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晚期中医(糖尿病晚期中医治疗)

中医内科李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就是烈火烧虚了脾肾,一个千年古方,补脾胃血糖降到6以下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清波主任。

在门诊这几十年,我发现来看糖尿病的朋友,最关心的两个问题:能治好吗、多长时间能好?为啥我明明很注意了,但是血糖却老是反复升高?

80%的人都疑惑自己平时的饮食和周围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为啥自己会得糖尿病?其实大部分得糖尿病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脾肾虚弱,脾气衰弱、运化功能失常。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就是一些患者的生活习惯了,例如:

爱吃米饭面条和肉类容易生内热。吃完能坐着就不站导致代谢不佳积攒到脾肾,负担加重。熬夜或者睡觉时间不足让脾肾又累又得不到休息。出现问题就吃西药这样伤脾胃又累又受伤,脾肾过度使用就容易虚脱,血糖就会反复蹦跶,时间长了能不得糖尿病么?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调理糖尿病,必须脾肾同调。

就像前几个月来就诊的这个朋友,今年60多岁,过去一直都是吃的西药控制,但效果一直一般,直到最近视力变差,出现了并发症才开始害怕,就想来找中医寻求从根本上调理的方法。

换着说自己最近总腹泻,口干舌燥,没怎么喝水但是老是想尿,之前天天回家爬6楼不在话下,现在上到一半腿就酸了,晚上睡觉能听到明显的蝉鸣,我见换着穿着比别人厚,一问,果然怕冷,晚上总出虚汗。舌头是淡红色,舌苔薄白。

诊断为脾肾阳虚,结合她的情况,给开了四君子汤加减。

太子参、茯苓、炒白术、陈皮、生白芍、炙甘草、当归、炒谷芽、竹茹、麦冬、山茱萸等(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不具有普适性,故不放剂量)

调理的同时也嘱咐她要重视日常的饮食控制,多运动,按时服药。

半个月后,血糖就已经平稳,测空腹血糖降至6.2腹泻耳鸣出虚汗等症状逐渐缓解。坚持巩固了一段时间后,症状基本完全消失,后期又加减了两味药,近期回访时,家属说患者最近血糖平稳,人也很精神

我的调理思路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两个器官共同维持体内代谢平衡”。

患者一开始对于血糖升高很不在乎,脾肾负担过重代谢不佳,白日畏寒夜间虚汗,再加上长期吃西药治标不治本(脾肾),脾肾气虚,所以调理上以脾肾为中心。

故以四君子汤作为基础方剂,加陈皮、炒谷芽解决因脾虚导致的腹泻、体虚、畏寒、舌苔发白等症。

茯苓、山茱萸:温补肾阳、缓解肾虚带来的腰膝酸软、耳鸣。

麦冬、竹茹:清热祛、生津止渴,缓解患者口干舌燥。

当归:益气和中补气血。

诸药合用,脾肾同补,正气足,血糖降!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不具有普适性,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要擅自抓药。

治疗糖尿病,中医有妙招

文/蒋孜明

糖尿病,中医又称“消渴”,指代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的症状。然而,这只是糖尿病的一种表现。现代中医认为糖尿病通常始于肥胖,逐渐演变为“脾瘅”,最后变为“消瘅”,并伴随各种并发症,这与西医观点基本一致。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脾瘅”和“消瘅”两类。其中,“脾瘅”占比超过80%,多见于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血压及血尿酸水平异常。“消瘅”则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包括儿童1型糖尿病及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糖尿病,其特征是发病时消瘦。

古人认为“肥胖不是病”,无需治疗,缺乏血糖、尿糖的检测手段,只能依靠消渴的症状判断,因此治疗启动过晚。本人借鉴西医诊断方法,全程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类型和分期进行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存在误区:“中药只能辅助治疗,降糖靠西药。”然而,本人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中药复方如黄连、黄柏、知母等组合,降糖效果与西药相媲美,还能改善血脂异常、代谢性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肥胖等症状,对早中期糖尿病并发症也有效。

尽管中药表现出色,但再好的药物,也不能抵消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治疗,并加强对糖尿病知识的学习,药物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和减轻体重。饮食上严格限制热量、低盐低脂;运动方面选择散步、跑步、太极拳等;日常血糖监测必不可少,自我管理核心在于坚持。

中医治糖尿病并非万能,必要时需西医介入。例如,胰岛功能严重衰竭时需结合西药治疗,必要时注射胰岛素;糖尿病足晚期肢端坏死需截肢手术;肾病终末期需透析维持生命。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控糖必须依赖胰岛素,中医主要改善体质。

中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上各有所长。中医药有三大优势:首先,中药治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糖尿病前期应用中药可有效阻断糖尿病形成;其次,中医药可稳糖同时解决多种病症,确诊糖尿病后中医药也能发挥作用。糖尿病早中期单纯应用中药复方可控制病情,维持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总的来说,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患者应保持理性,科学认识中医药的疗效和局限性,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坚持自我管理也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作者介绍】

蒋孜明,瑶族,中医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擅长用纯中医手段治疗前列腺、乳腺类、糖尿病等各种疾病,欢迎沟通交流!

糖尿病患者的中药常用方——滋阴益气,清胃润燥,清热解毒

主任已经在糖尿病方面研究多年,在许许多多的糖尿病患者中,针对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的三消症状患者,主要采用滋阴益气、清胃润燥、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就是滋阴益气。糖尿病患者在中医当中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口渴、多饮等,原因是阴虚燥热。在治疗中通过滋阴益气,可缓解口干、口渴等症状,后期增加体内水分,从而减轻多饮症状。另外,糖尿病患者也经常表现出多食,主要原因是胃火过旺。可以通过清胃润燥来降低胃火,缓解多食症状。

去年时有一位男性患者56岁,自诉多饮、多食、多尿,2个月的时间身体逐渐消瘦,患者主要在就诊2月前,食量突然倍增,每日主食食用1000g以上,但是仍然感到饥饿,每日饮水量在9000ml,尿频且量多,夜晚经常排尿六七次,尿急、尿痛暂无;发病前体重82公斤,2个月内降为71公斤。最后经过医院检查,空腹血糖 11.lmmol/L,尿糖( ),确诊为糖尿病。开始使用降糖药物、控制饮食等,但是收效甚微。

后经过朋友介绍,找到主任进行看诊,初诊患者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大便干结,体重继续下降,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乃消渴,属气阴两虚,阴虚为主,兼阳明燥热之证。

治则:滋阴益气,清胃润燥。

开方: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黄芪,牡丹皮,知母,天花粉,生石膏。

二诊: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口干减轻,尿频减少,精神开始好转,食量逐渐减少
按照原方继续进行治疗,增加可清热解毒的赤芍与蒲公英。

三诊:食量减少到正常范围,饮水量每日在2000ml左右,夜晚小便次数减少到1-2次,空腹血糖降低至7.1mmol/L,尿糖降至( ),舌苔薄白,脉弦细。原方进行加减后继续巩固,一段时间后,患者监测空腹血糖已保持 6.66mmolL 以下,尿糖转为阴性。在饮食方面进行了一些限制忌口,保证无饥饿感就停,体重开始增加到79公斤,后来进行一段时日的巩固调理,再无复发。

以上内容用于学习参考与探讨,如果您有以上类似症状,以上方子请勿私自进行尝试,具体操作如有不懂之处请咨询专业医生后再进行。#糖尿病##中医##中药##高血压#

最近有很多朋友说主任分享的一些方子没有标明剂量,不是诚心给的方子。其实,中医治病最看重的就是辨病、辨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一人一方。在众多的患者当中,有刚刚患病的,有久病成医的,有理性分析咨询的,有直接拿自己做尝试的。主任秉持着一颗治病救人的心,想要和大家分享更多关于中医的知识,所以一定是要为更多人负责的。现在不标明剂量,以后也不会。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有细节问题可以直接和我详谈。请找专业人士,不要私自使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