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不好(糖尿病治不好为啥还要治)
糖尿病还不能治愈!最近100年,科学家都在干什么?
有糖尿病朋友埋怨,说科技那么发达了,糖尿病还攻克不了,那些科学家们都在干什么?听起来满满的怨气,那么,这100年间,科学家们都为糖尿病人做了些什么?
100年前,科学家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出来了胰岛素,应用到了1型糖尿病儿童身上,从而挽救了无数糖尿病儿童的生命,而在胰岛素发现之前,这些儿童从发病到死亡可能只有几个月时间。
从狗胰腺上提取的胰岛素很有限,满足不了糖尿病人大量的需求,科学家们从牛、猪等大型动物上提取了足量的胰岛素。未提纯的动物胰岛素注射1次,需要几毫升,而且还可能出现过敏。
随着提纯、基因工程等技术的改进,人胰岛素被生产出来。之后又有了胰岛素类似物。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研发者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改变胰岛素结构,使得胰岛素作用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长。
胰岛素的品种就有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精蛋白锌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超长效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双胰岛素类似物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等先后问世。
临床医生可以方便地根据患者的个人特征、用药习惯、药物的起效时间,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剂型。例如超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以达到24-36小时,更长的作用时间让患者血糖更平稳、使用更方便。
除了胰岛素外,一百年间,其他降糖药也不断问世。短短的60年间,二甲双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仍然是临床上首选的一线首选糖尿病治疗药物。
以后的50年间,又逐渐研发出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及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α糖苷酶抑制剂等等药物。这些药物中,每一类分别又有3-5种治疗药物,按照“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药物研发概率,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口服药除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及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α糖苷酶抑制剂等传统口服药以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是近年问世的两类值得关注的新药。DPP-4抑制剂的“五朵金花”——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大约可使HbA1c降低0.6%,低血糖风险较低,体重影响中性。SGLT-2抑制剂除了降糖、减重作用外,还具有一定肾脏获益。恩格列净和达格列净因其额外的心衰获益成为了心衰治疗的四驾马车之一。
注射药物方面,GLP-1RA类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度拉糖肽、洛塞那肽、司美格鲁肽先后获批,并有部分药物显示出了降糖、减重及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以司美格鲁肽为例,全球SUSTAIN系列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可显著减重达6.5kg,未来在减重领域也可能会有所作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将SGLT-2抑制剂和GLP-1RA作为具有心肾高风险患者的优选降糖药物。
以上这些成就为糖尿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虽然糖尿病还不能治愈,但是保持良好的血糖水平,不出现并发症,那么也一样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这难道不是这100年间科学家们不懈地努力为我们提供的吗?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得了糖尿病该怎么治疗?单靠药物还不行,这2点也同样不能落下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与高血脂、高血压一起,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富贵病”。
糖尿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不仅老年人易得,年轻人也不在少数,这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系,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糖尿病人数的增多。
那么,针对这种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治疗呢?其实,要想糖尿病控制得好,方法选对很重要,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医生教你这3招。
1.饮食治疗
俗话说,病从口入。很多时候,我们身体患病,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日常所摄入的食物,虽然很多都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好处,但是如果摄入的食物超标了,就会过犹不及,容易矫枉过正,进而给身体带来负担。
糖尿病就是由于患者平时不注意饮食,导致身体摄入的能量(糖分)超标,引起血糖飙升,最终促使了糖尿病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采取规范合理的饮食,可以减少疾病复发的几率,并且从防治的角度出发,控制饮食也是在积极的治疗疾病。
2.药物治疗
当糖尿病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其他的方法已经无法缓解病情时,请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可以依靠外援来解决健康问题,必须将药物治疗提上日程。
关于糖尿病,早期的治疗可以选择口服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降糖,将血糖的水平控制在理想状态,减少血糖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外,如果口服的降糖药物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则可以尝试胰岛素注射治疗,胰岛素是专门用来降血糖的,但是使用的过程必须有专业人士指导,千万不要随意乱用药物,这样很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低血糖,继而给身体带来其他的不良反应。
3.运动治疗
之所以将糖尿病比喻成为“富贵病”,从身体的能量摄入角度来看,当摄入的能量远远超过了身体所需,这个时候身体能量就会比较富足,于是身体就会将多余的能量囤积起来,这就会导致血糖飙升,给身体带来代谢负担。
但是,如果能够尝试用运动的方法,将身体多余的能量消耗掉,这样就可以将血糖的水平控制在理想状态,不至于使血糖水平进一步提升,这对于控制血糖,缓解糖尿病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样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采取积极的方式,比如坚持运动,减轻身体的体重,消耗多余的脂肪,对于血糖的控制同样会很有帮助。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我患糖尿病13年,靠这3个办法,降糖药量减半,今天分享给你们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故事,让患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对我们讲述。
我患糖尿病13年了,刚开始确诊时候,我很焦虑甚至是恐慌,我感觉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完了,在医院里住院治疗了1星期后,我出院了。出院前医生交代我,要坚持吃药,要管住嘴迈开腿。一个人的控糖路总是艰难的,所以我找到了一个糖友交流群并加入了他们。
我的心态一向比较好,接受了自己确诊了糖尿病这个事实后,我便开始了学习,并在医生和“过来人”的建议下给自己制定了饮食和运动的控糖方案,2年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一直到目前为止,我的糖化血红没超过5.5,空腹血糖也在4.5-6.0之间,餐后血糖在8.0以内。而且,因为血糖控制的很理想,医生把我的降糖药减量了。并说我是百分百的糖尿病人。
开心之余,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控糖“十六字诀”:坦然面对、正确认识、积极应对、认真防范;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说的就是心态了!得病前我的饮食习惯很不好,烧烤啤酒宵夜样样沾。但是,在确诊糖尿病后,我的心态就发生了改变,我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觉得既然得了这个病,那不如反将之利用,用这个病来督促我回到健康的生活。
所以我也感谢这个病,让我恢复了健康的生活状态。而且,那些得了不治之症的癌症患者都在苦苦求活,我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你说是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不要去相信外面广告宣扬的所谓的“断根治疗”,糖尿病逆转是有可能,但我们需要能正确认识到,得了病最正确的方法是上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这才是靠谱的。
积极应对说的就是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了。
在饮食上,我的做法是计算自己每天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然后根据这个数字来搭配自己的饮食。
消耗量>进食量,体重下降(血糖好了,但是身体营养不够);
消耗量<进食量,体重上升(血糖高还有抵抗);
因此,每天最好的饮食量是跟消耗能量持平。要做到这么精准不容易,我建议大家买一个食物称,每餐吃之前称一下,做到心里有数。
运动不能懒
我每天午饭后一小时都会快走,时长在30-40分钟,身体微微感觉出汗就行,这样既能消耗餐后血糖又能平衡血糖值,碰上下雨,我就在家里客厅练太极。现在夏天天气热,可不建议大家中午饭后外出运动,可在晚餐后进行。
每隔4到5天做一下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含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包括:仰卧起坐,杠杆等等,有很多种方法,只要能锻炼肌肉就行。另外,别找借口,一找借口人就懒了。
4,做好血糖监测和其他检查虽然确诊的是糖尿病,但血压、血脂等的控制也至关重要,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防止血糖过高引起的急性代谢紊乱以及防范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糖友需要时时监测好血糖情况,以及定期去医院检查眼底、尿常规和肾功能等,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坚持控糖这么多年,我想对大家说,医生只是我们控糖路上的指引人,只能指引我们大致的方向,最终大部分还是得靠我们自己。患者及家属的医疗常识、重视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想让大家知道,只要态度有了,方法对了,最后可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当我们做到成功驾驭了糖尿病以后,糖尿病就不再是我们的累赘,而是成为我们健康路上的伴侣。说到底还要感谢糖尿病,让我的身体更健康充满了活力。
#糖尿病##好医生为健康护航##糖尿病饮食##关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