四次尿糖的生活。这对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相信很多1型孩子和1型糖宝的家长都曾体会过。
当时国内尚没有人胰岛素,所以每天三顿饭前都使用蓝芯针管抽取短效动物胰岛素(猪或者牛)注射,同时每顿饭前和临睡前也要用18滴班氏液和2滴尿液在酒精灯下烧开,根据比色确定尿糖加号,再请医生帮助调整胰岛素的剂量。血糖监测仪,动态血糖仪?这是很多年以后才出现的高科技了。
儿童医院的饭菜还是比较枯燥的,每顿饭两个小馒头(一两一个)、一盆清炒蔬菜和一盆清汤,几乎看不到任何的肉类点缀。最难忘记的还是每天随晚餐送来的两个白水煮鸡蛋。这是医院为了避免我夜间出现低血糖,所以不管睡前尿糖多少,都要求我必须在睡前加餐吃掉的。这种生活持续了近一个月,结果是出院后我看见鸡蛋就有想吐的感觉。
我想说的是,饮食的多样性还是很重要的,很多新确诊的糖友一想到自己得了糖尿病,就觉得人生从此与美味绝缘,这是片面的。以前我们受经济条件限制,以及对疾病的认知限制,饮食会比较单调,但现在不同了。在掌握基本的糖尿病饮食规律基础上,完全可以调剂享受美食,不做苦行僧。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有个控制良好的血糖。
这三十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诊疗新科技日新月异,糖尿病已广为人知,糖尿病领域所有从业人员齐心合力,未来形势一片大好,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
第一个记录本
出院后,很多问题落到了我的父母身上:怎么打针,怎么测尿糖,需要配备什么材料?好在我的父母一位在医大工作,一位曾经当过医生,材料还是比较容易地配齐了,但是国内当时得糖尿病的人并不多,特别是1型,所以在知识教育和普及方面是空缺的。父亲跑到高等教育书店,找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池芝盛教授编著的研究生教材《糖尿病学》,开始了他们的学习之路。
此外父亲还找了一个小本子,把出院小结重新抄了一遍,同时也把每天的生活情况做了记录(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
当时虽然不太了解糖尿病并发症有多么可怕,但父母从书中还是知道了要坚持定期复查,确保生长发育的正常以及避免因为糖尿病出现意外情况。
天津儿童医院当年是每周四上午半天的内分泌门诊,所以出院后每周四上午,母亲带着记录本,带着我,前往医院复诊,挂包美珍主任的号,探讨各种问题。包括每年寒暑假,都要把与糖尿病相关的各项化验都进行一遍。直到今天,我基本维持每3个月体检一次。
现在每当我看到这些记录本,就会想起跟着父母跑医院的日子。
一个1型糖孩家庭第一次面临的经济困境
我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工资并不高,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每天三针胰岛素、三次口服药、多次尿糖检测、定期医院复诊,饮食要营养、品种要丰富,同时还要上学,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有一定难度的。
母亲在我生病确诊的第二年就办理了劳动保险,全职在家照顾我,所有家庭的经济重担都落在了父亲肩上。父亲利于自己专长,每到周末就跑去附近郊县从事拍照、洗像、放大等业务贴补家用,缓解困境,一直持续到父亲彻底下海承办校办企业,生活才开始好转。
不说从前,就是现在,有1型糖宝的家庭在经济负担方面也比一般家庭重得多的多。但不管怎样,在父母的爱护下,我还是健康地长大了。
一份影响深远的文件
“高等学校不招收1糖尿病人。”
这是高教委红头文件中的一句话。因为它,我不得不走上曲线救国的道路,上中专学“计算机软件”,上中央电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上天津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临床医学”。两个大专学历的取得,让我付出了比一般孩子更多的艰辛。
现在,大学的招生政策已经有了很多调整,但我们还是期待更加符合人性化的政策出台,让1型孩子在不幸患病之外,体会到更多社会的关爱。
一句承诺带来的一份伤心
“你身体不好,就你和我知道,不要告诉其他人!”
这是我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负责电教,把身体情况告诉了当时的教务主任后,她对我说的。但不久,她就把我的身体情况告诉了其他校领导和老师,造成了当时我的解聘。
之后经历了种种找工作的过程,其中难以忘记的是在应聘一个传呼台方面工作的时候,我把身体情况和当时正在中央电大求学的情况告诉了负责人,他对我说:“身体有病不怕,只要不耽误工作就可以,你只要盯住设备没事,尽管学习。”
这不由让我想起我的第一份工作,那一句承诺曾经带给我多少希望和温暖,也就带给我多少失望和伤心。
不过我也并没有太多抱怨,我得工作,得生活,而事实证明,只要自己的能力过硬,你还是能够有很多机遇的。
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就没理由被抛弃。
一次创业
2000年,我和家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十几平米的小屋,职工2人。现在这个企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一千多个平方,招收了多名员工,其中有几名是跟我一样的青年糖友,产品覆盖了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每年纳税额达一百多万,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支援我搞糖友活动。
虽然是在家人扶持下进行的创业,但我相信,我们糖友只要肯用心,肯努力,本就和普通劳动者没有什么不同。
32年过去了,人生的苦乐酸甜,我们年轻糖友尝得更多,每一步前进,也更加艰难些,但艰难的人生未尝不是快乐的人生,富足的人生。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为了信念,为了追求,未来路还很长,日子还很久,只要努力走下去就可以了。
作者:杨琨(自强甜蜜互助会创始人,自强)
----------------------------------------------------
糖友网:www.tnbzy.com
内容合作:15810397226
投稿邮箱:zhujunping@tnbzy.com
志愿者招募微信:tnbzy2015 添加时请注明“志愿者”
互动:请关注tnbzy2013
父女同患1型糖尿病,确诊不过相隔几个月
很多人会觉得2型糖尿病是大人得的,1型糖尿病是小孩子得的,这种根据年龄来简单粗暴划分并不准确。在江苏省人民医院2019年第十三届南壹社“5G夏日创造营”里,就有一对父女同患1型糖尿病,确诊时间不过相隔几个月而已。
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提醒,判断糖尿病是1型还是2型,年龄并不是“金标准”。另外,靠症状来诊断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迟了,现代医学已经完全可以提前从“数据”来判断疾病,因此规律的体检不能少。
夏令营上,患者们在测血糖。
父女同患1型糖尿病
在南壹社“5G夏日创造营”里,有一对情况比较特殊的父女,陈先生和女儿雯雯(化名)。陈先生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是在2018年1月份。“回家没多久,我就发现刚雯雯也不太对劲,喝水特别多,上厕所也多,于是带她去医院查了一下,几个月后女儿也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陈先生说,雯雯马上升小学二年级,年龄小还不太懂病情,有时候看同学吃饭吃得香,什么菜也想吃一下。确诊1型糖尿病后,雯雯必须开始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一天要打上四针,饮食也必须要控制,于是陈先生在学校旁租了间屋子,由奶奶来专职照顾她,也方便帮雯雯注射胰岛素。
判断1、2型糖尿病不是看年龄
“很多人觉得2型糖尿病是大人病,1型糖尿病是小孩病,其实两者并没有那么界限分明。”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告诉记者,他曾经遇到过打了17年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省人医确诊其实是2型糖尿病,17年的胰岛素其实都“白打”了。
而在青少年中,1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确实是1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但是10岁-20岁之间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现在2型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他就曾遇到过15岁的少年,体型很苗条,看着像1型糖尿病,最终证实是喝糖水饮料给喝出来的2型糖尿病。改变生活方式后,血糖也回去了,不用到注射胰岛素的地步。
出现“三多一少”,已经晚了
“要最为准确地判断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得测胰岛功能、做免疫和基因检测。免疫检测目前临床上开展还不多,国内能做的还只有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另外一家医院。”杨涛主任介绍,江苏省人民医院在临床上也建立起了一个1型糖尿病的诊断模型,可以绕开免疫检测,通过动态数据来提示1型糖尿病。
在杨涛主任看来,发现糖尿病可以早些再早些。很多人熟悉糖尿病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但是出现这些症状,其实已经迟了,完全可以通过体检数据,将糖尿病在更早期揪出来。
此外,杨涛主任还提醒,因为1型糖尿病多发病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所以很多人会误会1型糖尿病是种遗传病,其实携带1型糖尿病的高危基因,只是有遗传易感性,最终发生糖尿病的,只占0.3%-0.5%,遗传性远没有2型糖尿病那么强。避免打开1型糖尿病的“开关”,杨涛教授提醒父母们有三项注意点:一是尽可能母乳喂养,二是给孩子适当阳光照射的机会,三是不要太过清洁。过分清洁的环境不利于孩子建立起免疫屏障,会降低孩子抵御外来感染的能力。
通讯员 曹勇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