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记性差(糖尿病记性差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提高记忆力的6个方法,用起来吧
高血糖似乎对大脑,健康有明显而严重的损害,而严重的低血糖也可能影响记忆和认知。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才能预防或者减少认知能力下降的程度呢?
1.需要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积极控制饮食,选用合理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这不仅能保持眼睛、心脏、神经和肾脏的健康,还能保持大脑功能的健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2.继续学习
可以试着学习一些新技能,培养新的爱好,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让您的脑细胞不断活跃起来。
3.积极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孤立自己会导致抑郁和孤独,对您的记忆也没有多大帮助,尽可能创造机会与他人互动。
4.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我们都需要充足的睡眠来强化我们学习的新技能,并通过将信息从大脑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来巩固记忆,并加强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如果您睡眠有问题,应积极治疗。
5.做好备忘录
这可以帮你记住一些重要的事情,并将钥匙和钱包等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并记下来和以便下次能快速找到。
6.多运动
运动不仅能促进您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使您保持愉快而轻松的心情,这对于您的维持记忆力也至关重要。
最后,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尽管糖尿病患者面临着脑卒中后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但只要合理控制血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很好地保持您的记忆力。
作者:袁凌青 主任医师
郑明慧 医师
单位: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失眠记忆力下降、血糖波动大,可能是抑郁惹的祸
老张是我们科室的常客,得了糖尿病五年多了,血糖控制还算稳定。但是最近他总是出现失眠症状,情绪也总是处于低落状态,而且总是忘事。
老伴交代他出去买瓶酱油,他刚出了门就忘了要买什么。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多次后,老张有些担心,于是上门咨询怎么回事。
医生和他详细聊过后,老张被诊断为抑郁症。
糖尿病与抑郁症什么关系
说起抑郁症,很多人都不会把糖尿病与之联系在一起。其实,抑郁与糖尿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科常见病。研究发现,严重抑郁症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为11%,与临床有关的抑郁症为31%,糖尿病组发生抑郁症的几率是非糖尿病组的2倍。
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导致血糖难以控制,糖尿病和抑郁两者相互影响,不仅不利于血糖控制,还会降低糖友生活质量。
什么原因导致糖尿病合并抑郁症
1.血糖控制不稳定
有研究表明,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心理痛苦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控制好的患者。血糖控制得越差,患抑郁症的几率越高。此外,反复低血糖与近期严重低血糖事件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
2.糖尿病并发症
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研究表明,发现严重的糖尿病相关心理疾病者多是合并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的患者。
可见,抑郁症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密切。
3.治疗方式
研究表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比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或饮食治疗的糖友更容易出现抑郁。
此外,对胰岛素治疗有抵制情绪的患者,其抑郁水平也较高。他们常常认为,糖尿病严重的时候才会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挫败感强烈。
4.治疗费用
IDF发布的《糖尿病概览》显示,2015年中国糖尿病的总支出在551亿~884亿美元之间。目前,我国33.4%的糖尿病医疗费用需要由患者自行承受,以门诊费用为主,占比为61.0%,给不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表现
1.睡眠障碍
糖友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等等。脑子里往往会想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出现并发症怎么办。
2.血糖波动
抑郁、失落等不良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同时体内的一些应激性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水平升高,也会对抗胰岛素,使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下降,导致血糖不易控制。
3.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减退
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以为记忆力下降是因为年纪大的缘故,其实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症导致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眼手不协调等。
4.情绪低落
糖友往往会觉得因为自己的病拖累了家里人而出现自责情绪。尤其在早晨病情会加重。
如何改善糖尿病患者抑郁症
1.改变不良认知疗法
糖友需要明白一点,自己对治疗目标过高或过于急切的期望是不合理的,进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低落、焦虑的情绪对病情控制的不利影响。
2.提高治愈的信心
糖友需要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消除不恰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充分认识到糖尿病虽不能得到彻底的治愈,但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阻止抑郁症的出现。
3.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能够帮助糖友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自身病情,有利于患者抑郁以及焦虑情绪的改善。糖友应每天定期测量血糖,并且将血糖水平记录下来。
如果血糖出现明显改变,则应该及时回院复诊,找出血糖改变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
4.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需学会计算每日摄入食物热量,提高饮食依从性得到提高。
减少甜食和高淀粉食物摄入,多食用绿叶蔬菜以及粗纤维食物。
严格控制每日盐量、油量。
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需要均衡营养。正确、多样化的饮食方式也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
5.适当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代谢,而且对于抑郁症控制有重要意义。
糖友应该在医生建议下,根据自身体力、实际病情、性别、年龄以及运动爱好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并坚持实施。
6.遵医嘱用药
糖友需要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且严格遵医嘱用药,减少擅自停药、增减用药剂量的现象发生。
同时需要了解药物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这样在面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时候,可以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7.家庭支持
消极的家庭支持,如家属不关心患者、责怪批评患者等,可引起糖友抑郁情绪。
因此,家属作为患者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应该多鼓励并帮助患者面对和管理糖尿病,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糖尿病与抑郁症两者相互影响,因此糖友在控制血糖时,也应不畏惧心理咨询和治疗,家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高龄糖尿病患者),家属更应该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作者:楚门
头晕、记忆力减退,这是糖尿病脑病的表现,用这7招治疗很管用
脑支配着人的肢体和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大脑出了问题,将直接影响心、肝、脾、肾等功能,使人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下降,甚至成为痴呆。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人数的10%-15%。
我于1975年患糖尿病,因没有重视控制血糖,不到几年就发生了脑病,经常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经常丢三忘四,闹出一些笑话。
如:钢笔插在口袋到处找钢笔,锁匙开门后忘记取下来,碰见多年的老朋友一下叫不出名字等,不仅影响了工作,而且影响了生活质量。
通过我的个人经验体会,用以下7个方法调理,效果很好。
1.从源头上控制产生脑病的诱因
糖尿病是诱发脑病的根本原因。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科学选用药物,及时监测血糖,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在“良好”范围之内,从而从源头上铲除了产生脑病的诱因。
2.选食健脑食品
在大千世界中有很多健脑食品。如:核桃、人参、黄精、蛋类、海参、羊初乳等。我经常交替服用这些食品,对我健脑取到了较好作用。
3.做护脑锻炼
我每天清早起床后左右摇头9次,伸长脖子往内勾头9次,幌头9次,用檀木梳子从额头往后脑梳头160次,接着拍头36次。
同时还经常按摩百会穴、上星穴、四神聪穴、太阳穴、涌泉穴、足三里,疏通大脑的经络气血。
4.防治低血糖
低血糖是引起脑病的主要急性并发症。它直接引起脑细胞能量减少,导致脑细胞软化和坏死。
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超过6小时,脑损伤就不可逆转,人就成为失去知觉的的植物人。我把防止低血糖作为护脑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
及时监测血糖,外出时身上带些糖果,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就马上吃一点,将低血糖消灭在萌芽状态。
5.减少大脑的负担
大脑日理万机,需要适当地体息。我每天午睡1个多小时,晚上10点左右睡觉,第二天清早6-7点钟起床,每天保持8个小时睡眠。
白天看书写作,每隔1个小时闭目养神一次,让大脑休息。同时修心养性,安份守已,不惹事生非,遇到矛盾和挫折不闷在心里,与家人和朋友交心通气,减轻大脑的负担。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多变的不治之症,我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把每天打针服药当成一种乐趣。“黄连树下吹笛子,自欢自乐”。
6.选用药物,疏通气血
俗话说:“气血不通,百病丛生”,“气血通,一身轻”。人体气血相依,气血互根。血由气生,气由血化。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虚乏力,则血行不畅,形成血瘀,堵塞血管。血瘀阻塞气机和经络血管,营养津液不能输送到大脑,导致大脑细胞早衰凋亡。
为了延缓大脑衰老,我常交替服用一些滋阴补气、活血化瘀的药品。如:黄芪、丹参、三七、白人参、血塞通、血栓通、银杏叶胶囊等。
7.注意活动节奏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一个“慢”字。讲话慢条施礼,吃饭细嚼慢咽,由坐式改为立式慢慢起身,运动锻练以散步为主,不参加体育比赛等竟技运动。
清晨是脑卒中多发期,我醒来后不急于下床,先在床上对全身进行按摩,起来后在床沿上静坐3-5分钟,饮杯茶水再上厕所。若大便秘结,不用蛮劲,以防脑血管破裂。
THE END
我采取以上7招效果显著,大脑清晰,思维敏捷,写了600多万字的讲稿和文章,在全国出版发行了十多部,300多万字的医学著作,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减当年。
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华夏医魂》特邀编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