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儿童糖尿病血常规(儿童糖尿病验血检查什么项目)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血常规不会看结果?只需要看懂这3类数据就足够了

在医院,有一项检查就是种神奇的存在——不管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咳嗽、喉咙痛、发烧、头昏、肚子痛、腰痛、脚痛……都需要做,这项检查就是“血常规检查”。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也看不懂报告,看到报告里有升降的箭头,就开始乱怀疑。那血常规检查到底如何看呢?

血常规主要关注血液里面细胞的各种变化,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更多的是帮助医生诊断是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细胞变化。比如,感冒了到底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很快找到原因,医生才能对症下药。

血常规报告只需要看懂这3类就够了

不管是抽血还是大小便的检验报告,一般都有个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当你的血液在检测时这一项显示超过或者降低,在报告上就会出现↑↓,有的人超标或者降低的值就只多(少)一点点都没有大碍。但是,如果已经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就可能是疾病早期的提示。

第一类: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

增多参考值: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 血红蛋白>160g/L。

1、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

① 相对性增多,说明血容量减少,在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会有。

② 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其中继发性是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跟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有关系。如果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2、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

①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是正常情况。

② 病理性减少,因为生病而导致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贫血的原因。

第二类:白细胞的数量

增多:成人白细胞总数>10x10^9/L;减少:成人白细胞总数<4x10^9/L。

在血常规报告中,白细胞底下有好几个数据,但因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所以这一块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这两个数值就行了。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同样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是正常的,比如,中性粒细胞下午就比早上数量要多,在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者特别冷的时候,都可以让中性粒细胞短暂升高。

但病理性增多就比较麻烦了,在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肿瘤等情况下,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另外,抽烟的人和肥胖的人都会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2.0x10^9/L)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

此外 ,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让一些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

3、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等感染,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②血液系统肿瘤: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部分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④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⑤艾滋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4、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第三类、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增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的风险。

1、血小板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跟急性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有关系。

2、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注意:当血小板计数≥1000.0×10^9/L,或者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必须马上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来源 | 健康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时报

HbA1c——糖尿病检测金标准(手把手教你读化验报告之5)

#血糖##糖尿病##检验化验单#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于老糖尿病人肯定不陌生,医生让糖尿病人化验最多的是血糖,其次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三大件之红细胞(手把手教你读化验报告之2)

在神经科,遇见最多的疾病就是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其中有约1/3的脑卒中患者伴有糖尿病,因此我们也会经常性的给患者化验糖化血红蛋白。以检测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HbA1c 其实就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形成的一种物质

如果人体内的血糖高,那么血糖就会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生成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检测糖尿病的最新标准。糖尿病人必查项目——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之1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参考值:3.8%~6.4%。

我们血液中的血红蛋含量是固定的,所以HbA1c的水平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HbA1c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测试到糖尿病患者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浓度,且检测结果不会因为进食、注射胰岛素等因素而有太大变化。

针对糖尿病门特患者,确诊糖尿病的必需检测项目就是糖化血红蛋白,因为这个化验指标是不能造假的。很多糖尿病(假)人,为了骗取医保资金,会伪装成糖尿病患者,例如在抽血之前大量的喝葡萄糖等,已达到血糖短暂升高的目的。

糖尿病人建议3-6月检测一次HbA1c

HbA1c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患者监控的“金标准”,能很好地反映采血前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通过检测HbA1c可以很好的了解患者最近3月左右血糖平均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与平均血糖对照表

  • 如果HbA1c<7%,往往说明血糖控制的比较好;
  • 如果HbA1c明显升高,则说明近2到3个月血糖水平控制的不够理想;
  • HbA1c水平越高,其血糖水平越高,说明血糖控制的越不好。
HbA1c越高,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因为HbA1c反应的是最近3月的平均血糖,因此如果HbA1c长期过高的话,说明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达标,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高。例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

某些疾病引起血红蛋白异常可能会导致HbA1c检查不准确
  • 失血过多造成的血红蛋白量降低,可造成HbA1c检测值过低;
  • 患缺铁性贫血者,可造成HbA1c检测值过高;
  • 最近有输血史或溶血性贫血,可造成HbA1c检测结果过低;
  • 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后期,血容量增大,血红蛋白被稀释,可造成HbA1c检测值过低。

我国糖尿病HbA1c控制指南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了解更多健康小知识,关注今日头条魏向阳医生。

日拱一卒,健康一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解读血常规检查中几项重要指标,或高或低代表什么意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关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识,同享健康生活。欢迎收藏 转发!

医学知识科普我们是认真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血常规检查结果出来代表什么意义呢?今天袁大夫带大家了解一下常见血常规几项指标代表的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WBC):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一)简述

参考范围:2009A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等。

(3)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等。

(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 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2)病理性 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2008A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2.0~7.0)×109/L (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0.02~0.5)×109/L (1%~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 ﹤(0.1)×109/L (0%~1%)

淋巴细胞绝对值 (0.8~4.0)×109/L (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 (0.12~0.8)×109/L (3%~8%)

(一)【中性粒细胞】(2.0~7.0)×109/L (50%~70%)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

1、增多

(1)急性、化脓性感染

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

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

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10.0×10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2、减少

(1)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过敏性休克等;

(2)中毒 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

(3)用药 抗肿瘤药、苯二氮?类镇静药、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病、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二)【嗜酸性粒细胞】(0.02~0.5)×109/L (1%~5%)

1、增多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减少

(1)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2)用药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嗜碱性粒细胞】﹤(0.1)×109/L (0%~1%)

1、增多

(1)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2)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2、减少

(1)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 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

(四)【淋巴细胞】(0.8~4.0)×109/L (20%~40%)

参与体液免疫。

1、增多

(1)传染病 (2)血液病

(3)其他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2、淋巴细胞减少

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五)【单核细胞】(0.12~0.8)×109/L (3%~8%)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关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识,同享健康生活。欢迎收藏 转发!

#健康科普大赛# #新作者扶植计划# #青云计划# #把健康带回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