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空腹血糖为(糖尿病空腹血糖8.4严重吗)
糖尿病诊断标准及空腹血糖受损处理建议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及血糖水平进行判断。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针对空腹血糖在7~8.5之间的特殊情况——空腹血糖受损,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
- 典型症状与空腹血糖水平:
- 患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 空腹血糖水平大于或等于7.0mmol/L。
- 若患者同时具备以上两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 葡萄糖耐量试验:
- 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1.1mmol/L,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在7~8.5mmol/L之间的情况,虽然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已经超过了正常的空腹血糖范围,通常被称为空腹血糖受损。这一时期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及时就医评估:发现空腹血糖受损后,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 改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控制每餐的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 增加运动锻炼: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有助于降低血糖。
- 定期监测血糖:定期进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监测,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变化。若血糖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 心理调节与生活方式改善: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血糖的影响。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及血糖水平进行判断。对于空腹血糖受损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改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定期监测血糖,并注重心理调节与生活方式改善。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科普天地 | 空腹血糖在7.2~8.4是不是糖尿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升,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更是有大幅攀升的趋势,甚至某些慢性疾病开始有了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糖尿病,随着糖尿病人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比如说我所在辖区就有37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常做的一件事。测血糖的目的,就是保证可以对自身的血糖变化有时刻的了解,而且为保证血糖数据的准确性,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在空腹状态下测量血糖。而对正常人群来说,若检测到的血糖数据超过了正常值,难免会被贴上糖尿病的标签,但也有人疑惑:空腹血糖在7.2~8.4之间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Ⅱ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
糖尿病对心脑血管的危害。糖尿病患者若没有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主动脉、冠状动态以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同时还会伴随微小血管病变。
糖尿病对周围血管的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普遍较高,若没有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就容易诱发周围血管病变,特别是双足上的周围血管,更容易受到侵害,一旦双足周围血管出现病变,不仅会降低双足的敏感性,而且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导致双足出现伤口,这时也很难被感知,若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局部感染或者溃疡,严重时容易发展成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对肾脏的危害。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就是多尿,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肾脏出现问题。由于血糖比较高,会影响肾小球的微循环,这就导致体内的水分无法实现二次吸收和利用,还会导致大量葡萄糖流失。肾病早期的症状较轻,大多仅仅表现为多尿或者蛋白尿,若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出现肾功能衰竭,这是诱发糖尿病死亡的关键因素。
空腹血糖在7.2~8.4之间,是糖尿病吗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处于4.4~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则<7.8 mmol/L。如空腹血糖≤2.8 mmol/L,这种情况属于低血糖;若空腹血糖≥6.1 mmol/L,则属于空腹血糖异常;若空腹血糖处于6.1~7.0 mmol/L之间,这种情况属于空腹血糖受损;若空腹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这种情况表示糖耐量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若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大部分人都会根据血糖水平来对系统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判断,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就认为患上了糖尿病,大多数人在看到血糖处于7.0~8.4区间时,就觉得是患上糖尿病无疑了,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不仅依靠一两次的血糖值来判断是否患上了糖尿病,而是应该进行连续多次测量,若多次连续测量后,血糖值都位于7.2~8.4之间,这时就可以确定是糖尿病了。此外,还需要同时参考体内糖耐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检测数据,对这三个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若全部数值均超过正常数值,这时可以确定为糖尿病。若三个数据里,仅有血糖值较高,其它两项属于正常水平,这种情况就可能不是糖尿病,对于这类情况就需要随时加强血糖的监测,同时还应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判断是否患上糖尿病。
稳定血糖应做好两件事
多吃新鲜的绿色蔬菜和粗粮:在日常生活中多吃粗粮和绿色蔬菜,不仅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也能促进肠道对食物的吸收,可起到稳定血糖以及改善糖耐量的作用,所以调整饮食结构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稳定血糖有很大的帮助。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多参与体育锻炼,可促进脂肪以及糖的代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内血糖,也是稳定血糖的有效措施。但是无论是饮食还是锻炼,都应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空腹血糖在7.3-8.4并不能作为判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还应结合体内糖耐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来进行更精准的诊断。(株洲市芦淞区董家缎街道五里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罗建峰)
编辑 陈施妤
校对 李 冉
审核 李妍婕
空腹血糖正常上限是6.1,但是大于5.5时,就要积极预防糖尿病了
医院里的体检中心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体检,很多人在体检之前担心血糖超标,会刻意的过几天“苦行僧”式的生活,甚至体检前一天的晚餐都不会吃。等看到自己的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显示正常时,就会长出一口气,然后继续酒肉穿肠的生活。
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在3.89~6.1mmol/L之间,但是当空腹血糖大于5.5mmol/L时,就意味着可能进入了糖尿病前期。高血糖对身体的损伤并不是等到确诊糖尿病后才开始,而是在前期的时候损害就发生了。所以对糖尿病的预防,需要开始得更早。
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因为基因缺陷,导致了胰岛功能丧失,无法预防。而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吃出来的疾病”。有人可能会说2型糖尿病也与基因相关,是遗传性的疾病。这个说法并不正确,2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性,但不是遗传病,并不是每个2型糖尿病人的后代都会发病。
对于有潜在2型糖尿病的人来说,饮食的不加节制,缺乏有效的运动,会使身体的代谢更早发生紊乱,导致糖尿病提前发生。但是如果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保持代谢正常,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通过对中国人口结构的估算,中国患有糖尿病的人口约为1.2亿,在老年人口中,每3~4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口约为4~5亿。如果不加以干预,这些糖尿病的“预备队”在将来都会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其中80%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20%则会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各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美国糖尿病协会把空腹血糖大于5.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5.6%定为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高血糖所致的微循环损伤已经发生了。而很多人会等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时才会去干预,这个时候就已经迟了。
1、餐后血糖异常:很多人只关心空腹血糖,实际上餐后血糖的变化更能反映出胰岛功能的情况。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应当小于7.8mmol/L,但大多数人都在5~7mmol/L之间。超过7mmol/L的人就要对自己的饮食和生活进行干预了。
2、发生过应激高血糖:平时血糖正常,但是如果受到外伤、感染、手术或其他疾病影响时血糖大幅升高,意味着胰岛的应急分泌功能受损,以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幅升高。
3、发生过妊娠高血糖:对于女性而言,如果在孕期发生过高血糖或是糖尿病的情况,虽然在产后会恢复正常,但也意味着以后有高概率(可能性超过70%)发生糖尿病,也要及早对糖尿病进行预防。
1、管住嘴:饮食中摄入过多的热量,会积累成身体中的脂肪。这是造成胰岛细胞功能减退,组织细胞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2型糖尿病主要的原因。所以坚持每餐七八分饱,少吃甜食,少吃油脂性大的食物,控制每天食物的总热量,保持健康的体重尤为重要。
2、迈开腿:坚持每天运动,一定是能让自己出汗的运动才有效预防糖尿病。比如说快步走、慢跑、骑车等运动都可以,每次连续运动不能少于30分钟。运动后只能补水,如果天热出汗太多,还要补充盐分,但尽量不要吃东西。运动是减少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方法。
3、睡好觉:熬夜、作息不规律是诱发糖尿病的因素,睡觉时把手机放远一点,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不熬夜,是保证好身体的前提。
4、开怀笑:长期处于焦虑、忧郁、紧张的情绪中,会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引起内分泌紊乱,引起高血糖。所以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培养自己的乐观性格,也可以产生预防糖尿病的效果。
糖尿病对身体的损伤,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预防糖尿病不要等空腹血糖到达6.1mmol/L的上限,而要在超过5.5mmol/L时就要开始积极预防,才能有效避免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