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年纪(1型糖尿病一般多少岁)

保健时报 0
文章目录:

1型糖尿病正呈现低龄化

截至2022年,全球约有875万1型糖尿病患者。2010年至2013年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约出现1.01个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且存在发病低年龄化倾向,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4位。

关于1型糖尿病治疗现状相关研究发现,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后有高达80%者未行正规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20.2%达到糖化血红蛋白<7%的目标。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携带某些特定基因型的人群,如DR3/DR3、DR3/DR9和DR9/DR9,发生1型糖尿病风险更高。

年龄 10~14岁人群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更高,而后呈下降趋势。

季节和纬度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季节密切相关,可能与季节相关的呼吸道感染以及日照时间长短有关;高纬度地区1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低纬度地区,可能与环境及气候有关。

病毒感染 柯萨奇B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相关,新型冠状病毒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也值得关注。

饮食不同饮食习惯者肠道菌群会有明显差异,肠道菌群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药物 如某些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分为遗传易感、环境触发、免疫应答、胰岛损伤、糖代谢异常、胰岛功能衰竭6个阶段。根据患者自身免疫反映情况、胰岛功能、血糖水平等,1型糖尿病可分为3期,其中1期为胰岛自身免疫紊乱期,2期为血糖异常期,3期为临床症状期,部分患者存在临床缓解期,即“蜜月期”,短期内无需胰岛素治疗。

2021年我国首次提出“亚临床1型糖尿病”概念,亚临床1型糖尿病即上述的1期和2期阶段。亚临床期是1型糖尿病筛查和免疫治疗的关键时期。

1型糖尿病未来治疗方向包括:1.更好的胰岛素和胰岛素输送技术,如智能胰岛素注射笔、新型胰岛素泵。2.免疫靶向治疗,目前在研靶向药物,抗CD3类、细胞因子拮抗/激动剂、T细胞活化抑制剂、B细胞拮抗剂、检查点抑制剂等,某些免疫靶向药物可在延长1期、2期发展到3期、延长部分缓解期的时间长度上有潜在作用,可能延缓β细胞破坏的进程,延长自身胰岛素的产生,有助于延缓1型糖尿病的进展。3.细胞治疗,如异种(猪)胰岛、同种异体(人)胰岛和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移植。4.抗病毒治疗,在1型糖尿病发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可能更佳。

1型糖尿病未来治疗的新兴方向,包括胰岛素制剂和装置的创新、免疫治疗、细胞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揭开了1型糖尿病治疗新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1型糖尿病良好管理和控制不再是梦。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蒋艳苹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姚勇利

编辑 || 颜红波

1型糖尿病偏爱青少年,家长需警惕孩子“三多一少”症状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实习生 丁子鸣 通讯员 李雅雯 柳娜)已经确诊半个月了,来自衡阳的刘女士依旧接受不了自己9岁的女儿小彤(化名)是糖尿病患者。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内分泌科当天特意组织了糖尿病病友会,让“小糖豆”们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加油。

小彤的妈妈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自今年3月份开始消瘦,起初没有在意,以为是学习压力大,直到10月开始变得很爱喝水、频繁上厕所,来医院一查血糖已经有24毫摩尔每升了。

“近年来,儿童中糖尿病发生率在逐步上升。”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郑曦介绍,湖南省儿童医院今年以来已收治一百多名1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十万分之一),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16岁。糖尿病分为很多种类型,每种糖尿病都有自己的特点。2型糖尿病最常见,占全部糖尿病的80%至90%,多发于中老年人和肥胖者;1型糖尿病则更“偏爱”青少年儿童,多发于14岁以下孩子。

根据《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指出,过去20年间,中国15岁以下1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近4倍。1型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常见,此外,2型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2型糖尿病起病比较缓慢,前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上的干预来预防。而1型糖尿病起病迅速,其影响机制也比较复杂,无法通过前期干预来预防其发生。”郑曦表示,2型糖尿病多与生活习惯相关,往往成人发病,而1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引起营养物质代谢性异常疾病。患儿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有时会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感染性疾病、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相关问题,严重影响健康。

1型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小糖豆”们每天要忍受至少4次的胰岛素注射,数次的扎手指血糖监测,对他们的生活、学习造成了很大困扰。

郑曦提醒,当孩子出现“三多一少”的其中一个症状,家长就需要提高警惕,马上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测,如果血糖值高于11.1毫摩尔每升便确定为糖尿病,而是否为1型糖尿病需要在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一旦确诊,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监测血糖,选择胰岛素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同时不管采用哪种胰岛素治疗方案,都必须先接受特殊宣教,学会自行检测血糖、正确使用胰岛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特征正确调整饮食、合理运动,使血糖达标。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控糖,就可以获得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不是1型,也不是2型,是1.5型糖尿病

参考消息网8月30日报道据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网站8月14日报道,最近,流行歌手兰斯·巴斯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他患有1.5型糖尿病,这种疾病又称“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这名“超级男孩”演唱组合前成员在照片墙(Instagram)上写道,几年前他被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

他说:“但当我第一次被确诊时,即使我调整了饮食、药物和锻炼方式,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

随后,巴斯透露了他所称的“剧情转折”。

他说:“最近我发现自己被误诊了,我患上的其实是1.5型糖尿病,即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什么是1.5型糖尿病

专家指出,1.5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称为β细胞),胰岛素是一种有助于调节体内血糖水平的激素。

这种疾病通常在30岁及以上的群体中被诊断出来,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恶化。

纽约长岛斯托尼布鲁克医疗中心的内分泌科主任西尔瓦娜·奥比奇博士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福克斯新闻数字网记者:“与1型糖尿病(T1DM)一样,1.5型糖尿病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与1型糖尿病不同的是,β细胞功能的衰退要缓慢得多。”

奥比奇说,美国糖尿病学会将1.5型糖尿病归类为1型糖尿病的一个子集,“因为它们都以自身免疫为特征,只是在β细胞被破坏的速度上有所不同”。

1.5型糖尿病的症状与1型和2型糖尿病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异。

美国糖尿病学会初级保健部副总裁凯文·彼得森博士告诉福克斯新闻数字网记者:“1型糖尿病常伴有口渴、排尿增多、饥饿感增强和体重减轻,但这些症状在1.5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都不太常见。”

他说:“这两种糖尿病的症状都可能缓慢发作,其特征是疲劳、尿路感染、视力模糊和一些有时被忽视的轻微问题。”

彼得森补充说,与2型糖尿病不同,1.5型糖尿病与胰岛素的进行性损失有关,不能通过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并且可能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没有反应。

血液检测有助诊断

研究显示,约10%的1.5型糖尿病成人患者最初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彼得森说,1.5型糖尿病的表现通常比较缓慢,难以与2型糖尿病区分,特别是在诊断早期。

他指出,血液检测可以确定糖尿病的类型。

纽约芒特西奈伊坎医学院的内分泌学、糖尿病和骨病科副教授戴维·林(音)博士没有对巴斯的病例发表评论,但他认同1.5型糖尿病可能被误诊。

林博士告诉福克斯新闻数字网记者:“对所有新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并不是标准化流程——通常是因为临床医生对诊断有一定程度的怀疑。”

他补充说:“这通常是基于个人的临床病史,如糖尿病发病年龄较轻,体重指数较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家族或个人病史。”

治疗方法有所区别

尽管1.5型糖尿病与1型和2型糖尿病有一些相同的症状,但专家指出,其治疗方法可能不同。

林博士告诉福克斯新闻数字网记者:“在1.5型糖尿病的早期,胰腺仍可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所以可能只出现轻微的血糖异常。”

他指出,在此期间,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可能有效,“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胰腺产生胰岛素的能力显著下降,就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

林博士指出,1.5型糖尿病的进展速度因人而异,很难预测,因此治疗也具有挑战性。

奥比奇说,治疗这种疾病的具体药物将取决于β细胞缺乏的严重程度。

她告诉福克斯新闻数字网记者:“如果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量非常低,那么这些患者就需要胰岛素,就像1型糖尿病患者一样。”

她说:“另一方面,如果β细胞能产生一些或大量胰岛素,则可以用胰岛素和其他用于2型糖尿病的药物联合治疗1.5型糖尿病,如二甲双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IV(DPP-IV)抑制剂。”

根据奥比奇的说法,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必须通过饮食干预来控制。

她说:“对1型糖尿病和1.5型糖尿病来说,饮食干预的重点是帮助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对2型糖尿病来说,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要重视控制血糖,还要重视促进减轻体重。”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数据,每年约有120万美国人确诊糖尿病,其中约10%的人患有1.5型糖尿病。(编译/刘白云)