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突然不会动(糖尿病突然不会走路)

糖尿病管理团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眼球突然不能动,谁之过?

转自《国际糖尿病》从一个病例谈起……

患者老年女性,67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2年,突发右眼视力下降”10天来我处就诊。患者12年前无诱因下出现体重下降,于当地医院查空腹血糖(FPG)17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23.5 mmol/L,诊断为糖尿病。一直予口服格列齐特及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治疗,近期血糖控制不佳,FPG>10 mmol/L,2hPG未测。10天前,患者突然出现右眼复视,右眼球固定,伴右额部疼痛感,但无眼睑下垂、眼球疼痛,无耳鸣、头痛、行走不稳、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无口角流涎、嘴角歪斜,无单侧肢体无力及活动障碍。3天后复视、右额部疼痛感自行消失,但右眼球仍固定,视力下降,几乎不能视物。测定其随机血糖13.4 mmol/L。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可,胃纳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有高血压史1年,血压最高150/90 mm Hg。

查体:血压135/80 mm Hg,BMI 25.39 kg/m2,腰围90 cm。面部无浮肿、苍白,双侧眼裂无增大,眼球无突出,右眼球固定在内侧,外展活动受限,左眼球各个方向活动自如。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深浅感觉、复合觉正常,膝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那么,她的眼球突然不能动,是谁之过呢?

如果她到急诊,可能直接被送到眼科或神经内科,按眼内疾病、卒中等来处理了!但是,是否应该这样做?我们给她进行了糖代谢、胰岛功能等生化检测,以及慢性并发症、颅内情况和眼部检查。且看她的结果吧!

化验:FPG 8.7 mmol/L↑,2hPG 12.6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8%↑,糖化血清蛋白33%↑。C肽:0 min 1.08 ng/ml,30 min 1.39 ng/ml,120 min 1.66 ng/ml。血脂:总胆固醇(TC)5.73 mmol/L↑,甘油三酯(TG)1.5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1.2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4.33 mmol/L↑。连续3天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别为109.05 mg/g、162.8 mg/g、155.25 mg/g。血沉22 mm/L。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4.4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9.31 pmol/L,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0.95 I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25.48 KI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20.33 KIU/L。

辅助检查:肌电图:右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MCV)未引出,双侧H反射延长,建议随访;血管超声:两下肢动脉轻度硬化伴微小斑块形成;颈动脉: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1 mm,右IMT 1.2 mm,双侧颈动脉硬化伴右侧斑块形成。眼底摄片:双眼视网膜病变(重度非增生性)。眼眶CT:右眼球内收。头颅MRI:陈旧性脑干腔隙性梗死。

因此,完善上述检查后,我们给她诊断为:①2型糖尿病并颅神经病变(右侧外展神经麻痹)、肾病Ⅲ期、视网膜病变(Ⅳ期)、周围血管病变;②高血压病1级(高危);③脑干腔隙性梗死。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强化控制血糖,氯沙坦钾片降压减轻肾病,改善循环及甲钴胺等营养神经治疗。1周后,患者右眼可部分外展,视力明显好转。

分析与讨论

这个病例提醒我们,在糖尿病患者中,对突发的眼球固定、不能活动,要考虑到少见的糖尿病神经并发症——颅神经病变。

糖尿病合并眼肌麻痹,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0.4%,累及神经以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最多见,占一半以上(59.3%),其次是外展神经麻痹,占29.6%,少有多个视神经麻痹,约11.1%[1]。故外展神经麻痹是较少见的类型。

该患者糖尿病诊断明确,病史长达12年,突然出现单侧眼球外展受限,首先考虑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但应排除其他疾病。那么,需要排除什么问题呢?

1.获得性单侧眼球外展受限:其异常部位可发生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眼外肌、外展神经核受损及周围性外展神经麻痹。

2.重症肌无力:属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的常见类型,此患者无上睑下垂,无晨轻暮重、疲劳后加重现象,其复视可自行缓解,故与重症肌无力不符。

3.眼眶内病变:患者眼眶CT提示无眶内占位等眼眶病变,可以排除眼眶肿瘤所致的眼外肌损伤。

4.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甲亢尤其是Graves病导致的肌病,可表现为重症肌无力,眼病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也会引起一侧或双侧眼球活动受限。该患者甲功及甲状腺相关抗体均阴性,故甲状腺相关眼病可排除。

5.中枢病变(如脑干等处的脑梗死):从解剖学来分析,外展神经核的单独损害罕见,其核在面丘内,被面神经纤维包绕,旁边还有脑干中的外展神经束、面神经核、内侧纵束或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等。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受损可引起对侧注视麻痹,面神经核受损可致周围性面瘫。外展神经在颅底行程最长,受损机会亦最多,局部直接及远离间接的病变均可引起。但此患者仅表现为单侧外展神经麻痹,无周围性面瘫、双眼对侧凝视、单侧肢体无力及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故虽有脑干腔隙性梗死,但面积微小,且为陈旧性,不至于造成该病变。

综上原因分析,结合患者同时存在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受累等微血管并发症的特点,该患者诊断考虑为周围性外展神经麻痹。文献报道,糖尿病并单侧外展神经麻痹占单侧外展神经麻痹的16%[2]。引起此病的其他原因尚有颅内压改变、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症、肿瘤占位、多发性硬化等,但此患者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颅内压升高或降低表现;头颅MRI提示无颅内占位及广泛炎症病变,且病情无进行性加重,经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故诊断考虑糖尿病性颅神经病变(外展神经麻痹)。

糖尿病合并的颅神经病变,以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其次为外展神经、滑车神经。常单侧受累,双侧受累少见。其发病机制多数认为是由于代谢障碍,使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受损,主要表现为神经营养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内壁脂质斑块沉积,导致管腔狭窄;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及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促使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引起神经营养障碍,造成神经变性和坏死[2]。

糖尿病并外展神经麻痹临床特征为:①中老年人多见,发病年龄大于50岁,起病迅速,多于1~2天内发病。②早期病变侧可有不同程度的前额或眼眶部疼痛,有人[3]认为这是累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所致。③临床发病和糖尿病的病程及血糖水平不平行。④通常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高,且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 2]。有报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使外展神经麻痹的发病风险增加8倍[4]。⑤预后良好,平均康复时间在8.5~16.5周,但有复发性[4]。此患者经检查同时合并有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血管病变,还伴有高血压,皆为外展神经病变的易患因素。目前,其治疗以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及α-硫辛酸抗氧化应激为主,也有报道用肉毒素A对糖尿病患者外展神经麻痹所致的复视有良好效果[5],但国内没常规应用。本例患者经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1周后,右眼外展受限症状明显缓解,与上述特征相符。

总之,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突发眼球运动障碍者,应考虑糖尿病性颅神经病变,但明确诊断尚需排除其他各种疾病,若经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措施后症状在2~4个月内未能恢复,应考虑其他诊断,以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 Greco D, Gambina F, Maggio F. Ophthalmoplegia in diabetes mellitus: a retrospective study. Acta Diabetol. 2009; 46(1): 23-26.

2. Patel SV, Mutyala S, Leske DA, et al. Incidence, associations, and evaluation of sixth nerve palsy using a population-based method. Ophthalmology. 2004; 111(2): 369-375.

3. Goodwin 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quired sixth cranial nerve palsy. Optometry. 2006; 77(11): 534-539.

4. Patel SV, Holmes JM, Hodge DO, et al.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isolated sixth nerve palsy. Ophthalmology. 2005; 112: 760-763.

5. Broniarczyk-Loba A, Czupryniak L, Nowakowska O, et al. Botulinum toxin A in the early treatment of sixth nerve palsy-induced diplopia in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4; 27(3): 846-847.

专家简介刘 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执行主任

主要从事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和足病、1型糖尿病与妊娠糖尿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卫计委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病项目子项目各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市级项目多项。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市科委“白玉兰”计划、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计划”等人才基金。
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其中Bioactive Materials、Diabetes、Biomaterial Sci、Stem Cell Res Ther等杂志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4篇,影响因子170余分。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五)、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第一)、三等奖(第三)、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一等奖(第六)等奖项,2017~2018年度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8年度“上药杏林育才奖”。
兼任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足病工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面防治与损伤组织修复专委会委员、糖尿病足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糖尿病神经病变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委会常务委员,Chin Med J、《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编委;Diabet Metab Obesity、Stem Cell Res Ther、Acta Pharm Sinica、Diabet Res Clin Pract等10余个SCI杂志审稿人。
临床擅长:糖尿病精确分型及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足病的诊治和多学科管理,1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管理,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治等。

气温下降后老人突然无法行走?警惕,这可能是新冠“中招”!

连日来气温陡降,

让不少老人警觉卒中发作的风险。

然而,

广州天河区一位84岁的老人

突发无法行走,

家人送至医院“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后,

才发现让老人瞬间瘫软的不是中风,

而是新冠“中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神经科主任陆正齐教授提醒:

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症状多样,

体温骤升前老人如出现

下半身无力伴有肢体颤抖(寒战),

需要与中风的症状相区别,

不要混淆!

陆正齐教授表示,近期“卒中绿色通道”收治了多例因全身无力、昏迷被家人误当成“中风”送医的高龄病人,有的到院后才发现不是中风,而是因肺部严重感染引发昏迷

有人患有严重糖尿病,因感染新冠病毒后无食欲未进餐,出现低血糖昏迷而就医

随着气温的下降,

在防范新冠病毒的同时,

也需警惕中风的发生。

老人突发险情,家属该如何应对?

程老伯一家的经历与总结,

或许能给就医的市民借鉴。

险情:84岁阿伯突然动不了

12月18日晚,家住天河北的程老伯经历了惊魂一刻。

84岁的程老伯和78岁的妻子住在一起,没有跟儿女同住。近段时间,因担心外出会增加新冠感染风险,老两口一直没有出门,儿女不时上门探视。

12月17日,广州气温下降明显,程家开了暖气。

18日中午,程老伯食欲不振,没吃午饭,老两口怕给儿女添麻烦,没告诉儿女。

没想到,下午三四点,程老伯突然起不了床,腿部剧痛,不仅无法下床站立,也无法坐。

这下,妻子着了慌,立即通知了相邻不远的女儿。五点多,当女儿赶到现场时,发现老人意识不清醒,瘫倒在地上,探额头并无发热感。

“可能是中风!不能耽误,赶紧去医院吧!”结合程老伯以往病史,家人商议后觉得极有可能是中风。

住番禺的儿子程先生一边往天河赶,一边拨打120。然而,此时已到傍晚,120处于忙线中,而本身就骨质疏松、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程老伯瘫倒在地上,难以动弹

心急如焚的程先生在网上搜索到一个第三方救护车出租平台,租到救护车后将程老伯紧急送到中山三院,途中联系医院,申请开通“卒中绿色通道”。

病因:不是卒中而是新冠

程老伯刚一抵达急诊,当天“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值班的中山三院神经科谭莎医生便立即进行初步诊断。

“不是中风!是发热引起的!”谭莎医生的专业判断让程家人大吃一惊。

此时,程老伯体感果然开始发热,测量体温为38.5℃,也开始出现咳嗽症状。

中山三院急诊科做了输液处理,并开了退热药物。

待到程老伯温度有所下降后,进行脑部、胸部CT,排除中风可能,显示肺部有炎症,医生安排进一步输液和治疗观察,程老伯也恢复了站坐能力,病情逐步好转,当晚回家继续吃药观察。

程先生介绍,继父亲之后,老母亲19日也出现低热。

家有老人防护莫松懈!

“万万没想到我父亲是发烧,不是中风!这一场虚惊,我们全家都吓出一身冷汗,也十分感谢中山三院急诊和神经科医务人员的专业处置!”

程先生说,复盘全过程,这件事还是有不少经验教训,或许能给就医的市民借鉴。

第一:

向家庭成员尤其是老人介绍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科学知识。

老人即便长期居家没外出,也要加强防护,做好思想准备,家里要有预案。跟高龄老人沟通好,如有食欲不佳、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疲倦乏力、肌肉关节酸痛等异常症状,要立即告知子女,以便子女做出恰当的就医决策。

比如程老伯中午吃不下饭,如子女第一时间知道实情,结合现在的疫情形势,就会马上用体温计测温,可能测出手感无法感受的低烧,更快为老人作退烧处理。

另外,天气寒冷的时候,老人在使用空调暖气、做好保暖措施的同时,也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居室空气流通。

第二:

发热真的会让人生活无法自理,尤其是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者,身边一定要有亲人照护。

“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知,原来新冠病毒引起的高烧,可以让一个老人无法站、坐,形似瘫痪,退热后又有明显好转。”

程先生告诉记者,在朋友圈、微信群看到有一些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自诉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烧发到无法下床,老父亲的经历让自己见识了新冠病毒的“厉害”,个人防护不能松懈,“即便是单独隔离的中青年,也要保持和家人、好友、同事随时沟通的渠道。”

第三:

理性就医,耐心等待,体谅医务人员的辛苦。

“那晚,在中山三院急诊和神经科,有许多老人就诊。我们亲眼看到医务人员忙得像陀螺一样一刻不停,太辛苦了!”程先生说,防疫靠大家一起努力,减少医务人员的压力,希望大家都能保护好老人小孩,顺利度过这个时刻。

专家点评:家属的总结值得借鉴

“这位病人家属的总结值得大家借鉴。”陆正齐教授指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合并肥胖的,如果没有接种新冠疫苗,感染后更容易进展为重症。

有糖尿病的老人在发热之前因停止进餐,导致低血糖昏迷,严重时也会致命。有些老人感染后肌肉无力,与中风容易混淆。

“但是,以往没有中风病史的老人,首次起病往往是一侧肢体无力,而非全身无力。”陆正齐说。

“近期降温,容易引发中风,希望市民在对新冠病毒加强防范的同时,也重视防范中风,病发后第一时间到有资质的卒中中心进行溶栓取栓等对症治疗。”

陆正齐建议家有高龄老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吸烟等卒中风险因素的老人,家属应及早了解“中风120”口诀以及“BE FAST口诀”,以便准确识别早期症状。

牢记这两个口诀,中风早识别早就医

“中风120”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BE FAST”口诀:

“B”——Balance是指平衡, 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 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即眼睛, 突发的视力变化, 视物困难;

“F”——Face即面部, 面部不对称, 口角歪斜;

“A”——Arms即手臂, 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 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即语言, 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即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应立即就医。

新晚报综合健康有约、广州日报、极目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糖尿病友无法外出运动治疗?看解决办法!

来源: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

糖友们都知道,得了糖尿病要“管住嘴,迈开腿”。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拿“迈开腿”坚持运动来说,浙江医院中-美糖尿病中心就遇到了一个“动不了”的典型。63岁的王大伯和糖尿病纠缠了18年,还有骨质疏松,摔个跤就可能导致骨折,因此并不适合跑步、游泳等运动。针对这些运动受限的人群,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林坚和中-美糖尿病中心主管护师章芳芳支了个招——抗阻运动。

餐后90分钟左右最宜进行抗阻运动

王大伯今年63岁,是杭州本地人,已经和糖尿病纠缠了18年。因为一直疏于管理,任“糖”欺负,血糖忽高忽低,动不动就低血糖。

平时,他总是觉得浑身没劲,一站起来就头晕。来到浙江医院就诊的时候,右眼已经失明。还因糖尿病足,脚上烂了一个大洞。医生让他尝试着走几步,他坚持不了五分钟会喊疼,更别说其他有氧运动了。

运动疗法在他身上完全行不通了吗?对此,王大伯很苦恼,他多次提出想通过运动降血糖。

“我们医院美国专家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其实除了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也可以将抗阻运动运用到糖尿病治疗中。它能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消耗,从而达到降糖的效果。”章芳芳说道。

根据王大伯的状况,章芳芳建议他采用四组抗阻运动,分别是二头弯举、颈后臂屈伸、深蹲、双腿并举上抬。

“这四组动作可以组合成一套做,也可以单独做。一般情况下,当运动到感觉疲劳时就可以停止,且一次不超过10个连续动作。”林坚主任补充道,“抗阻运动最适用于早期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我建议在餐后90分钟左右进行,这时候血糖进入相对高峰期,可通过抗阻运动降低。早晨空腹时则最不适合进行该训练。”

抗阻运动要避开憋气等五大误区

进行抗阻运动,从保护的角度出发,林坚主任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护好肢体,老年人一定要戴好护具。动作要严格按照正确姿势,实在把握不了,可以寻求医生指教。

其次,做抗阻运动前期和结束后期,都要做一些准备动作,以避免动作一开始就拉伤。他建议患者可以在进行抗阻运动前后走几步,或是散一会步。

再次,动作过程中不要勉强,做不动时立刻停止。

同时,所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时尽量避免眼压升高的动作,避开低头、憋气和无氧运动。比如屈肘用力时、举重物时学会吐气,而不是憋气。

最后,运动本身引发低血糖十分少见,但是为了预防低血糖,患者还是应在进行抗阻运动时携带糖块,并保持对低血糖反应的警惕性。

“目前,有很多糖耐量异常的病人,通过我们的指导进行抗阻运动,已经将踏入‘糖尿病人’圈子的这只脚收了回来。”林坚主任补充道。

四组抗阻运动需要这么做

1

二头弯举是针对肱二头肌的动作,患者可手持1千克哑铃或盛满水的矿泉水瓶进行练习,可以坐着,也可以直立;可单臂做,也可双臂同时做。注意手腕始终保持屈状,以避免损伤腕关节。前臂与上臂呈90°,肱二头肌感觉绷紧即可。

2

颈后臂屈伸则是两手正握、反握杠铃,或两手合握一个哑铃。将其高举过头顶后,屈肘,让前臂向后下垂。该动作针对肱三头肌,患者可手持重物或双手交叉置于颈后进行练习。注意上举时双臂尽量保持在耳朵后面,不超过耳朵。老年人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量力而行。

3

深蹲动作针对臀部肌群,老年患者尤其要借助靠墙,并在屁股下方的地面上放垫子进行保护,然后让大腿与小腿呈90°,保持至疲劳后再站直,且膝关节不宜超过脚尖,脚后跟应着地。

4

双腿并举上抬针对下肢肌群,患者应坐于硬质椅子上进行,还可在腿上放上沙袋,从而增加阻力。注意双腿并举上抬应在最高位保持一定时间,直至疲劳后放下,并再次进行上抬。

更多靠谱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