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尿多消瘦(糖尿病尿越来越多)

中西医结合张琰 0
文章目录:

糖友怕冷、尿多、消瘦,中医告诉你咋回事?

我们或许会注意到一些糖尿病患者常常抱怨自己比常人更容易感到寒冷,同时还伴有尿频和体型逐渐消瘦的现象。今天我就来告诉大家,糖尿病人的这些症状,在中医里到底是咋回事?

怕冷:阳气不足之兆

糖尿病患者怕冷,往往是体内阳气不足的表现。中医认为,阳气温煦全身,抵御外邪。当阳气虚弱时,机体失去了温暖的源泉,自然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此时,调理应重在温补阳气,可选用黄芪、桂枝等温阳散寒的中药进行调养。

尿多:肾气不固之症

糖尿病患者的多尿,尤其是夜尿频繁,是肾气不固的直接体现。肾主水液代谢,肾气充足则水液得以正常运化;肾气虚弱,则水液失于固摄,随尿排出,形成多尿。治疗上,应着眼于补肾固涩,可选用金樱子、芡实等固肾缩尿的中药进行调理。

体型消瘦:阴津耗损之象

糖尿病患者体型消瘦,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体内阴津大量耗损所致。中医有“阴虚则热,热则消谷善饥”之说,即阴虚状态下,机体代谢加快,消耗增多,从而形成消瘦。调理时,需注重滋阴润燥,可选用麦冬、石斛等养阴生津的中药,以滋养身体,促进恢复。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难发现糖尿病患者背后的病机与调理之道。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适度的运动锻炼以及必要的中药调理,我们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记住,中医养生之道在于平衡与和谐,让我们在中医智慧的引领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健康之路。

糖尿病?其实就是肾虚了!一个良方,解决消瘦、口渴、尿多

“让你终身服药的人,一定治不好你的病,早晚还会给你治出新的病来。”
我和很多患者聊过,比起大家说中医是骗子,更多人怕的是人心太黑了。
就拿糖尿病来说,在绝大部分人眼中这和高血压一样,是不治之症,只能终身服药。我只想说,这世上哪来那么多不治之症,不过是黑心的人,想发财的人太多了而已。

记得之前,来了一位糖尿病的患者,当时她已经患糖尿病有6年的时间,看了好几个的医生,也用了很多药,但是尿糖还是没有办法转阴。
患者自述主要爱喝水,不喝水就会感觉口渴,小便多且浑浊,倦怠乏力,心慌,而且还越来越瘦。我再一看患者的舌脉,发现舌质淡胖,舌苔白厚,脉象濡缓。

这个患者的糖尿病(中医谓之消渴),就源于肾虚。

根据她的情况开方:熟地,淮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制附子,骨碎补,肉桂粉(冲),桑螵蛸,金樱子。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尿浑、口渴、乏力等现象都有了很大改善。血糖和尿糖都有所回落。遵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到最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基本趋于正常值,体重也明显增加。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里的道理。

我们的肾,负责水液的代谢,乃人体的三大水官之一。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有上消、中消和下消的区别。肾虚者,往往就属于下消。
肾主水液的代谢和输布。肾阳虚弱,体内的津液得不到温煦,就不能输布到四肢百骸,所以患者会口渴。

肾凭借其自身的气化之能,可以将体内的津液水分进行再利用,使之可以被五脏所摄取。现在,肾阳虚弱,津液水分得不到充分利用,直驱而入膀胱,这就导致患者尿量特别多。

肾,主封藏。体内的精微物质,如果离开了肾的封藏之能,就会外泄。患者得不到精微物质的滋养,人就会瘦,而且瘦得很厉害。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尿混浊,如脂膏,这就是精微外漏了。

所以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在于肾虚。而且,以肾阳虚为主。由于患者口渴多饮,精微外泄,故而也有一点肾阴不足的问题。
方中,制附子、骨碎补、肉桂,用于滋补肾阳。熟地、山药、山萸肉,用于滋补肾阴。牡丹皮、泽泻和茯苓,用于泄肾浊。最后,加金樱子和桑螵蛸。这两味药,有缩小便,固摄精微物质的的作用。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治不好,说能治好的都是骗人。其实这是大家的误解。
糖尿病分为2种,1型糖尿病,是先天胰岛缺失,不可能治好,而这种糖尿病,占总糖尿病人数的5%。
2型糖尿病,则是因为后天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原因造成的,而这种糖尿病,每年被中药治愈的人口,大约在3万人。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会被治愈。

中医看病不是一篇概全,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辩证的,有时候看起来类似的症状,药的用量确实天差地别。
可这些年来,我发现医院越来越唯利是图了,面对病人丝毫不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只顾着给患者做检查、拍片子、做手术、慢性病靠维持等等。而很多病其实不需要那么复杂,甚至一点药物就能够解决。

我能做的,也只是在行医之余,写下自己的行医经验,用文字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家庭健康守护官##中医来了#

仲景名方:巧治“肾虚型糖尿病”,化解消瘦、口渴、尿多

何为“肾虚型糖尿病”?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糖尿病的症状来看,与肾虚有密切的关系。

初见王先生的时候,身材消瘦,而且特别能喝水,身边随身带着一个水桶,一直在喝水。

能喝就能“尿”,就问诊的时间里,已经去了3次厕所,并且,小便浑浊

既然来了,就测一下血糖,结果吓了我一跳“血糖值接近20”。

刻诊,脉象沉细且弱,舌苔白,面色灰暗

王先生的糖尿病,在中医上称之为“消渴”,就是因为“肾虚”引起的。

肾乃人体的“水脏”,负责代谢身体内的水液,是人体的3大水官之一。

中医上认为“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而肾虚者就是“下消”也就是尿液比较多。

肾阳虚弱,体内的津液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布属,也就会口渴。得不到有效布属的津液就会直驱膀胱,尿液就会增多。

另外,肾主“封藏”,体内的精微物质如果离开了肾脏的封藏,就会外泄,当身体得不到精微物质的滋养,人就会消瘦。

而肾色为黑,肾气不足,肾色浮于面,人的面色就会偏暗。

所以,该患者的主要问题就是“肾虚”,并且,还是以肾阳虚为主。

情况也了解了一个大概,但见——

熟地,淮山药,山萸肉,桑螵蛸,金樱子,骨碎补,茯苓,制附子,杜丹皮,泽泻,肉桂粉。水煎服,每日1剂。

王先生服用月余后,尿液浑浊,口渴,身体乏力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血糖也有所下降。

二诊,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

三诊,空腹血糖趋于正常值,但还有些偏高,体重也明显增加了。

四诊,血糖值正常,用“六味地黄丸”巩固。

解方:

该方子中的“制附子、肉桂、骨碎补”有利于滋补肾阳

“牡丹皮、泽泻、茯苓”用于泄肾浊

“金樱子,桑螵蛸”减小便,固摄精微物质

“熟地,山药,山萸肉”用于滋补肾阴

其实,该方子是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一个加减方,希望能够帮到你,但,我还是要说一下,“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根本。

尤其是不了解自己的症状,就随意用药,否则很有可能会损害到“肾阴”,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治疗的效果,甚至还因此耽误了病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病情的来龙去脉,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有的权利,这样才能很好地治疗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好了,我是@心血管专家罗继红,您身边的心脑血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