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心衰糖尿病(脑梗糖尿病心脏病平均寿命是多少)
专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需“联防联控”、防治并重
中新网上海8月4日电 (记者 陈静)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楠教授4日接受采访时联合呼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三大慢病“相伴相依”,需“联防联控”,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高度重视上述三大关联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和综合长期管理。
随着跨内分泌、心内和肾内三大学科全病程管理临床医学的发展,医生们不断发现心脏、肾脏和胰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意味着当患者患有这其中某一种疾病时,会增加另一个或所有其他器官和系统受损的风险,从而导致整体病情的恶化。
郭立新教授介绍:“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最大的问题是慢性并发症,其中导致预期寿命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心血管疾病。他说,临床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到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大约为75%,其次就是肾脏疾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十分广泛,尤其是合并心肾疾病的高发,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结局的恶化。”这位专家指出,因为了控制糖尿病,延长糖尿病病人的寿命、改善其临床结局,关注和改善患者的心肾结局至关重要的。
“人体是一个整体,每个系统和器官都是相互关联的,现在医院科室分得细,这有利于专科深度发展,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科间的横向协作。”杨杰孚教授表示,临床实践中,内分泌科医生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同时,注意心脏、脑和肾脏的保护,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糖尿病关系密切,三类疾病需联防联控。通过早期干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可以延缓心脏、肾脏和脑的问题。”他指出。
事实上,很多高血压患者并不清楚高血压对器官的危害,导致高血压服药率很低,控制率更低。杨杰孚教授直言,心内科医生一定要提醒患者降压。如果血压不能降下来,最终就可能导致肾衰和脑梗等并发症。他指出,患者虽然到各个专科就诊,专科医生一定要告知患者疾病可能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尤其是对心脏、脑和肾脏的危害,引起患者的重视。这位专家强调,治疗方面,在选择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问题上,尤其是对心衰的病人,应特别关注对肾脏的影响,并尽量选择能同时改善血糖的药物。“在治疗时,不论是治疗哪一阶段,都要同时考虑到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和糖尿病三类疾病,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做到联防联控。”
陈楠教授在谈到肾脏病的防治时指出:“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出现功能损害往往无声无息,而当糖尿病并发肾脏病时,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早期要特别注意微量蛋白尿、血压和肾功能的监测。我们建议在疾病早期使用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血压、降蛋白。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显性蛋白尿,如果不控制,过两三年这个病人很可能就肾功能受累了。”
陈楠教授提出:“对于三大疾病早期干预、综合管理,首先提倡重心前移,即在疾病早期就开始筛查、防治,同时提倡重心下移,即充分发挥社区和二级医院的作用,做好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因此,需要临床医生、社会各界共同提高意识,尽早进行筛查,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做到三大疾病联防联治,防治并重。”
陈楠教授提出:“对于三大疾病早期干预、综合管理,首先提倡重心前移,即在疾病早期就开始筛查、防治,同时提倡重心下移,即充分发挥社区和二级医院的作用,做好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因此,需要临床医生、社会各界,包括患者、家庭、大众共同提高意识,尽早进行筛查,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做到三大疾病联防联治,防治并重。”
在日常生活中,专家们也提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患者要做到少糖、少盐,低脂健康饮食,不吸烟,适量运动,按时足量服药,控制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有糖尿病怕心梗、脑梗,关键用好5类药物,3类非降糖药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啊,说白了就是个“交朋友”的主儿。它自己本身还算个“安分守己”的病,但一旦放任不管,它就爱招呼一帮“狐朋狗友”来扎堆——什么高血压、高血脂、心梗、脑梗,全都呼啦啦围过来!你说气不气人?
这就像家里来个不速之客,不仅赖着不走,还带了一群“祸害”来蹭吃蹭喝,最后连房子都快让他们拆了。所以,糖尿病人最怕的,不光是血糖高,而是这群“损友”搞事情——心梗、脑梗,分分钟就能置人于险境。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防着这“一帮坏家伙”?光靠降糖药行不行?不行!今天咱们就聊聊关键的5类药物,其中还有3类非降糖药,个顶个重要,真是“救命稻草”级别的角色。
糖尿病和心梗脑梗:一对“难兄难弟”
先来说说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这么容易得心梗、脑梗。简单点说,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更像个“化学反应中心”,它让你的血管变得脆弱、堵塞——这学名叫“动脉粥样硬化”。
这硬化的血管就像老化的水管,表面坑坑洼洼,特别容易让“垃圾”卡住。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常常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合伙人”作妖,心梗、脑梗的风险就更是蹭蹭往上涨。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0》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400多万,其中糖尿病患者占了相当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得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到4倍,而脑梗的风险更是高达普通人的3倍。所以啊,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背后带来的这些“后遗症”。
5类关键药物,糖尿病患者的“保命队”
别看糖尿病“折腾人”,其实只要管理得当,它那一帮“狐朋狗友”也能被乖乖赶走。关键是药物得用对!降糖药只是基础,还有其他几类药物,咱们得一个个说清楚。
1. 二甲双胍:老百姓都爱的“稳定派”
提到降糖药,谁还不知道二甲双胍?它可是糖尿病界的“劳模”,用了几十年,口碑一直杠杠的。它的性格稳重,做事踏实——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点“兼职本事”,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不过,二甲双胍也有点小毛病,比如它对胃肠道不太友好,有些人吃了会拉肚子,这就得看医生调整剂量了。但总的来说,它是糖尿病患者的“老朋友”,用好了,能帮你稳住大局。
2. SGLT-2抑制剂:“扫地僧”般的高手
SGLT-2抑制剂,听着名字有点拗口,但它的作用可是大得不得了。它的工作方式也挺“另类”,直接从尿液里“捞”糖,把多余的糖分排出去。你看,这不就是一位勤勤恳恳的“扫地僧”吗?
更重要的是,它还有额外的“附加值”——能保护心脏,减少心梗风险,还能保护肾脏。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有心衰或者慢性肾病的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剂真是宝贝级别的药物。
不过,这位“扫地僧”有个小毛病,就是容易增加泌尿感染的风险,所以用的时候得注意卫生。
3. GLP-1受体激动剂:能减肥的“明星药”
GLP-1受体激动剂可是近年来的“流量明星”,因为它不仅能降糖,还能减肥。这就像是“多才多艺”的选手,既能让你血糖稳稳当当,还能让体重悄悄下降。研究表明,这类药物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算得上糖尿病患者的“多面手”。
不过,这类药物价格不便宜,而且是注射的形式,可能会让一些人“下不去手”。但如果你经济条件允许,又有心血管风险,那它绝对是值得考虑的“全能选手”。
4. 他汀类药物:糖尿病患者的“护血管神器”
接下来就是第一个“非降糖药”——他汀。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会问:我血脂不高,为什么医生还让我吃他汀?其实啊,他汀的作用不仅仅是降血脂,它还能“稳定斑块”,防止那些已经形成的动脉斑块突然破裂,导致心梗或脑梗。
根据国际指南,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尤其是那些同时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它就像是“血管的保护膜”,默默无闻地守护着你的健康。
5. ACEI/ARB类药物:糖尿病肾病的“守门员”
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之一就是肾脏,而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就是保护肾脏的“守门员”。它们不仅能降血压,还能减轻肾脏的负担,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不过,这类药物也有些“脾气”,比如可能引起血钾升高或者轻微的咳嗽,所以用药时一定要定期监测。
糖尿病患者的非药物管理:3个关键点
除了以上5类药物,糖尿病的管理还得靠“非药物”的方法。就像中医讲“内外兼修”,光靠吃药不够,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
1. 饮食:少油少盐,控糖控量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控,归根结底就是“吃八分饱,管住嘴”。不仅仅是少吃甜食,高脂、高盐、高热量的食物也得少碰。最推荐的饮食模式是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坚果、鱼类,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
2. 运动: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天然降糖药”。饭后半小时的轻度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既能帮助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血管功能。不过,运动要适度,别一上来就跑马拉松,那是“得不偿失”。
3. 心理:别让压力“偷走”健康
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长期吃药、控制饮食而感到焦虑和抑郁。其实,好心情也是对抗疾病的“良药”。学会放松,适当参加社交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控制病情大有帮助。
结语:糖尿病管理的“核心逻辑”
糖尿病的管理,说到底就是一场“综合战”。不仅要降糖,还要护血管、防并发症,甚至连心理健康都得照顾到。用好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GLP-1激动剂这些降糖药,再加上他汀、ACEI/ARB这些非降糖药,就像是给身体配了一套“护甲”,能大大降低心梗、脑梗的风险。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科学管理是关键;心梗脑梗别惦记,药物生活一起抓!”愿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管理好病情,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0》。
2. ADA糖尿病管理指南(2023版)。
3. 《柳叶刀》心血管专刊相关研究数据翻译整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权威访谈!老年人、基础病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全知道
患有基础病的人群,尤其是老年患者,能否接种新冠疫苗?一旦感染新冠病毒,风险有多大?12月9日,新闻广播记者采访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史冬梅,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杨金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志杰。三位专家从临床角度做出相关解读。只要不属于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基础病患者更应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增强防护。
患者处于心血管疾病稳定期
可接种疫苗
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史冬梅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风险有多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指出,患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出现危重病例及死亡风险的几率更大。我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12.8%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压的死亡率为6%,而总体的粗死亡率仅为2%。新冠患者中,合并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高出没有冠心病的患者将近三倍。合并心力衰竭的死亡风险,高出没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将近两倍;而且这些病人重症比例更高、住院时间更长。
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群更需要有疫苗这一保护屏障。减少患新冠的几率和减轻新冠发病症状,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很多老年人患有冠心病、心房颤动等疾病,什么情况下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只要处于疾病稳定期均可以接种疫苗。除非急性发作期心脑血管疾病,只要病情稳定鼓励全程接种疫苗。
长期患有心血管疾病并按时服药的老年人,接种疫苗前后,需要停药吗?
在接种疫苗前后一定要按医嘱继续服用相关药物,不可因接种疫苗而随意停药,相反要连续认真服药。同时接种后要关注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如心绞痛、胸闷气短等)以及相关指标(如血压、血糖等)变化,连续认真服药可以减少因注射疫苗早期的轻微不适可能导致的血压、血糖的轻微波动。
心脏进行过支架、搭桥、安装起搏器、射频消融等手术后的老年人能接种新冠疫苗吗?
老年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搭桥手术、起搏器植入术和射频消融术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人,且接受这些手术的患者大都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术后这些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明显降低且在术后病情更趋于稳定。
因此,冠心病支架术或搭桥术后,射频消融术后、起搏器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在接种后要关注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如心绞痛、胸闷气短等)以及相关指标(如血压、心率等)变化,一旦有明显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新冠疫情流行期间,老年人及心血管患者该如何应对?
老年人和心血管病人心态要放平稳,紧张、焦虑甚至恐惧都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这种情绪持续一段时间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几率。许多被认为是注射疫苗的不良反应,后经专家判定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大家注射疫苗后一定要认真阅读和听取医务人员所告知的注意事项。对一些轻微的正常不良反应做好观察,平静对待、不要担心,不适感很快就会过去。但如果出现严重不适需要去医院让医生评判。
糖尿病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前后
应做好血糖监测
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杨金奎
长期患糖尿病的老年人,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太好甚至血糖较高时,能否接种新冠疫苗?
因为打疫苗是在时间上可以选择性的,我们调整血糖也很快,一般来说在医生的指导下一两周就可以调整好血糖。如果血糖极其不稳定,我们要在医生指导下尽快控制平稳,之后尽快打疫苗。糖尿病患者在接种新冠疫苗前后,更应该进行规律的自我血糖监测或动态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接种新冠疫苗有哪些禁忌?
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或患有上述急性并发症痊愈未满两周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暂缓接种。如果患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比如肾病、心衰、冠心病、脑梗等疾病,这些人抵抗力相对低,不建议打疫苗。
糖尿病患者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能否停用胰岛素?
如果患者现在使用胰岛素,感染新冠以后,不要停止使用,更要注意继续使用胰岛素。如果血糖控制得不佳,无论是高血糖或低血糖,胰岛素不能停用,但是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
奥密克戎变异株对肿瘤生长有促进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志杰
肿瘤患者特别是患有恶性肿瘤的老年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风险有多大?
肿瘤患者免疫力相对低下,尤其老年患者及有多发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合并症也相对较重,且耐受力更差,可能导致更高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但相对于最初的新冠致病株已经明显下降。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尤其老年或合并多发基础病的患者,感染新冠后,若出现明显相关症状,以及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并与主管医生沟通抗肿瘤治疗方案。目前尚无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新冠病毒本身对肿瘤具有促生长的作用。
患有肿瘤的老年人群,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么?哪些情况下能接种?有哪些注意事项?
国内疫苗以灭活疫苗为主,不能在体内复制,从理论上讲对于癌症患者是安全的。已有的数据显示癌症患者应用疫苗安全性良好。另外,国内已有大规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疫苗接种经验,总体不良反应很小,以局部症状为主。
因此,疫苗接种总体上是安全的,如果没有禁忌,建议老年肿瘤患者进行疫苗接种。可根据疾病种类、病程、抗肿瘤治疗的类型,以及过敏史、基础病和患者意愿等综合考虑接种的可行性和时机。
转自: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宗晓畅)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