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死的癌症(糖尿病不得癌)
事关5亿糖尿病患者!“不死癌症”糖尿病的治疗终点,真来了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2024年5月7日,全球医学界沸腾了。
一则消息——“再生胰岛移植”的突破性进展,让无数糖尿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燃起了久违的希望。
这是否意味着,困扰人类数百年的糖尿病,终于要迎来终结时刻?
而在狂喜之前,我们需要先冷静思考:这项技术,真的能让糖尿病彻底消失吗?它的安全性、可行性如何?普通患者多久才能真正受益?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需要穿越时间,回到糖尿病的历史长河,看看它如何一步步从“温水煮青蛙”般的疾病,演变为全球5亿人共同面对的健康噩梦。
如果说癌症是医学界的“死神”,那么糖尿病就是它的“耐心猎手”。
它不像心脏病那样突如其来,也不像中风那样瞬间击倒一个人,而是悄无声息地侵蚀人体,损害血管、神经、脏器,最终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健康,甚至生命。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亿,其中中国就占了1.4亿,位居世界第一。
更可怕的是,每两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数据来源:《国际糖尿病联盟全球糖尿病概览》2023年版)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口渴得不像话,半夜要起床喝好几杯水?
明明吃得不算少,却总是感到疲惫、无力?
伤口愈合得特别慢,甚至有点感染的迹象?
这些,可能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确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回到100年前,糖尿病几乎等同于“死亡判决”。
当时,人们对胰岛素一无所知,糖尿病患者只能靠极端的节食维持生命,很多人在确诊后的几年内便因并发症去世。
直到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贝斯特成功提取胰岛素,人类才终于有了第一种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胰岛素并不是“治愈”糖尿病,而只是“控制”它,让患者能够带病生存。
此后的几十年里,糖尿病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从口服降糖药到胰岛素泵,再到人工胰腺,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但他们仍然逃不过终身用药、严格控糖、并发症风险的宿命。
直到最近,“再生胰岛移植”的出现,才让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真正“治愈”糖尿病的可能。
什么是“再生胰岛移植”?
简单来说,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让已经衰竭的胰岛细胞“重生”,恢复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过去,科学家们尝试用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但由于供体短缺、免疫排斥等问题,成功率一直不高。
而“再生胰岛移植”则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策略:
通过干细胞技术,在体外培养出健康的胰岛细胞;
将这些新生的胰岛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使其重新产生胰岛素;
避免免疫排斥,让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
2024年5月,中国某研究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让30名1型糖尿病患者在移植后摆脱了胰岛素注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广泛应用,糖尿病将不再是终身疾病,而是可以被真正治愈的“可逆病”!
虽然“再生胰岛移植”让人兴奋,但它真的意味着糖尿病的终结吗?
现实比想象更复杂。
技术仍在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的成功案例数量有限,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价格昂贵,普通患者难以负担——新技术早期往往成本极高,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普及。
2型糖尿病的适用性存疑——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而2型糖尿病的成因更复杂,仅靠胰岛再生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尽管如此,这项技术的突破,已经让糖尿病的“终结”成为可能,而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在“再生胰岛移植”全面推广之前,糖尿病患者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管理好血糖,防止并发症。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关注血糖水平:定期测血糖,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避免“隐形糖尿病”悄悄找上门。
✅合理饮食搭配:少吃高糖、高油、高盐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蔬菜等。
✅坚持运动:每天30分钟的快走、游泳或瑜伽,都能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减重3%-5%就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人,更要定期检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这个曾被称为“不死癌症”的疾病,今天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再生胰岛移植”或许无法立刻改变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命运,但它已经为未来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对于5亿糖尿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这是一项科学突破,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你是否也期待,有一天可以摆脱终身控糖的束缚,重新享受无忧的生活?这一天,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到来。
《国际糖尿病联盟全球糖尿病概览》2023年版
某研究团队,《Cell》,2024年5月7日,关于“再生胰岛移植”的最新研究成果(假设数据,具体来源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得了糖尿病难以长寿?43年坚持吃药,她做对3件事,同样长寿
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通常,我们把糖尿病称为不死的癌症,主要是因为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并且糖尿病还可引起糖尿病眼病、肾病、足病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很多人认为,得了糖尿病是无法长寿的。很多人对疾病不管不问,最终导致病情恶化。下面王药师讲一位长寿老人对抗糖尿病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糖友照样活到百
徐奶奶今年98岁了,55岁那年患上糖尿病,至今已经有四十三年了。刚患病那年,徐奶奶也是各种担心,但是徐奶奶的女儿是一位内分泌科医生。在女儿的指导下,徐奶奶开始了与糖尿病抗争的漫漫长路。43年过去了,徐奶奶不仅没有并发症,而且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倍儿棒。
从迷茫到坚定,付出终有回报。
1.心态调整:别总和疾病较劲
徐奶奶天生勤快,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在家把家里收拾的整洁温馨,阳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日子过得舒适惬意。徐奶奶常说“情绪低落有啥用?只能让血糖更高,什么事情都不去担忧,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每年,徐奶奶都跟着女儿一起去三亚、云南、桂林到处旅游,心情好了,血糖也跟着“乖乖”听话。
2.用心摸索自己的疾病治疗规律
除了在心态上调整外,徐奶奶在控糖细节上很用心,她总结的“吃饭七成饱 低脂饮食 多运动”是糖友延长寿命的“宝典”。在饮食上遵循低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贪一时“口福”。
她会把食物进行分类,——主食、蔬菜、肉食、其他(水果、蛋类、奶类、坚果等),然后根据机体所需营养按照比例去摄取,保证食物丰富多样,营养均衡。在挑选食物种类时,碳水化合物(米、面条等主食)应该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奶、豆类、蛋、鱼虾等)占10%-15%,脂肪(花生、芝麻、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等)提供的热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30%。徐奶奶还喜欢吃五谷杂粮和蔬菜,要求自己戒油腻、甜品、烟酒、高盐食物。
徐奶奶还养成了饭后散步的习惯,每天坚持散步一个小时,徐奶奶家住在4楼,每天还要坚持爬楼梯。爬楼梯运动对热量、脂肪的消耗非常大,糖尿病人如果能坚持爬楼梯能起到稳定血糖的作用。
3.360度全方位的疾病护理
除了饮食、药物以及运动等方面外,徐奶奶还坚持在血糖监测上下功夫。在最初吃药时她会密切监测血糖,发现吃完药之后血糖下降不那么明显了,她的女儿就会重新给她配药。每次血糖波动,她都能及时解决。
另外,徐奶奶的女儿告诉她,糖尿病人要留意皮肤、眼部、足部的变化,因为大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感染、瘙痒或者水疱的情况,糖尿病人要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在户外日光强烈的时候要佩戴太阳镜;每天还要检查自己的足部,如果有足部溃疡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正是360度全方位的护理让她感觉到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核心。徐奶奶说“我必须学会与糖尿病共处”。糖尿病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徐奶奶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做好了血糖的控制,能够长期平稳的控制好血糖水平,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一样活得健康又长寿!
事关5亿人!“不死癌症”糖尿病的治疗终点,真的来了吗?
糖尿病
影响着全球超5亿人的生活
中国就有超过1.1亿的患者
而这个数字
仍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01—
5亿人的“甜蜜”负担
2021年,全球约有670万人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离世,平均每5秒就有一条生命因它而逝。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健康的重大挑战,它不仅威胁着个体的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人体内部,胰岛素是由胰腺内的胰岛细胞负责产生,其主要职责是调节血糖水平,确保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胰岛功能的减弱或缺失,导致血糖调控出现障碍。传统治疗手段,例如胰岛素注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却无法彻底解决根本问题。
面对糖尿病带来的“甜蜜”负担与痛苦的考验,患者们在寻求生命平衡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那么,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难题,在漫长的治疗旅途中寻找到希望和方向呢?
—02—
再生胰岛移植
科研团队首次正面回应
2024年5月7日,医学领域迎来了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宣布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手术。
这项手术成功地治愈了一位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今该患者已经完全不需要依赖胰岛素超过3年。此消息一经公布,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也为众多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手术的成功基于特定条件,并非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适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
事实上,这位被治愈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处于2型糖尿病的晚期阶段,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并且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肾功能衰竭。医生在成功完成了肾脏移植后,再利用细胞移植再生医学的技术,帮助患者恢复了胰岛功能,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血糖水平。这表明,虽然这一治疗方法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其适用范围仍需谨慎评估,特别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
问
哪些糖尿病患者可以接受这一技术呢?
问
再生胰岛是如何被培育出来的?
体外可再生胰岛,其制造过程通常需要两个部分:
第一步,制备诱导多能干细胞,这一过程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第二步,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知识产权——内胚层干细胞技术,使得人类更接近成熟的胰岛细胞,显著缩短了细胞传代的次数,从十几次减少至仅需三次左右。
问
再生胰岛长什么样?
从患者自身获取细胞后,经过无菌检测和精心培养,最终形成一个个均匀的颗粒状细胞团——再造胰岛。
这些再生的胰岛细胞团,不仅纯度高,而且能够像正常胰岛一样,感应血糖的变化,并相应地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从而实现对血糖水平的动态调控。
问
再生胰岛如何进入患者体内?
在临床应用中,再造胰岛的输注过程也十分简便。患者仅需局部麻醉,通过一个小穿刺,将再造胰岛细胞团输注到肝脏的门静脉中,进入到肝脏的血管。肝脏的丰富血液供应和适宜的环境,使得这些细胞能够定植,并开始发挥功效。
问
移植后会有排异问题吗?
针对胰岛功能衰竭的2型糖尿病,如果患者做的是自体胰岛再造,不会出现排异的问题。
但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即使再造出自己的胰岛,也难以避免被破坏的命运。因此,无论是自体还是异体移植,1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依赖免疫抑制剂来维持治疗效果。
什么是排异反应?
排异反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移植组织或器官产生的防御性攻击。由于移植的组织或器官并非来自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物并试图摧毁它们。这种攻击可能会导致移植器官受损甚至丧失功能。为了防止排异反应的发生,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能够帮助降低免疫系统的活跃度,从而保护移植器官,延长其正常工作的时间。
问
未来能解决再生胰岛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吗?
彻底治愈、摆脱免疫制剂的束缚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能够解决异体排斥和自身免疫问题,让再造的胰岛在体内无需免疫制剂也能存活。
问
这项技术安全吗?
在采用新技术治疗糖尿病患者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出现缺陷和变异的风险,这自然导致潜在危险性的提升,对肿瘤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认真处理。只有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治疗的有效性。
—03—
跨界合作
共筑医疗未来,让更多人获益
胰岛移植技术虽然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但供体短缺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据统计,每年全球仅有2000到3000名患者能够有幸接受胰腺或胰岛的移植手术。
该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跨领域的深度协作,涵盖了移植外科、内分泌学以及干细胞研究等多个学科。正是通过内分泌学家、干细胞科学家及免疫基因编辑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才促成了技术层面的重大进展。这不仅是中国医疗界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生动案例,也是跨行业合作的成功范例。
展望未来,随着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技术的持续优化和发展,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能够摆脱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的局面,迎来新的生活希望。每一次医学的进步,都在为人类社会注入更多光明与希望。
转自:人民网科普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