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多久会形成(糖尿病多久会形成并发症)

沈视早报 0
文章目录: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真相:背后有六个原因

在健康的长河里,糖尿病就像一个潜伏的 “暗礁”,常常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身为一名长期在健康领域探索的科普人,我见证了太多因糖尿病而改变生活轨迹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疑问:明明很多人在饮食上已经很克制,既没有大鱼大肉的放纵,也没有对甜品毫无节制,可血糖为何还是失控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寻,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是如何一步步与糖尿病的发病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

久坐不动:身体 “休眠”,血糖失控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便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身体越来越 “懒”。一提到糖尿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饮食问题,却常常忽略了活动量对血糖的重大影响。长期伏案而坐、极少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中一个危害极大的健康 “陷阱”。我曾遇到过一位叫李先生的患者,他是一位资深的办公室白领。每天,他从清晨踏入办公室,就像被办公桌 “黏住” 一样,一坐就是一整天。午休时间,别人都在放松身心,他却连起身走动一下的意愿都没有,宁愿在椅子上刷手机度过。甚至连拿水杯喝水这样的小事,他都经常拜托同事帮忙。他的工作强度很大,有时候为了赶方案,会加班到深夜,累了就直接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儿。

在他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些单调,但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当他因为身体不适去体检时,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 —— 血糖严重超标。李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在饮食上一直很注意,很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怎么会和糖尿病扯上关系呢?其实,长期缺乏运动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当我们长时间坐着不动时,肌肉就如同进入了 “休眠” 状态。肌肉在血糖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就像一个个 “小海绵”,能够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能量。但如果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就会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胰岛素这个 “血糖调节小助手” 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血糖的调节也就随之出现紊乱。

相关研究表明,每多坐一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上升 22%。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临床数据。也许你会觉得,每天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锻炼。但实际上,哪怕只是利用工作间隙,暂时起身伸个懒腰,绕着办公室走上几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都能让血糖代谢得到显著提升。我建议李先生每天在工位旁边做几分钟简单的拉伸运动,比如伸展手臂、转动腰部、踮踮脚尖等。一开始,他觉得这些动作太简单,没什么效果。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几个月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体重下降了不少,血糖也逐渐稳定了。这些小小的改变,看似不值一提,却很可能决定了你未来是否会与糖尿病 “结缘”。

睡眠不足:身体 “警报”,血糖飙升

睡眠,这个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对血糖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人都不知道,睡眠不足其实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因。我记得有一位王师傅,他是一名夜班司机。为了多挣些钱,他常年昼夜颠倒,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 5 小时。每次见到他,他都是一脸疲惫,眼睛里布满血丝。他跟我抱怨说,自己最近总是感觉很饿,吃多少都吃不饱,而且体重也在不断增加。一开始,他并没有在意,以为是工作太累导致的。但后来在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血糖超标,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王师傅非常困惑,他说自己平时的饮食很正常,没有吃太多甜食,也没有暴饮暴食,为什么血糖会突然升高呢?其实,当我们睡眠不足时,身体就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就像拉响了警报一样。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这种激素具有抑制胰岛素工作的作用。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降糖功能,血糖自然就会升高。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我们的食欲调节。当我们睡眠不足时,身体会误以为我们处于 “饥饿” 状态,从而让我们对高糖高脂食物产生更强烈的渴望。为了补偿缺乏的休息时间,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这就进一步加重了血糖和体重的负担。长期下来,血糖和体重的双重危机就会接踵而至。

对于像王师傅这样需要倒班或者工作节奏不规律的人,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尽量固定每天的睡眠时长,哪怕是在白天补觉,也要确保有一段深度休息的时间。比如,可以在睡前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让身体和大脑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这充分说明,稳定的睡眠不仅能让我们精神焕发,更是血糖管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压力过大:激素失衡,血糖失控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压力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压力过大也是糖尿病的一大诱因。我曾经接诊过一位年轻的 IT 工程师小张,他所在的行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赶项目,他经常没日没夜地加班,有时候甚至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在他看来,年轻就是资本,多吃点苦没什么。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有一次,他在工作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浑身乏力,差点晕倒在地。同事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血糖飙升到了惊人的程度。小张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年纪轻轻,家族里也没有糖尿病病史,平时的生活习惯也还算健康,怎么就会患上糖尿病呢?

其实,当我们承受较大压力时,身体会分泌一系列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的作用是让我们的身体在面对危险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提高身体的能量供应。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的压力往往不是短暂的、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如果高血糖状态长时间持续,就会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当它的功能受到影响时,血糖就会失去控制,久而久之,糖尿病就容易找上门来。

小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注重减压。他每天下班后都会去健身房跑步,通过运动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此外,他还学会了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在工作中,他也开始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随着压力的逐渐舒缓,他的血糖也渐渐稳定下来。这充分表明,糖尿病并非仅仅关乎生理机能,有时候,心理状态对它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长期缺乏日晒:阳光 “缺席”,血糖失衡

你可能很难想象,晒太阳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竟然也和糖尿病的发病有关。长期缺乏日晒,会让我们成为糖尿病的潜在目标。我接诊过一位赵阿姨,她是一位退休教师。退休后,她喜欢宅在家里,看看书、种种花,很少出门。最近,她总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她的血糖总是忽高忽低,而且维生素 D 水平严重偏低。赵阿姨非常疑惑,她不明白晒太阳和血糖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维生素 D 不仅对骨骼健康起着关键作用,还能帮助胰岛素正常发挥功能。当我们晒太阳时,皮肤中的一种物质会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化为维生素 D。维生素 D 就像一把 “钥匙”,能够打开细胞的 “大门”,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降糖作用。

研究表明,那些缺乏维生素 D 的人群,相较于常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幅攀升。长期缺乏日晒,不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还会让胰岛功能 “减速”,血糖调节自然就会出现问题。我建议赵阿姨每天清晨外出散步 20 分钟,顺便晒晒太阳。一开始,她觉得有些麻烦,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没过多久,她就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血糖管控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你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小习惯改变,就能给健康带来如此大的提升。

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偶然,它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久坐不动让肌肉 “偷懒”,降低了胰岛素的作用;睡眠不足让身体处于长期应激状态,打乱了血糖调节;压力过大会让激素失衡,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长期缺乏日晒则会使维生素 D 水平下降,增加患病风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其实正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健康是点滴积累出来的,改变从来都不嫌晚,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迈出第一步 。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真相:背后有四个原因

今天,我们聚焦于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糖尿病。糖尿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畏惧的疾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积极应对,我们完全有可能预防和控制它。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深入了解糖尿病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走出困境,重获健康。

诊室里的“意外访客”

张医生刚刚结束了一上午忙碌的门诊,正准备喝口水稍作休息。他的白大褂上还沾着些许笔迹,那是他在给患者讲解病情时随手记录的要点。诊室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显得格外安静。就在这时,诊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脸上写满了焦虑。

“张医生,我刚做完体检,血糖偏高。我平时饮食很注意,也不爱吃甜食,怎么会这样呢?”男子一脸焦急地问道,声音微微颤抖。

张医生放下手中的水杯,微笑着示意他坐下,用温和的语气说道:“别着急,李先生。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可能的原因。”

李先生稍稍平静下来,认真地听着张医生的解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

糖尿病的“拼图游戏”

张医生开始娓娓道来:“糖尿病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完整的图案。我们今天就来拆解这个拼图,看看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李先生听得入神,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仿佛在等待一场揭秘的开始。

“第一块拼图是遗传因素。”张医生解释道,“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后代患病的风险会增加。这就像是基因里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

李先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父亲确实患有糖尿病,难道这就是命中注定的吗?”

张医生摇摇头:“遗传只是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其他风险因素。”

生活方式:隐藏的“糖分超市”

“第二块拼图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张医生继续说道,“长期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再加上缺乏运动,会让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糖分超市’,胰岛素就像是疲惫的收银员,忙不过来了。”

李先生恍然大悟:“我虽然不爱吃甜食,但确实很少运动,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应酬。”

张医生点点头:“没错,这就引出了第三块拼图——压力和睡眠质量。

长期的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工作。而睡眠不足则会扰乱我们的新陈代谢,让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

李先生有些沮丧:“看来我中了好几枪啊。”

年龄与慢性病:不可忽视的“助推器”

张医生安慰道:“别灰心,知道原因就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还有最后一块拼图,那就是年龄和其他慢性病的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新陈代谢会逐渐减慢,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效率也会下降。此外,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李先生若有所思:“原来糖尿病的发生这么复杂。那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预防糖尿病:一场“跷跷板游戏”

张医生笑着说:“预防糖尿病就像是在玩一场跷跷板游戏。我们需要平衡各种因素,才能保持健康。”

“首先,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就要更加警惕。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其次,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消耗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再者,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最后,学会缓解压力。可以尝试瑜伽、冥想等放松方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也是预防糖尿病的一剂良方。”

从焦虑到希望:生活方式的转变

李先生听完,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谢谢张医生,我明白了。看来预防糖尿病,关键在于全方位的生活方式调整。”

张医生欣慰地点点头:“没错,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预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就在这时,诊室外传来护士的呼唤声。张医生歉意地对李先生说:“抱歉,还有病人在等我。希望今天的交谈对你有所帮助。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良方。”

李先生起身感谢道:“太感谢您了,张医生。我会认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下次见面时能带来好消息。”

医生的使命:传播知识,守护健康

张医生目送李先生离开,心中暗自欣慰。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糖尿病的隐藏风险,从而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回想起刚才的对话,张医生不禁感叹:糖尿病就像是现代生活方式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提高警惕,调整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远离这个隐形杀手。

他拿起笔,准备把这次谈话的要点记录下来,作为下一篇科普文章的素材。毕竟,知识的传播和预防意识的提高,才是战胜糖尿病的最佳武器。

4岁女童竟查出糖尿病并发症!咋回事?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然而,这两天,浙江一家医院接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却是个只有4岁的孩子,而且还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医生的诊断。

女童高糖饮食

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浙江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最近接诊了一位年仅4岁的小女孩,就诊时小患者无精打采,面色淡漠。家长表示,孩子平时不仅活泼好动,而且特别喜欢吃甜食,胃口也很好。

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傅克勇:她家属告诉我们她最近一个月来就是多饮、多尿,我们怀疑有糖尿病可能。当时测的血糖是31.68mmol/L(毫摩尔每升),正常的随机血糖不能超过11.1mmol/L(毫摩尔每升)。

医生通过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这名儿童不仅患有糖尿病,而且还合并有酮症酸中毒。经过初步对症处理后,患儿随即被转诊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救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我们及时给予了她扩容,还有液体的补充。把胰岛素用上之后,这个小朋友整体的症状就得到了快速缓解。

医生告诉记者,患儿父母之前并未察觉孩子患有糖尿病,直到近期突然饮食饮水增多,尿量增多,特别是吃了大量甜品、奶茶等高糖食物后,症状明显加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2到3年前,她可能已经有隐匿的糖尿病产生。患者属于糖尿病的前期,她的胰岛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或者说没有达到临界值。她还能够勉强地控制血糖,但是当她有这种一次性的感染打击,或者是一次性的高能量食品摄入、高糖食物摄入,她的胰岛素已经不足以代偿。酮症酸中毒时,小朋友就会有这种深大的呼吸、乏力、没力气、精神差等等一些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昏迷。这个时候就是比较严重的酮症酸中毒了,往往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那么,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我们一般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为大多数发生于糖尿病患者。酮体是脂肪分解产生的,但是正常人身体里有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这样直接应用葡萄糖作为能源。当胰岛素绝对不足的时候,身体需要调动脂肪来作为供能,这样的话脂肪分解产生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些物质称为酮体,酮体是个酸性物质,但是积累过多之后,身体的酸碱平衡变成酸性,这个时候就叫酮症酸中毒。

也就是说,胰岛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来说,偶尔的高糖饮食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乃至酮症酸中毒,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奶茶、蛋糕等高糖饮食会成为致病的诱因。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无法有效利用,身体不得不分解脂肪供能,而脂肪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积聚过多,便会引发酸中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的时候,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症状会加重,病人会多尿,多尿之后会觉得口渴,会多饮。如果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会影响病人的神智,最常见的感觉就是疲乏无力,不爱说话,再严重一些,比如说有些人嘴里会有烂苹果的味儿,是丙酮的味儿。有一些人因为酸性物质堆积,会出现一些胃肠道症状,包括肚子疼、恶心、吐,心血管系统、脑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致死。

医生表示,儿童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和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起病往往比较急,临床中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超半数患儿合并酮症酸中毒。目前,儿童Ⅰ型糖尿病还没有办法根治,但可以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方式提早筛查提前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密切关注儿童糖尿病发生发展

近年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家长们该如何预防?有哪些信号需要家长警惕呢?

医生建议,即便是健康的儿童,也不应过多摄入高糖食物,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患儿肥胖,胰岛素抵抗,甚至血糖代谢异常。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说,一天的添加糖建议不超过50克,最好少于25克,但常常一杯奶茶里就加了超过25克的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我们一天吃三顿饭,胰腺工作三次,分泌三次胰岛素。如果一天吃六顿,那胰腺就得工作六次。如果总是让胰腺这么累,而且吃的还都是高糖、大量的食物,长此以往对胰岛的负担肯定加重。两三年后,胰腺就会累垮,甚至彻底罢工。这时候,可能就会患上另一种Ⅱ型糖尿病。

医生提示,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糖尿病高发家庭的儿童需要提高警惕,要密切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糖尿病主要表现的是多尿,动不动就口渴,生长有点迟滞等等。这些肯定都是一种疾病状态,可能需要到内分泌科去看看。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