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醇糕点糖尿病(糖醇糕点糖尿病可以吃吗)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实测:无糖糕点的惊人热量!

每次看到糖醇糕点专柜前排队的场面,我都想说别傻了,您真以为这些无糖的、粗粮的、糖醇点心适合糖友嘛?


引起血糖升高的,是食物中的糖还是热量?

糖醇是一种甜味剂,常用的糖醇如麦芽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因为人体对糖醇吸收率很低,所以糖醇不会引发血糖大幅波动。

但是,如果你认为糖醇食品适合糖尿病人吃,还毫无顾忌的吃,带来的肯定是暴涨的血糖。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葛声指出:“事实上,对餐后血糖影响更关键的因素,不是含不含蔗糖,而要看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和食物的总热量”。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体内最终都会转化为糖。糖醇糕点本质是碳水化合物,很多还加入大量油脂,其热量很高,盲目食用会引起血糖升高。

烘焙实测:无糖糕点的惊人热量

烘焙糕点的时候,都需要大量使用一种东西——黄油,黄油的主要成分就是高热量的脂肪(热量:888千卡/100克)。

比如,无糖绿豆糕的主配方是:去皮绿豆200克,黄油80克以及少量的水。无糖曲奇饼的主要配料是:低筋面粉200克、黄油120克。

一块点心里黄油占了1/3多。不加控制吃,势必导致热量爆表,血糖飙升。

没有大量的黄油,就没有可口的点心。

当然,你也可以更傻傻的吃起酥植物油。

事实上,黄油很贵,上面那一块黄油花了我27.8元呢。为降成本,一些食品企业用植物油代替黄油,但需将植物油进行氢化处理,变成固态的起酥油才可以。目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部分氢化的植物油中含有有害的反式脂肪,提高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几率(反正也不是自己吃,不怕、不怕啦)。

粗粮的无糖糕点会好些吗?

不会。粗粮比较粗糙,口感不好。企业为了提高口感,添加油脂起润滑作用,纤维在吸油后变软,吃起来就很香脆。所以,粗粮食品意味着添加更多的油脂,可能是动物油,也可能是起酥油。

如果你坚持要吃糖醇糕点,请记住以下减少血糖波动的要点

1.糖醇点心只能作为偶尔调剂口味吃,不能盲目多吃。

2.不买散装的,买有包装的。因为可以通过包装上的营养标签,了解碳水化合物的量、糖的含量、热量,从而确切知道自己吃进去了什么。

3.无论吃有糖的还是无糖的,都要计算入每日膳食总热量里,吃了点心,就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4.粗略计算,如果饭前吃了一块无糖点心(重约50克),热量约为200~250千卡,相当于4两米饭的热量,也就是说正餐的主食就不能吃了,否则总热量就容易超标。

这么一想,是不是有种超级不划算的感觉啊?吃块儿糕点,这得牺牲多少健康的正餐啊。

无糖月饼里的“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营养常识的普及,“吃糖过多不利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少糖”成了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糖食品”,也就成了健康饮食的一大方向。

不过喜欢“甜蜜”人类天生的口味偏好。很多人在口头上大谈健康,而在行动上却选择甜味。

做出“无糖食品”并不难,但“无糖而甜”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十九世纪末糖精面世以来,“有甜味而不是糖”的甜味剂就一直在批判和质疑中默默地赢得更多的拥趸。一百多年的发展,市场上有了很多种甜味剂——有合成的,有天然的;有甜度极高的,也有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有“甜味纯正的”,也有“后味发苦”的……

对于饮料类食品,这些“高甜度、无热量”的甜味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月饼等烘焙食品中,它们的空间就很有限。原因在于,糖在这些食品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甜味,还负责结合水分、增加稠度、甚至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等等。高甜度甜味剂只能解决甜的问题,而对这些作用无能为力。如果使用它们,这些食品的口感就会大大受影响。

近几年“无糖月饼”越来越多,而味道和口感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上可以看出,它们的确不含糖,而出现了诸如“麦芽糖醇”的东西。

这个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化学上,“糖”是指“多羟基的醛或者酮”。醛和酮的特征基团是一个羰基,可以机上一个氢原子而变成“醇”。这样来自于糖的“醇”就被称为“糖醇”。

麦芽糖醇就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在生产中,它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

催化加氢是个“化学反应”,所以糖醇跟传统的“天然产物”就有了不同的出身;但它们毕竟来源于淀粉,跟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纯粹的“化学合成产物”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非要给它们“天然”还是“合成”的标签,也就会争得不可开交。

麦芽糖醇有甜味,比麦芽糖还要甜一些,不过不如蔗糖那么甜。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要小得多,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它们也不会被口腔中细菌所发酵,也就不会导致龋齿。

除了消化吸收率低,被吸收的糖醇在代谢之后产生的热量也比相同量或者相同甜度的糖要低得多。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糖醇的热量值按“10千焦/克”来计算——这个热量值,稍高于纤维“8千焦/克”,大大低于糖和淀粉的“17千焦/克”。而比较特殊的赤藓糖醇,则是按照0热量来计算。跟糖相比,糖醇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时,对于控制体重就会友好一些。

虽然已经不是糖,但是在食物中,它还是能有保水、增稠和填充的作用。这些特性,使得糖醇可以在糕点、冰激凌之类的食品很好地代替糖。

需要强调的是,糖醇并不像其他的那些高效甜味剂一样“无热量”。因为甜度不高,它们在食品中的用量比较大,产生的热量也还是不可忽略的。换句话说,它们在热量和影响血糖方面,只是“比蔗糖要好很多”,而不是“没有影响”。此外,大量食用糖醇可能导致腹泻——好在这个“大量”的数值也确实有点大,对于成年人大约是每天90克麦芽糖醇。正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也不会吃到这么多。

麦芽糖醇只是糖醇的一种。把不同的糖加氢还原,可以得到不同的糖醇,现在常用的还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等等。跟麦芽糖醇一样,它们不会导致龋齿、对血糖的影响很小、相同甜度下热量比糖要少得多,摄入量过高可能导致腹泻。不过不同的糖醇在具体特性上有所不同,比如木糖醇的甜度比蔗糖还要高一些,而“安全摄入量”要低一些,成人推荐控制量是每天50克,而儿童是每天20克——这个量也不算少,但如果不加节制的吃,也还是可能超过的。

从糖精到赤藓糖醇,饮料里甜味剂的更迭真相

元气森林近日一则更换标签的致歉声明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其称乳茶产品标识和宣传中未说清“0蔗糖”与“0糖”的区别,因此包装将从原来的“0蔗糖低脂肪”改为“低糖低脂肪”。

元气森林一直主打无糖饮料,其“0糖”、“0蔗糖”使用的甜味多来自于赤藓糖醇等代糖。代糖又叫做甜味剂,从第一代甜味剂糖精,到如今的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在过去的100多年间,甜味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众多日常食品和饮料中。

随着无糖饮料的兴起,代糖成分是假甜、并不能帮助减肥、影响代谢等传言也在网上兴起,使得人们对代糖产品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实际上,代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对低糖饮食的倡导和消费者自身对控糖的需求。业内人士认为,高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是直接而明确的,按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现阶段来看,想要吃点甜的,代糖是比较好的选择。

被广泛应用的甜味剂

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市场了解到,目前饮料企业所使用的较为主流的两类代糖分别是阿斯巴甜与赤藓糖醇。阿斯巴甜曾因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推出的零糖产品中使用而受到关注,而赤藓糖醇则因元气森林而被外界知晓。

可口可乐旗下的可口可乐纤维 、雪碧纤维 ,百事可乐旗下的百事可乐无糖产品,以及一款名为“afri无糖可乐汽水”的产品,主要采用的是阿斯巴甜作为代糖。元气森林旗下的无糖产品、健力宝纤维 橙蜜味运动饮料、怪兽Monster无糖能量饮料等采用的是赤藓糖醇。此外,维他奶在2019年4月推出的豆奶产品“青亲地球”,则采用了提取自天然甜叶菊的甜叶菊糖苷。

公开资料显示,甜味剂目前在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使用,包括天然来源的和人工合成来源在内,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糖醇类,例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高倍甜味剂,例如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天然甜味剂,例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分为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其中合成类以甜蜜素、阿巴斯甜、安赛蜜等为主;天然类以甜菊糖苷为主;糖醇类以木糖醇和赤藓糖醇为主。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介绍,与蔗糖、果葡糖浆等添加糖相比,甜味剂有多个特点。首先是甜度高,大多数甜味剂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的数十至数千倍不等。其次,能量更低。甜味剂通常不提供能量或只提供较少的能量,人们在享受甜味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能量摄入。此外,甜味剂的水溶性和加工稳定性好,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方便。最后,甜味剂可以减少因糖摄入带来的龋齿风险,比如我们现在常吃的口香糖就是用的木糖醇,这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甜味剂。

消费品行业资深投资人吴晓鹏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代糖产品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厂家会很有目的性地进行推广和促销,迎合消费者认知和口味,而且很多代糖的甜度比传统糖高,还可以节省用量,所以食品饮料企业也乐意用代糖代替蔗糖。

根据东方证券研报显示,无论是可口可乐低糖/无糖产品全球销量持续两位数增长,还是国内无糖碳酸饮料销售额比重3年翻倍,减糖消费已成为确定性趋势,而疫情加速了这一生活方式的觉醒。气泡水的风口是全面减糖饮食趋势加速的缩影,推动甜味剂需求加快增长。

甜味剂发展已历经六代

其实,近几年频繁引发争议的代糖已经在食品工业中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包括天然来源和人工合成产品在内,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数十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种,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甜蜜素等,都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学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表示,“甜味剂”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任何能够产生甜味而且被批准用于食品的物质的统称。从最早的糖精开始,目前已经有很多种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的甜味剂。

1879年美国人C.Fahlberg 和I.Remsen发现了第一代甜味剂——糖精,1884年,糖精产业化并推向市场,也是最早投入商业应用的人工甜味剂。曾经一段时间,出于对安全性的质疑,糖精曾被多个国家拉入“黑名单”。直到上世纪90年代,糖精的安全性才逐渐被论证。1991年,美国FDA撤销了禁用糖精的提议;2000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作出决定,将糖精从“潜在致癌物”名单中剔除,含有糖精的食物再也不用挂着警示标志;2010年美国环保署将糖精从有害化工品名单剔除。

在糖精之后,甜蜜素于1937年被发现,并于194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并正式投放市场。甜蜜素是目前国际上争议相对较大的一种甜味剂。因曾在大鼠试验中,出现过致大鼠患膀胱癌的现象,因此被美国、日本等国家禁止在食品中使用。

1965年,美国化学家Schlatter发现了阿斯巴甜,并于1981年被美国FDA正式批准在食品中使用。截至目前,可口可乐零度可乐等无糖产品依然使用阿斯巴甜做甜味剂。

1967年,德国赫斯特公司发现了安赛蜜,1983年,英国批准其用于食品工业中,1988年,美国批准其在食品中使用。而后,三氯蔗糖与纽甜,分别在1976年、1993年问世,被业内认为是第五代甜味剂。

如今,不少产品选择使用不参与人体代谢、能量系数为0的赤藓糖醇,以及源自天然植物的甜菊糖苷等作为代糖,至此,甜味剂已发展至第六代。

阮光锋表示,使用低能量的甜味剂已成当前食品行业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视糖为不必要热量和体重增加的主要来源,消费者正开始积极地控制自身的糖摄入。在低热量的消费需求以及部分国家推出“糖税”的作用下,食品商通过推出原料、配方更健康的无糖产品以重新赢回消费者,这是大势所趋。

按标准添加甜味剂是安全的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以及元气森林等新兴企业在内,其代糖产品在热销的同时,都曾因其代糖成分受到过质疑。虽然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1981年就批准在某些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并且许多研究机构探索十几年都没有找到阿斯巴甜的罪证,但由于被贴上“人工合成”的标签,美国部分消费者认为阿斯巴甜具有引发癌症、焦虑、苯酮尿症等潜在风险。而在阿斯巴甜之后,赤藓糖醇也曾引发质疑。有人认为其虽然不含热量,但是也不会产生糖带来的满足感,也就可能导致人们吃下更多其他的食物。

吴晓鹏认为,人造甜味剂毕竟从未出现在自然环境中,对于人类的生理、膳食、肠道微生物系统都还很新,关于其安全性、人体代谢过程都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目前允许添加的部分人造甜味剂,是在一定统计样本和某个概率之下的理论安全值,科学家之间对此的争论从未停止,各国政府关于什么是安全人造甜味剂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时有调整。

尽管甜味剂还面临着诸多争议,但其在规范使用下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肯定。据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建的科普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中的科普文章显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加拿大卫生部等机构对所批准使用的甜味剂的科学评估结论均是: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也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都有具体规定,按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2018年,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六家专业机构联合发布了《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称按规定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消费者在购买前应当仔细阅读食品标签。

实际上,代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对低糖饮食的倡导和消费者自身对控糖的需求。2019年7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强调了糖尿病在我国的多发性,并提倡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该计划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而从现在的科学证据来看,高糖对于健康的不利影响是直接而明确的,这也促生了代糖行业的发展。阮光锋认为,甜味剂市场还会继续增长,毕竟在健康中国、减糖(三减)的背景下,肥胖率增加,人们对控制体重、吃得健康的意愿会更加强烈,对代糖食品的选择会越来越多。现阶段来看,想要吃点甜的,甜味剂依然是比较好的选择。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付春愔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